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及芯片与流程

未命名 08-18 阅读:100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及芯片。


背景技术:

2.iic总线是由串行时钟线(serial clock line,scl)和串行数据线(serial data line,sda)构成的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总线。其中,scl用于传送时钟信号,sda用于传送数据信号,仅通过这两根线即可在连接于总线上的设备之间传输信息。
3.连接到iic总线的设备分为主设备或从设备。在任何时刻,只有一个主设备在iic总线上保持活动状态。主设备控制scl,并决定sda上的操作。响应来自该主设备的指令的所有设备均为从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及芯片,以下从多个方面介绍本技术,以下多个方面的实施方式和有益效果可互相参考。
5.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用于包括主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系统,包括:
6.主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与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
7.主控设备发送第二指令,其中,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
8.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令分别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9.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能够在不占用额外总线资源、应用便捷的前提下,编辑具有初始设备地址相同的从设备的设备地址,以使各从设备的设备地址均不相同,从而实现主设备对各从设备的区分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11.根据实测值所对应的码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测值所对应的码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13.根据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其中,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能量范围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15.预设映射关系包括第一预设映射关系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其中,第一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能量范围与档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档位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16.根据码值和第一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档位,并根据档位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测值所对应的码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18.从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其中,预设位宽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的位宽相等。
19.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20.从码值的末位开始向前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21.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22.从码值的首位开始向后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23.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
24.从码值中任意截取并拼接至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指令还包括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开启能量检测的第三指令,第三指令用于分别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第二能量的实测值。
26.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包括:电能或热能。
27.第二方面,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28.接收来自供能设备提供的第一能量,其中,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一设备所在总线上连接的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不同于第二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供能设备提供的第二能量;
29.根据来自主控设备发送的第二指令,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30.第三方面,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用于主控设备,包括:
31.发送第一指令,其中,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与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
32.发送第二指令,其中,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以使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令分别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33.第四方面,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种芯片,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
附图说明
34.图1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iic总线的应用场景;
35.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括主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系统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
36.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括以供能设备为外接电源的系统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
37.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从设备的框图;
38.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根据电压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示意图;
39.图6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括以供能设备为温控箱的系统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
40.图7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温度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示意图;
41.图8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一设备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
42.图9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主控设备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
43.图10示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45.为了便于理解,以下首先介绍iic总线的应用场景。图1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iic总线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在从设备高密度应用的场合,一个主设备可以通过iic总线管理多个从设备(例如,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以手机为例,主设备可以是主控芯片(例如微控制器mcu),从设备可以是功能芯片(例如,控制多个摄像头的多个驱动芯片)
46.若主设备与某一从设备(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a)之间需进行数据传输,那么由主设备发送起始信号,所有从设备(例如,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开始等待主设备紧接着广播的设备地址信号(寻址从设备)。根据iic协议,从设备的设备地址可以是7位或10位,换言之,从设备的位宽可以是7或10。紧跟地址位之后的是读/写位(或称“传输方向的选择位”),即1/0。当该位为“0”时,表示之后的数据传输方向是由主设备传输至从设备,即主设备向从设备写数据(发送数据)。当该位为“1”时,表示之后的数据传输方向是由从设备传输至主设备,即主设备向从设备读数据(接收数据)。
47.当主设备广播的设备地址与某一从设备(例如从设备a)的设备地址相同时,该从设备(例如从设备a)会响应一个应答(ack)信号或非应答(nack)信号。只有当主设备接收到来自从设备(例如从设备a)的应答信号后,才可以正式发送或接收数据。当数据传输结束时,由主设备发送停止信号,终止数据传输。
48.由此可见,如果要实现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那么需要这些从设备之
间的设备地址互不相同(例如,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的设备地址均不同)。否则,当两个或以上的从设备同时向主设备发送数据时,会造成总线冲突。
49.通常而言,同一类型、同一型号的从设备,它们出厂时设置的初始设备地址往往是相同的,因此,需要通过多路iic总线分别挂载单独的从设备的方式,在不改变从设备的设备地址的情况下,使得主设备能够区分各从设备,但该方式占用主控资源,成本较高,且应用较为复杂。
50.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这些具有相同设备地址的从设备进行设备地址更改的方式,使得主设备能够区分各从设备。例如,(1)通过主控模块(可以是测试装置或非测试装置中的主控模块)分别单独给具有相同设备地址的每一从设备供电,以使主设备能够单独控制每一从设备的设备地址更改操作,但该方式同样占用主控资源,成本较高,且应用较为复杂;(2)通过控制管脚修改从设备的设备地址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主控资源占用问题,但是由于其需添加额外管脚资源,因此仍增加成本,应用较为复杂;(3)通过正反接iic总线的方式(例如,将主设备的scl与从设备的sda相接,主设备的sda与从设备的scl相接),自动更改从设备的设备地址,但该方式只能适用于当且仅当只有两个从设备的情况。
5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能够在不占用额外总线资源、应用便捷的前提下,变更具有初始设备地址相同的从设备的设备地址,以使各从设备的设备地址均不相同,从而实现主设备对各从设备的区分。
52.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括主控设备10、第一设备20和第二设备30的系统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3.步骤s1,主控设备10(例如可以是图1中的主设备或电子设备出厂前测试装置的主控设备10)发送供能指令(作为第一指令的实施例)。其中,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40(例如可以是提供电能的外接电源或提供热能的温控箱)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第一设备20(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a)、第二设备30(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b)。第一设备20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30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与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
54.步骤s2,主控设备10发送第二指令。其中,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换言之,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在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下才可以进行对自身初始设备地址的编辑。
55.步骤s3,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根据第二指令分别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56.需要说明的是,“编辑”可以理解为进行修改动作,也可以是不进行修改动作。
5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基于不同大小的能量的实测值,编辑具有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第一设备20(例如从设备a)和第二设备30(例如从设备b)的设备地址的方式,以使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设备地址不相同,进而能够在不占用额外总线资源、应用便捷的前提下,实现主设备对从设备的区分。
5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可以是总线上任意两个具有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从设备。
5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法虽然仅示出应用于包括两个能够作为从设备的第一设备20和第二设备30的系统,但该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包括两个以上能够作为
从设备的系统(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三设备、第四设备等)。
60.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括以供能设备为外接电源的系统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3,以供能设备40为提供电能的外接电源为例,对上述各步骤作进一步介绍。
61.在步骤s1’中,主控设备10(例如可以是图1中的主设备或电子设备出厂前测试装置的主控设备10)发送供电指令(作为第一指令的实施例)。其中,供电指令用于指示外接电源分别提供第一电能、第二电能给第一设备20(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a)、第二设备30(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b),第一设备20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30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大小不同。示例性地,可以是通过人工辨识的方式确定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
62.换言之,主控设备10指令外接电源分别以不同大小的电能给每一从设备供电,以使每一从设备的电压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设备10可以通过指令多个外接电源同时给每一从设备一一供电的方式,以使每一从设备的电压不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控设备10可以通过指令一个外接电源按预设顺序给每一从设备供电的方式,以使每一从设备的电压不同,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63.在步骤s2’中,主控设备10发送地址编辑指令(作为第二指令的实施例)。其中,地址编辑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地址编辑指令还包括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开启电压检测的检测指令(作为第三指令的实施例),检测指令用于分别确定第一电压的实测值、第二电压的实测值。需要说明的是,检测指令可以是包含在地址编辑指令中的字段,即两者在发送上没有先后顺序;也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步骤,例如,检测指令是在地址编辑指令之后再发送。
65.具体地,主控设备10可以通过地址编辑指令同时指令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并开启电压检测,以分别确定第一电压的实测值、第二电压的实测值,从而简化过程,提高效率。
66.或者,在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接收到来自主控设备10的地址编辑指令而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的情况下,主控设备10发送检测指令,检测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开启电压检测,以分别确定第一电压的实测值、第二电压的实测值。换言之,主控设备10并非像上述实施例那样是同时指令,而是首先指令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进入设备地址编辑模式,再指令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开启电压检测。因此,对于处于测试阶段,需及时获取从设备的反馈信息而言,可以采用非同时指令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指示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在步骤3’中,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根据地址编辑指令分别确定第一电压的实测值、第二电压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67.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从设备的框图。以下结合图4具体介绍步骤3’中的如何确定从设备的电压的实测值。
68.如图4所示,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包括模数转换单元31(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在从设备接收到来自主控设备10发送的开启电压检测的指令后,模数转换单元31进行电压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模拟电压信号转换成对应的数字电压
信号(或称“电压码值”),从而实现电压的实测值的确定。
69.以下具体介绍步骤3’中的从设备如何根据电压的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
70.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可以根据电压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其中,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电压范围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换言之,不同的电压区间对应不同的设备地址,从而根据每一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的电压码值所处的相应的电压区间,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71.示例性地,预设映射关系包括第一预设映射关系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其中,第一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电压范围与档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档位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可以根据码值和第一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档位,并根据档位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72.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根据电压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压区间(例如[vdd0,vdd1),[vdd1,vdd2),[vdd2,vdd3),

,[vddn-1,vddn))与档位(例如档位1,档位2,档位3,

,档位n)存在第一映射关系,且档位(例如档位1,档位2,档位3,

,档位n)与地址(例如地址1,地址2,地址3,

,地址n)存在第二映射关系。从而,可以根据每一从设备(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a、从设备b)的电压码值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该电压码值所处的电压区间,进而确定相应的档位。再根据该档位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该档位所对应的地址,并将其作为相应从设备待编辑的设备地址。最终根据该地址,编辑从设备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从设备a、从设备b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07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具有两个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第一设备20(从设备a)和第二设备30(从设备b)为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具有大于两个的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从设备。结合图1所示,例如,在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均具有相同的初始设备地址的情况下,分别使得从设备a的电压码值处于电压区间[vdd0,vdd1),从设备b的电压码值处于电压区间[vdd1,vdd2),从设备c的电压码值处于电压区间[vdd2,vdd3),

,从设备n的电压码值处于电压区间[vddn-1,vddn)。再分别将与其相对应的地址1,地址2,地址3,

,地址n作为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074]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预设档位与对应的设备地址的方式,从设备还可以是通过从电压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其中,预设位宽与从设备的位宽相等。
[0075]
截取预设位宽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0076]
(1)从电压码值的末位开始向前(向下)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以电压码值为n位,从设备的位宽为m位为例,即从电压码值的第n-1bit开始向前截取mbits作为从设备的设备地址。
[0077]
(2)从电压码值的首位开始向后(向上)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以电压码值为n位,从设备的位宽为m位为例,即从电压码值的第0bit开始向后截取m bits作为从设备的设备地址。示例性地,电压实测值经如图3所示的模数转换单元31转换后的电压码值位宽为16位,从设备的设备地址位宽为7位(即预设位宽为7),则截取电压码值第0位到第6位的设备地址,即device_addr[6:0]=vdd_adc_code[6:0]。
[0078]
(3)从电压码值中任意截取并拼接至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以电压码值为n位,从设备的位宽为m位为例,即从电压码值n位中任意选取m个,并任意拼接作为从设备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0079]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从设备变更后的初始设备地址存储至非易失性存储器,从而能够在断电后再开启时仍能保持编辑后的设备地址。否则,将会恢复至初始设备地址,即恢复至具有多个初始设备地址相同的从设备。
[0080]
图6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括以供能设备为温控箱的系统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6,以供能设备40为提供热能的温控箱为例,介绍设置设备地址的具体步骤。未详细描述的部分请参考上述以供能设备40为外接电源的实施例。
[0081]
在步骤s1”中,主控设备10(例如可以是图1中的主设备或电子设备出厂前测试装置的主控设备10)发送供热指令(作为第一指令的实施例)。其中,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温控箱分别提供第一热能、第二热能给第一设备20(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a)、第二设备30(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b),第一设备20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30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的大小不同。
[0082]
换言之,主控设备10指令温控箱分别以不同大小的热能给每一从设备供热,以使每一从设备的温度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设备10可以通过指令多个温控箱同时给每一从设备一一供热的方式,以使每一从设备的温度不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控设备10可以通过指令一个温控箱按预设顺序给每一从设备供热的方式,以使每一从设备的温度不同,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83]
在步骤s2”中,主控设备10发送地址编辑指令(作为第二指令的实施例)。其中,地址编辑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
[0084]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第二指令还包括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开启温度检测的检测指令(作为第三指令的实施例),检测指令用于分别确定第一温度的实测值、第二温度的实测值。需要说明的是,检测指令可以是包含在地址编辑指令中的字段,即两者在发送上没有先后顺序;也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步骤,例如,检测指令是在地址编辑指令之后再发送。
[0085]
具体地,主控设备10可以通过地址编辑指令同时指令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并开启温度检测,以分别确定第一温度的实测值、第二温度的实测值,从而简化过程,提高效率。
[0086]
或者,在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接收到来自主控设备10的地址编辑指令而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的情况下,主控设备10发送检测指令,检测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开启温度检测,以分别确定第一温度的实测值、第二温度的实测值。换言之,主控设备10并非像上述实施例那样是同时指令,而是首先指令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进入设
备地址编辑模式,再指令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开启温度检测。因此,对于处于测试阶段,需及时获取从设备的反馈信息而言,可以采用非同时指令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指示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87]
在步骤3”中,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根据地址编辑指令分别确定第一温度的实测值、第二温度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088]
以下结合图4具体介绍步骤3”中的如何确定从设备的温度的实测值。
[0089]
如图4所示,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包括模数转换单元31(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在从设备接收到来自主控设备10发送的开启温度检测的指令后,模数转换单元31将接收到的模拟温度信号转换成对应的数字温度信号(或称“温度码值”),从而实现温度的实测值的确定。其中,模拟温度信号可以通过设置于从设备内的温度传感单元(图中未示出)获取。
[0090]
以下具体介绍步骤3”中的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如何根据温度的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
[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可以根据温度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其中,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温度范围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换言之,不同的温度区间对应不同的设备地址,从而根据每一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的温度码值所处的相应的温度区间,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0092]
示例性地,预设映射关系包括第一预设映射关系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其中,第一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温度范围与档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档位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设备(作为第一设备20或第二设备30)可以根据码值和第一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档位,并根据档位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0093]
图7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温度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温度区间(例如[vdd0,vdd1),[vdd1,vdd2),[vdd2,vdd3),

,[vddn-1,vddn))与档位(例如档位1,档位2,档位3,

,档位n)存在第一映射关系,且档位(例如档位1,档位2,档位3,

,档位n)与地址(例如地址1,地址2,地址3,

,地址n)存在第二映射关系。从而,可以根据每一从设备(例如图1中的从设备a、从设备b)的温度码值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该温度码值所处的温度区间,进而确定相应的档位。再根据该档位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该档位所对应的地址,并将其作为相应从设备待编辑的设备地址。最终根据该地址,变更从设备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从设备a、从设备b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09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具有两个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第一设备20(从设备a)、第二设备30(从设备b)为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具有大于两个的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从设备。结合图1所示,例如,在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均具有相同的初始设备地址的情况下,分别使得从设备a的温度码值处于温度区间[vdd0,vdd1),从设备b的温度码值处于温度区间[vdd1,vdd2),从设备c的温度码值处于温度区间[vdd2,vdd3),

,从设备n的温度码值处于
温度区间[vddn-1,vddn)。再分别将与其相对应的地址1,地址2,地址3,

,地址n作为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变更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从设备a,从设备b,从设备c,

,从设备n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09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预设档位与对应的设备地址的方式,从设备还可以是通过从温度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其中,预设位宽与从设备的位宽相等。
[0096]
其中,截取预设位宽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0097]
(1)从温度码值的末位开始向前(向下)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以温度码值为n位,从设备的位宽为m位为例,即从温度码值的第n-1bit开始向前截取mbits作为从设备的设备地址。
[0098]
(2)从温度码值的首位开始向后(向上)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以温度码值为n位,从设备的位宽为m位为例,即从温度码值的第0bit开始向后截取m bits作为从设备的设备地址。示例性地,温度经如图3所示的模数转换单元31转换后的温度码值位宽为16位,从设备的设备地址位宽为7位(即预设位宽为7),则截取温度码值第0位到第6位的设备地址,即device_addr[6:0]=vdd_adc_code[6:0]。
[0099]
(3)从温度码值中任意截取并拼接至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以温度码值为n位,从设备的位宽为m位为例,即从温度码值n位中任意选取m个,并任意拼接作为从设备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0100]
图8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一设备20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01]
步骤s10,接收来自供能设备40提供的第一能量。其中,第一设备20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一设备20所在总线上连接的第二设备30的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不同于第二设备30接收到的来自供能设备40提供的第二能量。
[0102]
步骤s20,根据来自主控设备10发送的第二指令,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20和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103]
图9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主控设备10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04]
步骤s100,发送第一指令,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40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其中,第一设备20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30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与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
[0105]
步骤s200,发送第二指令,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以使第一设备20、第二设备30根据第二指令分别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
[0106]
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基于不同大小的能量的实测值,编辑具有相同初始设备地址的第一设备20(例如从设备a)和第二设备30(例如从设备b)的设备地址的方式,以使第一设备20与第二设备30的编辑后设备地址不相同,进而能够在不占用额
外总线资源、应用便捷的前提下,实现主设备对从设备的区分。
[0107]
图10示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的框图。在图10中,相似的部件具有同样的附图标记。另外,虚线框是更先进的soc的可选特征。在图10中,soc 1500包括:互连单元1550,其被耦合至应用处理器1515;系统代理单元1570;总线控制器单元1580;集成存储器控制器单元1540;一组或一个或多个协处理器1520,其可包括集成图形逻辑、图像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和视频处理器;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1530;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单元1560。在一个实施例中,协处理器1520包括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gpgpu、高吞吐量mic处理器、或嵌入式处理器等等。
[0108]
本技术公开的机制的各实施例可以被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些实现方法的组合中。本技术的实施例可实现为在可编程系统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或程序代码,该可编程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系统(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以及至少一个输出设备。
[0109]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技术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技术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0110]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技术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0111]
在一些情况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所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被实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暂时或非暂时性机器可读(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或存储在其上的指令,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和执行。例如,指令可以通过网络或通过其他计算机可读介质分发。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用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光碟、只读存储器(cd-roms)、磁光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磁卡或光卡、闪存、或用于利用因特网以电、光、声或其他形式的传播信号来传输信息(例如,载波、红外信号数字信号等)的有形的机器可读存储器。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包括适合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电子指令或信息的任何类型的机器可读介质。
[0112]
在附图中,可以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该理解,可能不需要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布置。另外,在特定图中包括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暗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样的特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这些特征或者可以与其他特征组合。
[0113]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各设备实施例中提到的各单元/模块都是逻辑单元/模块,在物理上,一个逻辑单元/模块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本身的物理实现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的组合才是解决本技术所提出的技
术问题的关键。此外,为了突出本技术的创新部分,本技术上述各设备实施例并没有将与解决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模块引入,这并不表明上述设备实施例并不存在其它的单元/模块。
[011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的示例和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15]
本技术的各方法实施方式均可以以软件、磁件、固件等方式实现。
[0116]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技术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0117]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文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0118]
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由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性指令来实现,指令表示处理器中的各种逻辑,指令在被机器读取时使得该机器制作用于执行本文所述的技术的逻辑。被称为“ip核(ip core)”的这些表示可以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被提供给多个客户或生产设施以加载到实际制造该逻辑或处理器的制造机器中。
[0119]
在一些情况下,指令转换器可用来将指令从源指令集转换至目标指令集。例如,指令转换器可以变换(例如使用静态二进制变换、包括动态编译的动态二进制变换)、变形、仿真或以其它方式将指令转换成将由ip核来处理的一个或多个其它指令。指令转换器可以用软件、硬件、固件、或其组合实现。指令转换器可以在处理器上、在处理器外、或者部分在处理器上且部分在处理器外。
[0120]
虽然通过参照本技术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用于包括主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主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所述第一能量与所述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所述主控设备发送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指令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能量的实测值、所述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所述实测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实测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实测值所对应的码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实测值所对应的码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所述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其中,所述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能量范围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码值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所述预设映射关系包括第一预设映射关系和第二预设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能量范围与档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预设映射关系被配置为指示所述档位与设备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码值和所述第一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档位,并根据所述档位和所述第二预设映射关系,确定相对应的所述待编辑的设备地址。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实测值所对应的码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从所述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并根据所述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其中,所述预设位宽与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的位宽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从所述码值的末位开始向前截取所述预设位宽作为所述待编辑的设备地址。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从所述码值的首位开始向后截取所述预设位宽作为所述待编辑的设备地址。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码值中截取预设位宽作为待编辑的设备地址的步骤,包括:从所述码值中任意截取并拼接至所述预设位宽作为所述待编辑的设备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还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开启能量检测的第三指令,所述第三指令用于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能量的实测值、所述第二能量的实测值。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包括:电能或热能。11.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用于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来自供能设备提供的第一能量,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所述第一设备所在总线上连接的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所述第一能量的大小不同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的来自所述供能设备提供的第二能量的大小;根据来自主控设备发送的第二指令,确定所述第一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所述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12.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用于主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所述第一能量与所述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发送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以使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指令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能量的实测值、所述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所述实测值编辑自身的所述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编辑后的设备地址不相同。13.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置设备地址的方法及芯片,所述方法包括:主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第一指令用于指示供能设备分别提供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给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与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能量与第二能量的大小不同;主控设备发送第二指令,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处于设备地址编辑模式;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令分别确定第一能量的实测值、第二能量的实测值,并根据实测值编辑自身的初始设备地址,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初始设备地址不相同。由此,能够在不占用额外总线资源、应用便捷的前提下,更改具有初始设备地址相同的从设备的设备地址,以使主设备能够区分各从设备。设备。设备。


技术研发人员:潘甜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2
技术公布日:2023/8/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