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方法及培育池与流程
未命名
08-18
阅读:160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濒危珍稀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方法及培育池。
背景技术:
2.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是鲟科、鲟属鱼类,是长江中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学名达氏鲟。多年来,由于水利水电设施兴建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其洄游通道被阻断,产卵场被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正逐步消失,野外种群数量大幅减少。1988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cr),并于2022年被宣告野外灭绝,因此,对于长江鲟的物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3.近年来,长江鲟在国内的社会关注的不断提高,相关的动物保护机构和水产科研院所也在不断加强对长江鲟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在突破保种和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基础上,逐年扩大苗种培育和放流的规模,旨在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恢复其自然种群数量。对于长江鲟的苗种培育来说,苗种开口和转食阶段是放流前苗种培育的关键阶段,然而这两个阶段关键往往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鱼苗不摄食、成活率低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苗种的大面积死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长江鲟的放流规模和质量,是目前的瓶颈性技术难题。
4.中国专利cn108260549b公开了一种亚东鲑鱼苗开口驯食方法,通过用鸡蛋黄过滤液投喂鱼苗、鸡蛋黄过滤液与微囊饵料混合投喂鱼苗、微囊饵料投喂鱼苗实现大规模人工繁育的亚东鲑鱼苗的开口驯食。中国专利cn101518213a公开了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在中华鲟11-12日龄提供开口饵料,26-28日龄开始食性驯化,并逐步增加人工饵料在日投喂总量的占比,直至驯化第2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
5.有鉴于此,目前亟需研究开发一种科学有效的针对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方法,使得苗种可以安全过渡到商业饲料投喂阶段,提高开口及转食的成功率和苗种的质量,解决长江鲟苗种早期培育阶段的瓶颈性技术难题,为长江鲟的规模化繁育和种群恢复提供有力的支持。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方法及培育池,通过合理配置生物饵料和配合饲料的投喂比例及投喂周期,提高长江鲟的开口和转食成功率,减少苗种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死亡数量,促进苗种快速生长,为长江鲟的规模化人工培育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导。
7.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1)将孵化器中刚破膜的初孵仔鱼转入培育池中,流水培育;
10.(2)培育10-14天后分池并用鲜活的水蚯蚓进行开口投喂;
11.(3)开口投喂25-30天后,鱼苗长至7-9cm时分池,将配合饲料与水蚯蚓混合投喂,
进行驯食;
12.(4)驯食5天后,每日逐步降低水蚯蚓比例,驯食15-20天内,将水蚯蚓比例降至0,完成驯食,获得苗种;
13.(5)少量驯食失败的苗种转移至单独的培育池中,重复步骤(3)和(4),直至驯食成功。
14.优选的,步骤(1)所述培育池中的养殖密度为1000-1200尾/m3,流速为0.15-0.2m/s,水温为17-21℃,溶氧为6-9mg/l,池顶配备遮阳网,每日定时清污,并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证氨氮《0.01mg/l,亚硝酸盐《0.1mg/l。
15.优选的,步骤(2)所述水蚯蚓投喂前以0.1%的食盐水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搅拌机搅碎为粒径0.2-0.5cm的组织块;日投喂量为苗种体重的30%,投喂频率为3次/天;分池后的养殖密度为500-600尾/m3。
16.优选的,步骤(3)所述配合饲料与水蚯蚓的质量比为1:1,每日3次、饱食投喂;分池后的养殖密度为300-400尾/m3。
17.优选的,配合饲料在商业饲料加入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后制成,现做现喂。
18.进一步优选的,免疫添加剂由大蒜素、三黄散和维生素c组成,其中大蒜素在配合饲料中的含量为0.05-0.15%,三黄散的含量为0.1-0.3%,维生素c的含量为0.01-0.03%。
19.进一步优选的,诱食剂由l-谷氨酸和l-丙氨酸组成,其中l-谷氨酸在配合饲料中的含量为0.5-1.5%,l-丙氨酸的含量为0.03-0.1%。
20.优选的,步骤(2)-(4)中,每两周用抗生素泼洒全池一次,保留20-30min进行消毒,其中抗生素为98%氟苯尼考1-3ppm,98%土霉素1-3ppm,恩诺沙星3-5ppm或10%聚维酮碘0.1-0.2ppm中的任一种,抗生素轮换使用。
2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长江鲟开口驯食的培育池,所述培育池为圆形,池底四周向中心略微内陷,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排水口经排水管与循环过滤系统连接,循环过滤系统经进水管与进水口连接,进水口设在培育池的顶部;培育池贴池底的内壁布设由一圈曝气管,曝气管与经曝气进气管与曝气装置连接;培育池顶部设有多个遮阳网固定柱,遮阳网固定柱上固定有遮阳网。
22.优选的,所述曝气管为橡胶纳米管,外径为25mm,内径为16mm,曝气管上设有微孔,微孔的密度为1000-1200个/m,微孔的孔径为φ0.03-φ0.06mm。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4.1、本发明构建了一种适用于驯食培养长江鲟苗种的培育池,在培育池底部内壁设置有橡胶纳米管,增加了水中溶氧量的同时,保证了培育池中水质的优良,也减少了残饵在培育池中的残留和病原菌的积累,降低了长江鲟苗种的发病率。同时培育池底部呈向下突出的圆锥形,便于养殖废水、残饵鱼病原菌集中于池底并经排水口集中排出,排出的废水进入曝气装置和循环过滤系统进行曝气过滤,清除废水中残饵并增加溶氧量,处理后的废水又经过进水口进入培育池中,实现循环养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5.2、本发明在利用水蚯蚓进行开口喂养和驯食喂养过程中,利用紫外线消毒和0.1%的食盐水溶液联合消毒,减少了天然饵料水蚯蚓中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致病菌的含量,大大降低了苗种开口阶段患细菌性肠炎和烂鳃的风险;为了进一步降低病原菌的治病风险,本发明还选择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轮换进行定期杀菌消毒,避免病原菌产
生耐药性,保证杀菌效果。同时在驯食喂养过程中选择性的在商业配合饲料中添加适量大蒜素、三黄散和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添加适量l-谷氨酸和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进一步增强长江鲟苗种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从而提高长江鲟苗种的成活率,同时提高长江鲟苗种对配合饲料的取食率,提高长江鲟的驯食成功率。
26.3.本发明通过控制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占比,循序渐进的对长江鲟苗种进行驯食,建立起符合长江鲟苗种的设施规律的驯食方法,提高驯食成功率,使长江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繁育,为增殖放流提供大量的苗种。同时在驯食过程中采用饱食投喂的方式,使长江鲟苗种具备良好的营养基础,加快生长速度,提高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从而提高苗种的成活率,降低发病率。
27.4.在驯食过程中采用分池驯养的方式,严格控制长江鲟苗种的养殖密度,将规格、生长发育速度相近以及驯食结果相同的苗种集中在一起,避免不同规格的长江鲟苗种之间产生竞争,降低小规格苗种因无法取食而造成的生长速度减慢的情况,同时也能减少饵料的浪费,保证水体环境的稳定。奔放在驯食过程结束后还设置了重复驯食周期,对为驯食成功的苗种进行多轮驯食,进一步提高了驯食成功率。
附图说明
28.图1为实施例1中培育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实施例1中培育池的正视图。
30.图3为实施例1培育池的俯视图。
31.图4为实施例1中培育池的正面剖视图。
32.图中,1为培育池,2为排水口,3为曝气装置,4为进水口,5为曝气管,6为循环过滤系统,7为排水管,8为进水管,9为遮阳网,10为遮阳网固定柱,11为曝气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修改、替换均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4.下述实施例中采用的商业配合饲料购买于山东升索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营养成分为水分6.92%、粗蛋白52.66%、粗脂肪14.33%、粗灰分12.74%、钙3.27%、总磷2.07%、淀粉含量10.6%。
35.下述实施例中驯食失败的判断标准:完全投喂配合饲料10天后可观察到鱼群中不进食的个体,特征为消瘦且消化道中看不到食物。
36.实施例1
37.如图1-4,构建直径为2.5m、高度为1.0m的圆柱形玻纤缸培育池1,池底四周向中心略微内陷成圆锥状,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2,排水口2经排水管7与循环过滤系统6固定连接,循环过滤系统6经进水管8与进水口4固定连接,进水口4设在培育池1的顶部中央处可灵活调节进水的水流速度及方向;培育池1中的水自排水口2流出后经排水管7进入循环过滤系统,经过滤沉淀曝气等流程后经进水管8通过进水口4再次注入培育池中,苗种培育过程中
始终保持水体循环流动。
38.培育池1贴池底的内壁布设由一圈曝气管5,曝气管5与经曝气进气管11与曝气装置3连接,用于补充增氧和调节水流;所述曝气管是材质为epdm的橡胶纳米管,外径25mm,内径16m,平均孔径φ0.03-φ0.06mm,微孔平均密度1000个/m,橡胶纳米管曝气缓慢,可使得培育池水体溶氧分布更均匀,同时产生的上升水流配合进水口的水流可调整流态使得池底的残饵及粪便向池中心聚拢,利于清理残饵,能有效降低池底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保持培育池底部的水质优良。
39.培育池1顶部设有四个遮阳网固定柱10,遮阳网固定柱10上固定有遮阳网9,为长江鲟苗种遮阴。
40.实施例2
41.(1)按照实施例1所述内容构建培育池,并在培育池1中注入深度为0.7m的水,开启循环过滤系统6和曝气装置3;
42.(2)待长江鲟仔鱼破膜后,立即将初孵仔鱼从孵化器中转入培育池1中,每个培育池放3500尾苗,流水培育,并将培育池中的水温稳定在18℃,流速控制在0.2m/s以下,溶氧控制在6mg/l以上,每日定时清污,并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证氨氮《0.01mg/l,亚硝酸盐《0.1mg/l;
43.(3)鱼苗长至2cm时,分池,每个培育池密度调整为2000尾;
44.(4)出苗12天后,开始使用鲜活的水蚯蚓进行开口投喂,水蚯蚓投喂前先使用紫外线灯(30w)照射30min,再以0.1%的食盐水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搅拌机搅碎为粒径0.2-0.5cm的组织块;日投喂量为苗种体重的30%,投喂频率为3次/天;培育过程中,保持水体水质正常,定时清污;
45.(5)开口25天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并当鱼苗达到7cm左右时分池,每个培育池密度约为1000尾,开始加入配合饲料转食投喂,水蚯蚓:配合饲料的比例为1:1,将二者拌匀之后,以饱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3次;时间点为早上8:00,下午13:00及18:00;
46.(6)驯食开始3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3;
47.驯食开始6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5;
48.驯食开始10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10;
49.驯食开始15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20;
50.驯食开始20天后,将水蚯蚓的比例降为零,转入完全配合饲料投喂阶段,完全配合饲料投喂10天后统计苗种的驯食成功率和成活率;
51.(7)将步骤(5)和(6)中驯食失败的苗种收集并转入单独的培育池中,重复步骤(5)和(6),直至驯食成功。
52.其中当开始投喂水蚯蚓后,每两周使用98%氟苯尼考1-3ppm或恩诺沙星3-5ppm泼洒全池一次,使用前暂时关停流水,药浴20分钟后打开流水,两种药物轮番单独使用;投喂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05%的大蒜素、0.1%三黄散和0.01%的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并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5% l-谷氨酸和0.03% 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现用现配。
53.实施例3
54.(1)按照图1-2构建培育池;
55.(2)待长江鲟仔鱼破膜后,立即将初孵仔鱼从孵化器中转入培育池,每个培育池放4000尾苗,流水培育,并将培育池中的水温稳定在21℃,流速控制在0.2m/s以下,溶氧控制在6mg/l以上,池顶配备遮阳网,每日定时清污,并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证氨氮《0.01mg/l,亚硝酸盐《0.1mg/l;
56.(3)鱼苗长至3cm时,分池,每个培育池密度调整为1800尾;
57.(4)出苗10天后,开始使用鲜活的水蚯蚓进行开口投喂,水蚯蚓投喂前先使用紫外线灯(30w)照射30min,再以0.1%的食盐水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搅拌机搅碎为粒径0.2-0.5cm的组织块;日投喂量为苗种体重的30%,投喂频率为3次/天,每天早上8:00,下午13:00及18:00投喂;培育过程中,保持水体水质正常,定时清污;
58.(5)开口30天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并当鱼苗达到7cm左右时分池,每个培育池密度约为1000尾,开始加入配合饲料转食投喂,水蚯蚓:配合饲料的比例为1:1,将二者拌匀之后,以饱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3次;时间点为早上8:00,下午13:00及18:00;
59.(6)驯食开始3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2;
60.驯食开始6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5;
61.驯食开始10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10;
62.驯食开始15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20;
63.驯食开始20天后,将水蚯蚓的比例降为零,转入完全配合饲料投喂阶段,完全配合饲料投喂10天后统计苗种的驯食成功率和成活率;
64.(7)将步骤(5)和(6)中驯食失败的苗种收集并转入单独的培育池中,重复步骤(5)和(6),直至驯食成功。
65.其中当开始投喂水蚯蚓后,每两周使用99.8%土霉素2ppm或聚维酮碘0.1ppm泼洒全池,使用前暂时关停流水,药浴20分钟后打开流水,两种药物轮番单独使用;投喂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1%的大蒜素、0.2%三黄散和0.02%的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并加入占饲料总质量1%l-谷氨酸和0.05%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现用现配。
66.实施例4
67.方法、步骤同实施例2,仅将配合饲料中大蒜素的用量改为饲料总质量的0.3%,三黄散的用量改为饲料总质量的0.5%,维生素c的用量改为饲料总质量的0.05%;l-谷氨酸的用量改为0.3%,l-丙氨酸的用量改为饲料总质量的0.3%,现用现配。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68.实施例5
69.方法、步骤同实施例2,仅在驯食过程直接使用商业配合饲料,不添加任何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70.实施例6
71.方法、步骤同实施例2,仅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的大蒜素和0.02%的维生素c。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72.实施例7
73.方法、步骤同实施例2,仅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03% l-丙氨酸。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74.实施例8
75.方法、步骤同实施例2,仅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5% l-谷氨酸。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76.对比例1
77.(1)待长江鲟仔鱼破膜后,立即将初孵仔鱼从孵化器中转入养殖池中,每个养殖池放4000尾苗,并保持池中水温稳定在18℃,采用流水培育,流速控制在0.2m/s以下,溶氧控制在6mg/l以上,并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证氨氮《0.01mg/l,亚硝酸盐《0.1mg/l;其中养殖池中不含有曝气管、曝气装置和循环过滤系统;
78.(2)鱼苗长至2cm时,分池,每个培育池密度约为2500尾;
79.(3)出苗12天后,开始使用鲜活的水蚯蚓进行开口投喂,水蚯蚓投喂前以0.1%的食盐水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搅拌机搅碎为粒径0.2cm-0.5cm的组织块;日投喂量为苗种体重的30%,投喂频率为3次/天,每天早上8:00,下午13:00及18:00投喂;培育过程中,保持水体水质正常,定时清污;
80.(4)开口25天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并当鱼苗达到7cm左右时分池,每个培育池密度约为1000尾,开始加入配合饲料转食投喂,水蚯蚓:配合饲料的比例为1:1,将二者拌匀之后,以饱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3次;时间点为早上8:00,下午13:00及18:00;
81.(5)驯食开始3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3;
82.驯食开始6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5;
83.驯食开始10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10;
84.驯食开始15天后,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的比例调整为1:20;
85.驯食开始20天后,将水蚯蚓的比例降为零,转入完全配合饲料投喂阶段,完全配合饲料投喂10天后统计苗种的驯食成功率和成活率。
86.对比例2
87.方法、步骤同对比例1,将养殖池改为同实施例1所述的培育池,同时投喂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1%的大蒜素、0.2%三黄散和0.02%的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并加入占饲料总质量1%l-谷氨酸和0.05%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现用现配。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88.对比例3
89.方法、步骤同对比例1,将水蚯蚓在食盐水消毒前先试用30w的紫外线灯照射30min,同时投喂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1%的大蒜素、0.2%三黄散和0.02%的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并加入占饲料总质量1%l-谷氨酸和0.05%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现用现配。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90.对比例4
91.方法、步骤同对比例1,将养殖池改为同实施例1所述的培育池,同时投喂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1%的大蒜素、0.2%三黄散和0.02%的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并加入占饲料总质量1%l-谷氨酸和0.05%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现用现配。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92.对比例5
93.方法、步骤同对比例1,将养殖池改为同实施例1所述的培育池,曝气装置改为直流式增氧机和气石曝气。将水蚯蚓在食盐水消毒前先试用30w的紫外线灯照射30min,同时投
喂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加入占饲料总质量0.1%的大蒜素、0.2%三黄散和0.02%的维生素c作为免疫添加剂,并加入占饲料总质量1%l-谷氨酸和0.05%l-丙氨酸作为诱食剂,现用现配。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94.对比例6
95.方法、步骤同实施例3,仅将驯食时水蚯蚓与配合饲料的比例改为1:1、1:10、1:20,最后将水蚯蚓的比例降为0进行驯食。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96.对比例7
97.方法、步骤同实施例3,仅将驯食时水蚯蚓与配合饲料的比例改为1:1、1:5、1:10,最后将水蚯蚓的比例降为0进行驯食。开口和驯食结束后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98.对比例8
99.方法、步骤同实施例3,仅将用水蚯蚓开口30天后的苗种直接转为用配合饲料进行饲养。统计鱼苗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
100.表1不同驯食方式下长江鲟的数据
[0101] 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成活率发病率实施例290%95%86%《5%实施例392%96%88%《5%实施例490%75%68%《5%实施例589%66%47%27%实施例691%84%69%10%实施例789%80%50%18%实施例892%83%52%16%对比例166%35%20%45%对比例290%85%74%16%对比例389%87%62%20%对比例490%92%78%13%对比例591%95%84%10%对比例690%81%73%《5%对比例792%76%70%《5%对比例890%5%3%7%
[0102]
与实施例2和实施例3相比,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虽然能够保证90%的开口率和较低的发病率,但是其驯食成功率和成活率有所下降(实施例4);而不添加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会造成长江鲟在驯食过程中发病率显著提高到27%,苗种的成活率也显著下降(实施例5),无法获得大规模驯食成功的长江鲟苗种;而在饲料中只添加免疫添加剂(实施例6)或诱食剂(实施例7和实施例8),苗种的开口成功率较高,但是发病率也较高,同时苗种成活率较低,同样也无法获得大规模驯食成功的长江鲟苗种。
[0103]
与实施例2和实施例3相比,在长江鲟苗种驯食过程中使用不含有曝气装置、循环过滤装置的培育池、配合饲料中不添加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对比例1)也会显著降低苗种
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以及成活率,这是由于驯食过程中水质不佳而造成的;同时水蚯蚓在投喂前不使用紫外线消毒会造成长江鲟苗种发病率较高,进一步降低苗种存活率。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增设曝气装置,并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对比例2)可以提高苗种的开口成功率、驯食成功率,同时苗种的成活率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苗种的发病率仍较高。而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将水蚯蚓用紫外线和食盐水联合消毒(对比例3),可以提高苗种的开口成功率,但是发病率较高。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构建的培育池进行苗种养殖,并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对比例4)可以显著降低苗种的发病率,提高成活率,但是发病率仍在10%以上。
[0104]
水蚯蚓和配合饲料采用其他比例(对比例6和对比例7),虽然可以保证开口成功率达到90%以上,但是苗种存活率相对较低;而直接用水蚯蚓开口饲喂后之前转用配合饲料投喂(对比例8),苗种的开口成功率虽然较高,但是驯食成功率只有5%,成活率只有3%,不能获得大规模驯食成功的苗种,无法满足长江鲟增殖放流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孵化器中刚破膜的初孵仔鱼转入培育池中,流水培育;(2)培育10-14天后分池并用鲜活的水蚯蚓进行开口投喂;(3)开口投喂25-30天后,鱼苗长至7-9cm时分池,将配合饲料与水蚯蚓混合投喂,进行驯食;(4)驯食5天后,每日逐步降低水蚯蚓比例,驯食15-20天内,将水蚯蚓比例降至0,完成驯食,获得苗种;(5)少量驯食失败的苗种转移至单独的培育池中,重复步骤(3)和(4),直至驯食成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培育池中的养殖密度为1000-1200尾/m3,流速为0.15-0.2m/s,水温为17-21℃,溶氧为6-9mg/l,池顶配备遮阳网,每日定时清污,并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证氨氮<0.01mg/l, 亚硝酸盐<0.1m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水蚯蚓投喂前以0.1%的食盐水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搅拌机搅碎为粒径0.2-0.5cm的组织块;日投喂量为苗种体重的30%,投喂频率为3次/天;分池后的养殖密度为500-600尾/m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配合饲料与水蚯蚓的质量比为1:1,每日3次、饱食投喂;分池后的养殖密度为300-400尾/m3。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饲料在商业饲料加入免疫添加剂和诱食剂后制成,现做现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添加剂由大蒜素、三黄散和维生素c组成,其中大蒜素在配合饲料中的含量为0.05-0.15%,三黄散的含量为0.1-0.3%,维生素c的含量为0.01-0.03%。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食剂由l-谷氨酸和l-丙氨酸组成,其中l-谷氨酸在配合饲料中的含量为0.5-1.5%,l-丙氨酸的含量为0.03-0.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4)中,每两周用抗生素泼洒全池一次,保留20-30min进行消毒,其中抗生素为98%氟苯尼考1-3ppm,98%土霉素1-3ppm,恩诺沙星3-5ppm或10%聚维酮碘0.1-0.2ppm中的任一种,抗生素轮换使用。9.一种用于长江鲟开口驯食的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1)为圆形,池底四周向中心略微内陷,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2),排水口(2)经排水管(7)与循环过滤系统(6)连接,循环过滤系统(6)经进水管(8)与进水口(4)连接,进水口(4)设在培育池(1)的顶部;培育池(1)贴池底的内壁布设由一圈曝气管(5),曝气管(5)与经曝气进气管(11)与曝气装置(3)连接;培育池(1)顶部设有多个遮阳网固定柱(10),遮阳网固定柱(10)上固定有遮阳网(9)。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长江鲟开口驯食的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5)为橡胶纳米管,外径为25mm,内径为16mm,曝气管上设有微孔,微孔的密度为1000-1200个/m,微孔的孔径为φ0.03-φ0.06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江鲟苗种的开口驯食方法及培育池,开口驯食方法为将刚破膜的初孵仔鱼从孵化器种中转入培育池,采用流水培育;出苗10-14天后使用消毒后的水蚯蚓进行开口投喂;开口25-30天后用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等比例混匀进行驯食,驯食5天后,每日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比例,在15-20天内将水蚯蚓的比例降至0,完成驯食,同时收集驯食失败的长江鲟苗种重复驯食直至成功。为了配合开口驯食方法本发明设计了相应的培育池,培育池中设有曝气管进行增氧,保证水质。本发明成功解决了长江鲟苗种人工培育过程中开口和转食困难的问题,降低了患病率,提高了开口和转食的成功率,为长江鲟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技术研发人员:赵煜 陆小辉 刘金 杨元金 曲焕韬 文志豪 鲁雪报 朱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峡金沙江川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2
技术公布日:2023/8/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