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19
阅读:13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2.对于沿海地区在建立稳固的海岸线后,需要建设优质、安全的生态景观工程。
3.但是现有的生态景观工程通常采用在沿海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并种植苗木的方式,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海水会随着风暴潮涌入沿海陆地,造成积水,而且由于海水中富含盐碱,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苗木生长、甚至造成苗木死亡;并且,该方法只是在海岸边提高驳岸标高,做一重防护,该层防护仅会对常规的高波浪、风暴潮有效,对于突发高位波浪和风暴潮则不再具备防护功能;并且,沿海地区本身受盐雾、地下盐水(盐分随原土毛细管上升)以及越浪影响,盐水会持续不断地污染种植土、侵害植物,造成苗木长势弱小甚至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中无法抵抗海水中的盐碱破坏、受沿海地区本身的盐雾影响和无法应对突发高位波浪、风暴潮的问题。
5.基于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包括: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第一斜坡绿地、隐形堤和第二斜坡绿地;所述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所述纳潮湿地与所述集水明沟等高,使得所述纳潮湿地中的积水溢流至所述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所述隐形堤位于地下,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隐形堤的顶面高于所述防浪堤的顶面,所述隐形堤、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
6.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所述集水明沟与所述排盐层连通,用于收集所述排盐层中的积水并排出。
7.进一步地,所述排盐层包括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和排盐管道;多个所述排盐管道等间隔铺设于所述隐形堤的近海端一侧,位于所述隐形堤的远海端的一侧铺设一道所述排盐管道;所述第一主管道分布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两侧,所述第一主管道连通于所述排盐管道的下方,用于将所述排盐管道中的积水通过所述第一主管道流入所述集水明沟,所述第二主管道连接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中部,所述第二主管道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用于将所述集水明沟中的积水排出。
8.进一步地,所述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隐形堤主体、隐形堤基础和隐形堤桩结构;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采用基础成品桩,所述隐形堤基础与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通过钢筋连接,所述隐形堤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的悬臂挡墙,所述隐形
堤主体与所述隐形堤基础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种植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回填后确保所述隐形堤的位置处向两侧放坡。
9.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层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的地形铺设,所述排水管的铺设使得水流从所述隐形堤的近海端向所述隐形堤的远海端一侧流通。
10.进一步地,所述防浪堤包括基础层和防浪堤主体;所述防浪堤主体通过钢筋连接于所述基础层的上方;所述基础层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基础层的宽度超出所述防浪堤主体的宽度,以提高所述防浪堤的强度;所述防浪堤主体的近海端的一侧设置为内凹面,用于提高所述防浪堤的抗冲击力。
11.进一步地,所述纳潮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土壤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所述土壤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所述透水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碎石垫层之间用于隔离所述土壤层中的种植土与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所述碎石垫层用于过滤积水。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堤顶路,所述堤顶路位于所述防浪堤与所述纳潮湿地之间,作为通行的道路。
13.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明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建,所述集水明沟的长度适配于所述纳潮湿地的长度,以便对所述纳潮湿地的积水进行收集。
14.基于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
15.s1:沿海岸线的位置处设置防浪堤;
16.s2:位于与所述防浪堤相隔40-60m的位置处的地面之下设置隐形堤;
17.s3:位于隐形堤的近海端构建第一斜坡绿地,位于隐形堤的远海端构建第二斜坡绿地;
18.首先进行排水管层的施工,将排水管穿越于隐形堤,用于排出地下积水;然后位于排水管层的上方铺设基土层;然后位于基土层的上方进行排盐层的施工,将排盐层的排盐管道间隔设置,将第一主管道连通于排盐管道的下方,用于收集排盐管道中的积水;然后位于基土层的上方铺设种植土层;
19.s4:位于第一斜坡绿地与防浪堤之间设置纳潮湿地;
20.s5:位于第一斜坡绿地和纳潮湿地之间设置集水明沟。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有:
22.本技术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第一斜坡绿地、隐形堤和第二斜坡绿地;其中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纳潮湿地与集水明沟等高,越浪在隐形堤的阻挡下可以在纳潮湿地中被净化,若纳潮湿地中的积水满溢则流入集水明沟中,通过集水明沟排出;
23.集水明沟位于纳潮湿地与第一斜坡绿地之间,越浪或者雨水可以顺着地势从第一斜坡绿地流入集水明沟后排出;
24.隐形堤位于地下,由于隐形堤的顶面高于防浪堤的顶面,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均位于隐形堤的上方且处于地面之上,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与隐形堤可以
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可以应对突发的不同级别的高位的波浪和风暴潮;
25.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排盐层与集水明沟连通,集水明沟将排盐层的积水进行收集后排出至外界,从而保护土壤不受积水中的盐碱成分的污染;
2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可以有效抵御不同级别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还能克服土壤盐碱高的问题,实现多功能的防护。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纳潮湿地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第一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图;
3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图;
3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排盐层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防浪堤的结构示意图;
35.图标:1-防浪堤,11-基础层,12-防浪堤主体,2-纳潮湿地,21-卵石层,22-土壤层,23-透水土工布层,24-碎石垫层,3-集水明沟,4-第一斜坡绿地,5-隐形堤,51-种植层,52-隐形堤主体,53-隐形堤基础,54-隐形堤桩结构,6-第二斜坡绿地,7-种植土层,8-排盐层,81-第一主管道,82-第二主管道,83-排盐管道,9-基土层,10-无纺布,13-碎石层,14-堤顶路。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9.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本技术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包括: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1、纳潮湿地2、集水明沟3、第一斜坡绿地4、隐形堤5和第二斜坡绿地6。
40.近海端为靠近大海的方向,远海端为远离大海的方向。近海端至远海端在图1中为由北向南的方向。
41.防浪堤1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纳潮湿地22与集水明沟3等高,使得纳潮湿地2中溢流的积水至集水明沟3中进行排出;隐形堤1位于地下,第一斜坡绿地4和第二斜坡绿地6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隐形堤5的两侧;第一斜坡绿地4位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第二斜坡绿地6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隐形堤5的顶面高于防浪堤1的顶面,第一斜坡绿地4、隐形堤5和第二斜坡绿地6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
42.如图3或图4所示,第一斜坡绿地4和第二斜坡绿地6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7、排盐层8、基土层9;集水明沟3与排盐层8连通,用于收集排盐层8中的积水并排出。
43.应用时,排盐层8的上方铺设粗砂后再铺设一层土工布,以防止排盐层8的上方的种植土层7进入排盐层8中的铺设的碎石中造成堵塞;种植土层7铺设于土工布的上方;自隐形堤5的上方向两侧放坡,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第一斜坡绿地4中的种植土层7的厚度不小于500mm,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第二斜坡绿地6中的种植土层7的厚度不小于1500mmm。
44.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图5所示,排盐层8包括第一主管道81、第二主管道82和排盐管道83;多个排盐管道83等间隔铺设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一侧;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一侧还设置有一道排盐管道83;第一主管道81分布于集水明沟3的两侧,第一主管道81连通于排盐管道83的下方,用于将排盐管道83中的积水通过第一主管道81流入集水明沟3,第二主管道82连接于集水明沟3的中部,第二主管道82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用于将集水明沟3中的积水排出。
45.具体地,位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一侧每间隔8m设置有一道排盐管道83。
46.具体地,排盐层8铺设时,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第二斜坡绿地6上和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第一斜坡绿地4上分别铺设200mm的碎石层13,在200mm的碎石上方铺设种植土,种植土的厚度为15m,然后在种植土上铺设无纺布10,然后在无纺布的上方铺设10mm的碎石,然后挖掘排盐沟,位于排盐沟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排盐管道83;
47.排盐沟呈倒等腰梯形结构,顶面的宽度为400mm,底面的宽度为200mm,高度为400mm。
48.排盐管道83采用管径为63mm的pvc材质的管道;
49.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图6所示,隐形堤5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51、隐形堤主体52、隐形堤基础53和隐形堤桩结构54;隐形堤桩结构54采用基础成品桩,隐形堤基础53与隐形堤桩结构54通过钢筋连接,隐形堤主体52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的悬臂挡墙,隐形堤主体52与隐形堤基础53通过钢筋连接,种植层51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回填后确保隐形堤5的位置处向两侧放坡。
50.具体地,隐形堤基础53的标高为3.5m,宽度为1.6m,隐形堤基础53进行凿毛处理,以便在隐形堤基础53的上方浇筑隐形堤桩结构54,使得隐形堤桩结构54经过混凝土浇筑后与隐形堤基础53浇筑成一体化的结构。
51.具体地,隐形堤主体52的顶面标高为7.5m,厚度为200mm。
52.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防浪堤1包括基础层11和防浪堤主体12;防浪堤主体12通过钢筋连接于基础层11的上方;基础层11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基础层11的宽度超出防浪堤主体12的宽度,以提高防浪堤1的强度;防浪堤主体12的近海端的一侧设置为内凹面,用于提高防浪堤1的抗冲击力。
53.具体地,基础层11做凿毛处理,以保证防浪堤主体12的混凝土浇筑后能与基础层11形成一个整体。
54.具体地,防浪堤1的近海端的一侧的端面为圆弧面。防浪堤1的顶面标高为6.5m。
55.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纳潮湿地2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21、土壤层22、透水土工布层23和碎石垫层24。
56.卵石层21采用卵石粒径为50-80mm,卵石层21用于预防低层种植土的冲刷、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微尘,卵石层21起到过滤的作用;土壤层22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土壤层22中的种植土的厚度为500mm;透水土工布层23铺设于土壤层22与碎石垫层24之间,用于隔离土壤层22中的种植土与碎石垫层24中的碎石;碎石垫层24起到隔离、过滤积水的作用。
57.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堤顶路14,堤顶路14位于防浪堤1与纳潮湿地2之间,作为通行的道路。
58.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集水明沟3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建,集水明沟3的长度适配于纳潮湿地2的长度,以便对纳潮湿地2的积水进行收集;集水明沟3的标高为5.2m,集水明沟3的长度为10-40m。
59.实施例2
6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
61.s1:沿海岸线的位置处设置防浪堤1。
62.具体地,防浪堤1构建时:
63.首先,浇铸基础层1;将基础层1浇铸为顶面标高4m,基础宽度超出防浪堤主体12的宽度2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保证防浪堤1具有充足的强度和稳定性;
64.然后,将基础层11的基面做凿毛处理;基础层11的基面凿毛处理可以保证防浪堤主体12混凝土浇筑后能与基础层11形成一个整体;
65.然后,浇铸防浪堤主体12;通过钢筋混凝土浇铸出高度超出基础层11的高度2.5m,并且顶面标高为6.5m的防浪堤主体12,并且将防浪堤主体12的近海端作成内凹的形状,以保证防浪堤1具有更好的抗击冲浪能力;
66.最后,将防浪堤主体12通过钢筋连接于基础层11的上方。
67.s2:位于与防浪堤1相隔40-60m的位置处的地面之下设置隐形堤5。
68.具体地,隐形堤5施工时:
69.首先,将隐形堤桩结构54通过机械方式压入土中;
70.然后,将隐形堤基础53施工为顶面标高3.5m,宽度1.6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71.然后,将隐形堤基础53的基面做凿毛处理,便于将隐形堤基础53通过钢筋以及浇
筑连接于隐形堤桩结构54的上方;
72.然后,将隐形堤主体52通过钢筋与浇筑的方式连接于隐形堤基础53的上方;位于隐形堤主体52的上方铺设种植层51,种植层51采用种植土。
73.然后,当防浪堤1和隐形堤5构建完工时,位于防浪堤1的远海端一侧建设堤顶路14,用于通行的道路,堤顶路14为9m宽的车行道。
74.s3:位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构建第一斜坡绿地4,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构建第二斜坡绿地6。
75.具体地,第一斜坡绿地4和第二斜坡绿地6施工时:
76.首先,铺设基土层9;
77.基土层9采用回填土进行回填后,使得自隐形堤5的位置处向两侧放坡;
78.然后,位于基土层9的上方进行排盐层8;
79.首先位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一侧铺设第一主管道81,第一主管道81位于集水明沟3的两侧,距离集水明沟的两端2m的位置处且与集水明沟3相垂直;第一主管道81用于收集上方的排盐管道83中的积水并将积水导入至集水明沟3中;
80.然后将第二主管道82与第一主管道81进行连通,第二主管道82位于第一主管道81的下方,且第二主管道82位于集水明沟3的中部位置处;将第二主管道82与隐形堤5之外的污水管道相连接,用于将集水明沟3中的积水通过第二主管道82以及污水管道排出;
81.然后进行种植土层7的铺设,铺设的种植土层7采用种植土,种植土的厚度采用15m,位于种植土的下方设置有200mm厚度的碎石;对基础进行夯实,然后通铺无纺布(200g/
㎡
)一层,在无纺布上铺设粒径为10mm的碎石层,厚度为200mm;碎石层铺设完成后开始挖掘排盐沟,排盐沟呈倒立等腰梯形,上口为400mm、下口为200mm、深度为400mm,沟内先回填部分粗砂,然后开始铺设排盐管;将排盐管道83安装于排盐沟的中部位置处,并且将排盐管道83每间隔8m铺设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一侧,将排盐管道83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一侧铺设一道;排盐管道83分别与第一主管道81连接,以将排盐管道83中的积水顺势流入下方的第一主管道81中;
82.当排盐管道83铺设完成后,进行剩余粗砂回填并恢复因挖掘排盐沟破坏的碎石层,然后在碎石层上方铺设一层土工布(750g/
㎡
)以防止上方种植土进入碎石层造成堵塞,同时在排盐层8与非排盐层的交界处也铺设一层土工布(750g/
㎡
)进行隔离,此时排盐层8铺设完成;
83.然后铺设种植土层7;种植土层7采用种植土,在排盐层8的土工布上方回填种植土,地形由隐形堤5上方(成型后标高超出隐形堤500mm)开始向两侧放坡,北侧区域放坡至纳潮湿地2的边缘,种植土的厚度不小于500mm;南侧区域放坡至建筑红线,种植土的厚度均为1500mm。
84.s4:位于第一斜坡绿地与防浪堤之间设置纳潮湿地2。
85.具体地,纳潮湿地2施工时:
86.首先,铺设200mm碎石垫层,碎石粒径为15-25mm;
87.然后,铺设透水土工布层,起到隔离、过滤的作用;
88.然后,位于透水土工布层的上方铺设种植土,种植土的厚度为500mm;
89.然后,位于种植土的上方铺设卵石粒径为50-80mm的卵石层,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和防止种植土被冲刷。在纳潮湿地2的低点区域铺设一层卵石层以起到预防低层种植土冲刷、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微尘以及进行过滤的作用;
90.纳潮湿地2区域为整个项目的低点,用于收集未及时排出的地表径流和雨水,还能净化越浪。该区域位于堤顶路14与第一斜坡绿地4之间,整体形状仿照自然河岸样式,以增强景观观赏性;纳潮湿地2的最宽处的宽度在10-13m之间,纳潮湿地2上端标高为5.2m-5.4m,池底标高为4.5—4.7m。在纳潮湿地2的其他区域则种植耐盐碱植物,用于实现加固边坡、净化水质、丰富景观增加观赏性。
91.s5:位于第一斜坡绿地和纳潮湿地2之间设置集水明沟3;将积水通过集水明沟3中排出。
92.集水明沟3施工时,可以同步进行苗木栽植工作。在越浪范围内(越浪范围指的是从防浪堤1至隐形堤5之间),以盐生植物为主,例如:盐地碱蓬、柽柳、芦苇、黑麦和碱地蒲公英等;其中,位于集水明沟3与隐形堤5之间的范围则主要以耐盐碱灌木丛和便于观赏草被为主,例如:狼尾草、细叶芒、马蔺和蓍草等;其中,在隐形堤5的靠近远海端的一侧则结合地形进行生态种植,选择适合生长的乡土植物品种用于构建景观空间,例如适合的植物有:白蜡、国槐、刺槐、金银木、金枝槐、马蔺、麦冬和蛇莓等。
93.本技术具有的优势有:
94.(1)应用排盐技术,营造植物生长适宜环境
95.隐形堤5两侧根据种植高度,采用盲管排盐法,提高上部土壤水下渗能力,切断含盐水分沿原土毛细管上升路径。
96.(2)通过设置隐形堤5,提高整体的抗风暴潮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海风及盐雾对堤后植物的侵害。
97.(3)强化海岸防护,抵御高位波浪造成的破坏;建立多层近海岸防护结构,并将防汛体系融合在景观地形中,既满足不同级别的突发高位波浪和风暴潮,保护后方场地及城市安全,又能保证整体景观效果。
98.(4)实现近海岸陆地生态修复,建立“海绵系统”;快速排除随风暴潮涌入的海水,减少海水对土壤的侵蚀,建立生态型人工海岸。
99.(5)针对景观特色的转换起到空间衔接的作用;可以衔接后方景观空间,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因为受地域影响,海域边多为荒凉景观,本技术可以缩短景观切换的距离,增强景观的丰富度和可视性。
10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第一斜坡绿地、隐形堤和第二斜坡绿地;所述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所述纳潮湿地与所述集水明沟等高,使得所述纳潮湿地中溢流的积水流至所述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所述隐形堤位于地下,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隐形堤的顶面高于所述防浪堤的顶面,所述隐形堤、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所述集水明沟与所述排盐层连通,用于收集所述排盐层中的积水并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盐层包括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和排盐管道;多个所述排盐管道等间隔铺设于所述隐形堤的近海端一侧,位于所述隐形堤的远海端一侧铺设一道所述排盐管道;所述第一主管道分布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两侧,所述第一主管道连通于所述排盐管道的下方,用于将所述排盐管道中的积水通过所述第一主管道流入所述集水明沟,所述第二主管道连接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中部,所述第二主管道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用于将所述集水明沟中的积水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隐形堤主体、隐形堤基础和隐形堤桩结构;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采用基础成品桩,所述隐形堤基础与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通过钢筋连接,所述隐形堤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的悬臂挡墙,所述隐形堤主体与所述隐形堤基础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种植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回填后确保所述隐形堤的位置处向两侧放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层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的地形铺设,所述排水管的铺设使得水流从所述隐形堤的近海端向所述隐形堤的远海端一侧流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浪堤包括基础层和防浪堤主体;所述防浪堤主体通过钢筋连接于所述基础层的上方;所述基础层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基础层的宽度超出所述防浪堤主体的宽度,以提高所述防浪堤的强度;所述防浪堤主体的近海端的一侧设置为内凹面,用于提高所述防浪堤的抗冲击力。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潮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土壤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所述土壤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所述透水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碎石垫层之间用于隔离所述土壤层中的种植土与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所述碎石垫层用于过滤积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堤顶路,所述堤顶路位于所述防浪堤与所述纳潮湿地之间,作为通行的道路。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明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建,所述集水明沟的长度适配于所述纳潮湿地的长度,以便对所述纳潮湿地的积水进行收集。9.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构建方法,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s1:沿海岸线的位置处设置防浪堤;
s2:位于与所述防浪堤相隔40-60m的位置处的地面之下设置隐形堤;s3:位于隐形堤的近海端构建第一斜坡绿地,位于隐形堤的远海端构建第二斜坡绿地;首先进行排水管层的施工,将排水管穿越于隐形堤,用于地下积水;然后位于排水管层的上方铺设基土层;然后位于基土层的上方进行排盐层的施工,将排盐层的排盐管道间隔设置,将第一主管道连通于排盐管道的下方,用于收集排盐管道中的积水;然后位于基土层的上方铺设种植土层;s4:位于第一斜坡绿地与防浪堤之间设置纳潮湿地;s5:位于第一斜坡绿地和纳潮湿地之间设置集水明沟。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第一斜坡绿地、隐形堤和第二斜坡绿地;防浪堤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纳潮湿地与集水明沟等高,使得纳潮湿地中溢流的积水流至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隐形堤的两侧;隐形堤位于地下且顶面高于防浪堤的顶面,隐形堤、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集水明沟与排盐层连通以将排盐层中的积水排出;本申请实现抵御不同级别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
技术研发人员:蒋月 王雪浩 张熠君 王志新 布杨 刘彦泽 闫晓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3/8/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