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单体及耳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0 阅读:78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单体及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耳机产品的迅速发展,蓝牙耳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出现了带有充电仓的蓝牙耳机组件,蓝牙耳机组件的耳机单体能够容置于充电仓内并实现充电仓对耳机单体的充电,用户使用体验良好。为提升蓝牙耳机的音效,蓝牙耳机内通常设有声音导管,通过反射、共振等传播过程提升蓝牙耳机的音效。然而,相关技术中,随着蓝牙耳机功能的拓展,蓝牙耳机尺寸的压缩愈加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单体及耳机组件,以提升蓝牙耳机的结构紧凑性,压缩蓝牙耳机的尺寸。
4.一种耳机单体,包括:
5.壳体,设有出声孔;
6.支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和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连通所述出声孔,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导音通道相连通的进声孔;以及,
7.电池,被所述支架限位于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
8.一种耳机组件,包括电池仓以及一个或多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耳机单体,所述耳机单体容置于所述电池仓内。
9.上述耳机单体,支架在对电池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形成导音通道的结构件之一,换言之,耳机单体将电池的支撑结构与声音导管结构集成于一个支架上,在实现电池支撑和声音导管功能的同时,有利于减少耳机单体的零件数量,提升耳机单体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有利于压缩耳机单体的尺寸,并简化耳机单体的装配工艺。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所示的耳机单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的爆炸示意图;
14.图4为图2所示的耳机单体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5.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图5所示的支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设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图4所示的耳机单体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9为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设于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0为一些实施例中壳体部分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1为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0、耳机单体;11、壳体;111、主体;1111、第一结构部;1112、第二结构部;1113、第三结构部;112、第二连接部;113、发音孔;114、第一容置腔;115、第二容置腔;116、第三容置腔;117、导音通道;118、出声孔;119、进声孔;1191、内壁面;12、支架;121、底壁;1211、连接孔;122、侧壁;1221、外周面;123、侧翼部;124、第一连接部;1241、第一连接面;1242、第二连接面;1243、斜面;125、遮挡部;126、第一点胶槽;127、第二点胶槽;128、第一挡块;129、第二挡块;13、电池;14、控制元件;15、扬声器;16、胶水;17、连接元件;20、耳机组件;21、电池仓;211、容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5.请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图1和图2分别为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的剖面示意图。在本技术附图中示意的耳机单体10可以为无线蓝牙耳机,耳机单体10通过蓝牙信号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通信连接,耳机单体10可佩戴于用户的耳朵并向用户播放声音。每个耳机单体10可单独使用,并佩戴于用户的其中一个耳朵,耳机单体10也可两两共同使用,本技术的附图仅为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的示例,并不能理解为对耳机单体10的形状的限制,当耳机单体10成对使用时,两个耳机单体10的结构可为镜像对称结构,两个耳机单体10能够分别佩戴于用户的两个耳朵。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也可以为有线耳机,耳机单体10通过导线与电子设备通信连接。
26.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可包括壳体11以及设于壳体11内的电池13、控制元件14以及扬声器15,控制元件14可以为集成有控制芯片、电容、电阻等元器件的印制电路板(pcb),当耳机单体10为无线蓝牙耳机时,控制元件14还可集成有用于与电子设备通信连接的蓝牙天线。控制元件14可用于控制扬声器15的振膜震动而发出声音,电池13用于对控制元件14上的元器件以及扬声器15供电。壳体11可开设有发音孔113,当耳机单体10佩戴于用户的耳朵时,壳体11设有发音孔113的部分可嵌入用户的耳朵,扬声器15的振膜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通过发音孔113进入用户的耳朵。
2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还包括支架12,支架12设于壳体11内,支架12将壳体11分隔为第一容置腔114和第二容置腔115两个容置空间,电池13设于第一容置腔114内,支架12能够对电池13起到支撑、限位和保护作用,扬声器15设于第二容置腔115内。支架12的部分还与壳体11的内壁面1191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壳体11还设有出声孔
118,导音通道117连通出声孔118,支架12还设有连通第二容置腔115和导音通道117的进声孔119。扬声器15发出的声音不仅能从发音孔113进入用户的耳朵,还能够通过进声孔119进入导音通道117内,在导音通道117内经过反射、共振等传播过程后从出声孔118传出壳体11,配合从发音孔113发出的声音供用户接收。可以理解的是,支架12与壳体11共同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使得支架12与壳体11共同实现声音导管的功能,导音通道117将声音经过反射、共振等传播过程的调节后能够使得声音发生声学变化,从而提升声音的声学特性或听感,包括但不限于为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或者使得声音更具立体感等。导音通道117对声音的调节作用取决于壳体11和支架12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的部分表面的形状,导音通道117对声音的调节作用以及壳体11和支架12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的表面的形状不限,具体可根据耳机单体10的声音调节需求进行设置,本技术中不再赘述。
28.上述耳机单体10,支架12在作为电池13的支撑结构对电池13提供支撑、限位和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形成导音通道117的结构件之一,耳机单体10将电池13的支撑结构与声音导管结构集成于一个支架12上,在实现电池13支撑以及声音导管功能的同时,有利于减少耳机单体10的零件数量,提升耳机单体10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有利于压缩耳机单体10的尺寸,简化耳机单体10的装配工艺。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壳体11和支架12共同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和第一容置腔114的方式,相对于支架单独设置导音通道和第一容置腔的方式而言,也有利于压缩耳机单体10的尺寸。
29.结合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包括底壁121和侧壁122,侧壁122连接于底壁121,例如,侧壁122环绕并连接于底壁121的边缘,则支架12可大致呈单侧开口的中空结构。支架12在开口一侧与壳体11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114,第二容置腔115设于底壁121背向侧壁122的一侧。当电池13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14内时,电池13的两端可分别抵接与壳体11和底壁121,侧壁122环绕电池13的部分侧周面和壳体11相配合共同对电池13起到支撑、限位和保护作用。其中,侧壁122和电池13之间可具有间隙,以为电池13的发热膨胀预留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122的内径可以为电池13膨胀至最大体积时的外径。当然,支架12的具体形状不限,支架12也可以覆盖电池13的整个侧面,或者,支架12抵接电池13相背的两端面,只要支架12能够对电池13提供支撑作用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21大致呈圆饼状,侧壁122大致呈环形。
30.结合图4、图5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还包括侧翼部123以及第一连接部124,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均连接于侧壁122背向第一容置腔114的一侧,即连接于侧壁122的外周面1221,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相互间隔设置,导音通道117设于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之间。例如,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远离侧壁122的一端均与壳体11的内壁面1191密封连接,侧翼部123、壳体11、第一连接部124以及侧壁122依次相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参考图8所示,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与壳体11密封连接以形成导音通道117,所形成的导音通道117在截面上封闭,声音仅能够从进声孔119和出声孔118进出导音通道117,能够提升导音通道117的密封性能,从而提升导音通道117对声音的调节效果。
31.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分别连接于侧壁122相互远离的两边缘,从而在保证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之间有充足的空间形成导音通道117的同时,有利于充分利用支架12的结构空间,压缩支架12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侧翼部123与第一
连接部124相对的表面、侧壁122的外周面1221、以及壳体11的内壁面1191共同围设形成导音通道117,通过调节侧翼部123与第一连接部124相对的表面、侧壁122的外周面1221对应于导音通道117的部分、以及壳体11的内壁面1191对应导音通道117的部分的形状,可调节导音通道117对声音的调节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翼部123与第一连接部124相对的表面可相互平行,侧壁122的外周面1221与壳体11的内壁面1191对应导音通道117的部分可为任意适用的规则或不规则弧面。
32.可以理解的是,当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大致平行时,导音通道117的长度由侧翼部123和第一连接部124中长度较短的一者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架12的周向上,即侧壁12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连接部124的长度和大于侧翼部123的长度,导音通道117的长度由侧翼部123界定,在本实施例中,侧翼部123的长度不限,具体可根据耳机单体10对声音的调节需求进行设置。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4和侧翼部123的长度也可大致相等,导音通道117的长度由第一连接部124和侧翼部123两者共同界定。
3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架12的周向上,侧翼部123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部124的长度,侧翼部123仅连接于侧壁122的部分,第一连接部124环绕侧壁122设置,第一连接部124可大致呈环形,第一连接部124与壳体11密封连接,以将壳体11内底壁121朝向电池13的一侧的空间密封。由此,第一连接部124在作为界定导音通道117的结构件的同时,还能够对电池13所在的空间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外部水汽或灰尘从发音孔113或出声孔118等位置经支架12到达电池13所在的空间,提升支架12对电池13及壳体11内部元件的保护作用。
34.结合图4、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还设有连通第一容置腔114的第三容置腔116,例如,第三容置腔116可由壳体11位于支架12背向第二容置腔115的一侧的部分形成,第一容置腔114和第二容置腔115相连通,并共同构成密封空间,控制元件14设于第三容置腔116内。由此,第一连接部124与壳体11的密封连接,使得支架12能够将第一容置腔114和第三容置腔116密封,支架12不仅能够对电池13提供密封保护,还能够对壳体11中的控制元件14等其他设于第一容置腔114和第三容置腔116的元器件提供密封保护作用,提升耳机单体10的密封性能。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主体111以及设于主体111内的第二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12可以为主体111延伸出的台状结构,第二连接部112大致呈环形并环绕电池13设置。第一连接部124环绕侧壁122设置,且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相互密封连接。在壳体11的主体111内延伸出第二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部124密封连接,能够提升支架12与壳体11的密封性能,从而提升耳机单体10的密封性能。
36.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4朝向第二连接部112的一侧具有第一连接面1241和第二连接面1242,第一连接面1241和第二连接面1242可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部124的环形的其中一部分,第一连接面1241和第二连接面1242均密封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12,且在支架12的轴向上,第一连接面1241与底壁12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面1242与底壁121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面1241与侧翼部123的位置相对应。在支架12的周向上,第一连接面1241的长度可大于侧翼部123的长度,第一连接面1241的部分与侧翼部123共同界定导音通道117。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1241的长度也可大致与侧翼部123相等,第一连接面1241对应于导音通道117。由此,在支架12的轴向上,第
一连接面1241高出于第二连接面1242的空间能够为导音通道117的设置提供更大的空间,支架12在形成导音通道117的同时也无需朝第二容置腔115一侧拓展空间,有利于压缩支架12在壳体11内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压缩耳机单体10的尺寸。
37.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部112朝向第一连接部124的表面可与第一连接部124朝向第二连接部112的表面的形状相适应,例如,在支架12的轴向上,第二连接部112朝向第一连接部124的表面也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面,其中距离底壁121更远的面与第二连接面1242相对应,距离底壁121更近的面与第一连接面1241相对应。第一连接部124与第二连接部112相对的两表面的形状相适应,使得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更适用于点胶等工艺进行密封,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提升支架12对第一容置腔114和第三容置腔116内的元件的密封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当侧壁122大致呈环状时,支架12的周向可以理解为侧壁122的延伸方向,支架12的轴向可以理解为垂直于底壁121的方向,支架12的径向垂直于支架12的轴向,并可由侧壁122所在的圆环的圆心指向圆周的任一点。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4朝向第二连接部112的表面还具有连接第一连接面1241和第二连接面1242的斜面1243,斜面1243可设有两个,两个斜面1243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面1241的两端以及第二连接面1242的两端。第一连接面1241和第二连接面1242通过斜面1243过渡,过渡更加平缓,在进行点胶工艺时胶水16不容易在第一连接面1241和第二连接面1242的交界处断裂,同样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的密封性能。
39.当然,第二连接部112朝向第一连接部124的表面也可设有两个形状与斜面1243相适应的表面,以使得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相对的表面更好地适配。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相对的两表面在各处的距离均相等,由此,当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采用点胶工艺密封连接时,胶水16在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厚度更加均匀,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密封性能。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架12的径向上,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相对的表面的尺寸均大于或等于0.35mm,换言之,第一连接面1241、第二连接面1242以及斜面1243的宽度均大于或等于0.35mm。由此,当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通过胶水16相粘连时,能够增大胶水16与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的粘连面积,从而提升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密封性能。
41.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翼部123和壳体11以及第一连接部124和第二连接部112均可采用点胶工艺,通过胶水16相粘连实现密封连接。结合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12以及主体111之间还设有第一点胶槽126,例如,第二连接部112与主体111围设形成第一点胶槽126,当第一连接部124与第二连接部112相连接时,第一连接部124盖设于至少部分的第一点胶槽126。在耳机单体10的装配过程中,可现在第一点胶槽126以及第二连接部112朝向第一连接部124的表面上点胶,然后将支架12放入壳体11使得第一连接部124与第二连接部112相对应。当胶水16凝固后,胶水16将第一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12以及主体111三者相粘连,第一点胶槽126能够提升该三者的粘连面积,从而提升支架12与壳体11之间的密封性能。
42.结合图6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还包括遮挡部125,遮挡部125连接于侧翼部123背向第一连接部124的一侧,且遮挡部125与侧翼部123的边缘预留点胶空间。当支架12设于壳体11内时,遮挡部125、侧翼部123以及主体111围设形成第二点胶槽127,以供支架12与壳体11点胶固定。第二点胶槽127的设置,同样能够增大胶水16与支架12和壳体11的粘连面积,从而提升侧翼部123与壳体11之间的密封性能。
43.参考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还包括第一挡块128,第一挡块128设于第一连接部124和侧翼部123之间,第一挡块128连接于侧壁122、第一连接部124和侧翼部123。第一挡块128可与出声孔118相对应,并界定导音通道117的末端,当声音在导音通道117内传播至第一挡块128处时,会被第一挡块128阻挡而朝出声孔118传出,使得导音通道117与出声孔118能够更好地配合,提升耳机单体10的音效。
44.参考图5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还包括第二挡块129,第二挡块129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4背向第二连接部112的一侧,第二挡块129连接于侧壁122的外周面1221并与侧翼部123远离第一挡块128的一端相间隔。进声孔119形成于第二挡块129和侧翼部123之间,例如,第二挡块129、侧翼部123远离第一挡块128的端部、以及壳体11围设形成进声孔119。由此,第二挡块129能够对扬声器15发出的声音起到导向作用,将经过进声孔119的声音更好地导向导音通道117,有利于充分发挥导音通道117的调节作用,提升耳机单体10的音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块129还可连接于壳体11,例如嵌入壳体11中,由此,第二挡块129在对声音实现导向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支架12与壳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的底壁121、侧壁122、侧翼部123、第一连接部124、第一挡块128和第二挡块129均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支架12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制成,有利于简化耳机单体10的制备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46.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单体10还可包括连接元件17,连接元件17电连接控制元件14与电池13,以便于控制元件14控制电池13的充放电和/或电池13为控制元件14上的元器件充电,连接元件17包括但不限于为电线、同轴线或柔性电路板(fpc)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21还设有连接孔1211,连接元件17还可穿设连接孔1211并与扬声器15电连接,以便于控制元件14控制扬声器15上振膜的振动以及电池13为扬声器15供电。
47.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的主体111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结构部1111、第二结构部1112以及第三结构部1113,第二连接部112设于第二结构部1112内,支架12与第二结构部1112共同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114,支架12与第一结构部1111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容置腔115,发音孔113设于第二结构部1112。第二结构部1112和第三结构部1113围设形成第三容置腔116。第一结构部1111、第二结构部1112和第三结构部1113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螺纹连接、卡扣、过盈配合等。当然,壳体11的构成及形状不限于此,具体可根据耳机单体10内各元件的布局以及耳机单体10的外形需求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48.结合图1和图11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耳机组件20,包括电池仓21以及一个或多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耳机单体10,耳机单体10能够容置于电池仓21内,电池仓21用于收容耳机单体10。电池仓21可具有蓄电功能,当耳机单体10容置于电池仓21内时,电池仓21内的触点可与耳机单体10上的触点电连接,使得电池仓21能够为耳机单体10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耳机组件20可包括两个耳机单体10,两个耳机单体10可呈对称结构,电池
仓21可设有两个容置槽211,两个耳机单体10可分别设于容置槽211内,并可分别佩戴于用户的两个耳朵。
4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有出声孔;支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和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连通所述出声孔,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导音通道相连通的进声孔;以及,电池,被所述支架限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连接于所述底壁,所述底壁抵接所述电池,所述侧壁环绕所述电池的至少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侧翼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侧翼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并均连接于所述侧壁背向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一侧,所述侧翼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密封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导音通道形成于所述侧翼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侧壁以及所述壳体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以及设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侧壁均环绕所述电池,所述第一连接部环绕所述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密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具有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均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侧翼部的位置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的斜面,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相适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以及所述斜面在所述支架的径向上的尺寸均大于或等于0.35mm。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主体之间还设有第一点胶槽,所述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侧翼部背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所述侧翼部以及所述主体围设形成第二点胶槽,所述耳机单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点胶槽和设于所述第二点胶槽的胶水。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侧翼部并与所述出声孔相对应,所述第二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与所述侧翼部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一端相间隔,所述进声孔设于所述第二挡块和所述侧翼部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耳机单体还包括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进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三容置腔,所述耳机单体还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连接元件,所述控制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所述连接元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电池。12.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仓以及一个或多个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单体,所述耳机单体能够容置于所述电池仓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耳机单体及耳机组件。耳机单体包括壳体、支架以及电池。壳体设有出声孔;支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和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连通所述出声孔,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导音通道相连通的进声孔;电池被所述支架限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上述耳机单体,零件数量少,结构紧凑性高,占用空间小且装配工艺简单。占用空间小且装配工艺简单。占用空间小且装配工艺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温均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9
技术公布日:2023/8/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