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式布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0
阅读:14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脉冲式布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目前的污水处理领域中,水解酸化池,序批式反应池以及生物滴滤池等工艺,布水均匀与否直接影响着该工艺的处理效果。特别是来水水量较小的时候由于布水官网各布水点的阻力差别很大,很难做到布水均匀。所以这些有着比较高的均匀布水需求的工艺往往采用脉冲布水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原因在于脉冲布水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布水流速,从而提高布水阻力,使得各个布水点的水头损失大致相同,最终使各个布水点的布水量分配更加均匀。
3.传统的钟式脉冲布水系统,以及虹吸式脉冲布水系统虽然可以达到脉冲布水的目的,但都是采用虹吸原理,导致脉冲布水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密闭空间或导致管路较为复杂,容易造成污堵,不易检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式布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脉冲布水系统结构复杂,容易造成污堵,不易检修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式布水装置,包括:
6.水槽,所述水槽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用于与布水管路连通;
7.翻斗,所述翻斗与所述水槽转动连接,所述翻斗可相对于所述水槽翻转,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8.其中,在所述翻斗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形下,所述翻斗用于蓄水;在所述翻斗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所述翻斗将其内部的水排入所述水槽内。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脉冲式布水装置还包括转轴,所述翻斗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水槽转动连接;在所述翻斗内的蓄水量为预设布水量的情况下,所述翻斗的重心处于所述转轴的中轴线上。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水槽的相对两侧壁上均设有凹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搁置于两个所述凹槽内。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凹槽包括引导部和搁置部,所述引导部的下端与所述搁置部的上端连通,所述引导部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搁置部的宽度与所述引导部的下端宽度以及所述转轴的直径三者均相等。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转轴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水槽的侧壁抵接,以阻止所述转轴沿其轴线方向移动。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水槽的底壁上设有第一集水部,所述第一集水部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水槽的底壁倾斜,以将所述水槽内的水导向所述第一集水部。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水槽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
15.所述凸起部具有两个背向设置的倾斜面,两个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水槽的内壁组成两个第二集水部,两个所述第二集水部均设有所述出水口。
1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两个所述倾斜面在所述凸起部的顶部相交,并形成交界线;所述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翻斗的翻转轴线方向一致,所述交界线处于所述翻斗的翻转轴线的正下方。
1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水槽的底壁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所述翻斗呈直棱柱形。
19.本实用新型的脉冲式布水装置,通过翻斗进行蓄水,并通过翻斗翻转以将积蓄的水迅速排入水槽内,水流以高流速穿过出水口进入布水管路,完成布水过程。通过敞口的翻斗与水槽完成脉冲式布水,不仅结构简单,且不存在密闭空间,也没有复杂管路,不受水中杂质影响,水流从出水口进入布水管路时的瞬时水量相较于采用虹吸式脉冲发生原理而言更大,不受虹吸管路阻力影响,布水更加均匀,不容易造成污堵,便于进行检修,运行故障率低,运行稳定。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脉冲布水系统结构复杂,容易造成污堵,不易检修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的主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的俯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的翻斗处于翻转状态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的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的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脉冲式布水装置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水槽;11:出水口;12:凹槽;121:引导部;122:搁置部;13:第一集水部;14:凸起部;15:第二集水部;16:凹陷部;2:翻斗;3: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
围。
30.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图1以及图4至图6中箭头的方向为向翻斗内加水时的水流方向。
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式布水装置,包括水槽1和翻斗2,水槽1设有出水口11,出水口11用于与布水管路连通;翻斗2与水槽1转动连接,翻斗2可相对于水槽1翻转,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翻斗2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形下,翻斗2用于蓄水;在翻斗2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翻斗2将其内部的水排入水槽1内。
32.具体地,水槽1与翻斗2的上端均为敞口,翻斗2处于第一状态时用于蓄水,通过如图1中箭头方向向翻斗2内加水,当翻斗2内的蓄水量达到一定值后,翻斗2发生翻转从而切换至第二状态,翻斗2将其内部的水全部排入水槽1内,使水槽1内部立刻积攒大量的水,水槽1内的液位较高,使得水流能够以较高地流速从出水口11进入布水管路,完成脉冲布水过程。
33.本实用新型的脉冲式布水装置,通过翻斗2进行蓄水,并通过翻斗2翻转以将积蓄的水迅速排入水槽1内,水流以高流速穿过出水口11进入布水管路,完成布水过程。通过敞口的翻斗2与水槽1完成脉冲式布水,不仅结构简单,且不存在密闭空间,也没有复杂管路,不受水中杂质影响,水流从出水口11进入布水管路时的瞬时水量相较于采用虹吸式脉冲发生原理而言更大,不受虹吸管路阻力影响,布水更加均匀,不容易造成污堵,便于进行检修,运行故障率低,运行稳定。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脉冲布水系统结构复杂,容易造成污堵,不易检修的问题。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脉冲式布水装置还包括转轴3,翻斗2通过转轴3与水槽1转动连接;在翻斗2内的蓄水量为预设布水量的情况下,翻斗2的重心处于转轴3的中轴线上。
35.具体地,翻斗2通过转轴3与水槽1转动连接,使得翻斗2能够以转轴3的轴线方向为旋转轴3进行翻转,以将翻斗2内部的水排入水槽1中。
36.当翻斗2内未装水时,翻斗2的重心位于转轴3的下方,翻斗2不发生翻转,且此时翻斗2的敞口端朝上,随着不断向翻斗2内加水,翻斗2的重心不断发射改变,当翻斗2内的蓄水量为预设布水量的情况下,翻斗2的重心恰好处于转轴3的中轴线上,此时翻斗2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任何外力(例如向翻斗2内加水时产生的冲击力)的作用均可能使翻斗2发生翻转,翻斗2由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翻转至图3所示的第二状态,从而将翻斗2内的水排入水槽1中。
37.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翻斗2内的蓄水量达到一定值后能够自动发生翻转,无需电气设备控制,无需额外提供能源输入,脉冲发生原理稳定可靠,结构更加简单,既节省成本,且翻斗2每次翻转的排水量基本不变。
38.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翻斗2内壁上设有刻度线,便于观察翻斗2内的蓄水量。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水槽1的相对两侧壁上均设有凹槽12,转轴3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搁置于两个凹槽12内。
40.具体地,通过设置转轴3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搁置于两个凹槽12内,使得转轴3与水槽1能够实现快速分离,进一步实现翻斗2与水槽1的便捷分离,便于对翻斗2与水槽1进行清洁、检修或更换。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凹槽12包括引导部121和搁置部122,引导部121的下端与搁置部122的上端连通,引导部121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搁置部122的宽度与引导部121的下端宽度以及转轴3的直径三者均相等。
42.具体地,通过设置引导部121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使得转轴3能够轻易穿过引导部121并进入搁置部122,便于完成转轴3的安装放置。搁置部122的宽度与转轴3的直径相等,避免转轴3发生偏移。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3上设有限位件(图中未示出),限位件与水槽1的侧壁抵接,以阻止转轴3沿其轴向移动。
44.具体地,通过设置限位件阻止转轴3沿转轴3的轴线方向移动,避免转轴3与水槽1脱离,确保脉冲式布水装置的平稳运行。
4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限位件为限位环,限位环套设于转轴3上,限位环可为两个,两个限位环分别邻近水槽1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或分别邻近水槽1的相对两侧壁的内侧。当转轴3沿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时,限位环与水槽1的侧壁相抵,阻止转轴3沿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水槽1的底壁上设有第一集水部13,第一集水部13与出水口11连通,水槽1的底壁倾斜,以将水槽1内的水导向第一集水部13。
47.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一集水部13,且水槽1的倾斜底壁将水导向第一集水部13内,使得水槽1内的水能够完全排空,避免水中的杂质沉降堆积,形成脏污,有助于减轻清洁负担。且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翻斗2内的水排入水槽1后,水槽1内的液位更高,出水口11处的瞬时出水量更高,布水效果更好。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水槽1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14;凸起部14具有两个背向设置的倾斜面,两个倾斜面与水槽1的内壁组成两个第二集水部15,两个第二集水部15均设有出水口11。
49.具体地,通过设置凸起部14,且凸起部14与水槽1的内壁组成两个第二集水部15,使得水槽1的底部的横截面积减小,水进入水槽1后的液位更高,出水口11处的瞬时出水量更高,布水效果更好。
50.进一步地,两个倾斜面在凸起部14的顶部相交,并形成交界线;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与翻斗2的翻转轴3线方向一致,交界线处于翻斗2的翻转轴3线的正下方。
51.如图5所示,两个倾斜面将水槽1的下半部分为左半区和右半区,左半区和右半区均设有出水口11,通过设置两个倾斜面的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与翻斗2的翻转轴3线方向一致,且两个倾斜面的交界线处于翻斗2的翻转轴3线的正下方,使得翻斗2向左翻转时,翻斗2内的水可全部落入左半区,使水槽1内的液位更高,进一步提升布水效果。同理,当翻斗2向右翻转时,翻斗2内的水全部落入右半区。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水槽1的底壁设有凹陷部16,凹陷部16与出水口11连通。
53.具体地,水槽1的底壁设有凹陷部16,即水槽1的底壁中部向下凹陷。上述设置同样可以使水槽1内的水完全排空,且翻斗2内的水进入水槽1内后,水槽1内的液位更高,布水效果更好。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翻斗2呈直棱柱形。
55.具体地,翻斗2可为三角直棱柱形、矩形直棱柱形、梯形直棱柱形或半圆形直棱柱形等。翻斗2的形状规整,易于获取。
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槽,所述水槽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用于与布水管路连通;翻斗,所述翻斗与所述水槽转动连接,所述翻斗可相对于所述水槽翻转,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翻斗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形下,所述翻斗用于蓄水;在所述翻斗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所述翻斗将其内部的水排入所述水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式布水装置还包括转轴,所述翻斗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水槽转动连接;在所述翻斗内的蓄水量为预设布水量的情况下,所述翻斗的重心处于所述转轴的中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的相对两侧壁上均设有凹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搁置于两个所述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引导部和搁置部,所述引导部的下端与所述搁置部的上端连通,所述引导部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搁置部的宽度与所述引导部的下端宽度以及所述转轴的直径三者均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水槽的侧壁抵接,以阻止所述转轴沿其轴线方向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的底壁上设有第一集水部,所述第一集水部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水槽的底壁倾斜,以将所述水槽内的水导向所述第一集水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具有两个背向设置的倾斜面,两个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水槽的内壁组成两个第二集水部,两个所述第二集水部均设有所述出水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倾斜面在所述凸起部的顶部相交,并形成交界线;所述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翻斗的翻转轴线方向一致,所述交界线处于所述翻斗的翻转轴线的正下方。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的底壁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出水口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脉冲式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斗呈直棱柱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脉冲式布水装置,包括水槽和翻斗,水槽设有出水口,出水口用于与布水管路连通;翻斗与水槽转动连接,翻斗可相对于水槽翻转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翻斗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形下,翻斗用于蓄水;在翻斗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翻斗将其内部的水排入水槽内。本实用新型的脉冲式布水装置,通过翻斗进行蓄水,并通过翻斗翻转以将积蓄的水排入水槽内,水流以高流速进入布水管路,完成布水过程。不仅结构简单,且不存在密闭空间和复杂管路,不容易造成污堵,便于进行检修,运行故障率低,运行稳定。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脉冲布水系统结构复杂,容易造成污堵,不易检修的问题。不易检修的问题。不易检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鹤 郑倩倩 潘建通 李京 李双 张金岭 郤立强 覃卫平 于忠忠 李仕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百欧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4
技术公布日:2023/8/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直饮水机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防掉落的喷涂挂具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