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及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2 阅读:16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车载设备,尤其涉及车载中主机的安装。


背景技术:

2.行业内现主机设计零件较多,装配较复杂,没有设计风扇辅助主机ic散热,散热效果也由于结构设计问题不佳,需要两块pcb板,体积较大,散热片、pcb板、上盖、后盖等零件通过螺丝装于材质secc的u框上,螺丝使用量过多,人工成本耗费大,需要设计安装支架及弹片组件才能将主机安装在车上,整个主机较重,模具需要多套冲压模、压铸模及塑胶模,生产需要设计多套工装夹具,不利于产品可靠性、稳定性,良品率较低,售后维护成本高等。
3.而在中国专利cn216611127u中,公开了一种域控制器主机安装结构,主机通过固定支架安装于座舱控制台上,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主安装板和与所述主安装板相连的至少三个主固定臂,主安装板固定在主机壳体的主壳面上,所述主固定臂从主机壳体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并在主机壳体的下方两侧和上方形成与座舱控制台的安装部,虽然安装的稳定性有所提升,但是占地面积大,且安装部延伸出了主机壳体的左右两侧,安装后受外界影响时抖动幅度过大,且固定支架的结构复杂覆盖主壳面区域过多,影响主机壳体散热。
4.在中国专利cn113928229a中,在主机壳体的横向两侧一体成型一个具有多个安装定位面的安装支架,虽然安装支架的体积小,但是整个安装支架安装后对应力的适应性差,极易因为应力过大而影响主机性能。
5.故,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安装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以及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安装稳定,且可有效避免应力过大破坏主机或者影响主机性能。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包括主机壳体、固定支架和软胶固定件,所述固定支架有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每一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固定的基片、由所述基片的上端和/或下端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壳面上并沿所述主机壳体的壳面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延伸臂,以及由所述延伸臂前侧向远离所述主机壳体弯折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可与整车控制台配合连接,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形成至少三个所述固定部,其中至少两所述固定部分别设于所述主机壳体的上下两侧,至少两所述固定部在所述主机壳体的上侧或下侧沿左右方向间距设置,所述软胶固定件包括凸设于所述主机壳体后侧的固定柱和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的锥形的软胶塞,所述软胶塞可与整车控制台上的一安装孔柔性连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本发明的固定支架通过至少三个固定部呈三角状从前侧固定主机壳体,且部分在主机壳体的上下侧,且至少两个在左右方向间距设置,使得主机安装后稳定性高。另一方面,本发明主机壳体的受力点在主机壳体的侧面,而施力点在主机
壳的前侧,且经过在主机壳的壳面上延伸的延伸臂进行缓冲支撑,使得主机壳体不但安装稳定,无需专门的缓冲组件和复杂的安装结构即可在前侧具有一定的缓冲幅度,配合后侧的软胶固定件与整车的柔性连接,分别从前侧和后侧支撑起主机壳体,可有效避免应力过大破坏主机或者影响主机性能。
9.较佳地,所述固定部包括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设置的固定片和形成于所述固定片上的固定孔,结构简单。
10.较佳地,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每一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固定的基片、由所述基片的上端和/或下端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延伸臂,以及由所述延伸臂前侧向远离所述主机壳体弯折延伸的固定部。
11.具体地,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分别为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固定的第一基片、由所述第一基片的上端向上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上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延伸臂、由所述第一延伸臂前侧向上弯折延的第一固定部、由所述第一基片的下端向下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下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第二延伸臂、由所述第二延伸臂前侧向下弯折延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固定的第二基片、由所述第二基片的上端或下端向上或下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上壳面或下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第三延伸臂、由所述第三延伸臂前侧向上或下弯折延的第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
12.较佳地,所述基片沿所述主机壳体的侧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多个固定点,所述基片通过所述固定点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对应侧面。
13.具体地,所述延伸臂呈片状并可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弯曲。
14.更具体地,所述延伸臂上形成有加强结构。
15.较佳地,所述固定柱为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后侧面的固定螺钉,所述软胶塞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钉螺纹连接的螺孔,所述软胶塞螺纹安装于所述固定螺钉上。
16.较佳地,所述软胶塞为硅胶件。
17.较佳地,所述固定柱为碳钢件。
18.较佳地,所述主机壳体后侧面的壳板中间向下凸伸出固定区,所述软胶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区。
19.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和安装于所述主机壳体内的电路板。
20.较佳地,所述主机壳体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固定支架为导电件,所述电路板包括沿上下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通孔位置对应的地方形成有与接地区电连接的导电片,所述上壳的下表面凸设有可对应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导电片导电接触的第一导电柱;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周边形成有接地区,所述上壳上具有所述主机壳体的上壳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周边的接地区对应的地方开设有避空槽,所述上壳的下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接地去导电接触的凸起和穿过所述避空槽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接
地区导电接触的第二导电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上壳与第一电路板四周的接地区导电接触的同时,还通过第一导电柱与第二电路板的中间导电接触,通过第二导电柱与第二电路板的四周接地区导电接触,使得第一电路板产生的静电可以通过凸起传递至上壳,第二电路板产生的静电可以通过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传递至上壳,统一通过多个方向传递至上壳,再从上壳的左右侧壁通过安装支架传递至至少三个固定部,最后导通到整车控制台的安装架上,使得整个主机实现均衡静电接地,且有效的确保了接地的稳定性。
21.具体地,所述下壳为导电件,所述下壳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位置对应且贯穿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所述第二导电柱上开设有螺纹孔,导电螺柱依次穿过所述下壳和第二电路板的安装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以使下壳与上壳配合安装,并实现上壳与下壳的导电接触,该方案可有效防止主机壳体变形造成的导电失效。
22.更具体地,所述导电片为导电泡棉,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接地区上铺设有导电泡棉,所述上壳通过所述导电泡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接地区导电接触,实现更好的接地屏蔽。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24.图2是本发明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25.图3是本发明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的分解图。
26.图4是本发明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的俯视图。
27.图5是沿图4中b-b线剖开的剖视图。
28.图6是沿图4中a-a线剖开的剖视图。
29.图7是本发明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1.参考图1、图2和图5,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100,包括主机壳体10、固定支架20和软胶固定件30、安装于所述主机壳体10内的电路板40。
32.参考图1、图2、图5和图6,主机壳体10具有前侧面101、后侧面102、上壳面103、下壳面104、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主机壳体10由上壳11、下壳12和后壳板13围成,上壳11和下壳12配合安装并形成容纳腔,所述后壳板13遮盖所述容纳腔的后侧开口,上壳11具有上壳面103、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下壳12具有下侧面和前侧面101,后壳板13具有后侧面102。
33.参考图1至图3,所述固定支架20有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支架20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每一所述固定支架20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左侧面105或右侧面106固定的基片21、由所述基片21的上端和/或下端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10的壳面上并沿所述主机壳体10的壳面向所述主机壳体10的前侧延伸的延伸臂22,以及由所述延伸臂22前侧向远离所述主机壳体10弯折延伸的固定部23,所述固定部23可与整车控制台配合连接,多个所述固定支架20形成至少三个所述固定部23,其中至少两所述固定部23分
别设于所述主机壳体10的上下两侧,至少两所述固定部23在所述主机壳体10的上侧或下侧沿左右方向间距设置,所述软胶固定件30包括凸设于所述主机壳体10后侧的固定柱31和套设于所述固定柱31上的锥形的软胶塞32,所述软胶塞32可与整车控制台上的一安装孔柔性连接。
34.参考图5,延伸臂20沿壳面(上壳面103、下壳面104)分布方向平行设置且与壳面具有间距。
35.参考图2和图3,所述主机壳体10后侧面102的后壳板13中间向下凸伸出固定区14,所述软胶固定件30安装于所述固定区14。
36.其中,所述软胶塞32为硅胶件。所述固定柱31为碳钢件。
37.参考图2和图3,所述固定部23包括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设置的固定片231和形成于所述固定片上的固定孔232,结构简单。
38.参考图2至图5,多个所述固定支架20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每一所述固定支架20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左侧面105或右侧面106固定的基片21、由所述基片21的上端和/或下端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10的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10的前侧延伸的延伸臂22,以及由所述延伸臂22前侧向远离所述主机壳体10弯折延伸的固定部23。
39.参考图3,多个所述固定支架20分别为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右侧面106的第一固定支架201和固定于主机壳体10的左侧面105的第二固定支架202。
40.参考图3,所述第一固定支架201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10固定的第一基片211、由所述第一基片211的上端向上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10的上壳面103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10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延伸臂212、由所述第一延伸臂212前侧向上弯折延的第一固定部213、由所述第一基片211的下端向下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10的下壳面104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10的前侧延伸的第二延伸臂214、由所述第二延伸臂214前侧向下弯折延的第二固定部215。
41.参考图3,所述第二固定支架202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10固定的第二基片221、由所述第二基片221的上端或下端向上或下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10的上壳面103或下壳面104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10的前侧延伸的第三延伸臂222、由所述第三延伸臂222前侧向上或下弯折延的第三固定部223。
42.所述固定部23包括第一固定部213、第二固定部215和第三固定部223。所述基片22包括第一基片211和第二基片221。延伸臂22包括第一延伸臂212、第二延伸臂214和第三延伸臂222。
43.参考图4,第一固定部213、第二固定部215和第三固定部213的定位面在前后方向的投影上具有间距,以使得三个固定部22的定位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不相同。
44.参考图1至图3,所述基片21沿所述主机壳体10的侧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多个固定孔203,螺钉穿过固定孔203将所述基片21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对应侧面。
45.参考图3,所述延伸臂22呈片状并可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弯曲,其中设于主机壳体10的下壳面104上的延伸臂22(第二延伸臂214)呈三角片,以加强延伸臂22的强度,防止延伸臂22弯曲幅度多大。更具体地,所述延伸臂22上形成有加强结构,该加强结构为在延伸臂22上形成的冲压凹凸结构。
46.参考图3和图6,所述固定柱31为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10的后侧面102的固定螺钉,所述软胶塞32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钉螺纹连接的螺孔。
47.参考图5和图6,所述上壳11和固定支架20为导电件,所述电路板40包括沿上下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所述第一电路板41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42的上方,所述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的周边形成有接地区43,所述上壳11上具有所述主机壳体10的上壳面103、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所述上壳11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的接地区43导电接触。所述第一电路板41的中间开设有通孔52,所述第二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与所述通孔52位置对应的地方形成有与接地区43电连接的导电片53,所述上壳11的下表面凸设有可对应穿过所述通孔52并与所述导电片53导电接触的第一导电柱51。
48.参考图5和图6,所述下壳12为导电件,所述下壳12和所述第二电路板42上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导电柱51上开设有螺纹孔,一导电螺柱54穿过所述下壳12和第二电路板42的安装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49.参考图5和图6,所述导电片53为导电泡棉,所述接地区43上铺设有导电泡棉431,所述上壳11通过所述导电泡棉431与所述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的接地区43导电接触,通过导电片53与第二电路板42的中间电连接。
50.第一电路板41正面的接地区40环绕第一电路板的主电路区设置,上壳11下表面凸设有若干接地凸起111以与所述接地区43通过导电泡棉431导电接触。第二电路板42的接地区43具有多个且分散设置在第二电路板42临近边沿的位置,第一电路板41的周边与所述第二电路板42上的接地区43位置对应的地方开设有避空槽,上壳11的下表面凸设有穿过所述避空槽与所述第二电路板42上的接地区43通过导电泡棉431导电接触的第二导电柱55,下壳12的下壳面104和第二电路板42与第二导电柱55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第二导电柱55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螺纹孔,导电螺柱55穿过所述下壳12和第二电路板42的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导电柱55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如图7所示)。
51.参考图6,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与输送接口之间的地方还设置隔离带,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的隔离带之间设置有屏蔽板60,屏蔽板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上的接地区域接地连接,以屏蔽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的主电路区和外部的输送接口区域。
52.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壳体、固定支架和软胶固定件,所述固定支架有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每一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固定的基片、由所述基片的上端和/或下端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壳面上并沿所述主机壳体的壳面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延伸臂,以及由所述延伸臂前侧向远离所述主机壳体弯折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可与整车控制台配合连接,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形成至少三个所述固定部,其中至少两所述固定部分别设于所述主机壳体的上下两侧,至少两所述固定部在所述主机壳体的上侧或下侧沿左右方向间距设置,所述软胶固定件包括凸设于所述主机壳体后侧的固定柱和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的锥形的软胶塞,所述软胶塞可与整车控制台上的一安装孔柔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设置的固定片和形成于所述固定片上的固定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分别为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固定的第一基片、由所述第一基片的上端向上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上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延伸臂、由所述第一延伸臂前侧向上弯折延的第一固定部、由所述第一基片的下端向下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下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第二延伸臂、由所述第二延伸臂前侧向下弯折延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包括与所述主机壳体固定的第二基片、由所述第二基片的上端或下端向上或下弯折至所述主机壳体的上壳面或下壳面上并向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延伸的第三延伸臂、由所述第三延伸臂前侧向上或下弯折延的第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呈片状并可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弯曲。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沿所述主机壳体的侧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多个固定点,所述基片通过所述固定点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对应侧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为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后侧面的固定螺钉,所述软胶塞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钉螺纹连接的螺孔,所述软胶塞螺纹安装于所述固定螺钉上。7.一种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和安装于所述主机壳体内的电路板。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固定支架为导电件,所述电路板包括沿上下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通孔位置对应的地方形成有与接地区电连接的导电片,所述上壳的下表面凸设有可对应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导电片导电接触的第一导电柱;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周边形成有接地区,所述上壳上具有所述主机壳体的上壳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周边的接地区对应的地方开设有避空槽,所述上壳的下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接地去导电接
触的凸起和穿过所述避空槽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接地区导电接触的第二导电柱。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为导电件,所述下壳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位置对应且贯穿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所述第二导电柱上开设有螺纹孔,导电螺柱依次穿过所述下壳和第二电路板的安装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为导电泡棉,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接地区上铺设有导电泡棉,所述上壳通过所述导电泡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接地区导电接触。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座舱主机安装装置,包括主机壳体、固定支架和软胶固定件,固定支架有多个且分别固定于主机壳体的左右侧,每一固定支架包括与主机壳体的侧面固定的基片、由基片弯折至主机壳体的上壳面或下壳面上并向前侧延伸的延伸臂,及由延伸臂向远离主机壳体弯折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可与整车控制台配合连接,多个固定支架形成至少三个固定部且分别设于所述主机壳体的上下侧且至少两固定部呈左右间距分布,软胶固定件包括凸设于主机壳体后侧的固定柱和套设于固定柱上的软胶塞,软胶塞可与整车控制台上的安装孔柔性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对应的用于智能座舱的多媒体主机。本发明安装稳定,且可有效避免应力过大破坏主机或者影响主机性能。或者影响主机性能。或者影响主机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宁立旅 吴其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远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5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