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22 阅读:9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属于冶金行业轧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棒材的生产工艺流程:步进式加热炉

开坯机轧制

液压剪切头

连轧机组轧制

金属锯切

冷床冷却

下线坑冷

精整(倒棱、矫直、修磨、探伤等)

上交入库。
3.棒材矫直后,由于矫直过程中断面上变形的不均匀性,矫直后存在残余应力,芯部为拉应力,表面为压应力。某些特殊钢种对探伤要求较严格,矫直后棒材芯部存在残余拉应力,表面存在压应力,芯部的拉应力会在时效过程中造成芯部缺陷的长大,客户在入厂检验时可能会造成缺陷超标。例如:采用φ600mm连铸坯生产的φ200mm~φ300的合金钢棒材头部弯曲率达到18.4%,不能满足交货条件,需要进行矫直后交货,吨钢矫直成本83.5元,造成棒材的生产成本增加,并且棒材缓冷后还需要人工倒棱、摊检,弯曲率超标的需要进行矫直,增加了坯料的周转次数,延长了交货周期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有效降低矫直后的残余应力,改善棒材内部组织,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包含加热、开坯机轧制、连轧机组轧制、冷床冷却、坑冷和精整,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1)加热:出炉温度1240~1260℃;(2)开坯机轧制:中间坯的终轧温度在1050~1070℃;(3)连轧机组轧制:连轧机组的开轧温度980℃~1020℃,终轧温度>950℃,延伸系数为1.13~1.23;(4)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采用孔型导卫,所述孔型导卫就是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具有与轧件相匹配的孔型。
6.(5)轧材入缓冷坑温度400~600℃,缓冷时间48h~72h,出坑温度<200℃。
7.成品轧机进口导卫的孔型为与轧件相匹配的椭圆形,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孔型为圆形,其内腔尺寸:棒材直径+20mm
±
5mm。
8.棒材直径为 200~230mm时,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长度不小于650mm,棒材直径为240~300mm时, 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长度不小于1000mm。
9.所述加热:连铸坯加热时间为6h~15h;所述连轧机组轧制:最后两架轧机的延伸系数范围分别为1.13~1.2和 1.13~1.19。
10.所述开坯机轧制之前,需对连铸坯进行高压水除磷,除鳞压力250~310bar。
11.所述开坯机轧制为9~11道次的往复式轧制,连轧轧制道次为4~6道次。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优化了加热工艺,提高了出炉温度,减少变形抗力;2)优化了连轧轧制工艺,减少了成品轧机的延伸系数,可以降低轧制弯曲率;3)在冷床上进行矫直和在缓冷坑中缓慢冷却可以有效降低冷却速度,减少棒材的断面温差,进而减小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可以起到有效减少残余应力的作用;4)改变成品轧机进出口导卫的形状,即可对轧件进行导向,又可起到在线“热矫直”的作用,棒材缓冷后不在需要进行矫直,可以减少因矫直而产生的残余应力。
附图说明
13.图1为成品轧机进口孔型导卫主视图;图2为成品轧机进口孔型导卫侧视图;图3为成品轧机出口孔型导卫主视图;图4为成品轧机出口孔型导卫俯视图;图5为成品轧机出口孔型导卫侧视图;图中:l为成品轧机出口孔型导卫长度。
实施方式
14.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5.参照附图1-5,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包含加热、开坯机轧制、连轧机组轧制、冷床冷却、坑冷和精整,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1)加热:出炉温度1240~1260℃;(2)开坯机轧制:中间坯的终轧温度在1050~1070℃;(3)连轧机组轧制:连轧机组的开轧温度980℃~1020℃,终轧温度>950℃,延伸系数为1.13~1.23;(4)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采用孔型导卫,所述孔型导卫就是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具有与轧件相匹配的孔型。
16.(5)轧材入缓冷坑温度400~600℃,缓冷时间48h~72h,出坑温度<200℃。
17.成品轧机进口导卫的孔型为与轧件相匹配的椭圆形,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孔型为圆形,其内腔尺寸:棒材直径+20mm
±
5mm。
18.棒材直径为 200~230mm时,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长度不小于650mm,棒材直径为240~300mm时, 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长度不小于1000mm。
19.所述加热:连铸坯加热时间为6h~15h;所述连轧机组轧制:最后两架轧机的延伸系数范围分别为1.13~1.2和 1.13~1.19。
20.所述开坯机轧制之前,需对连铸坯进行高压水除磷,除鳞压力250~310bar。
21.所述开坯机轧制为9~11道次的往复式轧制,连轧轧制道次为4~6道次。
实施例1
22.以轧制φ200mm为例,其步骤如下:第一步:连铸坯加热冷装或者热装的连铸坯在步进式加热炉中加热,加热时间6h~15h,加热后的连铸坯出炉温度1240~1260℃;第二步:经过高压水除鳞,除鳞压力250~310bar,除去表面的氧化铁皮。
23.第三步:开坯机轧制经过高压水除磷的连铸坯表面温度在1150~1170℃,经过11道次的往复式轧制,中间坯的终轧温度在1050~1070℃,经过辊道输送,液压剪切头,然后输送到连轧机组轧制。开坯机轧制规程如下:
24.第四步:连轧机组连轧机组的开轧温度980℃~1020℃,终轧温度>950℃,连轧轧制道次6道次,延伸系数在1.13~1.23,其中k1孔的延伸系数1.18,k2孔的延伸系数1.176;使用优化的进出口孔型导卫,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均为孔型导卫,进口导卫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并且减小轧件对导卫轮的冲击,出口的孔型导卫可以起到“热矫直”的作用,增加棒材的平直度。进口孔型导卫耐磨铁见图1、2,出口孔型导卫见图3、4、5,孔型内腔直径220mm,导卫长度650mm。
25.第五步:锯切后的棒材在具有矫直功能的冷床上冷却、矫直,轧材入缓冷坑温度400~600℃,缓冷时间48h,出坑温度<200℃。
26.第六步:出坑后人工摊检、倒棱、测量弯曲度等,如果弯曲超标则进行压力矫直或者多辊矫直。轧制造成的头部弯曲率由原来的11.1%降低到2.6%,大部分棒材不再需要矫
直,可以有效减少矫直过程中变形不均匀性造成的残余应力,并且降低了矫直成本。
实施例2
27.以轧制φ300mm为例,其步骤如下:第一步:连铸坯加热冷装或者热装的连铸坯在步进式加热炉中加热,加热时间6h~15h,加热后的连铸坯出炉温度1240~1260℃;第二步:经过高压水除鳞,除鳞压力250~310bar,除去表面的氧化铁皮;第三步:开坯机轧制经过高压水除磷的连铸坯表面温度在1150~1170℃,经过9道次的往复式轧制,中间坯的终轧温度在1050~1070℃,经过辊道输送,液压剪切头,然后输送到连轧机组轧制。开坯机轧制规程如下:
28.第四步:连轧机组连轧机组的开轧温度980℃~1020℃,终轧温度>950℃,连轧轧制道次4道次,延伸系数在1.13~1.23,其中k1孔的延伸系数1.14,k2孔的延伸系数1.13。
29.使用优化的进出口孔型导卫,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均为孔型导卫,进口导卫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并且减小轧件对导卫轮的冲击,出口的孔型导卫可以起到“热矫直”的作用,增加棒材的平直度。进口孔型导卫见图1、2,出口孔型导卫见图3、4、5,孔型内腔直径325mm,导卫长度1049mm。
30.第五步:锯切后的棒材在具有矫直功能的冷床上冷却、矫直,轧材入缓冷坑温度400~600℃,缓冷时间72h,出坑温度<200℃。
31.第六步:出坑后人工摊检、倒棱、测量弯曲度等,如果弯曲超标则进行压力矫直或者多辊矫直。轧制造成的头部弯曲率由原来的23.4%降低到1.8%,大部分棒材不再需要矫直,可以有效减少矫直过程中变形不均匀性造成的残余应力,并且降低了矫直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包含加热、开坯机轧制、连轧机组轧制、冷床冷却、坑冷和精整,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1)加热:出炉温度1240~1260℃;(2)开坯机轧制:中间坯的终轧温度在1050~1070℃;(3)连轧机组轧制:连轧机组的开轧温度980℃~1020℃,终轧温度>950℃,延伸系数为1.13~1.23;(4)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采用孔型导卫,所述孔型导卫就是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具有与轧件相匹配的孔型;(5)轧材入缓冷坑温度400~600℃,缓冷时间48h~72h,出坑温度<2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品轧机进口导卫的孔型为与轧件相匹配的椭圆形,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孔型为圆形,其内腔尺寸:棒材直径+20mm
±
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棒材直径为 200~230mm时,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长度不小于650mm,棒材直径为240~300mm时, 成品轧机出口导卫的长度不小于10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连铸坯加热时间为6h~15h。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轧机组轧制:最后两架轧机的延伸系数范围分别为1.13~1.2和 1.13~1.1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坯机轧制之前,需对连铸坯进行高压水除磷,除鳞压力250~310bar。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坯机轧制为9~11道次的往复式轧制,连轧轧制道次为4~6道次。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合金钢棒材残余应力的生产方法,属于冶金行业轧钢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1)加热:出炉温度1240~1260℃;(2)开坯机轧制:中间坯的终轧温度在1050~1070℃;(3)连轧机组轧制:连轧机组的开轧温度980℃~1020℃,终轧温度>950℃,延伸系数为1.13~1.23;(4)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采用孔型导卫,所述孔型导卫就是成品轧机的进出口导卫具有与轧件相匹配的孔型。(5)轧材入缓冷坑温度400~600℃,缓冷时间48h~72h,出坑温度<20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降低矫直后的残余应力,改善棒材内部组织。改善棒材内部组织。改善棒材内部组织。


技术研发人员:赵景存 朱叶 梁金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4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