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电池组连接结构及电池组串接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2
阅读:135
评论:0
1.本发明关于一种电池组,尤指一种电池组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一般轻型电动载具通常使用电池组作为动力来源。为使电力补充方便,电池组以可卸式的方式安装至载具上,电池组与载具间以电连接器连接。一般而言,电池组的电连接器通常仅设置于一端,并经由此电连接器插入载具上的插座以完成电连接。载具上通常也仅设置单一插座,若欲扩充电池容量,原则上则需透过替换电池组而实现。此外,仅具单一连接器的电池组原则上无法简单实现结构上的串接。因此,仅具单一连接器的电池组可应用的情境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电池组连接结构及电池组串接,电池组前后两端部设置有结构上匹配的机电连接结构,可增加电池组的应用情境。
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组用于轻型电动载具,该电池组包含装置壳体、电池、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该装置壳体具有第一端部及相对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该电池容置于该装置壳体中。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端部,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端部,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在结构上匹配。
5.较佳的,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导柱具有导引部及连接至该导引部一端的头部,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
6.较佳的,该第一接地接点位于该二导柱的连线的中点,导柱导槽沿圆弧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位于该圆弧的圆心。
7.较佳的,该导柱导槽具有入口部及封闭端。
8.较佳的,该入口部的宽度大于该导柱的头部的外径。
9.较佳的,该导柱导槽具有凸部,位于该封闭端,该导柱导槽于该凸部处的宽度小于该导柱的导引部的外径。
10.较佳的,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
11.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连接结构,其对接的机电连接结构于连接的过程中,机电连接结构上的接地接点会先于其他电性接点而相互接触。
12.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连接结构用于轻型电动载具,该电池组连接结构包含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包含第一结构框架及设置于该第一结构框架上的第一机械连接结构、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第二结构框架及设置于该第二结构框架上的第二机械连接结构、第二接地接点及
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其中,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滑动连接,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接触,以使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又,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的衔接过程中,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的接触先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的接触。
13.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导槽,该第一接地接点位于该二导柱的连线的中点,导柱导槽沿圆弧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位于该圆弧的圆心,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藉由该二导柱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导柱导槽中而滑动连接。
14.较佳的,该导柱导槽具有入口部及封闭端,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的衔接过程中,导柱自该入口部进入该导柱导槽并停止于该封闭端。
15.较佳的,该入口部的宽度大于该导柱的头部的外径。
16.较佳的,该导柱导槽具有凸部,该凸部位于该封闭端,该导柱导槽于该凸部处的宽度小于该导柱的导引部的外径,该凸部结构拘束该导柱于该封闭端。
17.较佳的,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该第一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之间,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导槽,该二滑块导槽平行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导槽之间,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藉由该二滑块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滑块导槽中而滑动连接。
18.较佳的,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电池组及电池组固定座其中之一,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该电池组及该电池组固定座其中之另一,该电池组固定座固定于该轻型电动载具上。
19.较佳的,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及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对应设置于二电池组。
20.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串接,其利用结构上相匹配的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连接两个电池组,以实现电池组的串接。
21.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串接用于轻型电动载具,该电池组串接包含第一电池组及第二电池组。该第一电池组具有第一端部、相对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设置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及设置于该第二端部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该第二电池组具有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三端部的第四端部、设置于该第三端部的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及设置于该第四端部的第四机电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相同,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四机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相同,该第一电池组及该第二电池组透过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而串接。藉此,第一、第三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第四机电连接结构于结构上相匹配,具有相同机电连接结构配置的多个电池组能轻松地经由衔接结构上相匹配的机电连接结构而串接。
22.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导柱具有导引部及连接至该导引部一端的头部,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其中该二导柱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导柱导槽中,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接触,以使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
23.较佳的,该第一接地接点位于该二导柱的连线的中点,导柱导槽沿圆弧延伸,该第
二接地接点位于该圆弧的圆心。
24.较佳的,该导柱导槽具有入口部及封闭端,导柱自该入口部进入该导柱导槽并停止于该封闭端。
25.较佳的,该入口部的宽度大于该导柱的头部的外径。
26.较佳的,该导柱导槽具有凸部,位于该封闭端,该导柱导槽于该凸部处的宽度小于该导柱的导引部外径,该凸部结构拘束该导柱于该封闭端。
27.较佳的,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第一电性接点,该第一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之间,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该二滑块导槽平行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导槽之间,其中该二滑块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滑块导槽中,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接触,以使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
28.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电池组连接结构及电池组串接,其前后两端部设置有结构上匹配的机电连接结构,藉此,该电池组相对的两端部均可经由机电连接结构对外连接(包含机械连接及电性连接),增加应用情境。该电池组连接结构可实施于两个电池组之间的连接(例如串接),也可实施于电池组与电池组固定座(例如设置于轻型电动载具之结构框架上)之间的连接。藉此,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的衔接过程中,接地接点先连接有助于保护电子元件。一种电池组串接,其利用结构上相匹配的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连接两个电池组,以实现电池组的串接。
29.关于本发明之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30.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示意图。
31.图2为图1中电池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2.图3至图5为图1中电池组安装至电池组固定座上的示意图。
33.图6为第二机电连接结构额示意图。
34.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组串接之示意图。
35.图8为图7中电池组串接的爆炸图。
36.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池组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37.图10为图9中电池组连接结构的衔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39.请参阅图1及图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1用于轻型电动载具。电池组1包含装置壳体12、电池14(以方块示意于图1中,其轮廓以隐藏线绘示)、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装置壳体12具有第一端部122及相对于第一端部122的第二端部124。电池14容置于装置壳体12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设置于第一端部122。第二机电连接
结构18设置于第二端部124。其中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于结构上匹配。藉此,电池组1前后两端均具有机电连接的功能。
40.如图1所示,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包含第一结构框架160及设置于第一结构框架160上的二导柱162、第一接地接点164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例如两个电性接点,以简化图式)。第一结构框架160可结构整合至装置壳体12的一端盖,也即第一结构框架160并不必要单独设置。导柱162具有导引部1622及连接至导引部1622一端的头部1624,头部1624的外径大于导引部1622的外径。该第一接地接点164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位于该二导柱162之间,且第一接地接点164位于该二导柱162的连线的中点。该二导柱162即形成机械连接结构,该第一接地接点164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即形成电性连接结构。
41.如图2所示,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包含第二结构框架180及设置于第二结构框架180上的二导柱导槽182、第二接地接点184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例如两个电性接点,以简化图式)。第二结构框架180可结构整合至装置壳体12的一端盖,也即第二结构框架180并不必要单独设置。导柱导槽182具有导引部1820、入口部1822及封闭端1824,入口部1822的宽度1822a大于导引部1820的宽度1820a且大于导柱162头部1624的外径1624a,导引部1820的宽度1820a大于导柱162导引部1622的外径1622a但小于头部1624的外径。导柱导槽182沿一圆弧延伸。该二导柱导槽182相对于该圆弧的圆心相对设置。该第二接地接点184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位于该二导柱导槽182之间,且第二接地接点184位于该圆弧的圆心。该二导柱导槽182即形成机械连接结构,该第二接地接点184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即形成电性连接结构。此外,图2中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以隐藏线绘示,以便于观察到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间之结构上的相对配置。
42.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结构上匹配,包含机械连接结构的匹配及电性连接结构的匹配。其中,导柱162的头部1624可穿过入口部1822以使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能滑动于导柱导槽182的导引部1820,且当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滑动于导柱导槽182的导引部1820时,因导柱162头部1624的外径1624a大于导引部1820的宽度1820a,故导柱162不会脱离导柱导槽182。又,当导引部1622滑动至对应的导柱导槽182的封闭端1824时,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接触,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接触。其中,于实际应用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可包含用于电力提供、资料传输、控制信号等接点,其设置数量依设计而定,不另赘述。此外,于实际应用上,接地接点164、184及电性接点166、186可由(例如固定电路板或结构框架160、180上的)连接器实现,接地接点164、184及电性接点166、186本身可由金属垫片、金属弹片、弹簧针等可供弹性接触、导电之结构来实施,不另赘述。例如,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接地接点184及第二电性接点186固定于一电路板上,电路板固定设置于第二端部124。
43.于实际应用中,电池组1可以可卸离的方式安装至轻型电动载具上。例如,请参阅图3至图5,电池组1以其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电池组固定座3(设置于轻型电动载具上,例如固定在车架上,为简化图式,均未绘示于图中)可卸离地衔接。为简化说明,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设置电池组固定座3上用于与电池组1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衔接的机电连接结构。于图3至图5中,为便于表现电池组1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电池组固定座3的第二机电连
接结构18的衔接,被遮盖住的机电连接结构的轮廓以隐藏线绘示于图中。
44.如图3所示,调整电池组1的方位,以使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的导柱162对准电池组固定座3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的导柱导槽182的入口部1822;接着,将电池组1以方向d1接近电池组固定座3,直至导柱162的头部1624进入入口部1822(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接触,而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尚未接触;换言之,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的接触先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的接触。此设计有助于保护电子元件。
45.接着,如图4所示,将电池组1以方向d2旋转,使得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于对应的导柱导槽182的导引部1820内滑动,直至导引部1622到达封闭端1824(如图5所示)。此时,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接触,原则上即完成电池组1的安装。另外,于前述旋转的过程中,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保持接触,此亦有助于保护电子元件。之后,若欲将电池组1(如图5中所示)自电池组固定座3卸下时,可依相反于前述安装操作的顺序而操作,即能自电池组固定座3卸下电池组1。
46.另外,请参阅图6,于实际应用上,第一实施例中(电池组1及电池组固定座3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的导柱导槽182于其封闭端1824可具有一凸部1826,导柱导槽182于凸部1826处的宽度1826a小于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的外径。宽度1826a原则上以凸部1826能于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通过时能产生可回复的变形而决定。此外,于图6中,凸部1826是由导柱导槽182侧壁向内突出的结构为例,其中被凸部1826卡持于封闭端1824的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的轮廓以虚线示意于图中。实际应用上,凸部1826亦可由弹性结构为例,例如由自导柱导槽182侧壁向内突出的金属弹片而形成,于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滑过金属弹片时,金属弹片可被弹性挤压并回复原状以卡持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于封闭端1824。又例如由导柱导槽182侧壁形成悬臂,其具有向导柱导槽182内侧突出的凸部,于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滑过金属弹片时,悬臂经由凸部可被弹性挤压并回复原状以卡持导柱162的导引部1622于封闭端1824。
47.如前述说明(并参阅图1及图2),电池组1上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结构上匹配,故于实际应用中,可将多个电池组1在结构上串接。请参阅图7及图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组串接4用于轻型电动载具。电池组串接4包含第一电池组41及第二电池组42。第一电池组41具有第一端部41a、相对于第一端部41a的第二端部41b、设置于第一端部41a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412(其轮廓以隐藏线绘示于图中)及设置于第二端部41b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第二电池组42具有第三端部42a、相对于第三端部42a的第四端部42b、设置于第三端部42a的第三机电连接结构422及设置于第四端部42b的第四机电连接结构424。第一机电连接结构412与第三机电连接结构422结构相同,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与第四机电连接结构424结构相同。关于第一电池组41及第二电池组42的其他结构说明,亦请参阅前文电池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藉此,第一电池组41及第二电池组42透过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与第三机电连接结构422可卸离地衔接而串接。
48.其中,为简化说明,第一电池组41及第二电池组42均以前文电池组1为例说明;据此,第一机电连接结构412及第三机电连接结构422均与电池组1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结构相同,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及第四机电连接结构424均与电池组1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结构相同。因此,第一电池组41与第二电池组42的串接(即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与第三
机电连接结构422间可卸离的衔接)可直接参阅前述第一实施例电池组1的安装(即电池组1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电池组固定座3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的可卸离地衔接),不另赘述。同样的,电池组串接4的分开(即切断第一电池组41与第二电池组42结构上的连接)可直接参阅前文关于自电池组固定座3卸下电池组1之说明,不另赘述。
49.又,于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组串接4中,该二导柱162对应地自该二导柱导槽182的入口部1822进入导柱导槽182以可滑动设置于该二导柱导槽182中,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接触,且于对应的该二导柱162停止于对应的封闭端1824(例如被对应的凸部1826结构拘束于封闭端1824)时,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接触,进而完成第三机电连接结构42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可卸离地衔接。
50.另外,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组串接4虽以相两个相同的电池组说明第一电池组41及第二电池组4,但实际应用上第一电池组41及第二电池组42长度无需相同。电池组串接4呈现结构上串接,其电性连接关系则可依(电池组1、41、42的)产品规范并搭配电路设计以实现电池串联或并联,不另赘述。另外,于实际应用中,电池组串接4亦能以其第一电池组41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412与电池组固定座3(如图3所示)可卸离地衔接,不另赘述。
51.如前文关于电池组1、电池组固定座3及电池组串接4之说明,电池组1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电池组固定座3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即形成一电池组连接结构5a(于图3中以虚线框示),以实现电池组1与电池组固定座3间的机电连接。又,第一电池组41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414(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结构相同)与第二电池组42的第三机电连接结构422(与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结构相同)相对设置,亦形成一电池组连接结构5b(于图8中以虚线框示),以实现第一电池组41与第二电池组42间的机电连接。
52.其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的第一机械连接结构(包含该二导柱16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的第二机械连接结构(包含该二导柱导槽182)滑动连接,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接触,以使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可卸离地衔接,进而实现电池组1与电池组固定座3间的机电连接或第一电池组41与第二电池组42间的机电连接。其中,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藉由该二导柱162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导柱导槽182中而滑动连接。此外,于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的衔接过程中,导柱162自对应的导柱导槽182的入口部1822进入导柱导槽182并停止于对应的封闭端1824,第一接地接点164与第二接地接点184的接触先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16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186的接触。
53.如前文关于电池组1、电池组固定座3及电池组串接4之说明,于电池组连接结构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16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18以导柱186与导柱导槽182的搭配来实施其机械连接结构,导柱186与导柱导槽182的衔接或脱离主要透过旋转的方式实现,但实际上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9及图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池组连接结构5c包含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其可相对设置于两个电池组上、或相对设置于一电池组及一电池组固定座上。电池组连接结构5c透过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可卸离的衔接,以连接两个电池组或电池组与电池组固定座。
54.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包含第一结构框架520及设置于第一结构框架520上的第一机械连接结构522(于图10中,其轮廓以隐藏线绘示)、第一接地接点524及
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526。第一机械连接结构522包含二滑块5222,第一接地接点524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526位于该二滑块5222之间。又,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包含第二结构框架540及设置于第二结构框架540上的第二机械连接结构542、第二接地接点544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546。第二机械连接结构542包含二滑块导槽5422,该二滑块导槽5422平行延伸,第二接地接点544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546位于该二滑块导槽5422之间。其中,第一机械连接结构522与第二机械连接结构542可藉由该二滑块5222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滑块导槽5422中而滑动连接。
55.如图10所示,若欲连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先使滑块5222于方向d3上对齐滑块导槽5422。其中,方向d3即滑块导槽5422的延伸方向。接着,使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以方向d3接近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使得滑块5222滑入对应的滑块导槽5422中,直至滑块导槽5422的封闭端挡止滑块5222。此时,第一接地接点524与第二接地接点544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52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546接触,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即完成可卸离地的衔接。此外,于第三实施例中,于方向d3上,第一接地接点524及第二接地接点544的长度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52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546的长度短,使得于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4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的衔接过程中,第一接地接点524与第二接地接点544的接触先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526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546的接触。此设计有助于保护电子元件。
56.之后,若欲分离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时,可依相反于前述安装操作之顺序而操作,即能分离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另外,关于接地接点524、544及电性接点526、546之其他说明(包含材质、结构、用途等),可参阅前文接地接点164、184及电性接点166、186之相关说明,不另赘述。又,于实际应用上,滑块5222及滑块导槽5422的截面轮廓可设计鸠尾、l形等,以使于滑块5222滑入对应的滑块导槽5422中时,第一机电连接结构52与第二机电连接结构54不会于垂直于方向d3的方向上分离。又,于实际应用中,电池组连接结构5c除可应用于电池组的串接外,亦可用于电池组与电池组固定座的衔接,不另赘述。
57.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组,用于轻型电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包含:装置壳体,具有第一端部及相对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电池,容置于该装置壳体中;第一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端部;以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端部,其中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于结构上匹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导柱具有导引部及连接至该导引部一端的头部,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地接点位于该二导柱的连线的中点,导柱导槽沿圆弧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位于该圆弧的圆心。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导柱导槽具有入口部及封闭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入口部的宽度大于该导柱的头部的外径。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导柱导槽具有凸部,位于该封闭端,该导柱导槽于该凸部处的宽度小于该导柱的导引部的外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8.一种电池组连接结构,用于轻型电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连接结构包含: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包含第一结构框架及设置于该第一结构框架上的第一机械连接结构、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以及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第二结构框架及设置于该第二结构框架上的第二机械连接结构、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其中,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滑动连接,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接触,以使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的衔接过程中,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的接触先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的接触。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导槽,该第一接地接点位于该二导柱的连线的中点,导柱导槽沿圆弧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位于该圆弧的圆心,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藉由该二导柱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导柱导槽中而滑动连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柱导槽具有入口部及封闭端,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的衔接过程中,导柱自该入口部进入该导柱导槽并停止于该封闭端。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入口部的宽度大于该导柱的头部的外径。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柱导槽具有凸部,该凸部
位于该封闭端,该导柱导槽于该凸部处的宽度小于该导柱的导引部的外径,该凸部结构拘束该导柱于该封闭端。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该第一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之间,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导槽,该二滑块导槽平行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导槽之间,该第一机械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械连接结构藉由该二滑块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滑块导槽中而滑动连接。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电池组及电池组固定座其中之一,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设置于该电池组及该电池组固定座其中之另一,该电池组固定座固定于该轻型电动载具上。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及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对应设置于二电池组。16.一种电池组串接,用于轻型电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串接包含:第一电池组,具有第一端部、相对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设置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一机电连接结构及设置于该第二端部的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以及第二电池组,具有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三端部的第四端部、设置于该第三端部的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及设置于该第四端部的第四机电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相同,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四机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相同,该第一电池组及该第二电池组通过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而串接。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组串接,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导柱具有导引部及连接至该导引部一端的头部,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其中该二导柱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导柱导槽中,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接触,以使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组串接,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地接点位于该二导柱的连线的中点,导柱导槽沿圆弧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位于该圆弧的圆心。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组串接,其特征在于,该导柱导槽具有入口部及封闭端,导柱自该入口部进入该导柱导槽并停止于该封闭端。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组串接,其特征在于,该入口部的宽度大于该导柱的头部的外径。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组串接,其特征在于,该导柱导槽具有凸部,位于该封闭端,该导柱导槽于该凸部处的宽度小于该导柱的导引部外径,该凸部结构拘束该导柱于该封闭端。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组串接,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第一接地接点及至少第一电性接点,该第一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之间,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滑块导槽、第二接地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该二滑块导槽平行延伸,该第二接地接点及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位于该二滑块导槽之间,其
中该二滑块对应地可滑动设置于该二滑块导槽中,该第一接地接点与该第二接地接点接触,且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点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接触,以使该第三机电连接结构与该第二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电池组连接结构及电池组串接。电池组连接结构用于轻型电动载具,包含结构上相互匹配的二机电连接结构。于一例中,其中一个机电连接结构包含二导柱或滑块及接地接点,另一个包含二导柱或滑块导槽及接地接点。于机电连接结构相互连接时,导柱或滑块对应地滑动设置于导柱或滑块导槽中,接地接点先于其他电性接点而相互接触。于另一例中,机电连接结构分别设置于电池组的两端,使得两个电池组可经由对应的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衔接而串接。于另一例中,机电连接结构分别设置于电池组及电池组固定座,电池组可经由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连接至电池组固定座。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连接至电池组固定座。机电连接结构可卸离地连接至电池组固定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08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