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4
阅读:26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公路项目在穿越水源保护区时,为了保证饮用水源的安全及卫生,需要对公路路面水进行收集,集中处理后方可排放。目前较好的做法是路面水和边坡水均通过表面排出,在公路宽度向的两端均设置双排边沟,远离公路的外侧边沟汇集边坡水,靠近公路的内侧边沟汇集路面水,内测边沟汇集的路面水经污水处理结构过滤后再汇入外侧边沟排放。双排边沟加污水处理结构的设计无形中会增加占地面积,同时引用水源保护区多处于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导致此种处理方法与保护区内的用地政策背道而驰。
3.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路面水收集处理结构占地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水可渗入其内的透水路面、收集并过滤渗入所述透水路面内水分的集水过滤结构、以及汇集并排放所述集水过滤结构收集水分的边沟;所述透水路面宽度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边沟,所述透水路面底部靠近宽度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集水过滤结构,每个集水过滤结构与其位于所述透水路面同一端的边沟连接;
7.每个集水过滤结构均设置有多个集水井、集水管和过滤组件,所述透水路面宽度向的两端等距设置多个集水井,每相邻两个位于所述透水路面同一端的集水井之间均通过一个集水管连接,每个集水井远离所述透水路面路中线的端面均连接一个过滤组件,每个过滤组件远离所述集水井的端面均与其位于所述透水路面同一端的边沟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集水井均为内部镂空的方体结构,每个集水井的顶部均与所述透水路面底面接触,每个过滤组件与其对应的集水井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通,每个过滤组件与其对应的边沟内连通位置低于与对应集水井连通的位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壳体、隔板、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所述壳体为内部镂空的板状结构,所述壳体内部通过所述隔板分隔为两个空间,所述隔板远离所述透水路面的端部设置有连通其两侧空间通孔,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隔板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相较于所述通孔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滤网。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石英砂和活性碳,所述壳体
内靠近所述第一滤网的空间内填充有石英砂,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二滤网的空间内填充有活性碳,所述过滤组件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第一滤网与所述集水井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过滤组件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第二滤网与所述边沟的内部空间连通。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集水管的两端均与其对应的集水井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通,每个集水管靠近所述透水路面的一侧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上设置有滤水板。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水路面为层状结构,所述透水路面由下至上分别为:级配碎石层、非透水性底层、垫层和透水性顶层;所述级配碎石层铺设于公路的既有土基之上,所述级配碎石层和所述非透水性底层宽度向的两端均等距设置有凹槽,所述非透水性底层远离所述级配碎石层的端面为其中部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递减的双坡结构。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边沟的口部靠近所述透水路面的端面与所述透水性顶层的上表面持平,每个边沟口部远离所述透水路面的一侧设置向其内部倾斜的缓坡,每个边沟口部与所述透水顶层接触的位置均设置有凸起的挡水带,每个边沟的口部铺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排布有多个小孔。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集水过滤结构的各部件设置于透水路面之下,通过设置的透水路面使得路面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渗入公路的内部,再通过透水路面之下的多个集水管和集水井对路面水进行收集,最终经过滤组件净化处理后排入到公路两侧的边沟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路面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了路面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的同时,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面积。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的断面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集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透水路面;11、级配碎石层;12、非透水性底层;13、垫层;14、透水性顶层;2、集水过滤结构;21、集水井;22、集水管;221、滤水板;23、过滤组件;231、壳体;2311、第一接口;2312、第二接口;232、隔板;2321、通孔;3、边沟;31、挡水;32、盖板;321、小孔;4、既有土基;5、路中线;6、边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图1展示了本实用新型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包括:透水路面1、集水过滤结构2和边
沟3;透水路面1铺设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的既有土基4之上,透水路面1宽度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边沟3,透水路面1底部靠近宽度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集水过滤结构2,每个集水过滤结构2与其位于透水路面1同一端的边沟3连接。
23.其中,参见图1,透水路面1为层状结构,由下至上分别为:级配碎石层11、非透水性底层12、垫层13和透水性顶层14。
24.具体地,参见图1,级配碎石层11为石料铺设于公路的既有土基4之上之后夯实找平而成,非透水性底层12为水灰比较低的混凝土浇筑于级配碎石层11之上而成,垫层13为一定级配的砂砾石混合少量的粘结料铺设于非透水性顶层14之上后夯实找平而成,透水性顶层14为掺杂有胶结材料的混凝土浇筑于垫层13之上而成,透水性顶层14远离垫层13的端面涂覆有封闭剂。透水性顶层14使得路面水可渗入公路的内部,非透水性底层12可阻止渗入公路内部的路面水继续渗入到保护区内的土壤内,避免路面水对保护区内地下水的污染。
25.进一步地,参见图1,级配碎石层11和非透水性底层12宽度向的两端均等距设置有凹槽,以便包裹集水井21和集水管22;以便将集水过滤结构2设置于透水路面1之下,从而减少占地空间。
26.进一步地,参见图1,非透水性底层12为双坡结构,非透水性底层12远离级配碎石层11的端面由其中部向宽度方向的两端倾斜;如此设计使得路面水在重力作用下渗入公路内部并到达非透水性底层12时,可沿非透水性底层12的中部向其宽度向的两端流动,最终进入收集结构内,实现对路面水的收集。
27.其中,参见图1,边沟3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槽状结构,透水路面1宽度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边沟3,每个边沟3口部靠近透水路面1一侧的端面均与透水性顶层14远离垫层13的端面持平,每个边沟3口部远离透水路面1一侧的端面均由其外侧向其内部倾斜。
28.进一步地,参见图1,每个边沟3口部靠近透水路面1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挡水31条,挡水31条的存在可阻止路面水流入边沟3内。
29.进一步地,每个边沟3的口部均铺设有盖板32,盖板32上排布有多个小孔321,盖板32的存在可对外部物质进行阻挡,避免杂物进入到边沟3内造成堵塞,保证边沟3内部的畅通性;盖板32上的小孔321设计使得公路两侧边坡6的自然雨水可正常流入至边沟3内部。
30.其中,参见图1,每个集水过滤结构2均设置有多个集水井21、集水管22和过滤组件23;透水路面1宽度向的两端均等距设置多个集水井21,每相邻两个位于透水路面1同一端的集水井21之间均通过一个集水管22连接,每个过滤组件23远离集水井21的端面均与其位于透水路面1同一端的边沟3连接。
31.具体地,参见图1,每个集水井21均为内部镂空的方体结构,每个集水井21的顶端均与垫层13接触,每个过滤组件23与其对应的集水井21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通;通过将集水井21设置于公路之下,此种隐形设计可对路面水进行收集,同时可减少公路排水系统的占地面积。
32.具体地,参见图2,过滤组件23包括:壳体231和隔板232,壳体231为内部镂空的板状结构,壳体231内部通过隔板232分隔为两个空间,隔板232远离透水路面1的端部设置有连通其两侧空间通孔2321,壳体231远离隔板232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接口2311和第二接口2312,第一接口2311和第二接口2312的位置均远离所述通孔
2321;挡板上通孔2321配合第一接口2311和第二接口2312可增长水流经过过滤组件23内部时的路径,可提高过滤组件23的过滤效率。
33.壳体231的一个端面设置第一滤网可阻止集水井21内的杂质进入至过滤组件23内部,避免过滤组件23内杂质过多而影响其净化效率;壳体231另一个端面设置第二过滤网用于阻止其内部物质流入到边沟3内部,避免过滤组件23内部物质流失过多而降低其净化效率;
34.进一步地,参见图2,过滤组件23还包括石英砂和活性碳,壳体231内靠近所述第一接口2311的空间内填充有石英砂,壳体231内靠近第二接口2312的空间内填充有活性碳,过滤组件23的内部空间通过第一接口2311与集水井21的内部空间连通,过滤组件23的内部空间通过第二接口2312与边沟3的内部空间连通;通过石英砂滤除收集的路面水中的悬浮物、以及水中含有的锰和铁等物质,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路面水中的有机物或有毒物质,以此避免公路上的路面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
35.具体地,参见图3,每个集水管22的两端均与其对应的集水井21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通,每个集水管22靠近所述透水路面1的一侧设置有缺口,以便收集渗入公路内部的路面水;缺口上还设置有滤水板221,避免垫层13的砂石进入到集水管22内而引起堵塞。
36.另外,为便于理解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现对其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介绍如下:
37.首先,设置的透水路面使得路面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渗入到公路的内部,再将集水过滤结构2设置于透水路面1之下,待路面水净化处理后再汇入公路两侧的边沟3,避免路面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同时避免路面水收集处理结构占用更多的土地面积。
38.然后,公路上的路面水在重力作用下渗入其内部,在到达非透水性底层12时被阻隔;由于非透水性底层12为双坡结构,路面水会流入到非透水性底层12宽度向两端的集水管22内,每个集水管22内的路面水会流入集水管22两端连接的集水井21内,以此实现对路面水的收集。
39.最后,集水井21内收集的路面水在到达一定量时会从第一接口2311流入至过滤组件23的壳体231内,壳体231内的石英砂会滤出路面水中含有的漂浮物、以及水中含有的锰、铁等物质,壳体231内的活性炭会吸附去除路面水中的有机物或有毒物质,经净化处理的路面水会经第二接口2312流入到公路两侧的边沟3,最终与公路两侧边坡6流下的自然雨水一起排放;以此实现对路面水的净化和排放,避免路面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水可渗入其内的透水路面(1)、收集并过滤渗入所述透水路面(1)内水分的集水过滤结构(2)、以及汇集并排放所述集水过滤结构(2)收集水分的边沟(3);所述透水路面(1)宽度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边沟(3),所述透水路面(1)底部靠近宽度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集水过滤结构(2),每个集水过滤结构(2)与其位于所述透水路面(1)同一端的边沟(3)连接;每个集水过滤结构(2)均设置有多个集水井(21)、集水管(22)和过滤组件(23),所述透水路面(1)宽度向的两端等距设置多个集水井(21),每相邻两个位于所述透水路面(1)同一端的集水井(21)之间均通过一个集水管(22)连接,每个集水井(21)远离所述透水路面(1)路中线(5)的端面均连接一个过滤组件(23),每个过滤组件(23)远离所述集水井(21)的端面均与其位于所述透水路面(1)同一端的边沟(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集水井(21)均为内部镂空的方体结构,每个集水井(21)的顶部均与所述透水路面(1)底面接触,每个过滤组件(23)与其对应的集水井(21)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通,每个过滤组件(23)与其对应的边沟(3)内连通位置低于与对应集水井(21)连通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23)包括:壳体(231)和隔板(232),所述壳体(231)为内部镂空的板状结构,所述壳体(231)内部通过所述隔板(232)分隔为两个空间,所述隔板(232)远离所述透水路面(1)的端部设置有连通其两侧空间通孔(2321),所述壳体(231)远离所述隔板(232)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接口(2311)和第二接口(2312),所述第一接口(2311)和所述第二接口(2312)的位置均远离所述通孔(23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23)还包括石英砂和活性碳,所述壳体(231)内靠近所述第一接口(2311)的空间内填充有石英砂,所述壳体(231)内靠近所述第二接口(2312)的空间内填充有活性碳,所述过滤组件(23)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第一接口(2311)与所述集水井(21)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过滤组件(23)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第二接口(2312)与所述边沟(3)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接口(2311)和所述第二接口(2312)上均设置有滤网。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集水管(22)的两端均与其对应的集水井(21)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通,每个集水管(22)靠近所述透水路面(1)的一侧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上设置有滤水板(22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1)为层状结构,所述透水路面(1)由下至上分别为:级配碎石层(11)、非透水性底层(12)、垫层(13)和透水性顶层(14);所述级配碎石层(11)铺设于公路的既有土基(4)之上,所述级配碎石层(11)和所述非透水性底层(12)宽度向的两端均等距设置有凹槽,所述非透水性底层(12)远离所述级配碎石层(11)的端面为其中部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递减的双坡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边沟(3)的口部靠近所述透水路面(1)的一侧与所述透水性顶层(14)的上表面持平,每个边沟(3)口部远离所述透水路面(1)的一侧设置向其内部倾斜的缓坡,每个边沟(3)口部与所述透水性顶层接触的位置均设置有凸起的挡水带(31),每个边沟(3)的口部铺设有盖板(32),所述盖板(32)上排布有多个小孔(3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公路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水可渗入其内的透水路面、收集并过滤渗入所述透水路面内水分的集水过滤结构、以及汇集并排放所述集水过滤结构收集水分的边沟;透水路面宽度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边沟,透水路面底部靠近宽度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集水过滤结构,每个集水过滤结构与其位于所述透水路面同一端的边沟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集水过滤结构设置于透水路面之下,透水路面使得路面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渗入公路的内部,经集水过滤结构对路面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后再汇入到公路两侧的边沟排放。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路面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了路面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的同时,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面积。外的土地面积。外的土地面积。
技术研发人员:尹正文 武生彪 鲁浩 魏云波 万军 何成滔 林梦 汤庆超 杨雄兵 赵兴宗 刘若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3/8/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打标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野外防雨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