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7
阅读:119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手机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更新换代,应用在手机上的摄像模组的需求也在呈多元化增长。随着手机拍摄功能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传统的摄像模组参数已经不足以满足许多场景的需求,手机市场在追求高像素的同时,也在朝着逐步扩大视场角和小畸变的方向迈进,从而获得更大的拍摄区域。为了满足超广角的需求,通常采用的透镜数量较多,多为六片式,透镜数量的增加使得相邻透镜的边缘位置的杂散光增加,不利于成像;同时透镜较多使得其在镜筒的组立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另外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超广角,导致透镜较为敏感,加工困难。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超广角、低杂光和组立稳定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超广角、低杂光和组立稳定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沿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与其物侧的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且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能够遮挡光线进入其像侧的透镜的边缘结构部;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与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1.0<|d6m/f7|+t67/cp6<8.5。
6.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包括隔圈和隔片的一种或多种。
7.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为隔片;或者第五间隔件为隔圈,第一间隔件至第四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均为隔片;或者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均为隔圈,第一间隔件至第四间隔件均为隔片。
8.进一步地,摄像模组还包括压圈,压圈设置在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镜筒的内壁面同时抵接。
9.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透镜抵接和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时,间隔件所在的相邻两个透镜扣合设置,间隔件位于相邻两个透镜的扣合位置处,此时间隔件的外周缘与相邻两个透镜中的位于物侧的透镜抵接。
10.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1m、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与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之间满足:24.0<r2*(d1s-d1s)/(r3*(d1m-d1m))<56.0。
11.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1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之间满足:13.0<f1/d1s+t12/cp1<23.0。
12.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与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6.0<f2/(d1m-d2s)<9.0。
13.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1、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之间满足:-13.0<f2*(t12+cp1)/(f1*(t34+cp2))<-6.5。
14.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与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之间满足:24.0<f3/ct3+f3/(ep23+cp3)<38.0。
15.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11.0<r5/|d3s-d2m|+r5/(d2m-d3s)<67.0。
16.进一步地,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之间满足:6.0<f4/ct4+(d4s-d3m)/ep34<7.5。
17.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之间满足:9.0<t45/cp4+d4s/r8<24.0。
18.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第四间隔件和第五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45与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之间满足:-34.0<f5/(ct5+t56)+f5/(ep45+cp5)<-17.0。
19.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1.5<|r9/r10|*(d5s/d5s)<10.0。
20.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之间满足:-6.5<(f5+f6)/(d6s-d5m)<-2.0。
21.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56之间满足:5.0<f6/ep56+f6/ct6<8.0。
22.进一步地,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之间满足:4.0<tan(semi-fov)+|d6s/f7|<5.5。
23.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沿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
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与其物侧的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且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能够遮挡光线进入其像侧的透镜的边缘结构部;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与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1.0<|d6m/f7|+t67/cp6<8.5。
24.通过在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间隔件,一方面有利于相邻两个透镜能够稳定的与间隔件进行抵接承靠,保证组立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间隔件能够遮挡光线进入其像侧的透镜的边缘结构部,从而使得间隔件起到吸收杂散光的目的,从而减少杂散光在透镜边缘的传输,改善杂光。通过合理设置第六间隔件和合理约束第七透镜有效焦距,使得光学后焦距离在理想范围之内,使得摄像模组的整体长度可控,在保证超广角特性的情况下,使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和轻薄化,有利于摄像模组应用在轻薄型产品中。同时配合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和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可有效控制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间位置,使得其不会外凸镜筒的后端,避免第七透镜擦伤;同时有利于第七透镜与第六间隔件的稳定承靠和镜筒的内壁面的稳定接触。通过间隔件和透镜在镜筒中的紧密配合同时约束上述参数,有利于避免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的鬼像问题,以及解决了因第六间隔件的厚度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组立不稳的情况,同时使得第六间隔件能有效拦截边缘光线进入第七透镜的边缘结构部进而产生的内反杂光。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尺寸标注图;
27.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杂光图;
28.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轴上色差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31.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轴上色差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34.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3和图14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轴上色差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37.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7和图18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轴上色差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4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1.p0、镜筒;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e2、第二透
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e6、第六透镜;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e7、第七透镜;s13、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4、第七透镜的像侧面;p1、第一间隔件;p2、第二间隔件;p3、第三间隔件;p4、第四间隔件;p5、第五间隔件;p6、第六间隔件;p7、压圈;10、承靠部。
具体实施方式
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3.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44.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5.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46.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47.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入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出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4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超广角、低杂光和组立稳定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
49.如图1至图18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沿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与其物侧的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且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能够遮挡光线进入其像侧的透镜的边缘结构部;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与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1.0<|d6m/f7|+t67/cp6<8.5。
d1m))<56.0。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控制两枚透镜的弯曲程度,使得两枚透镜的最小距离可控,组装时避免发生干涉。同时配合第一间隔件的内外径参数设置,使得两枚透镜间外径梯度可控,增加组立稳定性,同时合理的内径设置可吸收大部分来自第一透镜的内反射杂光,从而降低边缘产生的杂散光。优选地,24.32≤r2*(d1s-d1s)/(r3*(d1m-d1m))≤55.54。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1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之间满足:13.0<f1/d1s+t12/cp1<23.0。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提升第一透镜的光线汇聚能力,提高光线入射角度。同时配合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和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参数,可使得摄像模组从天面目视时无发白情况,用第一间隔件遮住透镜的边缘结构部。同时使得此处空气间隔处于理想位置,降低敏感度,有利于信赖性性能提升。优选地,13.70≤f1/d1s+t12/cp1≤22.27。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与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6.0<f2/(d1m-d2s)<9.0。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可控制边缘视场曲线在此处汇聚程度,提升整体进光量,提升成像面亮度,同时配合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的内径参数,可阻挡射入第二透镜的边缘结构部和第二透镜的边缘结构部射出的杂光光线,减少成像面的无效光斑。优选地,6.11≤f2/(d1m-d2s)≤8.92。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1、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之间满足:-13.0<f2*(t12+cp1)/(f1*(t34+cp2))<-6.5。合理设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可将视场角边缘的光线也能尽可能的汇聚到光轴,减少照度损失,同时配合t12、t34、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参数配合调节,使得光线在轴向上有更充足的传递距离,透镜曲面设计时就有着更大自由度,有利于提升整体像素。优选地,-12.34≤f2*(t12+cp1)/(f1*(t34+cp2))≤-6.80。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与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之间满足:24.0<f3/ct3+f3/(ep23+cp3)<38.0。通过约束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与中心厚度的比值,能够控制第三透镜对系统彗差的贡献,有效平衡前端元件所产生的彗差,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同时配合第二间隔件与第三间隔件的距离和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可使得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处于合理状态,有利于第三透镜的模具加工以及透镜成型。优选地,24.47≤f3/ct3+f3/(ep23+cp3)≤37.35。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11.0<r5/|d3s-d2m|+r5/(d2m-d3s)<67.0。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的内外径各自差的比值,有利于保证第三透镜具有合适的光焦度,同时降低主光线入射到成像面时与光轴的夹角,提升成像面的照度。降低光线的同时,可使得透镜的边缘结构部有着更加充足的排布空间,有利于杂光消除优化。优选地,11.92≤r5/|d3s-d2m|+r5/(d2m-d3s)≤66.62。
62.在本实施例中,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四间
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之间满足:6.0<f4/ct4+(d4s-d3m)/ep34<7.5。合理控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和中心厚度的比值,可使得主光线入射时与光轴有着较小的夹角,还有利于使第四透镜具有较佳的加工性,配合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的内径和其距离参数,减少边缘杂光产生,使得不需要的光线打在间隔件上被吸收掉。优选地,6.14≤f4/ct4+(d4s-d3m)/ep34≤7.46。
63.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之间满足:9.0<t45/cp4+d4s/r8<24.0。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可控制t45处于合理位置,使系统具有足够的间隔空间,从而使透镜表面变化自由度更高,以此来提升摄像模组校正像散和场曲的能力。同时控制第四间隔件的外径和第四透镜的曲率半径比值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的弯曲程度,在保证主光线可控前提下,尽量使得透镜形状平滑,有利于减少熔接痕、水波纹等外观的产生。优选地,9.17≤t45/cp4+d4s/r8≤23.32。
64.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第四间隔件和第五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45与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之间满足:-34.0<f5/(ct5+t56)+f5/(ep45+cp5)<-17.0。通过控制第五透镜以上参数,可使得第五透镜径向分布不会很弯曲,在组立承靠时不易发生明显形变,同时t56和第五间隔件的厚度控制透镜的边缘结构部和中间的有效部之间的过渡部分更加平滑,不易产生反曲现象,同时可规避由ir片反射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承靠位置的杂光。优选地,-33.43≤f5/(ct5+t56)+f5/(ep45+cp5)≤-17.45。
65.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1.5<|r9/r10|*(d5s/d5s)<10.0。通过控制第五间隔件的内外径,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环带面积,在高温高湿信赖性实验中,不易发生变形导致不良。同时合理的内径设置可吸收大部分第五透镜的内反射杂光,减少无效光斑,同时配合第五透镜的曲率半径参数,有助于降低摄像模组靠近成像侧透镜的光焦度,从而使具备较好的平衡色差及畸变的能力。优选地,1.90≤|r9/r10|*(d5s/d5s)≤9.45。
66.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之间满足:-6.5<(f5+f6)/(d6s-d5m)<-2.0。通过合理分配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焦距,将系统后段的光焦度控制在较小范围,可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从而降低系统的敏感性。同时控制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的外径,尽可能降低后半部分的组立段差,并且使用辅助承靠提升稳定性。优选地,-6.05≤(f5+f6)/(d6s-d5m)≤-2.38。
67.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56之间满足:5.0<f6/ep56+f6/ct6<8.0。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可控制第六透镜的径厚比参数在合理范围之内,对于大透镜来说有利于透镜成型,减少应力残留和不良外观,同时配合间隔控制,使得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保留安全距离,减少干涉发生。优选地,5.33≤f6/ep56+f6/ct6≤7.95。
68.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之间满足:4.0<tan(semi-fov)+|d6s/f7|<5.5。通过控制最大视场角和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使系统具有超广角特性并使得摄像模组整体获得较短的后焦距离,在与模组配合时可有更小的模组高度,便于配合多款机型,同时视场角的合理控制能保证物方空间的光束经过该光学系统后能成像在芯片像面的角度范围,使得成像面上的成像像素更高。控制d6s有利于避免照射到金属间隔件上而出现的杂光。优选地,4.70≤tan(semi-fov)+|d6s/f7|≤5.13。
69.可选地,上述摄像模组还可包括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70.在本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七片。在本技术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71.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摄像模组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七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摄像模组不限于包括七片透镜。如需要,该摄像模组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72.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标示出了d1s、d5s、d1s、d4s、d1m、d6s、d6s、d1m、ep12、l、cp1、cp2等参数,以清晰且直观的了解该参数的意义。为了便于摄像模组以及具体的面型,后续在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时,附图中不再体现这些参数。
73.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74.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例子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下、第二状态下的摄像模组的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项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的厚度、内径和外径这些参数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是不同的。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
75.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四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技术的所有实施例。
76.例子一
77.如图3至图6所示,描述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78.如图3至图4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压圈p7。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10,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10至少部分抵接。
79.在例子一中,第一间隔件p1至第四间隔件p4和第六间隔件p6均为隔片,第五间隔
件p5为隔圈。
80.如图3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81.如图4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82.综上,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1-1、第二状态1-2的参数参照表1中所示。
[0083][0084][0085]
表1
[0086]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
[0087]
在例子一中,摄像模组的焦距f为2.43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3.56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9.86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8.09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4.33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8.44mm,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为2.76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73.7
°
。
[0088]
表2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89][0090][0091]
表2
[0092]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93][0094]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3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0095][0096][0097]
表3
[0098]
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099]
根据图5和图6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0]
例子二
[0101]
如图7至图10所示,描述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图7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02]
如图7至图8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压圈p7。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10,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10至少部分抵接。
[0103]
如图7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六间隔件p6均为隔片。第
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0104]
如图8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五间隔件p5均为隔片,第六间隔件p6为隔圈。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0105]
综上,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2-1、第二状态2-2的参数参照表4中所示。
[0106]
参数/状态2-12-2d1s(mm)7.3197.419d1s(mm)3.1833.283d1m(mm)7.3197.419d1m(mm)3.1833.283cp1(mm)0.0300.030d2s(mm)1.9692.069cp2(mm)0.0190.019cp3(mm)0.0330.033ep23(mm)0.3720.373d3s(mm)7.5196.183d2m(mm)7.4197.519d2m(mm)1.9692.069d3s(mm)1.5021.602
d4s(mm)2.2432.343d3m(mm)1.5021.602ep34(mm)0.4960.495cp4(mm)0.0120.012d4s(mm)7.6197.719ep45(mm)0.9590.959cp5(mm)0.0330.033d5s(mm)8.9109.010d5s(mm)3.9414.041d6s(mm)9.8669.896d5m(mm)8.9109.010ep56(mm)0.8760.765cp6(mm)0.0180.264d6s(mm)6.2626.451d6m(mm)6.2626.451
[0107]
表4
[0108]
在例子二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
[0109]
在例子二中,摄像模组的焦距f为2.43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2.96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7.42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8.26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3.60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8.48mm,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为3.12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75.1
°
。
[0110]
表5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11][0112]
表5
[0113]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14]
[0115][0116]
表6
[0117]
图9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118]
根据图9和图10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9]
例子三
[0120]
如图11至图14所示,描述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图11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21]
如图11至图12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压圈p7。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10,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10至少部分抵接。
[0122]
如图11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四间隔件p4和第六间隔件p6均为隔片,第五间隔件p5为隔圈。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
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0123]
如图12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四间隔件p4均为隔片,第五间隔件p5和第六间隔件p6均为隔圈。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0124]
综上,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3-1、第二状态3-2的参数参照表7中所示。
[0125][0126]
[0127]
表7
[0128]
在例子三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
[0129]
在例子三中,摄像模组的焦距f为2.38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3.20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9.44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7.37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3.76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9.62mm,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为3.11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74.2
°
。
[0130]
表8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31][0132]
表8
[0133]
表9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34]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2.5127e-01-3.0524e-012.9520e-01-2.2048e-011.2472e-01-5.3122e-021.7007e-02s22.5630e-012.7219e-02-1.4834e+005.0601e+00-1.0101e+011.3651e+01-1.3074e+01s31.4997e-02-7.1085e-03-2.3392e-011.3300e+00-3.7751e+006.9504e+00-8.8848e+00s48.8669e-02-1.3805e-011.0756e+001.3202e-01-3.5177e+012.3168e+02-8.3209e+02s55.7232e-022.0612e-01-1.7696e+001.1013e+01-4.5231e+011.2410e+02-2.2948e+02s67.8639e-035.8346e-01-1.0486e+011.0010e+02-5.6737e+022.0020e+03-4.4397e+03s75.9935e-03-2.2191e-012.0576e+00-1.3265e+015.1662e+01-1.1388e+028.1925e+01
s8-4.7271e-02-1.0420e+001.1990e+01-8.9244e+014.4707e+02-1.5683e+033.9458e+03s9-1.4335e-014.7951e-01-4.8200e+002.5914e+01-8.8545e+012.0747e+02-3.4594e+02s10-1.2192e-02-2.7173e-016.8990e-01-1.1022e+001.2956e+00-1.1669e+008.1741e-01s119.2053e-02-2.2750e-013.4827e-01-4.0122e-013.4281e-01-2.1562e-019.9789e-02s121.4909e-01-2.3894e-013.1571e-01-2.6897e-011.5055e-01-5.6939e-021.4631e-02s13-7.8090e-02-1.3585e-012.0427e-01-1.4785e-016.7135e-02-2.0704e-024.4997e-03s14-2.7577e-011.2784e-01-4.1758e-028.5634e-03-9.1480e-04-1.4788e-052.1710e-05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4.0795e-037.2736e-04-9.4815e-058.7669e-06-5.4410e-072.0315e-08-3.4476e-10s29.0352e+00-4.5200e+001.6208e+00-4.0587e-016.7356e-02-6.6532e-032.9599e-04s38.0815e+00-5.2603e+002.4290e+00-7.7557e-011.6257e-01-2.0096e-021.1090e-03s41.9380e+03-3.0766e+033.3609e+03-2.4845e+031.1850e+03-3.2839e+024.0069e+01s52.8172e+02-2.1942e+029.7717e+01-1.8853e+01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66.0149e+03-4.5473e+031.4698e+030.0000e+00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72.6248e+02-8.8450e+021.2601e+03-9.8512e+024.0875e+02-6.9986e+010.0000e+00s8-7.2078e+039.5722e+03-9.1452e+036.1218e+03-2.7243e+037.2363e+02-8.6789e+01s94.1725e+02-3.6490e+022.2897e+02-1.0039e+022.9176e+01-5.0477e+003.9332e-01s10-4.4534e-011.8627e-01-5.8335e-021.3156e-02-2.0088e-031.8533e-04-7.7936e-06s11-3.3940e-028.4329e-03-1.5086e-031.8885e-04-1.5679e-057.7471e-07-1.7231e-08s12-2.4840e-032.5091e-04-8.4112e-06-1.2763e-061.8978e-07-1.0485e-082.2275e-10s13-7.0131e-047.8697e-05-6.3022e-063.5124e-07-1.2942e-082.8336e-10-2.7920e-12s14-3.7521e-063.7129e-07-2.4105e-081.0481e-09-2.9556e-114.9045e-13-3.6435e-15
[0135]
表9
[0136]
图13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137]
根据图13和图14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8]
例子四
[0139]
如图15至图18所示,描述了例子四的摄像模组。图15示出了例子四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例子四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40]
如图15至图16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压圈p7。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10,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10至少部分抵接。
[0141]
如图15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四间隔件p4和第六间隔件p6均为隔片,第五间隔件p5为隔圈。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0142]
如图16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六间隔件p6均为隔片。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扣合设置,第四间隔件p4位于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第四透镜e4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压圈p7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0143]
综上,例子四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4-1、第二状态4-2的参数参照表10中所示。
[0144]
[0145][0146]
表10
[0147]
在例子四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
[0148]
在例子四中,摄像模组的焦距f为2.36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3.35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12.50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6.38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4.15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13.13mm,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为2.81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75.0
°
。
[0149]
表11示出了例子四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50]
[0151][0152]
表11
[0153]
表12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四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54]
[0155][0156]
表12
[0157]
图17示出了例子四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8示出了例子四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158]
根据图17和图18可知,例子四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9]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四分别满足表13中所示的关系。
[0160]
条件式/例子1-11-22-12-23-13-24-14-2r2*(d1s-d1s)/(r3*(d1m-d1m))55.5455.5424.3224.3232.3832.3838.2338.23f1/d1s+t12/cp120.2316.4713.7013.7022.2622.2720.8220.82f2/(d1m-d2s)8.928.926.116.117.527.528.608.60f2*(t12+cp1)/(f1*(t34+cp2))-6.80-6.87-10.22-10.22-12.34-12.34-11.21-11.21f3/ct3+f3/(ep23+cp3)35.4335.4737.3537.3129.3829.3824.4724.47r5/|d3s-d2m|+r5/(d2m-d3s)66.6212.5056.3813.4346.6311.9253.6216.38f4/ct4+(d4s-d3m)/ep347.107.106.166.166.146.147.467.46t45/cp4+d4s/r89.229.1721.2221.1823.3223.2814.3515.18f5/(ct5+t56)+f5/(ep45+cp5)-17.45-17.90-20.78-20.78-22.73-22.73-30.36-33.43|r9/r10|*(d5s/d5s)1.961.902.742.712.432.299.249.45(f5+f6)/(d6s-d5m)-2.38-2.55-5.61-6.05-2.61-3.98-3.97-4.37f6/ep56+f6/ct65.675.335.826.347.227.957.435.98|d6m/f7|++t67/cp68.178.195.651.652.541.272.282.30tan(semi-fov)+|d6s/f7|5.045.065.065.104.704.705.115.13
[0161]
表13
[0162]
需要说明的是,表13中的1-1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1-2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2-1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2-2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3-1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3-2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4-1代表例子四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4-2代表例子四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
[0163]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摄像模组。
[0164]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165]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166]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16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沿所述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所述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六间隔件均与其物侧的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且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六间隔件均能够遮挡光线进入其像侧的透镜的边缘结构部;所述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所述承靠部朝向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与所述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1.0<|d6m/f7|+t67/cp6<8.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六间隔件包括隔圈和隔片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六间隔件均为所述隔片;或者所述第五间隔件为所述隔圈,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四间隔件和所述第六间隔件均为所述隔片;或者所述第五间隔件和所述第六间隔件均为所述隔圈,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四间隔件均为所述隔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压圈,所述压圈设置在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镜筒的内壁面同时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六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透镜抵接和与所述镜筒的内壁面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所述间隔件的外周缘与所述透镜抵接时,所述间隔件所在的相邻两个透镜扣合设置,所述间隔件位于所述相邻两个透镜的扣合位置处,此时所述间隔件的外周缘与所述相邻两个透镜中的位于物侧的透镜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所述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1m、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与所述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之间满足:24.0<r2*(d1s-d1s)/(r3*(d1m-d1m))<56.0。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所述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1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之间满足:13.0<f1/d1s+t12/cp1<23.0。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与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6.0<f2/(d1m-d2s)<9.0。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所述第一间隔件的最大
厚度cp1、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之间满足:-13.0<f2*(t12+cp1)/(f1*(t34+cp2))<-6.5。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二间隔件和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之间满足:24.0<f3/ct3+f3/(ep23+cp3)<38.0。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11.0<r5/|d3s-d2m|+r5/(d2m-d3s)<67.0。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所述第三间隔件和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之间满足:6.0<f4/ct4+(d4s-d3m)/ep34<7.5。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之间满足:9.0<t45/cp4+d4s/r8<24.0。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所述第四间隔件和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45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之间满足:-34.0<f5/(ct5+t56)+f5/(ep45+cp5)<-17.0。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1.5<|r9/r10|*(d5s/d5s)<10.0。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之间满足:-6.5<(f5+f6)/(d6s-d5m)<-2.0。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五间隔件和所述第六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56之间满足:5.0<f6/ep56+f6/ct6<8.0。1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之间满足:4.0<tan(semi-fov)+|d6s/f7|<5.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第一间隔件至第六间隔件均能够遮挡光线进入其像侧的透镜的边缘结构部;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与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1.0<|d6m/f7|+T67/CP6<8.5。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超广角、低杂光和组立稳定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丁仁 周琼花 王泽光 李辉 宋亚竹 朱佳栋 丁先翠 黄林 赵烈烽 戴付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3
技术公布日:2023/8/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铜铝线生产用矫直机构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便于拿取的烤盘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