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
未命名
07-03
阅读:8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煤矿井设备运输领域,更具体说是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大型回采工作面中,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面需要的辅助设备数量与重量增加,设备列车装载的设备数量与重量也随之升高,井下设备运输历经了“人工搬运”、“回柱绞车牵引移动”、“液压卡规装置移车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井下复杂的工况条件,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的整体运输效率低下,故障率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一直未得改变。在当前井下辅助设备运输方式中,大多采用有轨板车配合绞车钢丝绳牵引的方式。这种列车牵移方式存在诸多缺点:易发生钢丝绳断绳或生根点失效,从而造成跑车或掉道;对顺槽底板要求较高,特别是在顺槽底板上下坡或起伏变化剧烈的地质条件下,有较大的安全隐患;频繁设置生根点和迁移绞车,操作工作量大,浪费人力、物力。且随着井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已有很大提升,设备列车的启动频率由先前的2-3天启动一次,提升至1天启动一次甚至1天启动多次。传统的设备运输方式已不再满足当前井下设备运输的需要。另外,井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对井下设备运输的数量及重量、列车长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对井下设备列车的性能及可靠性提出挑战。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包括底座、前连杆、前支撑立柱、前掩护梁、顶梁、主支撑立柱、后支撑立柱、后掩护梁、后连接杆、牵引耳板、柱窝,其特征在于:底座两侧铰接有前连接杆与后连接杆,前连接杆与后连接杆分别与前掩护梁和后掩护梁铰接,前掩护梁和后掩护梁分别与顶梁铰接,构成动力装置的主体结构,前连杆与前掩护梁之间铰接有前支撑立柱,后连杆与后掩护梁之间铰接有后支撑立柱,顶梁与底座之间铰接有主支撑立柱,牵引耳板与底座连接,柱窝与底座连接,主支撑立柱与柱窝之前为球面接触,以保证主支撑立柱的转动。
5.为了解决煤矿井下重型设备运输困难,运输设备可靠性低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6.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包括底座、前连杆、前支撑立柱、前掩护梁、顶梁、主支撑立柱、后支撑立柱、后掩护梁、后连接杆、牵引耳板、柱窝,其特征在于:底座两侧铰接有前连接杆与后连接杆,前连接杆与后连接杆分别与前掩护梁和后掩护梁铰接,前掩护梁和后掩护梁分别与顶梁铰接,构成动力装置的主体结构,前连杆与前掩护梁之间铰接有前支撑立柱,后连杆与后掩护梁之间铰接有后支撑立柱,顶梁与底座之间铰接有主支撑立柱,牵引耳板与底座连接,柱窝与底座连接,主支撑立柱与柱窝之前为球面接触,以保证主支撑立柱的转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7.本发明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以三个支撑立柱为控制部件,在设备列车需要前移时,主支撑立柱伸长,将顶梁与巷道顶部接触,主支撑立柱继续增压,使得整个动力装置与巷道之间产生巨大的摩擦,以此固定整个动力装置,牵引耳板上与列车上的牵引油缸连接,牵引油缸收缩,实现设备列车的前移。
8.本发明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的前后支撑立柱负责调整顶梁的角度,煤矿井下巷道工作环境复杂,经常出现15
°
以下的斜坡,在这种情况下,为保障动力装置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拥有足够的可靠性,此时前后支撑立柱调整顶梁角度,使得顶梁与巷道顶部平行。
9.本发明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在牵引设备列车的同时,还可对巷道顶部实现小范围支撑,在动力装置撑顶时,可以有效预防顶板上的岩体脱落,保障巷道中工作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10.图1为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12.图中:1、底座;2、前连杆;3、前支撑立柱;4、前掩护梁;5、顶梁;6、主支撑立柱;7、后支撑立柱;8、后掩护梁;9、后连杆;10、牵引耳板;11、柱窝。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14.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包括底座1、前连杆2、前支撑立柱3、前掩护梁4、顶梁5、主支撑立柱6、后支撑立柱7、后掩护梁8、后连接杆9、牵引耳板10、柱窝11,其特征在于:底座1两侧铰接有前连接杆2与后连接杆9,前连接杆2与后连接杆9分别与前掩护梁4和后掩护梁8铰接,前掩护梁4和后掩护梁8分别与顶梁5铰接,构成动力装置的主体结构,前连杆2与前掩护梁4之间铰接有前支撑立柱3,后连杆9与后掩护梁8之间铰接有后支撑立柱7,顶梁5与底座1之间铰接有主支撑立柱6,牵引耳板10与底座1连接,柱窝11与底座1连接,主支撑立柱6与柱窝11之前为球面接触,以保证主支撑立柱6的转动。
1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动力功能的,在设备列车需要前移时,主支撑立柱伸长6,使得顶梁5与巷道顶部接触,主支撑立柱6继续增压,使得整个动力装置与巷道之间产生巨大的摩擦,以此固定整个动力装置,牵引耳板10上与列车上的牵引油缸连接,牵引油缸收缩,实现设备列车的前移。
16.具体实施时,由于煤矿井下巷道环境的复杂性,会出现小坡度的斜坡,此时为为保障动力装置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拥有足够的可靠性,此时前支撑立柱3与后支撑立柱7调整顶梁5角度,使得顶梁5与巷道顶部平行。
17.具体实施时,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在牵引设备列车的同时,还可对巷道顶部实现小范围支撑,在动力装置撑顶时,可以有效预防顶板上的岩体脱落,保障巷道中工作人员的安全。
18.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描述及附图中表示出的结构,可以在不脱离功能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和改变,使用环境也不仅局限于井下。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包括底座(1)、前连杆(2)、前掩护梁(4)、顶梁(5)、后掩护梁(8)、后连杆(9),牵引耳板(10),其特征在于:底座(1)两侧分别于前连杆(2)和后连杆(9)铰接,前连杆(2)与后连杆(9)分别于前掩护梁(4)和后掩护梁(8)铰接,前掩护梁(4)和后掩护梁(8)分别于主支梁铰接,搭建成动力装置主体结构。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连杆(2)与前掩护梁(4)之间铰接有前支撑立柱(3),后连杆(9)与后掩护梁(8)之间铰接有后支撑立柱(7),顶梁(5)与底座(1)之间铰接有主支撑立柱(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引耳板(10)与底座(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支撑立柱(6)与柱窝(11)之间进行球面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移设备列车动力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左右两侧均与下立板铰接,下立板与上立板铰接形成左右掩护梁,顶梁两侧与上立板铰接,形成设备列车动力装置主体;上立板与下立板之间铰接有侧液压缸,用以副支撑及调整顶梁坡度;顶梁与底座之间铰接有主液压缸,用以主支撑及调成装置整体高度;本发明解决煤矿井下自移设备列车移动困难,移动频率高、负载小的问题,适用于不同高度及坡度的回采巷道,应用前景好。应用前景好。应用前景好。
技术研发人员:郝志勇 王金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0.17
技术公布日:2023/1/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轨道车辆扶手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波磨测量仪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