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模块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1 阅读:14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机动车的车轮模块。借助于车轮模块,机动车能够转向和/或驱动和/或制动和/或借助于弹簧单元/减振单元减振。


背景技术:

2.从cn206679065u中已知一种具有车轮模块的机动车,其中车轮模块的车轮能够围绕竖直的转向轴转动90
°
,以便也能够将机动车停到狭窄的停车位中。
3.迄今的车轮模块必须在悬架轴承的区域中接合于车辆,从而需要关于z轴的高的区域。这尤其导致重量缺点。
4.此外,存在能够节约结构空间地支撑在车轮模块中出现的力的持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实现在保持90度至45度的转向角的条件下节约结构空间的车轮模块。
6.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尤其多轮辙乘用车的车轮模块来实现,所述车轮模块具有用于机动车的前进运动的车轮、可接合于机动车的支承架的纵向转向杆、借助纵向转向杆经由第一支承元件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向元件,其中转向元件具有第一转向部段和第二转向部段,其中第一转向部段在其远端处与第一支承元件构成第一支承部位,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位靠近地面设置。
7.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尤其多轮辙乘用车的车轮模块包括围绕转动中点可转动的用于机动车的前进运动的车轮和在机动车的支承架处围绕枢转轴线可铰接地接合的纵向转向杆,以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力支撑到支承架上。纵向转向杆和转向元件的接合经由靠近地面的第一支承部位进行。靠近地面表示,这两个构件的接合或连接沿纵向方向(z轴线)尽可能靠下地,即沿z方向不高于车轮地设置。如下面或车道称作为地面,机动车在其上前进或停放。这例如能够是街道等。纵向转向杆能够实现车轮的压缩和伸展运动并且转向元件确保车轮围绕转向轴的转动运动或转向运动。转向元件在此可转动地支承在纵向转向杆中。这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取消在车轮上方的沉重的接合,由此能够减少重量和结构空间并且同时确保需要的转向角。
8.在车轮支承点处作用的力,尤其在弯道行驶时出现的横向力,与在车轮上方的纵向转向杆的铰接部相比以明显更小的杠杆臂作用,使得能够降低围绕基本上沿x和y方向伸展的弯曲轴线的弯矩。如果纵向转向杆沿z方向在车轮上方铰接,那么对于要支撑的铰接力起作用的杠杆臂至少对应于车轮的二倍半径。能够明显降低在弯道行驶时在纵向转向杆的铰接部中出现的弯矩和要进行支撑的横向力,使得纵向转向杆能够针对较小的负载来设计。
9.当车轮模块装入机动车时,将x方向理解成沿着机动车的纵轴线的坐标方向。当机动车停放在平面地水平伸展的地面上时,x方向基本上水平地伸展。
10.优选地,第一转向部段和第二转向部段在中间接合点处彼此连接,并且其中所述中间接合点与车轮连接。这种接合能够实现车轮借助于转向元件的转向运动。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设计方案,第二转向部段借助其远端与第二支承元件构成第二支承部位。第二支承部位在此远离地面设置,即接合部设在车轮上方或至少在车轮中线上方。
12.优选地,转向元件借助于第二支承元件与纵向转向杆连接。
13.借助于第二支承部位在车轮和第一支承部位上方的设置,获得足够的结构空间来最优地安放转向轴和使干扰力杠杆臂最小化。原则上,转向元件能够实现小的干扰力杠杆臂,因为转向轴在地面的高度上的冲击点能够靠近车轮中心安放。转向轴的冲击点的位置和转向轴整体的位置通过转向元件和如已描述的那样借助于两个支承部位来确定。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设计方案,设有作用于纵向转向杆并且可支撑在机动车的支承架处的减振器,用于减弱车轮的由于车道不平坦造成的振动。减振器能够对车轮施加足够的支承力并且减弱车轮的由于车道不平坦性引起的振动。车轮的所述振动能够通过纵向转向杆的铰接的支撑伴随于纵向转向杆。优选地,减振器的力方向主要沿z方向定向。由此,减振器主要能够支撑沿z方向出现的力,而纵向转向杆主要能够支撑沿x和y方向出现的力。在减振器和纵向转向杆中的横向负载小的情况下,出现的力在材料使用少且结构空间需求少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被支撑。由此不需要并且能够节约其他进行支撑的构件,由此能够保持结构空间需求少和制造成本低。
15.一个实施方式涉及具有支承架和支撑在支承架处的用于机动车的转向的车轮模块的机动车,所述车轮模块能够如在上文中描述的那样构成和改进,其中每个车轮模块都能够实现车轮以至少90
°
转向回转。由于大的能够实现的转向回转,可行的是,机动车能够横向于行驶方向行驶和/或在原地转圈。车轮模块的提到的构成方案在材料使用少且结构空间需求少的情况下能够借助有益于支撑作用于车轮的横向力的杠杆臂尤其靠近地面铰接,使得能够实现节约结构空间的机动车。
附图说明
16.下面根据两个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示出:
17.图1示出在不同的转向回转中机动车的车轮模块的示意俯视图,和
18.图2示出车轮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图1示出仅部分地示出的机动车2处的车轮模块1的示意设置,所述机动车例如能够设作为用于市内机动性的无排放的电动车。机动车2具有尤其基本上矩形的支承架3。例如,在支承架的角部处分别紧固有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在支承架处的车轮模块1。车轮模块1具有可转动的车轮4,所述车轮能够借助于转向执行器转向。车道不平坦性能够由作用于车轮4的减振器5减弱。
20.车轮模块1在此能够至少沿转向方向大于90
°
转向。由此,机动车2也能够横向于行驶方向行驶和/或在原地转圈。对此,尤其相应的车轮模块的每个车轮4都能够单独地操控和驱动,使得对于每个车轮4可以单独地预设特定的转向回转和特定的转动方向,以便实现
机动车的相当高的少数性。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车轮4能够从用于直线行驶的位置沿一个转动方向转向90
°
,尤其大约95
°
,和沿另一转动方向转向大约40
°

21.图2进一步地示出车轮模块1。车道不平坦性能够由作用于车轮4的减振器5减弱,其中为了支撑沿z方向在车轮4处出现的力,减振器5在车轮4上方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支承架3处。在机动车2的支承架3处,围绕枢转轴线设有可铰接地接合的纵向转向杆6,以支撑在车轮4上作用的力。纵向转向杆6接合于转向元件7,其接合经由第一支承部位8借助于第一支承元件14靠近地面进行。靠近地面表示,这两个构件的接合或连接沿竖直方向(z轴)尽可能靠下,即沿z方向不高于车轮4。在此如下面或车道称作为地面,机动车2在其上前进或停放。这例如能够是街道等。纵向转向杆6能够实现车轮4的驶入和驶出运动,并且转向元件7确保车轮4围绕转向轴的转动运动或转向运动。转向元件7在此可转动地在纵向转向杆6中支承。
22.如此外从图2中可见,转向元件7具有第一转向部段9和第二转向部段10。第一转向部段9和第二转向部段10在中间接合点11处彼此连接,并且其中所述中间接合点11与车轮4连接。这种接合能够实现车轮4借助于转向元件7的转向运动。
23.第二转向部段10借助其远端与第二支承元件12连接并且构成第二支承部位13。第二支承部位13在此远离地面设置,即接合部设在车轮4上方。转向元件7在此同样借助于第二支承元件与纵向转向杆6连接。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车轮模块
26.2机动车
27.3支承架
28.4车轮
29.5减振器
30.6纵向转向杆
31.7转向元件
32.8第一支承部位
33.9第一转向部段
34.10第二转向部段
35.11接合点
36.12第二支承元件
37.13第二支承部位
38.14第一支承元件。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机动车(2)尤其多轮辙的乘用车的车轮模块,所述车轮模块具有:用于所述机动车(2)的前进运动的车轮(4),可接合于所述机动车(2)的支承架(3)的纵向转向杆(6),借助所述纵向转向杆(6)经由第一支承元件(14)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向元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元件(7)具有第一转向部段(9)和第二转向部段(10),其中所述第一转向部段(9)在其远端处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构成第一支承部位(8),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位(8)靠近地面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模块,其中第一转向部段(9)和所述第二转向部段(10)在中间接合点(11)处彼此连接,并且其中所述中间接合点(11)与车轮(4)连接。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模块,其中所述第二转向部段(10)借助其远端与第二支承元件(12)构成第二支承部位(13),其中所述第二支承部位(12)远离地面设置。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模块,其中所述转向元件(7)借助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2)与所述纵向转向杆(6)连接。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模块,其中设有减振器(5),用于减弱所述车轮(4)的由于车道不平坦性造成的振动,所述减振器作用于所述纵向转向杆(6)并且可支撑在所述机动车(2)的支承架(3)处。6.一种机动车,尤其多轮辙乘用车,具有支承架(3)、与所述支承架(3)连接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车轮模块(1)和与所述第一车轮模块(1)沿横向方向错开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二车轮模块(1),其中所述第一车轮模块(1)和所述第二车轮模块(1)可彼此独立地被操纵。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2)尤其多轮辙的乘用车的车轮模块,所述车轮模块具有用于机动车(2)的前进运动的车轮(4)、可接合于机动车(2)的支承架(3)的纵向转向杆(6)、借助纵向转向杆(6)经由第一支承元件(14)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向元件(7),其中转向元件(7)具有第一转向部段(9)和第二转向部段(10),其中第一转向部段(9)在其远端处与第一支承元件构成第一支承部位(8),其中该第一支承部位(8)靠近地面设置。其中该第一支承部位(8)靠近地面设置。其中该第一支承部位(8)靠近地面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曼弗雷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1
技术公布日:2023/8/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