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

未命名 09-03 阅读:11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虫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


背景技术:

2.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柑橘产业重要害虫,即柑橘黄龙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柑橘黄龙病已于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目前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但该病可防可控却不可治,堪称“柑橘癌症”。在对柑橘木虱的研究和实验中,需要大量的活体样本。柑橘木虱作为有翅、体小且活动能力很强的的昆虫,为避免对其造成伤害,需要利用吸虫器进行采集。
3.目前常用的吸虫器为传统口吸式吸虫器,利用人工吸气形成的气流将昆虫吸入采集器内,再将采集器中的柑橘木虱转移到储存容器中。缺陷在于:由于柑橘木虱带有蜜露,极易粘附在采集器管壁;另外,当管内柑橘木虱密度较大时,由于透气性差,使得采集器中的湿度变大,容易在采集器管壁上产生水汽,导致柑橘木虱粘附在采集器管壁,或者柑橘木虱太多堆粘在一起,取出样本时,极易损坏样本。在野外操作时,随着采集地和寄主的不同,需要及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保存和记录,传统口吸式吸虫器由于胶管口径小的问题,清洗麻烦,一些其他小型昆虫很容易进入到胶管,导致在后续的样本处理和吸虫器的清洁上费时费力;打开采集器将柑橘木虱样本收集到收集管中时很容易导致昆虫逃逸。此外,在采集柑橘木虱时,虫体携带的各种细微物质,会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内,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些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防护接头,所述防护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储存管,所述储存管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吸虫管,所述吸虫管、储存管、防护接头和手柄相连通;
6.所述手柄上靠近防护接头的位置设置有可转动的遮挡机构,所述手柄的内部位于遮挡机构的一侧设置有设备舱,所述设备舱的内部设置有吸虫机构,所述设备舱远离遮挡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电池舱,所述电池舱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吸虫机构的控制开关。
7.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接头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网。
8.进一步的,所述储存管内部靠近防护接头的一端设置有防虫网。
9.进一步的,所述遮挡机构包括两个超薄轴承,所述超薄轴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挡风盘,所述挡风盘的圆周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挡风盘上开设有通风孔。
10.进一步的,所述设备舱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设备舱分为出风舱和进风
舱,所述进风舱位于出风舱下方,所述进风舱和出风舱的风口均设置在手柄的底部,且风口内部设有滤网,所述通风孔分别与出风舱和进风舱的截面相同。
11.进一步的,所述吸虫机构包括吹风机和吸风机,所述吸风机位于进风舱内部,所述吹风机位于出风舱内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吸虫机构产生吸力,可以将活体虫吸入储存管中,也可以通过吸虫机构进行吹风,将活体虫吹出,且储存管为可拆卸式的,方便进行拆卸取出虫子,也方便清理,防护接头内部有防护网,可以放置虫子进入吸虫机构中,拆卸式设计也方便清理。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的外观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的分解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柄的剖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接头的剖视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存管的剖视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挡风盘的示意图。
19.图中:1、手柄;11、设备舱;12、电池舱;13、隔板;14、出风舱;15、进风舱;16、滤网;2、防护接头;21、防护网;3、储存管;31、防虫网;4、吸虫管;5、遮挡机构;51、超薄轴承;52、挡风盘;53、通风孔;6、吸虫机构;61、吹风机;62、吸风机;7、蓄电池;8、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0.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21.请参照图1-6,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包括手柄1,所述手柄1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防护接头2,所述防护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储存管3,所述储存管3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吸虫管4,所述吸虫管4、储存管3、防护接头2和手柄1相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吸虫管4、储存管3、防护接头2和手柄1的连接处设置有外螺纹和内螺纹,且直径相同可以通用,在特殊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吸虫管4安装在手柄1上或者将吸虫管4与防护接头2连接。
22.所述手柄1上靠近防护接头2的位置设置有可转动的遮挡机构5,所述手柄1的内部位于遮挡机构5的一侧设置有设备舱11,所述设备舱11的内部设置有吸虫机构6,所述设备舱11远离遮挡机构5的一侧设置有电池舱12,所述电池舱12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7,所述手柄1的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吸虫机构6的控制开关8。手柄1整体为圆柱形,端部为尖头型,另一端的凹槽可设置密封盖,可以保护控制开关8,其中蓄电池7为整体的用电设备供电,且电池舱12也应设置电池密封盖,方便更换蓄电池7。
23.所述防护接头2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网21。所述储存管3内部靠近防护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防虫网31。防护接头2和储存管3都为可拆卸设计,方便拆后清理和取出虫子,其中储存管3应配套设有密封盖,取下后可以临时作为样本管使用。防护网21为最终的防护网,放置虫子吸入手柄1中。
24.所述遮挡机构5包括两个超薄轴承51,所述超薄轴承51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挡风
盘52,所述挡风盘52的圆周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挡风盘52上开设有通风孔53。转动挡风盘52可以使通风孔53对准出风舱14或者进风舱15,当通风孔53对准进风舱15时,使得出风舱14被遮挡与进风舱15分隔开,避免在吸气时出风舱14影响吸气,使得吸力较小。
25.所述设备舱1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3,所述隔板13将设备舱11分为出风舱14和进风舱15,所述进风舱15位于出风舱14下方,所述进风舱15和出风舱14的风口均设置在手柄1的底部,且风口内部设有滤网16,所述通风孔53分别与出风舱14和进风舱15的截面相同。
26.所述吸虫机构6包括吹风机61和吸风机62,所述吸风机62位于进风舱15内部,所述吹风机61位于出风舱14内部。吸风机62和吹风机61都是用微型底噪音的设备。吹风机61用来吹气,使得往外喷气,可以吹出虫子,吸风机62向内吸气,产生吸力,可以吸取虫子。吹风机61和吸风机62独立运行,且在使用时需要转动挡风盘52,对准适配的舱体后才能使用。
2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包括手柄(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防护接头(2),所述防护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储存管(3),所述储存管(3)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吸虫管(4),所述吸虫管(4)、储存管(3)、防护接头(2)和手柄(1)相连通;所述手柄(1)上靠近防护接头(2)的位置设置有可转动的遮挡机构(5),所述手柄(1)的内部位于遮挡机构(5)的一侧设置有设备舱(11),所述设备舱(11)的内部设置有吸虫机构(6),所述设备舱(11)远离遮挡机构(5)的一侧设置有电池舱(12),所述电池舱(12)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7),所述手柄(1)的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吸虫机构(6)的控制开关(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接头(2)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网(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管(3)内部靠近防护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防虫网(3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机构(5)包括两个超薄轴承(51),所述超薄轴承(51)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挡风盘(52),所述挡风盘(52)的圆周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挡风盘(52)上开设有通风孔(5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舱(1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3),所述隔板(13)将设备舱(11)分为出风舱(14)和进风舱(15),所述进风舱(15)位于出风舱(14)下方,所述进风舱(15)和出风舱(14)的风口均设置在手柄(1)的底部,且风口内部设有滤网(16),所述通风孔(53)分别与出风舱(14)和进风舱(15)的截面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虫机构(6)包括吹风机(61)和吸风机(62),所述吸风机(62)位于进风舱(15)内部,所述吹风机(61)位于出风舱(14)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虫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防护接头,所述防护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储存管,所述储存管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吸虫管,所述吸虫管、储存管、防护接头和手柄相连通;该一种便携式电动吸虫器通过吸虫机构产生吸力,可以将活体虫吸入储存管中,也可以通过吸虫机构进行吹风,将活体虫吹出,且储存管为可拆卸式的,方便进行拆卸取出虫子,也方便清理,防护接头内部有防护网,可以放置虫子进入吸虫机构中,拆卸式设计也方便清理。理。理。


技术研发人员:万滨 鲍立信 魏钰婧 喻琢 蔡美婷 魏钰婷 夏斌 辛天蓉 邹志文 王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昌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21
技术公布日:2023/9/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