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107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2.由于光纤通信领域中对通信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全球光通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而在高速数据通信领域中,为了保障数据能够长距离高速传输,本领域通常采用光模块实现不同波长光的发射和接收。
3.光模块的核心器件是光发射部件和光接收部件两部分,分别用于实现光信号的发射与光信号的接收。光模块中光器件的固定位置精度的提高,有利于光模块耦合精度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提高光模块的耦合效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包括:光源,被配置为发射光束,所述光束为散射光束;
7.第一透镜,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一透镜被配置为将所述散射光束转换为准直光束;
8.第二透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二透镜被配置为将所述准直光束汇聚为会聚光束;
9.光纤,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光方向,所述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临近所述第二透镜,所述光纤的第二端端面为倾斜端面。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包括:光源、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光纤。其中,光源被配置为发射光束,该光束为散射光束。第一透镜将散射光束转换为准直光束;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被配置为将准直光束汇聚为会聚光束。光纤位于第二透镜的出光方向,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临近第二透镜,光纤的第二端端面为倾斜端面。光纤接收第二透镜发出的会聚光束,将光束由第一端面传递至第二端面。光纤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倾斜端面,其出射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在第二端面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光纤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在由光纤的第二端面进入空气时发射折射,且光与界面法线的夹角变大,将光传递至与光源的光轴呈特定夹角的固定胶上,对固定胶进行固化。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
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13.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通信系统的连接关系图;
14.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网络终端的结构图;
15.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的结构图;
16.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的分解图;
17.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部件与电路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部件与电路板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发射部件的结构图;
20.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与光接收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结构图;
24.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剖面结构图;
25.图1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与光接收部件的剖面图;
26.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光路图;
27.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局部光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29.光通信系统中,使用光信号携带待传输的信息,并使携带有信息的光信号通过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传输至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以完成信息的传输。由于光通过光纤或光波导传输时具有无源传输特性,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低损耗的信息传输。此外,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传输的信号是光信号,而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号是电信号,因此为了在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信息连接,需要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
30.光模块在光通信技术领域中实现上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功能。光模块包括光口和电口,光模块通过光口实现与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的光通信,通过电口实现与光网络终端(例如,光猫)之间的电连接,电连接主要用于供电、i2c信号传输、数据信息传输以及接地等;光网络终端通过网线或无线保真技术(wi-fi)将电信号传输给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
31.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通信系统的连接关系图。如图1所示,光通信系统包括远端服务器1000、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光网络终端100、光模块200、光纤101及网线103。
32.光纤101的一端连接远端服务器1000,另一端通过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连
接。光纤本身可支持远距离信号传输,例如数千米(6千米至8千米)的信号传输,在此基础上如果使用中继器,则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距离传输。因此在通常的光通信系统中,远端服务器1000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的距离通常可达到数千米、数十千米或数百千米。
33.网线103的一端连接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另一端连接光网络终端100。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可以为以下设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
34.远端服务器1000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的物理距离大于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的物理距离。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与远端服务器1000之间的连接由光纤101与网线103完成;而光纤101与网线103之间的连接由光模块200和光网络终端100完成。
35.光模块200包括光口和电口,光口被配置为接入光纤101,从而使得光模块200与光纤101建立双向的光信号连接;电口被配置为接入光网络终端100中,从而使得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光模块200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使得光纤101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建立信息连接。示例地,来自光纤101的光信号由光模块200转换为电信号后输入至光网络终端100中,来自光网络终端100的电信号由光模块200转换为光信号输入至光纤101中。由于光模块200是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工具,不具有处理数据的功能,在上述光电转换过程中,信息并未发生变化。
36.光网络终端100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壳体(housing),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光模块接口102和网线接口104。光模块接口102被配置为接入光模块200,从而使得光网络终端100与光模块2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网线接口104被配置为接入网线103,从而使得光网络终端100与网线103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光模块200与网线103之间通过光网络终端100建立连接。示例地,光网络终端100将来自光模块200的电信号传递给网线103,将来自网线103的电信号传递给光模块200,因此光网络终端100作为光模块200的上位机,可以监控光模块200的工作。光模块200的上位机除光网络终端100之外还可以包括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等。
37.远端服务器1000通过光纤101、光模块200、光网络终端100及网线103,与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之间建立了双向的信号传递通道。
38.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网络终端的结构图,为了清楚地显示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的连接关系,图2仅示出了光网络终端100的与光模块200相关的结构。如图2所示,光网络终端10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路板105,设置在电路板105表面的笼子106,设置在笼子106上的散热器107,以及设置在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被配置为接入光模块200的电口;散热器107具有增大散热面积的翅片等凸起部。
39.光模块200插入光网络终端100的笼子106中,由笼子106固定光模块200,光模块200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笼子106,然后通过散热器107进行扩散。光模块200插入笼子106中后,光模块200的电口与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连接,从而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建议双向的电信号连接。此外,光模块200的光口与光纤101连接,从而光模块200与光纤101建立双向的光信号连接。
40.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的结构图。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的分解结构图。如图3和图4所示,光模块200包括壳体(shell),设
置于壳体内的电路板300及光收发部件400。
41.壳体包括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以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上述壳体;壳体的外轮廓一般呈现方形体。
42.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2包括底板2021以及位于底板2021两侧、与底板2021垂直设置的两个下侧板2022;上壳体201包括盖板2011,盖板2011盖合在下壳体202的两个下侧板2022上,以形成上述壳体。
43.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2包括底板2021以及位于底板2021两侧、与底板2021垂直设置的两个下侧板2022;上壳体201包括盖板2011以及位于盖板2011两侧、与盖板2011垂直设置的两个上侧板,由两个上侧板与两个下侧板2022结合,以实现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
44.两个开口204和205的连线所在的方向可以与光模块200的长度方向一致,也可以与光模块200的长度方向不一致。例如,开口204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图3的右端),开口205也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图3的左端)。或者,开口204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而开口205则位于光模块200的侧部。开口204为电口,电路板300的金手指从电口204伸出,插入上位机(例如,光网络终端100)中;开口205为光口,被配置为接入外部光纤101,以使外部光纤101连接光模块200内部的光收发部件400。
45.采用上壳体201、下壳体202结合的装配方式,便于将电路板300、光收发部件400等器件安装到壳体中,由上壳体201、下壳体202对这些器件形成封装保护。此外,在装配电路板300和光收发部件400等器件时,便于这些器件的定位部件、散热部件以及电磁屏蔽部件的部署,有利于自动化地实施生产。
4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201及下壳体202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利于实现电磁屏蔽以及散热。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模块200还包括位于其壳体外部的解锁部件,解锁部件被配置为实现光模块200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或解除光模块200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
48.示例地,解锁部件位于下壳体202的两个下侧板2022的外壁上,具有与上位机笼子(例如,光网络终端100的笼子106)匹配的卡合部件。当光模块200插入上位机的笼子里,由解锁部件的卡合部件将光模块200固定在上位机的笼子里;拉动解锁部件时,解锁部件的卡合部件随之移动,进而改变卡合部件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以解除光模块200与上位机的卡合关系,从而可以将光模块200从上位机的笼子里抽出。
49.电路板300包括电路走线、电子元件及芯片,通过电路走线将电子元件和芯片按照电路设计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供电、电信号传输及接地等功能。电子元件例如包括电容、电阻、三极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芯片例如包括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激光驱动芯片、限幅放大器(limiting amplifier)、时钟数据恢复(clock and data recovery,cdr)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芯片。
50.电路板300一般为硬性电路板,硬性电路板由于其相对坚硬的材质,还可以实现承载作用,如硬性电路板可以平稳地承载上述电子元件和芯片;当光收发部件位于电路板上时,硬性电路板也可以提供平稳地承载;硬性电路板还可以插入上位机笼子中的电连接器中。
51.电路板300还包括形成在其端部表面的金手指,金手指由相互独立的多个引脚组成。电路板300插入笼子106中,由金手指与笼子106内的电连接器导通连接。金手指可以仅设置在电路板300一侧的表面(例如图4所示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电路板300上下两侧的表面,以适应引脚数量需求大的场合。金手指被配置为与上位机建立电连接,以实现供电、接地、i2c信号传递、数据信号传递等。
52.当然,部分光模块中也会使用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一般与硬性电路板配合使用,以作为硬性电路板的补充。例如,硬性电路板与光收发部件之间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连接。
53.光收发部件包括光发射部件和光接收部件,光发射部件被配置为实现光信号的发射,光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实现光信号的接收。示例地,光发射部件及光接收部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地光收发部件。
54.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部件与电路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部件与电路板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发射部件420和光接收部件410均采用同轴to封装,光发射部件420与电路板300之间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520连接,光接收部件410与电路板300之间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510连接。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收发部件为bosa结构,包括管壳401,其一端设有光纤适配器402,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光发射部件420设置于光纤适配器402的对侧,光接收部件410设置于光发射部件420的临侧。
56.电路板300的一角设有一缺口,为安装避让部,光收发部件设置于安装避让部,光发射部件420、光接收部件410的管脚朝向电路板300设置。光接收部件410包括光接收管座411和多个光接收管脚,光接收管脚穿过光接收管座411并凸出于光接收管座411的外部。第一柔性电路板520的一端与光发射管脚焊接。
57.光接收管脚包括:第一信号管脚、第二信号管脚、和接地管脚,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端设有第一to连接部,与光接收管座的底部连接。第一to连接部设置多个管脚通孔,通孔内壁设置金属镀层,与光接收管脚连接。
58.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接收部件的结构图。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接收部件410包括管座411、设置于管座表面的激光探测器、底座、管脚412和管帽413。底座与管座411垂直设置,底座的表面设置有汇聚透镜。激光探测器设置于管座的上表面通过导线与管脚连接。管帽413设置有准直透镜4131,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光的准直。管座411设置有多个通孔,用于管脚的固定。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帽的外部套接有光纤适配器,其内设置光纤,将信号光由外部传导至管帽上方的准直透镜。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与光接收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光纤适配器500的外部呈不规则圆筒状,中部中空形成通孔501。
60.光纤适配器的内部中空,包括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通孔段511、第二通孔段512和第三通孔段513。其中,第一通孔段511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段512直径,第三通孔段513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段512的直径。且第三通孔段513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段511的直径。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帽嵌入第三通孔段513,管帽的外壁与第三通孔段513连接。为了方便管帽与第三通孔段513的定位,第三通孔段513的内壁设置限位部5131,限位部的直径小于管帽的直径,使得管帽的端部抵靠于限位部的侧面。光纤适配器内部设置光纤插芯,用于光的传递。
62.第三通孔段513包括孔径依次增加的第一子通孔段5131、第二子通孔段5132和第三子通孔段5133,第二子通孔段5132的直径小于管帽的直径,第三子通孔段5133的直径大于管帽的直径。第二子通孔与第三子通孔具有不同的直径,在第二子通孔与第三子通孔的连接处形成一台阶,该台阶为限位部。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进行耦合时,将光收发部件组合完成后,再将光收发部件与光纤适配器耦合。光收发部件包括:准直透镜由连接胶固定在管帽顶端的通孔处。光收发部件与光纤适配器耦合,包括将光收发部件的管帽抵靠于光纤适配器的限位部的侧面。
64.通常,为对准直透镜边缘的胶体进行固化,固化光源由管脚向管帽照射。固化光源的光经过管脚与管座的通孔之间的缝隙进入管帽内部,经过多次漫反射至管帽顶部,导致照射至准直透镜边缘的光照不足,固化不良,光轴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光功率。
65.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用于同轴封装的光部件的耦合连接,包括:光源,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光纤。光源设置于光模块耦合治具的端部,其出光口朝向第一透镜设置。
66.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结构图,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剖面结构图。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610为点光源,发射光为紫外线波长。第一透镜620为准直透镜,将光源发射的光由散射转换为准直光束。第二透镜630为会聚透镜,位于第一透镜620的出光光路上,用于将准直光束会聚成一个光斑。光纤640的第一端端面设置于第二透镜的出光光路上,第二端端面呈倾斜角度设置,倾斜角度为30
°‑
42
°
。
67.光通过光纤的第二端面向外部传输,经倾斜端面射出时,与光纤的中轴线存在一定的夹角,因此光线在光纤的第二端面的传输方向与光纤的中轴线存在一定的夹角,使得光纤偏离中轴线,落入准直透镜4131的边缘位置,用于对准直透镜4131的边缘的固化胶进行固化。
68.为了提高光功率,提高固化胶的固化效果,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与第二透镜的距离等于第二透镜的焦距,也就是说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位于第二透镜的光斑处。
69.光纤的一端伸入光纤适配器内部,为保证光纤的倾斜端面伸出的光线落入准直透镜4131的边缘位置,光纤的一端沿第一通孔段、第二通孔段、第三通孔段进入光纤适配器内部。光源发出的散射光束经第一透镜准直为准直光束,再经过第二透镜转换为会聚光束。会聚光束经光纤的第一端传递至第二端,通过光纤的第二端面向外部传输。光纤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倾斜端面,其出射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在第二端面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光纤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在由光纤的第二端面进入空气时发射折射,且光与界面法线的夹角变大。
70.为了实现对光源、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光纤的固定,光模块耦合治具还包括镜筒。镜筒为密闭式结构,避免内部光线的溢出。镜筒被配置为固定光源、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光纤。如图中所示,镜筒为中空的壳体结构,包括:光源固定部件651、透镜固定部件652
和光纤固定部件653。
71.其中,光源固定部件651为圆锥体形状,其内部中空设置,用于光线的传递。圆锥体的顶部固定有光源,圆锥体的底部与透镜固定部件652的一端连接。光源固定部件651也可以是圆柱形或长方体结构,其内部中空,避免遮挡光源发出的光。
72.透镜固定部件652为圆柱体形态,其内部中空设置,用于光线的传递。透镜固定部件652的一端与光源固定部件,透镜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与光纤固定部件连接。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设置于透镜固定部件的内部,第一透镜位于第二透镜与光源之间,第一透镜为准直透镜,将光源发射的光由散射转换为准直光束。第二透镜为会聚透镜,位于第一透镜的出光光路上,用于将准直光束会聚成一个光斑。
73.光纤固定部件653为圆锥体形状,其内部中空设置,用于光线的传递。光纤固定部件的一端固定有光纤,光纤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与透镜固定部件的一端连接。光纤固定部件的也可以是圆柱形或长方体结构,其内部中空,避免遮挡光源发出的光。
74.光纤临近光源的一侧端面为与光轴垂直的平面结构,另一端为倾斜端面,
75.图1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与光接收部件的剖面图,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光路图。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的局部光路图。如图13、图14图15所示,光源610发出的散射光束经第一透镜620准直为准直光束,再经过第二透镜630转换为会聚光束。会聚光束经光纤640的第一端传递至第二端,通过光纤640的第二端面向外部传输。光纤640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倾斜端面,其出射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在第二端面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光纤64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在由光纤640的第二端面进入空气时发射折射,且光与界面法线的夹角变大。
76.光纤640的一端伸入光纤640适配器内部,为保证光纤640的倾斜端面伸出的光线落入准直透镜4131的边缘位置,光纤640的一端沿第一通孔段、第二通孔段、第三通孔段进入光纤640适配器内部。光源610发出的散射光束经第一透镜620准直为准直光束,再经过第二透镜630转换为会聚光束。会聚光束经光纤640的第一端传递至第二端,通过光纤640的第二端面向外部传输。光纤640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倾斜端面,其出射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在第二端面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光纤64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在由光纤640的第二端面进入空气时发射折射,且光与界面法线的夹角变大。因此光线在进入光纤640适配器内部后朝向远离原始光轴的方向偏移,最终落在准直透镜4131的边缘位置,用于对准直透镜4131的边缘的固化胶进行固化。
77.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中,第二端端面呈倾斜角度设置,倾斜角度为30
°‑
42
°
。其中,倾斜角度为端面与光纤640中轴线的夹角。
78.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包括:光源、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光纤。其中,光源被配置为发射光束,该光束为散射光束。第一透镜将散射光束转换为准直光束;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被配置为将准直光束汇聚为会聚光束。光纤位于第二透镜的出光方向,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临近第二透镜,光纤的第二端端面为倾斜端面。光纤接收第二透镜发出的会聚光束,将光束由第一端面传递至第二端面。光纤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倾斜端面,其出射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在第二端面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光纤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在由光纤的第二端面进入空气时发射折射,且光与界
面法线的夹角变大,将光传递至与光源的光轴呈特定夹角的固定胶上,对固定胶进行固化。由于以上实施方式均是在其他方式之上引用结合进行说明,不同实施例之间均具有相同的部分,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7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有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0.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技术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的内容指出。
81.以上所述的本技术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被配置为发射光束,所述光束为散射光束;第一透镜,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一透镜被配置为将所述散射光束转换为准直光束;第二透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二透镜被配置为将所述准直光束汇聚为会聚光束;光纤,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光方向,所述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临近所述第二透镜,所述光纤的第二端端面为倾斜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光纤的中轴线在一条直线上;所述光源为点光源;所述第一透镜为准直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会聚透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的第二端面与所述光纤的中轴线的夹角为30
°‑
42
°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的第二端面与所述光纤的中轴线的夹角为36
°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镜筒,所述镜筒的内部中空;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设置于所述镜筒内部;所述光纤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镜筒的外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包括:光源固定部件,被配置为圆锥体结构,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源固定部件的一端;透镜固定部件,一端与所述光源固定部件连接,所述透镜固定部件被配置为固定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光纤固定部件,一端与所述透镜固定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光纤连接;所述光纤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镜筒的内部,所述光纤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镜筒的外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的直径小于光模块的光纤适配器的内部通孔的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模块耦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固定部件被配置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光源固定部件远离所述光源的一端与所述光纤固定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光源之间。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模块,包括:光源、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光纤。其中,光源被配置为发射光束,该光束为散射光束。第一透镜将散射光束转换为准直光束;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被配置为将准直光束汇聚为会聚光束。光纤位于第二透镜的出光方向,光纤的第一端端面临近第二透镜,光纤的第二端端面为倾斜端面。光纤接收第二透镜发出的会聚光束,将光束由第一端面传递至第二端面。光纤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倾斜端面,其出射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在第二端面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光纤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在由光纤的第二端面进入空气时发射折射,且光与界面法线的夹角变大。角变大。角变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绪杰 张加傲 邵乾 王欣南 张晓廓 慕建伟 于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23
技术公布日:2023/9/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电缆铺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主电路接插件连接处固定防冲击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