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检测取样筒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152 评论:0

饮用水检测取样筒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取样筒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水不仅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而且还有许多生理功能。水的溶解力很强,许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并解离为离子状态,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溶于水的蛋自质和脂肪可悬浮在水中形成胶体或乳液,便于消化、吸收和利用;水在人体内直接参加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各种生理话动和生化反应的进行;没有水就无法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分泌、排泻等生理活动。体内新陈代谢也无法进行;水的比热大,可以调节体温,保持恒定。当外界温度高或体内产热多时,水的蒸发及出汗可帮助散热。天气冷时、由于水储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寒冷而使体温降低,水的流动性大。一方面可以运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一方而又可通过大便、小便、出汗把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排泄掉。水还是体内自备的润滑剂,如皮肤的滋润及眼泪、唾液,关节囊和浆膜腔液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因此饮用水的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对饮用水的质量进行把控,需要定期使用取样装置进行取样并检测。现有的检测装置一般是将整个检测装置放入到水下进行取样,如专利cn210665149u公开的取样装置,其使用时需要将取样桶整个放入水中进行取样,这样的取样装置其外部与水长期接触容易锈蚀,而一旦锈蚀反而会污染水质,会污染取样区域的水质,使得取得的样品也会受到污染,使得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饮用水检测取样筒,能够使取样筒不易污染水质和样品,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包括筒体、上密封筒盖、下密封筒盖、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进水软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所述筒体为一个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体,筒体的上端拧有上密封筒盖,筒体的下端拧有下密封筒盖,所述筒体内部设有一块水平设置的分隔板,分隔板将筒体内部分隔成样品腔和冲洗腔,样品腔位于冲洗腔的上方,所述上密封筒盖上设有一根第一抽气管,样品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冲洗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抽气管、第二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抽气管、第二抽气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上均设有阀门,第一进水管的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管的进水端均连有一个快接公头,所述进水软管的出水端连有与快接公头相配合的快接母头,快接母头与其中一个快接公头相连。
5.作为优选,所述快接公头配有防尘盖,快接公头不与快接母头相连时防尘盖盖在快接公头的进水端。
6.作为优选,所述进水软管的靠近进水端处固定有一根辅助绳,辅助绳上绑有一个配重块。
7.作为优选,所述进水软管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通孔,配种块上设有一个
贯穿配重块的辅助孔,辅助绳穿过两个通孔和辅助孔,辅助绳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环。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进水管位于样品腔的上部,第一出水管位于样品腔的下部,第二进水管和第二抽气管位于冲洗腔的上部,第二出水管位于冲洗腔的下部。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水软管进行取样,使得水质不易受到污染,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冲洗腔的设置使得进水软管可先通过往冲洗腔内进水的方式使得管内壁得到冲洗,使得管内壁内的积水等不易污染样品。
10.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饮用水检测取样筒的主视图。
12.图中:1-筒体、2-样品腔、3-冲洗腔、4-进水软管、10-分隔板、11-上密封筒盖、12-下密封筒盖、21-第一抽气管、22-第一出水管、23-第一进水管、24-快接公头、31-第二抽气管、32-第二出水管、33-第二进水管、40-快接母头、41-辅助绳、42-配重块、43-辅助孔。
【具体实施方式】
13.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包括筒体 1、上密封筒盖 11、下密封筒盖 12、第一进水管 23、第二进水管 33、进水软管 4、第一出水管 22、第二出水管32,所述筒体1为一个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体,筒体1的上端拧有上密封筒盖 11,筒体1的下端拧有下密封筒盖 12,所述筒体1内部设有一块水平设置的分隔板10,分隔板10将筒体1内部分隔成样品腔2和冲洗腔3,样品腔2位于冲洗腔3的上方,所述上密封筒盖11上设有一根第一抽气管21,样品腔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管23和第一出水管22,冲洗腔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抽气管 31、第二进水管 33、第一出水管22,所述第一抽气管 21、第二抽气管31、第一出水管22、第二出水管32上均设有阀门,第一进水管23的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管33的进水端均连有一个快接公头24,所述进水软管4的出水端连有与快接公头24相配合的快接母头40,快接母头40与其中一个快接公头24相连。
14.所述快接公头24配有防尘盖,快接公头24不与快接母头40相连时防尘盖盖在快接公头24的进水端,避免灰尘进入快接公头24内。
15.所述进水软管4的靠近进水端处固定有一根辅助绳41,辅助绳41上绑有一个配重块42,使得进水软管4在水中不易弯曲,可顺利的到达指定深度的取水区域。
16.所述进水软管4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通孔,配种块上设有一个贯穿配重块42的辅助孔43,辅助绳41穿过两个通孔和辅助孔43,辅助绳41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环。
17.所述第一进水管23位于样品腔2的上部,第一出水管22位于样品腔2的下部,第二进水管33和第二抽气管31位于冲洗腔3的上部,第二出水管32位于冲洗腔3的下部。
18.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
19.本实用新型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在工作过程中,使用辅助绳41将配重块42与进水软管4相连,摘下第二进水管33上的防尘盖,将进水软管4与第二进水管33通过快接相连,然后将进水软管4连同配重块42扔入水中,打开第二抽气管31,第二抽气管31与抽气装置相连,第二抽气装置进行抽气,水通过进水软管4进入冲洗腔3内,在进水过程中进水软管4的内壁可得到有效的冲洗,避免里面的残余水等污染接下来抽取的样品。抽取一段时间后关闭抽
气装置,将进水软管4与第二进水管33分离,取下第一进水管23上的防尘盖,然后将进水软管4与第一进水管23相连,打开第一抽气管21,将第二抽气管21与抽气装置相连,启动抽气装置,水通过进水软管4进入样品腔2内,抽取一段时间后关闭抽气装置及第一抽气管,将进水软管4与第一进水管13分离,在第一进水管13上盖上防尘盖,完成取样。通过打开第一出水管22可将样品取出。
20.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上密封筒盖(11)、下密封筒盖(12)、第一进水管(23)、第二进水管(33)、进水软管(4)、第一出水管(22)、第二出水管(32),所述筒体(1)为一个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体,筒体(1)的上端拧有上密封筒盖(11),筒体(1)的下端拧有下密封筒盖(12),所述筒体(1)内部设有一块水平设置的分隔板(10),分隔板(10)将筒体(1)内部分隔成样品腔(2)和冲洗腔(3),样品腔(2)位于冲洗腔(3)的上方,所述上密封筒盖(11)上设有一根第一抽气管(21),样品腔(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管(23)和第一出水管(22),冲洗腔(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抽气管(31)、第二进水管(33)、第一出水管(22),所述第一抽气管(21)、第二抽气管(31)、第一出水管(22)、第二出水管(32)上均设有阀门,第一进水管(23)的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管(33)的进水端均连有一个快接公头(24),所述进水软管(4)的出水端连有与快接公头(24)相配合的快接母头(40),快接母头(40)与其中一个快接公头(24)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接公头(24)配有防尘盖,快接公头(24)不与快接母头(40)相连时防尘盖盖在快接公头(24)的进水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软管(4)的靠近进水端处固定有一根辅助绳(41),辅助绳(41)上绑有一个配重块(4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软管(4)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通孔,配种块上设有一个贯穿配重块(42)的辅助孔(43),辅助绳(41)穿过两个通孔和辅助孔(43),辅助绳(41)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23)位于样品腔(2)的上部,第一出水管(22)位于样品腔(2)的下部,第二进水管(33)和第二抽气管(31)位于冲洗腔(3)的上部,第二出水管(32)位于冲洗腔(3)的下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饮用水检测取样筒,包括筒体、上密封筒盖、下密封筒盖、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进水软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所述筒体为一个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体,筒体的上端拧有上密封筒盖,筒体的下端拧有下密封筒盖,所述筒体内部设有一块水平设置的分隔板,分隔板将筒体内部分隔成样品腔和冲洗腔,样品腔位于冲洗腔的上方,所述上密封筒盖上设有一根第一抽气管,样品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冲洗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抽气管、第二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抽气管、第二抽气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上均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水软管进行取样,使得水质不易受到污染,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灵芳 陈艳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千岛湖源塘饮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3/9/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