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8 阅读:12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扫描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需求不断提高,“扫码”无处不在,目前扫描器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前景开阔。现有传统的扫描枪若按数据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扫描枪和无线扫描枪,有线扫描枪的传输方式是通过传输线进行有线数据传输和供电;无线扫描枪的传输方式是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传输,其供电方式多为内置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方式多为提供无线扫描枪上的充电接口,或通过无线扫描枪和基座上的充电金属接触片,使其互相接触进行充电。
3.带充电接口的无线扫描枪,使用过程中需频繁地拔插充电线,接口极易因热拔插导致损坏或接触不良。而当需要边充电边进行扫码工作的使用场景下,充电线的束缚而大大降低使用无线扫描枪进行扫码工作的便捷性;而带充电金属接触片的无线扫描枪,使用过程中也会因为频繁地热拔插操作,充电金属接触片也极易发生老化和氧化,从而导致充电失效和使用寿命大大降低。而且充电金属接触片暴露在空气中,发生短路和电气故障率极高,甚至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
4.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市场上也存在少部分充电方式为无线充电的无线扫描枪,但受限于扫描枪的体积和充电金属接触片的热损耗,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较低,充电时间较长,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包括:扫描枪和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本体内的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所述扫描枪包括扫描枪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扫描枪本体内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
7.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包括:
8.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第一供电接口;
9.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接口,用于生成控制信号的主控模块;
10.连接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第一供电接口,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生成交流电的全桥逆变模块;
11.连接所述全桥逆变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交流电并生成电磁信号的发射线圈;
12.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指示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工作状态的第一指示模块;
13.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
14.用于提供扫描枪工作电压的充电电池;
15.用于接收所述电磁信号的接收线圈;
16.连接所述接收线圈用于转换所述电磁信号为直流电的接收整流模块;
17.连接所述接收整流模块和所述充电电池,用于接收所述直流电以对所述充电电池充电的快速充电模块;
18.连接所述快速充电模块,用于提供外部电源输入的第二供电接口;
19.连接所述快速充电模块,用于指示所述快速充电模块工作状态的第二指示模块。
2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全桥逆变模块包括全桥逆变芯片u1、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二极管d1;
21.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第三管脚和第十八管脚均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和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九管脚,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五管脚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的使能信号输出端;
22.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四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主控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五管脚;
23.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一管脚经所述电容c3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四管脚和所述主控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二管脚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的第二端;
24.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八管脚和第九管脚分别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的pwm信号输出端。
25.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2,其中,所述主控芯片u2的型号为cps8852。
26.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电阻r4和电阻r3;
27.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第二十三管脚;
28.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第十七管脚;
29.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
3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包括连接器p1;
31.所述连接器p1的第一管脚接地,所述连接器p1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和所述主控芯片u2的供电管脚。
32.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快速充电模块包括快充芯片u4、电感l2、电阻r7和电阻r8;
33.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连接所述第二指示模块,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六管脚经所述电阻r8接地,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七管脚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五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充电电池,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接口和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
34.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第二指示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电阻r6和电阻r5;
35.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三管脚;
36.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
37.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接地。
38.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接收整流模块包括mcu芯片u3和电感l1,其中,所述mcu芯片u3的型号为ec4026,所述mcu芯片u3的电压输出管脚经所述电感l1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
39.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接收整流模块还包括连接器p3和电容c5;
40.其中,所述连接器p3用于连接所述接收线圈,所述连接器p3的第一管脚经所述电容c5连接所述mcu芯片u3的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和第五管脚,所述连接器p3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mcu芯片u3的第十二管脚、第十三管脚、第十四管脚和第十五管脚。
41.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中,所述第二供电接口包括连接器p4;
42.所述连接器p4的第一管脚接地,所述连接器p4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
43.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实现快速充电,同时较大提升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4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45.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47.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49.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第一实施例中,包括:扫描枪和基座(图中未示出),基座包括基座本体以及设置于基座本体内的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扫描枪包括扫描枪本体和设置于扫描枪本体内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210; 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第一供电接口111;连接第一供电接口111,用于生成控制信号的主控模块114;连接主控模块114和第一供电接口111,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生成交流电的全桥逆变模块112;连接全桥逆变模块112用于接收交流电并生成电磁信号的发射线圈113;连接主控模块114,用于指示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工作状态的第一指示模块115;无线充电接收电路210包括:用于提供扫描枪工作电压的充电电池216;用于接收电磁信号的接
收线圈213;连接接收线圈213用于转换电磁信号为直流电的接收整流模块212;连接接收整流模块212和充电电池216,用于接收直流电以对充电电池216充电的快速充电模块214;连接快速充电模块214,用于提供外部电源输入的第二供电接口211;连接快速充电模块214,用于指示快速充电模块214工作状态的第二指示模块215。
50.具体的,扫描系统中包括基座和扫描枪,扫描枪和基座配合放置后,可以通过基座本体中的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对扫描枪本体中无线充电接收电路210充电。其中,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中,通过第一供电接口111连接外部电源,该主控模块114通过第一供电接口111供电,主控模块114工作过程中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全桥逆变模块112连接第一供电接口111,根据主控模块114的控制信号对第一供电接口111的输入电源进行转换以得到交流电,该交流电通过发射线圈113生成电磁信号即电磁波进行空间能量传输。在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中,可以通过第一指示模块115根据主控模块114的控制电平生成指示信息,指示无线充电发射电路110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210中,通过接收线圈213接收发射线圈113生成的电磁波并对应的生成电信号,接收整流模块212对该电信号进行整流得到直流输出,该直流输出作为快速充电模块214的供电,通过快速充电模块214对充电电池216进行充电,同时通过快速充电模块214输出控制电平控制第二指示模块215生成指示信息,通过该指示信息指示快速充电模块214的工作状态。
51.还可以理解,扫描枪本体内设置有扫描工作电路,该扫描工作电路通过充电电池供电以进行正常的扫描工作。
52.可选的,如图2所示,全桥逆变模块112包括全桥逆变芯片u1、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二极管d1;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第三管脚和第十八管脚均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供电接口111和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九管脚,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五管脚连接主控模块114的使能信号输出端;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四管脚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和主控模块114的检测信号输入端,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五管脚;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一管脚经电容c3连接发射线圈113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四管脚和主控模块114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二管脚连接发射线圈113的第二端;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八管脚和第九管脚分别连接主控模块114的pwm信号输出端。具体的,全桥逆变芯片u1可以采用内部集成极低内阻的mos管的芯片。其中,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五脚与主控模块114的使能信号输出端连接,通过主控模块114输出时都能信号控制全桥逆变芯片u1的工作。电阻r2的一端与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供电接口111可以与外部电源vbus连接。同时电阻r2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九管脚和第十八管脚相连,构成对外部电源的输入采样电路。
53.电阻r1的一端与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四管脚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经电容c1接地,同时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五管脚通过电容c2与主控模块114的检测信号输入端相连,构成对全桥逆变芯片u1的输出采样电路。主控模块114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可以根据得到的采样信号输出控制信号。
54.全桥逆变芯片u1的十二管脚连接发射线圈113的一端,全桥逆变芯片u1的十一管脚经电容c3连接发射线圈113的另一端, 电容c3与发射线圈113构成谐振电路,产生高频正
弦波信号,使发射线圈113在感应区域内发射高频电磁波。同时,电容c3连接发射线圈113的一端同时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全桥逆变芯片u1的十四管脚和主控模块114的检测信号输入端,此时全桥逆变芯片u1和主控模块114根据二极管d1的输出得到发射线圈113的电压信号。其中二极管d1用于保护,防止电流倒灌。在一实施例中,发射线圈113可以通过连接器p2连接全桥逆变模块112中对应的电路。
55.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八管脚和第九管脚与主控模块114的pwm信号输出端,通过主控模块114输出的pwm驱动信号驱动全桥逆变芯片u1的工作。在一实施例中,全桥逆变芯片u1的型号为xk711。
56.可选的,主控模块114包括主控芯片u2,其中,主控芯片u2的型号为cps8852。其通过主控芯片u2实现各种信号的输入或输出。该芯片能够兼容快充协议数据通信,对全桥逆变芯片u1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57.可选的,第一指示模块115包括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电阻r4和电阻r3;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二十三管脚;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十七管脚;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和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具体的,主控芯片u2的第十七管脚经限流电阻r4连接至发光二极管d2,主控芯片u2的第十七管脚输出的控制电平驱动发光二极管d2工作。主控芯片u2的第二十三管脚经限流电阻r3连接发光二极管d3,主控芯片u2的第二十三管脚输出的控制电平驱动发光二极管d3工作。
58.可选的,第一供电接口111包括连接器p1;连接器p1的第一管脚接地,连接器p1的第二管脚连接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和主控芯片u2的供电管脚。具体的,第一供电接口111可以为连接器p1,即可以通过连接器p1连接外部电源,其中,全桥逆变芯片u1和主控芯片u2的接地管脚均连接至连接器p1的第一管脚,实现整个电路共地。
59.可选的,如图3所示,快速充电模块214包括快充芯片u4、电感l2、电阻r7和电阻r8;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连接第二指示模块215,快充芯片u4的第六管脚经电阻r8接地,快充芯片u4的第七管脚连接电感l2的第一端,快充芯片u4的第五管脚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电感l2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充电电池216,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连接第二供电接口211和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具体的,快充芯片u4可以为内部集成极低内阻的mos管同时能够支持大电流充电的充电芯片,例如可以支持3a充电电流。其中,快充芯片u4可以通过第二供电接口211输入外部电源供电,其也可以基于整流模块的输出供电。快充芯片u4的输出经过电感l2输入至充电电池216对充电电池216充电。在一实施例中,充电电池216可以通过连接器p5连接快充芯片u4的供电管脚。在一实施例中,快充芯片u4的型号为ip2312u。
60.可选的,第二指示模块215包括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电阻r6和电阻r5;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快充芯片u4的第三管脚;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和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接地。具体的,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经限流电阻r5连接发光二极管d5,快充芯片u4第一管脚输出的控制电平驱动发光二极管d5工作。快充芯片u4的第三管脚通过限流电阻r6连接发光二极管d4,快充芯片u4第三管脚输出的控制电平驱动发光二极管d4工作。可以通过发光二极管d4和发光二极管d5用于指示电池充电时
的工作状态和电池电量状态。
61.可选的,接收整流模块212包括mcu芯片u3和电感l1,其中,mcu芯片u3的型号为ec4026,mcu芯片u3的电压输出管脚经电感l1连接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具体的,mcu芯片u3内部集成极低内阻的mos管构成同步整流电路,为无线充电接收的mcu芯片。mcu芯片u3的第五十二脚通过电容c10与其第四十九管脚、第五十管脚和第五十一管脚相连,然后功率电感l1一端相连,通过功率电感l1的另一端提供输出。同时,mcu芯片u3的第四十八管脚与功率电感l1的输出端连接。其中,mcu芯片u3内置buck电路,可通过编程设置输出电压vout的大小,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62.可选的,接收整流模块212还包括连接器p3和电容c5;其中,连接器p3用于连接接收线圈213,连接器p3的第一管脚经电容c5连接mcu芯片u3的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和第五管脚,连接器p3的第二管脚连接mcu芯片u3的第十二管脚、第十三管脚、第十四管脚和第十五管脚。具体的,mcu芯片u3的第一管脚和第六管脚分别通过电容c6和电容c9与其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和第五管脚同时相连。mcu芯片u3的第十一管脚和第十六管脚分别通过电容c7和电容c8与其第十二管脚、第十三管脚、第十四管脚和第十五管脚同时相连。接收线圈213可以与连接器p3连接,连接器p3的第一管脚通过电容c5与mcu芯片u3的第二管脚相连,连接器p3的第二管脚与mcu芯片u3的第十管脚相连,连接器p3与接收线圈213相连,构成lc谐振电路,用以接收发射线圈113发射的高频电磁波,产生高频正弦波信号,mcu芯片u3接收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63.可选的,第二供电接口211包括连接器p4;连接器p4的第一管脚接地,连接器p4的第二管脚连接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具体的,第二供电接口211可以包括连接器p4,即通过连接器p4连接外部电源。其中,快充芯片u4和mcu芯片u3的接地管脚均连接至连接器p4的第一管脚,实现整个电路共地。
64.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可以有线供电接口和无线充电接口,支持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两种不同的充电方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在实施例中,接收整流模块212与快速充电模块214相连,不与充电电池216直接相连,因为通过快速充电模块214再给充电电池216充电,快速充电模块214内置的充电电流调节设计,可在不同充电阶段实时调节充电电流大小,提高电池寿命。
65.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扫描枪和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本体内的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所述扫描枪包括扫描枪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扫描枪本体内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第一供电接口;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接口,用于生成控制信号的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第一供电接口,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生成交流电的全桥逆变模块;连接所述全桥逆变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交流电并生成电磁信号的发射线圈;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指示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工作状态的第一指示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用于提供扫描枪工作电压的充电电池;用于接收所述电磁信号的接收线圈;连接所述接收线圈用于转换所述电磁信号为直流电的接收整流模块;连接所述接收整流模块和所述充电电池,用于接收所述直流电以对所述充电电池充电的快速充电模块;连接所述快速充电模块,用于提供外部电源输入的第二供电接口;连接所述快速充电模块,用于指示所述快速充电模块工作状态的第二指示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模块包括全桥逆变芯片u1、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二极管d1;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第三管脚和第十八管脚均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和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九管脚,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五管脚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的使能信号输出端;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四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主控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五管脚;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一管脚经所述电容c3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四管脚和所述主控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十二管脚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的第二端;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八管脚和第九管脚分别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的pwm信号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2,其中,所述主控芯片u2的型号为cps88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电阻r4和电阻r3;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第二十三管脚;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第十七管脚;
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包括连接器p1;所述连接器p1的第一管脚接地,所述连接器p1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全桥逆变芯片u1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和所述主控芯片u2的供电管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充电模块包括快充芯片u4、电感l2、电阻r7和电阻r8;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连接所述第二指示模块,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六管脚经所述电阻r8接地,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七管脚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五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充电电池,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接口和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电阻r6和电阻r5;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三管脚;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一管脚;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接地。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整流模块包括mcu芯片u3和电感l1,其中,所述mcu芯片u3的型号为ec4026,所述mcu芯片u3的电压输出管脚经所述电感l1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整流模块还包括连接器p3和电容c5;其中,所述连接器p3用于连接所述接收线圈,所述连接器p3的第一管脚经所述电容c5连接所述mcu芯片u3的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和第五管脚,所述连接器p3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mcu芯片u3的第十二管脚、第十三管脚、第十四管脚和第十五管脚。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接口包括连接器p4;所述连接器p4的第一管脚接地,所述连接器p4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快充芯片u4的第八管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扫描系统,包括:扫描枪和基座,基座包括基座本体以及设置于基座本体内的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扫描枪包括扫描枪本体和设置于扫描枪本体内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接口,连接第一供电接口的主控模块;连接主控模块和第一供电接口的全桥逆变模块;连接全桥逆变模块的发射线圈;连接主控模块的第一指示模块;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充电电池、接收线圈;连接接收线圈接收整流模块;连接接收整流模块和充电电池的快速充电模块;连接快速充电模块的第二供电接口;连接快速充电模块的第二指示模块。实施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扫描系统的快速充电,同时提升扫描系统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效率和稳定性。效率和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棉坚 欧堉铭 熊自璐 张紫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民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31
技术公布日:2023/9/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