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头枕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2
阅读:239
评论:0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现代汽车越来越普及,对于汽车的座椅的除了考虑安全的需求外,一般还会考虑其舒适性;座椅的靠背上一般具有座椅头枕,在车辆发生一些情况下,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都集中在人体的颈部和头部,而座椅头枕则对此起缓冲作用,保护人体头部。由于不同的人身高有所不同,因此在用户坐在座椅上后,座椅头枕对用户的支撑部位可能会存在不同,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座椅头枕可能无法对颈部支撑,这样颈部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支撑,因此颈部会感觉不到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能够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的需要,对不同身高人的颈部进行支撑,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服度。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头枕,其包括:弹性变形部和基体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安装于所述基体部上,所述弹性变形部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基体部,且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位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部分弯曲并相对于所述基体部拱起;
5.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距离的改变能够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发生改变;所述弹性弯形部呈板状。
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弹性变形部能够沿基材部的高度方向移动,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的需求,而通过弹性变形部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的改变以改变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这样可以支撑不同身高的人的颈部,从而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另外,由于弹性变形部能够变形,因此具一定的弹性,可以对头部或颈部进行缓冲,以保护头部或颈部;而弹性弯形部呈板状,这样利于实现对头部或颈部进行全面的支撑,以提高座椅头枕使用时的舒适性。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用于与人体相接触;
8.所述基体部具有第一表面,所述弹性变形部安装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连接;
9.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中点与所述外表面上的预设点之间的距离能够随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而改变;
10.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中点,以及所述外表面上的预设点位于设定直线上,所述设定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变形部包括支撑面骨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支撑面骨架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面骨架相对的两侧边,所
述支撑面骨架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为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运动。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基体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基体部可拆卸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多个所述第一卡槽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能够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卡槽相卡合。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部上安装有电动移动装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电动移动装置上,以使得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滑轨和第二电动滑轨,所述第一电动滑轨和所述第二电动滑轨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电动滑轨的导轨和所述第二电动滑轨的导轨分别与所述基体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电动滑轨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电动滑轨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滑轨的滑块与所述第二电动滑轨的滑块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面骨架包括多根弹性杆,多根所述弹性杆间隔分布,所述弹性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弹性杆相对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弹性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相连接。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面骨架还包括支撑面层,所述支撑面层与所述弹性杆相连接;
18.其中,所述支撑面层包括金属网层以及包裹所述金属网层的泡棉层,所述泡棉层还包裹所述弹性杆;
19.或,所述支撑面层包括泡棉层,所述泡棉层包裹所述弹性杆,所述泡棉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充气袋或注水袋。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头枕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基体部相连接,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基体部围成一个容置空腔,所述容置空腔用于供座椅的靠背插入。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带包括弹性层及防滑层,所述弹性层与所述防滑层层叠设置,所述防滑层用于与所述靠背相接触。
22.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座椅及任一所述的座椅头枕,所述座椅头枕安装于所述座椅的靠背上,所述座椅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座椅头枕,可以支撑不同身高的人的颈部,从而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另外,由于弹性变形部能够变形,因此具一定的弹性,可以对头部或颈部进行缓冲,以保护头部或颈部。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变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体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带与基体部相配合的状态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的剖视图;
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体部上安装有电动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101、弹性变形部;102、基体部;103、第一侧边;104、第二侧边;105、第一表面;106、第一固定件;107、第二固定件;108、第一卡槽;109、第一电动滑轨;110、第二电动滑轨;111、导轨;112、弹性杆;113、金属网层;114、泡棉层;115、固定带;116、容置空腔;117、支撑面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34.相关技术中座椅头枕在靠背上的位置相对固定,例如:座椅头枕与座椅的靠背为一体结构,而不同的人身高有所不同,因此在用户坐在座椅上后,座椅头枕对用户的支撑部位可能会存在不同,而对于座椅头枕的位置可能只适用一定范围内身高的人群,而对于超出该身高范围的人来说,座椅头枕可能无法对颈部支撑,这样颈部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支撑,因此颈部会感觉不到舒适。
35.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头枕、座椅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变形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座椅头枕,其包括:弹性变形部101和基体部102,弹性变形部101安装于基体部102上,弹性变形部101被配置为能够沿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移动,弹性变形部10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可拆卸连接于基体部102,且弹性变形部101的位于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之间的部分弯曲并相对于基体部102拱起;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之间距离的改变能够使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发生改变,弹性变形部呈板状。
38.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弹性变形部101能够沿基材部的高度方向移动,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的需求,而通过弹性变形部101的第一侧边103与第二侧边104之间的距离的改变以使改变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这样可以支撑不同身高的人的颈部,从而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另外,由于弹性变形部101能够变形,因此具一定的弹性,可以对头部或颈部进行缓冲,以保护头部或颈部,而弹性弯形部呈板状,这样利于实现对头部或颈部进行全面的支撑,以提高座椅头枕使用时的舒适性。
3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体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102可以为板状结构,座椅头枕安装于座椅的靠背上后,调整弹性变形部101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a-a方向)上的位置,也就实现了弹性变形部101的高度,以适应不同
身高的人;另外,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相当于其向汽车的前方向凸出的距离,这样可以适配不同人的颈部。第一侧边103位于第二侧边104的上方,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分别能够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移动,这样弹性变形部101既能改变弯曲程度,形成不同的弧度,又能够改变其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弹性变形部呈板状,即弹性变形部具有一较大的支撑面,用于与人体的头部或颈部支撑,且该支撑面能够弯曲。
40.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101具有外表面,外表面用于与人体相接触,外表面即为支撑面;基体部102具有第一表面105,弹性变形部101安装于第一表面105上,其中,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分别与第一表面105相连接;第一侧边103与第二侧边104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中点与外表面上的预设点之间的距离能够随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而改变。将弹性变形部101安装于第一表面105,以便于实现弹性变形部101的外表面与人体的头部或颈部相接触。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边103与第二侧边104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中点,以及外表面上的预设点位于设定直线上,设定直线垂直于第一表面105,通过对中点及预设点的限定,便于直观看出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的变化。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05可以为平面,设定直线垂直于第一表面105,而由于设定直线还穿过中点,所以设定直线与弹性变形部101的外表面的交点,即弹性变形部101凸出第一表面105的最远点,即弹性变形部101向前凸出的最远点。
4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101包括支撑面骨架117、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支撑面骨架117具有弹性,第一固定件106分别固定于支撑面骨架117相对的两侧边,支撑面骨架117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沿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运动。通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以实现弹性变形部101在基体部102上的位置及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的改变;而支撑面骨架117可以用来支撑头部或颈部。
43.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面骨架117可以实现弯曲,并能够向座椅前方凸出。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均为杆状结构,这样通过杆状结构可以较好实现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使得支撑面骨架117的弯曲程度的改变;第一固定件106固定于第一侧边103,第二固定件107固定于第二侧边104,第一固定件1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侧边103相平行,第二固定件107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侧边104相平行。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06与基体部102可拆卸连接,第二固定件107与基体部102可拆卸连接,以使得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这样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实现弹性变形部101在基体部102上的位置及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的改变。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分别与基体的第一表面105相连接,由于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均可以在基体部102上可拆卸连接,因此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中的其中一者固定,另一者沿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移动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第一固定件106与第二固定件107之间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的改变便可以实现支撑面骨架117的弯曲程度的改变。
45.结合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10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108,多个第一卡槽108沿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能够分别
与不同的第一卡槽108相卡合。这样通过卡合的方式实现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在基体部102上的可拆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06能够卡入第一卡槽108,第二固定件107能够卡入第一卡遭。
4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分别为杆状结构,第一固定件106的长度和第二固定件107的长度相等;第一卡槽108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固定件106的长度;这样利于实现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的安装,另外,可以防止第一固定件106伸出第一卡槽108,保证了使用的安全。第一卡槽108的横截面呈优弧形,这样方便实现对第一固定件106及第二固定件107的固定,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的横截面均可以呈圆形,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的直径可以均比呈优弧形的第一卡槽108的直径大0.1mm-0.5mm,示例性的,可以大0.2mm、0.25mm或0.3mm,这样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均能够与第一卡槽108过盈配合,降低弹性变形部101基体部102上脱落的可能性。在使用时,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均可以从第一卡槽108的卡口处直接按压进入第一卡槽108,而需要更换第一固定件106或第二固定件107在基体部102上的位置时,用力将第一固定件106或第二固定件107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05的方向拔出,再更换到所需的卡槽既可。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的材质均可以为塑料,而基体部102的材质也可以为塑料,这样利于第一卡槽108的变形,以方便卡入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当用户想使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的程度最小时,将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分别卡入位于基体部102的最上方和最下方的第一卡槽108的即可。
47.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还可以从第一卡槽108的两端滑入第一卡槽108,即第一固定件106或第二固定件107沿与第一卡槽108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安装入第一卡槽108。基体部102上相邻两个第一卡槽108之间的部分可以安装于缓冲防护结构,以使得基体部102只露出第一卡槽108的位置,而其它部分隐藏。缓冲防护结构可以包括皮革层和海绵内胆,海绵内胆粘接于基体部102上相邻两个第一卡槽108,皮革层包裹海绵内胆。
4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体部上安装有电动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102上安装有电动移动装置,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分别安装于电动移动装置上,以使得第一侧边103和第二侧边104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这样利于电动移动装置方便实现弹性变形部101在基体部102上的升降,以及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的改变。
49.参见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动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沿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排布,第一电动滑轨109的导轨111和第二电动滑轨110的导轨111分别与基体部102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106与第一电动滑轨109的滑块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107与第二电动滑轨110的滑块固定连接,第一电动滑轨109的滑块与第二电动滑轨110的滑块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通过利用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可以方便实现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及高度的调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动滑轨109的导轨111与第二电动滑轨110的导轨111在同一直线上设置;导轨111位于基体部102的长度的中点片,基体部102的长度与第一固定件106的长度相平行;而基体部102的长度的两端分别具有导向轨,导向轨沿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设置,且导向轨固定于基体部102上,导向轨具有导向槽,第一固定件106和
第二固定件107上均固定有导向块,导向块滑动设置于导向槽中,这样在第一电动滑轨109带动第一固定件106移动,以及第二电动滑轨110带动第二固定件107移动时,使得导向块能够在导向槽中滑动,保证了弹性变形部101升降的稳定性,并且使得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的两端能够由导向轨和导向块相配合实现支撑。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通过连接线连接一插头,插头可以与车辆的上的插座相配合,而座椅头枕上还安装有按钮开关组,按钮开关组可以包括电源开关、第一升降开关、第二升降开关和联动开关;电源开关实现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的通电;而第一升降开关控制第一电动滑轨109的滑轨的升降,第二升降开关控制第二电动滑轨110的滑块的升降;联动开关同时控制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的滑块的运动,实现第一电动滑轨109和第二电动滑轨110的滑块同时升降,这样实现弹性变形部101整体的升降。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座椅头枕也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与车辆的中控系统相连接,用户可以通过中控系统控制座椅头枕;另外,也可以是手机通过蓝牙与汽车的中控系统通讯连接后,通过在手机上控制座椅头枕,调节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程度及在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51.参见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面骨架117包括多根弹性杆112,多根弹性杆112间隔分布,弹性杆112的一端位于第一侧边103,弹性杆112相对的另一端位于第二侧边104,弹性杆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相连接,通过弹性杆112实现弹性变形部101的弹性变形。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平行设置,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的长度方向与基体部102的高度方向相垂直,弹性杆1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固定件106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设置,这样通过弹性杆112的弯曲变形,实现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变形。由于弹性变形部101能够发生弹性弯曲,所以其相当于一种卷筒式结构,其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弯曲程度,形成不同弧度,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乘坐的舒适度,既可以作为颈枕,保护放松用户的颈部,又可以作为座椅头枕,乘客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节,提高座椅头枕的舒适性;另外,在不拆卸座椅上原有座椅头枕时,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座椅头枕安装于座椅的靠背上后,在弹性变形部101完全展开时,几乎能够和座椅上原有座椅头枕本身贴合,达到没有枕头恢复原座椅头枕的效果,不用反复拆卸,提高枕头的使用寿命。另外,弹性变形部101还可以实现在基体部102上的位置的改变,以根据个人特征需求进行上下调节。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面骨架117还包括支撑面层,支撑面层与弹性杆112相连接,通过支撑面层以支撑用户的颈部或头部,并且通过支撑面层使得弹性形变形部的整体呈板状的形式。而设置多个弹性杆,这样使得弹性变形部具有弹性,从而使得弹性变形部能够弯曲;并且在使弹性变形部弯曲时,主要由弹性杆提高弹性力,这样也较容易使弹性变形部整体发生变形。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杆112可以为柱状结构或片状结构;弹性杆112的材质为弹簧钢,或弹性杆112为弹簧。利用弹性杆112对其施加外力时,可以实现弯曲;在不施加外力时,可以使得弹性杆112几乎处于直线状态。
54.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杆112还可以包括碳素钢的材质的芯杆及芯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聚氨酯层;或者,弹性杆112包括由弹簧制成的芯杆,芯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层;或者,弹性杆112包括铝材质的芯杆,及设置于芯
杆的外表面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层、硅胶层和abs塑料层,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层、硅胶层和abs塑料层的设置顺序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例如,沿芯杆的径向,由芯杆的中心向外依次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层、abs塑料层和硅胶层;或者,弹性杆112包括铝材质的芯杆,及设置于芯杆的外表面的金属网层113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层,沿芯杆的径向,由芯杆的中心向外依次为金属网层113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层。
5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的剖视图,参见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面层包括金属网层113以及包裹金属网层113的泡棉层114,泡棉层114还包裹弹性杆112,这样泡棉层114具有弹性的缓冲作用,而金属网层113可以提高支撑面层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面层可以包括泡棉层114,泡棉层114包裹弹性杆112,泡棉层114的外表面设置有充气袋或注水袋,这样充气袋或注水袋可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另外,又一些实施例中,在泡棉层114的外表面可以设置皮革层,以保护泡棉层114。
5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带与基体部相配合的状态图,结合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头枕还包括固定带115,固定带115与基体部102相连接,固定带115与基体部102围成一个容置空腔116,容置空腔116用于供座椅的靠背插入,这样利于固定带115实现座椅头枕安装于靠背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座椅头枕的基体部102可以具有插杆,而靠背的顶部可以具有插孔,插杆插入插孔中,实现座椅头枕安装于靠背上。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带115包括弹性层及防滑层,弹性层与防滑层层叠设置,防滑层用于与靠背相接触,通过弹性层实现固定带115具有弹性,以与靠背相紧密接触。而防滑层可以提高与固定带115与靠背之间的摩擦力。
58.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体部102的与第一表面105相对的另一表面上也可以设置防滑层,以提高基体部102与靠背之间的摩擦力。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层的材质为氨纶,或弹性层为弹性编织带,或弹性层包括橡胶层、乳胶层及尼龙绳;尼龙绳的外表面设置橡胶层和乳胶层,橡胶层和乳胶层的顺序可以是,乳胶层位于尼龙绳和橡胶层之间。防滑层的材质为硅胶、丁腈橡胶或聚氯乙烯。
6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其包括:靠背及座椅头枕,座椅头枕安装于靠背上。通过将座椅头枕安装于靠背上后,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对弹性变形部101的弯曲度及高度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
6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车架及座椅,座椅安装于车架上。车辆可以为汽车,汽车可以指大型汽车、小型汽车、专用汽车等等,示例性的,按照车型来分,本技术中的汽车可以是轿车车型,也可以是越野车型,还可以是多用途(multi-purpose vehicles,mpv)车型或其他车型。
62.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变形部和基体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安装于所述基体部上,所述弹性变形部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基体部,且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位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部分弯曲并相对于所述基体部拱起;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距离的改变能够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发生改变;所述弹性变形部呈板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用于与人体相接触;所述基体部具有第一表面,所述弹性变形部安装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中点与所述外表面上的预设点之间的距离能够随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而改变;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中点,以及所述外表面上的预设点位于设定直线上,所述设定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包括支撑面骨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支撑面骨架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基体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基体部可拆卸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多个所述第一卡槽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能够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卡槽相卡合。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上安装有电动移动装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电动移动装置上,以使得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滑轨和第二电动滑轨,所述第一电动滑轨和所述第二电动滑轨沿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电动滑轨的导轨和所述第二电动滑轨的导轨分别与所述基体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电动滑轨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电动滑轨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滑轨的滑块与所述第二电动滑轨的滑块在所述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骨架包括多根弹性杆,多根所述弹性杆间隔分布,所述弹性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弹性杆相对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弹性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相连接;所述支撑面骨架还包括支撑面层,所述支撑面层与所述弹性杆相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面层包括金属网层以及包裹所述金属网层的泡棉层,所述泡棉层还包裹所述弹性杆;或,所述支撑面层包括泡棉层,所述泡棉层包裹所述弹性杆,所述泡棉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充气袋或注水袋。9.根据权利要求1或2项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头枕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基体部相连接,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基体部围成一个容置空腔,所述容置空腔用于供座椅的靠背插入;所述固定带包括弹性层及防滑层,所述弹性层与所述防滑层层叠设置,所述防滑层用于与所述靠背相接触。10.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座椅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头枕,所述座椅头枕安装于所述座椅的靠背上,所述座椅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座椅头枕包括:弹性变形部和基体部,弹性变形部安装于基体部上,弹性变形部被配置为能够沿基体部的高度方向移动,弹性变形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在基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之间距离的改变能够使弹性变形部的弯曲程度发生改变,弹性变形部呈板状。车辆包括车架、座椅及座椅头枕,座椅头枕安装于座椅的靠背上,座椅安装于车架上。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的需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英 邢俊峰 张华川 向妍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9
技术公布日:2023/9/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血液样本恒温保存箱 下一篇:随动控制方法、封头加工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