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12 阅读:9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疗卫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口罩是一种卫生防疫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以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鼻罩是能把患者的鼻子严密包裹,然后用带子固定,用于过滤进入鼻子的空气的卫生防疫用品。
3.口罩和鼻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和鼻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口罩或鼻罩存在如下问题:1、口罩或鼻罩只能单独使用,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由于传染病的蔓延和扩散,使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长时间佩戴口罩以免感染传染病,然而在人们就餐及喝水时,不可避免地需将口罩取下,这增加了人们感染传染病的风险,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只遮鼻子的鼻罩,但现有的口罩和鼻罩是分离的,人们需要同时携带口罩和鼻罩,才能满足安全防疫的需要,这使得人们携带不便,专利号cn202010156482.5名称“一种新型鼻罩”,其通过在鼻罩本体的中部顶端设有向上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的弧形结构处设有护鼻部,该鼻罩可保护使用人员在进餐时从鼻腔吸入病毒和污染物,但其不能兼具口罩和鼻罩两种状态的使用需求。
4.专利号cn217487729u名称“一种弧形欧米伽折叠平面口罩”,其通过改变口罩内外层的材质使口罩更加立体、其口罩本体采用欧米伽折叠,增加口罩内呼吸腔的体积。但其存在仅能作为单一的口罩使用,不能兼具鼻罩的使用功能。
5.综合上述现有的口罩、鼻罩无法满足兼具口罩和鼻罩两种功能的使用需求,需同时携带口罩和鼻罩,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
6.2、现有鼻罩使佩戴者呼吸不畅;由于现有鼻罩的体积及表面积较小,这就导致鼻罩不能向佩戴者供给充足的过滤空气,容易导致用户呼吸困难,不利于用户长期佩戴,专利号cn202010156482.5名称“一种新型鼻罩”,其通过在鼻罩本体的中部顶端设有向上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的弧形结构处设有护鼻部,该鼻罩可保护使用人员在进餐时从鼻腔吸入病毒和污染物,但其呼吸腔体积较小,无法向佩戴者提供充足的过滤空气。


技术实现要素:

7.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实现一罩双用,既可作为口罩,还可用作鼻罩,该双用型口鼻罩包括:
8.包括口罩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所述口罩本体包括位于所述口罩本体上部的上折叠部、位于所述口罩本体中部的中折叠部及位于所述口罩本体下部的下折叠部,且所述上折叠部、所述中折叠部及所述下折叠部均包括至少一个横向褶皱;
9.所述口罩本体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口罩本体的外形可
满足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所述口罩本体用于可仅过滤通过鼻子呼吸的空气;所述口罩本体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口罩本体的外形可同时满足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所述口罩本体用于可同时过滤通过口和鼻子呼吸的空气。
10.进一步地,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和上右固定部;
11.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和下右固定部;在所述上左固定部和所述上右固定部之间,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和/或,在所述下左固定部和所述下右固定部之间,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
12.进一步地, 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
1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和上右固定部;在所述上左固定部和所述上右固定部之间,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
14.进一步地, 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和下右固定部;在所述下左固定部和所述下右固定部之间,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
15.进一步地,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中部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中部固定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纵向尺寸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
向边条的纵向尺寸的差值不大于8mm。
17.进一步地,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纵向尺寸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纵向尺寸的差值不大于8mm;
18.进一步地,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件;
19.进一步地,所述口罩本体在所述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纵向尺寸为2.5cm-6cm;
20.进一步地,所述口罩本体在所述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沿所述口罩本体的纵向弧面的最大弧长尺寸为12cm-20cm;
21.进一步地,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最外边缘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内设有沿所述横向延伸的鼻梁条;在佩戴者佩戴时,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和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内侧贴合佩戴者面部;
22.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平面口罩的口罩本体,其中,所述口罩本体中部为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中折叠部,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端包覆有鼻梁条;
23.将所述口罩本体的最上端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上折叠部,其中,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之间形成第一折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与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之间形成第二折线;
24.将所述口罩本体的最下端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下折叠部,其中,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之间形成第三折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与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之间形成第四折线;
25.进一步地,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和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一并沿所述第二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内侧折叠;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沿所述第一折线向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外侧折叠;
26.进一步地,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沿所述第一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外侧折叠;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和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一并沿所述第二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内侧折叠;
27.进一步地,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下
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和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一并沿所述第四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内侧折叠;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沿所述第三折线向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外面折叠;
28.进一步地,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沿所述第三折线向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外侧折叠;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和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一并沿所述第四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内侧折叠;
29.进一步地,所述上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沿所述口罩本体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以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外凸于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将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与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和上右固定部;
30.进一步地,所述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沿所述口罩本体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以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外凸于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将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与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和下右固定部;
31.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分别内缩移动分为以下步骤:将折叠后上折叠部和/或下折叠部的口罩本体的端部沿所述横向朝向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弯折。
32.进一步地,所述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还包括:固定两佩戴带在所述口罩本体横向的左右两端。
33.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佩戴,佩戴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使所述口罩本体覆盖佩戴者的呼吸器官区域;收拢,收拢所述口罩本体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使所述口罩本体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展开,展开所述口罩本体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使所述口罩本体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
34.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35.1、实现一罩双用,既可作为口罩,还可用作鼻罩。本发明通过在口罩本体的最上端折叠成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上折叠部,所述口罩本体的中部为折叠成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中折叠部,所述口罩本体的最下端为折叠成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使得所述口罩本体上具备更多的折叠部,即具备了更大的伸展能力,在所述上折叠部、所述中折叠部及所述下折叠部处于完全撑张状态时,其纵向尺寸可以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即用作口罩;在所述上折叠部、所述中折叠部及所述下折叠部处于收拢状态时,其相应的折叠部收缩,其可仅覆盖鼻子唯一区域,用作鼻罩,此时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密封佩戴者鼻子上部面部区域、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密封佩戴者鼻子下部且口上部区域,确保鼻罩的上下两侧的密封效果。由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同时兼具口罩和鼻罩的使用需求,能够在两种形态之间自由切换,使用方便,并且上折叠部、中折叠部
和下折叠部的结构简单,加工成本较低。
36.2、用作鼻罩时,提升鼻罩的呼吸顺畅度。本发明通过设置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相对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向佩戴者对侧外凸,同理,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相对于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向佩戴者对侧外凸,以此来使口鼻罩更加立体,增大呼吸腔的体积,使佩戴者的呼吸更加顺畅,以上结构加工方法简单,加工成本较低。
37.进一步的,通过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中部和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的中部固定连接,使得作为鼻罩使用时,口鼻罩的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不会被吸附贴到到鼻孔处,使佩戴者的呼吸更加顺畅。
38.3、用作口罩时,提升口罩左右两侧的密封性能。常规的口罩左右两侧边的纵向尺寸通常为9cm,其与佩戴者面部的接触区域较大;本发明通过将口罩本体在使用状态时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的纵向尺寸为2.5cm-6cm,来减少口罩本体最左端和最右端与佩戴者两侧面部的接触面积,以此在较小的区域内实现口罩侧面的密封,进而解决由于口罩侧面与佩戴者接触区域过大造成的不贴合、漏气的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口罩左右两侧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40.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双用型口鼻罩正面图;
41.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双用型口鼻罩截面图;
42.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双用型口鼻罩佩戴图;
43.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双用型口鼻罩的鼻罩形态佩戴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口罩本体,20-佩戴带,30-上折叠部,31-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4-鼻梁条,35-上左固定部,36-上右固定部,40-中折叠部,50-下折叠部,51-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4-下左固定部,55-下右固定部,6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发明,并且不应当理解为将本发明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目前口罩或鼻罩只
能单独使用,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而且现有鼻罩使佩戴者呼吸不畅,以上问题需要解决。
47.第一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如图1所示,水平方向为横向,与横向垂直的方向为纵向;
48.如图1、2所示,口鼻罩包括口罩本体10及设置在口罩本体10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20;
49.口罩本体10包括位于口罩本体10上部的上折叠部30、位于口罩本体10中部的中折叠部40及位于口罩本体10下部的下折叠部50,且上折叠部30、中折叠部40及下折叠部50均包括至少一个横向褶皱;
50.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口罩本体10的外形可满足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口罩本体10用于可仅过滤通过鼻子呼吸的空气;
51.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口罩本体10的外形可同时满足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口罩本体10用于可同时过滤通过口和鼻子呼吸的空气。
52.需要说明的是,口罩本体10的外形随着使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口罩本体10通过在其上的部分或全部横向褶皱由收拢状态到展开状态,导致的主要变化是口罩本体10的纵向尺寸逐渐增加,可实现口罩本体10由仅覆盖鼻子唯一区域逐渐扩大到同时覆盖口和鼻子区域。
53.需要说明的是,佩戴带20可以是耳带、绑带或头带,本技术对佩戴带20的具体结构或形式不做具体限定。
5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包括口罩本体10及设置在口罩本体10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20;口罩本体10包括上折叠部30、中折叠部40及下折叠部50,且上折叠部30、中折叠部40及下折叠部50均包括至少一个横向褶皱;其中,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实现一罩双用,降低就餐时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而且制造成本低。
55.在一些实施例中,褶皱为“z”字形褶皱;
5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上折叠部30的撑张效果,上折叠部30可以包括多个“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例如两个或更多,在此对上折叠部30内包含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57.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中折叠部40的增加口罩纵向尺寸的效果,中折叠部40可以包括多个“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例如两个或更多,在此对中折叠部40内包含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5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下折叠部50的撑张效果,下折叠部50可以包括多个“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例如两个或更多,在此对下折叠部50内包含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5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上折叠部30便于展开,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其中,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
横向边条32连接后形成的开口向上,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与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连接后形成的开口向下,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与中折叠部40的上端连接,同时,为了使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更好的贴合面部,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内设有沿横向延伸的鼻梁条34。
60.需要说明的是,在横向方向上,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即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端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上左固定部35,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右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右端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右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上右固定部36,其中,上左固定部35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上右固定部36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
61.需要说明的是,在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之间,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以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之间,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0.5mm-10mm,以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较为合适的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之间,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以使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之间,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0.5mm-10mm,以使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较为合适的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65.需要说明的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与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均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以使上折叠部30向外凸,使平面口罩更加立体。
6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下折叠部50便于展开,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其中,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连接后形成的开口向下,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与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连接后形成的开口向上,其中,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与中折叠部40的下端连接。
67.需要说明的是,在横向方向上,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即下
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端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下左固定部54,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右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右端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右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下右固定部55,其中,下左固定部54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下右固定部55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
68.需要说明的是,在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之间,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以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之间,通常使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0.5mm-10mm,以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较为合适的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之间,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以使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之间,通常使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0.5mm-10mm,以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较为合适的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形成立体状,使得呼吸更顺畅。
72.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与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均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以使下折叠部50向外凸,上折叠部30相对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外凸,下折叠部50相对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外凸,中折叠部40上端与上折叠部30连接,中折叠部40下端与下折叠部50连接,故中折叠部40也随着上折叠部30、下折叠部50向外凸,其中,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在佩戴时与佩戴者的面部贴合。
73.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相对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向佩戴者对侧外凸,同理,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相对于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向佩戴者对侧外凸,以此来使口罩更加立体,增大呼吸腔的体积,使佩戴者的呼吸更加顺畅。
7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最外边缘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内设有沿横向延伸的鼻梁条34;
75.在佩戴者佩戴时,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和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最外边缘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内侧贴合佩戴者面部。
76.在一些实施例中,鼻梁条34的材质为塑料或铝或聚烯烃聚合物涂层镀锌细丝。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口罩本体10在未使用的收拢状态时的纵向尺寸为2.5cm-6cm。
7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口罩本体10在未使用的收拢状态时的纵向尺寸设为2.5cm-6cm,来减少口罩侧面与佩戴者面部的接触面积,以此在较小的区域内实现口鼻罩侧面的密封,进而解决由于口鼻罩侧面与佩戴者接触区域过大造成的不贴合、漏气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密封性能。通常选择设置口罩本体10在未使用的收拢状态时的纵向尺寸为3cm-4cm,在此数值范围内时,能获得较好的佩戴体验和较高的密封性能。
7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呼吸时将口鼻罩吸附在鼻孔处及增大呼吸腔的体积的需求,在横向方向上,将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中部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中部固定连接,以使在佩戴时、呼吸时不会将口鼻罩吸附在鼻孔处,其中,固定连接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
80.需要说明的是,此口鼻罩折叠后的纵向尺寸设计的较常规口罩小,因此设置了更多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使口罩本体10在使用的展开状态时的沿口罩本体的纵向弧面的最大弧长尺寸达12cm-20cm,具有更大的伸展能力和更好的支撑能力,其可用作口罩,如图3所示,用作口罩时,由于口罩本体10具有相对较小的纵向尺寸,相较于普通的平面口罩在佩戴时,鼻梁条34在横向与纵向所在的平面内与佩戴者鼻梁形成的夹角更小,故具备更好的支撑性能和密封性能,使口鼻罩不会轻易滑落、有害物质不会轻易进入口鼻罩内。通常选择设置口罩本体10在使用的展开状态时的沿口罩本体的纵向弧面的最大弧长尺寸达12cm-16cm,以获得较好的佩戴体验。如图4所示,此口鼻罩也可用作鼻罩,此时上折叠部30和下折叠部50分别向佩戴者对侧展开,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使鼻罩的呼吸腔更大,并且将贴合于佩戴者鼻孔下侧的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中部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中部固定连接,使得佩戴者在呼吸时不会将口鼻罩吸附到鼻孔处,具有更大的呼吸腔,呼吸更为顺畅,同时使得佩戴者在需要进食时不必将口罩取下,减少了佩戴者感染疾病的风险,其中,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
8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加上折叠部30的支撑性能及增大口鼻罩呼吸腔的体积,在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件60。 需要说明的是,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件60,即在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之间设有支撑件60,支撑件60可为多个,其排列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82.需要说明的是,当下折叠部50内设有多个“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时,可以在多个“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内分别设置支撑件60,以增强下折叠部50支撑能力。
8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60的长度为3cm-15cm。
8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60的材质选用海绵或泡沫。
85.需要说明的是,当选用的支撑件60的长度较短时,可以使用多个支撑件60进行间隔排列,一方面可以增加支撑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支撑件的重量,以使佩戴者佩戴舒适。
86.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口鼻罩支撑高度和纵向尺寸的不同要求,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纵向尺寸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纵向尺寸的差值不大于
8mm,若上述差值过大,则会导致口罩本体10对佩戴者的朝向下方的视线造成遮挡,通常设置该差值约为1mm-3mm,能够获得较好的佩戴体验。
87.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考虑到口鼻罩支撑高度和纵向尺寸的不同要求,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纵向尺寸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纵向尺寸的差值不大于8mm,若上述差值过大,则会导致口罩本体10对佩戴者的朝向下方的视线造成遮挡,通常设置该差值约为1mm-3mm,能够获得较好的佩戴体验。
8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纵向尺寸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纵向尺寸的差值、对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纵向尺寸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纵向尺寸的差值的规定,能够良好的保证口罩本体10兼具良好的支撑高度和纵向尺寸,确保佩戴的舒适度。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口罩本体10由内至外依次分为内层、中层、外层,其中,内层材质采用长纤维无纺布、中层材质采用熔喷过滤布、外层材质采用防潮无纺布,以保证防护的有效性。
90.综上,本发明公开的双用型口鼻罩,通过在口罩本体10的上部设置上折叠部30,在口罩本体10的下部设置下折叠部50,使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内面、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内侧贴合佩戴者的面部,使得在佩戴时,上折叠部30、下折叠部50能够自然撑开,以使口鼻罩本体10更为立体,增大呼吸腔的体积,能够有效解决佩戴平面口罩时呼吸不畅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设置口鼻罩的纵向尺寸及上折叠部30和下折叠部50,能够使口鼻罩兼具口罩和鼻罩的多功能使用,具备更好的支撑性能和密封性能,具有更大的呼吸腔,使呼吸更为顺畅,同时使得佩戴者在需要进食时不必将口罩取下,减少了佩戴者感染疾病的风险。
91.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2.获得平面口罩的口罩本体10,其中,口罩本体(10)中部为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中折叠部(40),褶皱为“z”字形褶皱,口罩本体10的上端包覆有鼻梁条34;
93.将口罩本体(10)的最上端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上折叠部(30),其中,褶皱为“z”字形褶皱,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之间形成第一折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与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之间形成第二折线;
94.将口罩本体(10)的最下端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下折叠部(50),其中,褶皱为“z”字形褶皱,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之间形成第三折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与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之间形成第四折线;
95.本实施例通过将普通的平面口罩的口罩本体10折叠成最上端包括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上折叠部30、最下端包括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50,并且使上折叠部30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内面、下折叠部50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内侧贴合佩戴者的面部,使得口罩本体上具备更多的折叠部,即具备了更大的伸展能力,在上折叠部30、中折叠部40及下折
叠部5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其纵向尺寸可以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即用作口罩;在上折叠部30、中折叠部40及下折叠部50处于收拢状态时,其相应的折叠部收缩,其可仅覆盖鼻子唯一区域,用作鼻罩,能够在两种形态之间自由切换,使用方便,并且上折叠部30和下折叠部50的结构简单,加工成本较低,使口罩本体10更为立体,增大呼吸腔的体积,能够有效解决佩戴平面口罩时呼吸不畅的问题。
9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口罩本体10可以为现有的普通的平面口罩,对平面口罩的种类的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97.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用相应的材料如无纺布、喷绒布等进行加工口罩本体10。
9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
99.将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和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一并沿第二折线向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
100.将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沿第一折线向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外侧折叠;
101.由上述步骤可获得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
103.将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沿第一折线向口罩本体10外侧折叠;
104.将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和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一并沿第二折线向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
105.由上述步骤同样可获得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
107.将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和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一并沿第四折线向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
108.将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沿第三折线向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外面折叠;
109.由上述步骤可获得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
111.将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沿第三折线向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外侧折叠;
112.将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和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一并沿第四折线向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
113.由上述步骤同样可获得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
115.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沿口罩本体10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以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
116.将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
117.需要说明的是,在横向方向上,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即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端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上左固定部35,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右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右端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右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上右固定部36,其中,上左固定部35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上右固定部36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
118.需要说明的是,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相对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更为内缩。
1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之间,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以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外凸于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
121.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沿口罩本体10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以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
122.将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
123.需要说明的是,在横向方向上,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即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端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下左固定部54,下折叠部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右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右端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右端相互固定以形成下右固定部55,其中,下左固定部54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下右固定部55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热熔焊接、粘接、缝制等。
124.需要说明的是,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相对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更为内缩。
1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之间,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以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在外凸于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分别内缩移动分为以下步骤:
127.将折叠后上折叠部30和/或下折叠部50的口罩本体10的端部沿横向朝向口罩本体10的内侧弯折;
12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上折叠部30和/或下折叠部50向口罩本体10的内侧弯折以使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
沿口罩本体10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使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沿口罩本体10横向分别内缩移动,能够极为方便的实现内缩移动的目的。
129.在一些实施例中,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还包括固定两佩戴带20在口罩本体10横向的左右两端,其用于将口鼻罩固定在佩戴者佩戴器官外,本技术对佩戴带20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130.通过本实施例通过依托普通的平面口罩将口罩本体10折叠成最上端包括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上折叠部30、最下端包括至少一个“z”字形褶皱的下折叠部50,使其兼具口罩和鼻罩的功能,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较为方便快速的实现上折叠部次外边条32、上折叠部次次外边条33、下折叠部次外边条52、下折叠部次次外边条53的内缩移动,使折叠部次外边条32、上折叠部次次外边条33、下折叠部次外边条52、下折叠部次次外边条53向口罩本体10外凸,以实现立体口罩的效果并且加工成本较低。
131.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使用方法,包括:
132.佩戴,佩戴设置在口罩本体10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20,使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呼吸器官区域;
133.收拢,收拢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褶皱,使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
134.展开,展开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褶皱,使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
13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横”、“竖”、“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37.在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本技术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13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范围。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产品和/或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本体(10)及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10)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20);所述口罩本体(10)包括位于所述口罩本体(10)上部的上折叠部(30)、位于所述口罩本体(10)中部的中折叠部(40)及位于所述口罩本体(10)下部的下折叠部(50),且所述上折叠部(30)、所述中折叠部(40)及所述下折叠部(50)均包括至少一个横向褶皱;所述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口罩本体(10)的外形可满足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所述口罩本体(10)用于可仅过滤通过鼻子呼吸的空气;所述口罩本体(10) 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口罩本体(10)的外形可同时满足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所述口罩本体(10)用于可同时过滤通过口和鼻子呼吸的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在所述上左固定部(35)和所述上右固定部(36)之间,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和/或,在所述下左固定部(54)和所述下右固定部(55)之间,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上下底平均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在所述上左固定部(35)和所述上右固定部(36)之间,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及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
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在所述下左固定部(54)和所述下右固定部(55)之间,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上下底平均长度小于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上下底平均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中部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中部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纵向尺寸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纵向尺寸的差值不大于8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纵向尺寸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纵向尺寸的差值不大于8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折叠部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件(6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0)在所述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纵向尺寸为2.5cm-6c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0)在所述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纵向弧面的最大弧长尺寸为12cm-20cm。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的最外边缘的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内设有沿所述横向延伸的鼻梁条(34);在佩戴者佩戴时,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和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内侧贴合佩戴者面部。12.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平面口罩的口罩本体(10),其中,所述口罩本体(10)中部为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中折叠部(40),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口罩本体(10)的上端包覆有鼻梁条(34);将所述口罩本体(10)的最上端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上折叠部(30),其中,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折叠部最
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以及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与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之间形成第一折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与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之间形成第二折线;将所述口罩本体(10)的最下端折叠成至少一个褶皱的下折叠部(50),其中,所述褶皱为“z”字形褶皱,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以及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与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之间形成第三折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与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之间形成第四折线。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和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一并沿所述第二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沿所述第一折线向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外侧折叠。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沿所述第一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10)外侧折叠;将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和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一并沿所述第二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和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一并沿所述第四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沿所述第三折线向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外面折叠。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沿所述第三折线向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外侧折叠;将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和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一并沿所述第四折线向所述口罩本体(10)内侧折叠。1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折叠部(3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沿所述口罩本体(10)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以使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外凸于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
条(31);将所述上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2)的左右两端、所述上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33)的左右两端与所述上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31)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上左固定部(35)和上右固定部(36)。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折叠部(50)的最外边缘的“z”字形褶皱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沿所述口罩本体(10)横向分别内缩移动,以使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外凸于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将所述下折叠部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2)的左右两端、所述下折叠部次次外边缘横向边条(53)的左右两端与所述下折叠部最外边缘横向边条(51)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相固定,形成下左固定部(54)和下右固定部(55)。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分别内缩移动分为以下步骤:将折叠后上折叠部(30)和/或下折叠部(50)的口罩本体(10)的端部沿所述横向朝向所述口罩本体(10)的内侧弯折。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用型口鼻罩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两佩戴带(20)在所述口罩本体(10)横向的左右两端。21.一种双用型口鼻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佩戴,佩戴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10)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20),使所述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呼吸器官区域;收拢,收拢所述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使所述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展开,展开所述口罩本体(10)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使所述口罩本体(10)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用型口鼻罩及其加工方法,包括口罩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横向左、右两端的佩戴带;所述口罩本体包括上折叠部、中折叠部及下折叠部,且所述上折叠部、所述中折叠部及所述下折叠部均包括至少一个褶皱;所述口罩本体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口罩本体的外形可满足覆盖佩戴者的鼻子唯一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所述口罩本体用于可仅过滤通过鼻子呼吸的空气;所述口罩本体的大部分或全部所述褶皱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口罩本体的外形可同时满足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子区域的防护使用需求,使得所述口罩本体用于可同时过滤通过口和鼻子呼吸的空气,实现一罩双用,降低就餐或喝水时感染传染病的风险。病的风险。病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范良凯 张超 施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军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1
技术公布日:2023/9/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