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电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未命名 09-13 阅读:92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电热薄膜和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促进伤口修复、预防腹腔黏连及促进毛发生长等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在通电情况下,可以通过碳原子的布朗运动将电能通过远红外辐射出来,这类射线的频率与人体内的细胞分子、水分子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生理效应、温热效应和共振效应,能量被人体组织吸收,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减少炎症反应,增强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以石墨烯为原料之一的电热复合材料可以在通电条件下,将电能转化为远红外向四周辐射,同时向接触物体传递热能,产生一系列生物及物理功能。
3.石墨烯电热复合材料是当前极具市场前景的功能材料,在家居供暖、农业、航空、医疗等众多领域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发展空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石墨烯发热材料多属于刚性材料,限制了其应用;而少数的石墨烯柔性电热膜通常是将石墨烯通过浸涂、原位化学沉积、刷涂等方式附着在柔性基材表面,但该方法具有使用石墨烯含量高、价格昂贵,且易脱落等确定,不易于其商业应用。
4.而且,目前石墨烯电热复合材料普遍存在电能转化效率较低、辐射波长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缺点,对于能够满足医疗用的小型化柔性可穿戴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的研发尚无任何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电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电热薄膜具有石墨烯用量少,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电-热辐射转化效率高,弯曲角度大等优点,且在促进伤口修复、预防腹腔黏连以及促进毛发生长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故在可穿戴医疗器械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6.本发明的方案具体如下:
7.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电热薄膜,该石墨烯电热薄膜包括电热复合材料层以及与该电热复合材料层上下表面粘结的纤维膜层,电热复合材料层具体由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复合树脂悬浮液、硅烷偶联剂及维生素c组成的均匀浆料固化所得;其中,
8.石墨烯复合悬浮液按重量份计,包括20~40份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固体含量为17~22%)、20~40份导电炭黑、2~4g份聚丙烯酸铵、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2~4份硅油,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的;
9.复合树脂悬浮液按重量份计,包括100~200份阻燃环氧树脂、20~40份固化剂、1.5~3份匀染剂、1~2份分散剂和1~2份有机硅消泡剂。
10.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石墨烯电热薄膜上还粘贴有电极层,以便于为石墨烯电热薄膜供电,使其将电能转化为远红外辐射。
11.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石墨烯复合悬浮液与复合树脂悬浮液、硅烷偶联剂和维生素c的重量比优选为1:1:0.01:0.06~0.1。
12.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中的石墨烯为3~10层的少层石墨烯且其粒径为5~20μm,炭黑的粒径为5~30nm。
13.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石墨烯复合悬浮液中的聚丙烯酰胺和十二烷基磺酸钠配合有助于石墨烯纳米片和炭黑的均匀分散,且与复合树脂悬浮液混合后,聚丙烯酰胺可与环氧树脂一起协同粘结石墨烯和炭黑。
14.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阻燃环氧树脂可以为含n阻燃环氧树脂或/和含p阻燃环氧树脂;优选地,阻燃环氧树脂由50~100份的含n阻燃环氧树脂和50~100份的含p阻燃环氧树脂组成;环氧树脂在复合材料中起到粘合作用,并且可以避免电流过载后燃烧,有助于安全防火。
15.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固化剂用于增进环氧树脂固化,可选用酰胺基胺类室温固化型,如具体可采用651型等;匀染剂具有促进渗透作用,本发明优选采用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作为匀染剂;分散剂主要用于增加油性以及水性组分在同一体系中的相容性,如可采用psi-500硅烷偶联剂。
16.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粘结在电热复合材料层上下表面的纤维膜层可以为聚酯纤维膜。
17.在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中,石墨烯电热薄膜的厚度优选为50~300μm,且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最大直径优选为2~30cm。
18.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制备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操作:
19.(1)石墨烯复合悬浮液的制备:将20~40份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20~40份导电炭黑、2~4g份聚丙烯酸铵、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2~4份硅油依次加入200份水中,混匀后离心过滤去除90%体积的水;
20.(2)复合树脂悬浮液的制备:将100~200份阻燃环氧树脂、20~40份固化剂、1.5~3份匀染剂、1~2份分散剂和1~2份有机硅消泡剂混匀,并调节ph至8.0~8.5;
21.(3)将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和复合树脂悬浮液混合并添加硅烷偶联剂、维生素c,搅拌混合后研磨,再将所得浆料涂布于两层纤维膜间,固化即得。
22.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混匀各组分的处理条件优选为:于12000~15000转/分钟的搅拌转速下,搅拌混匀0.5~0.8h。另外,步骤(1)中加入过量水是便于各材料混匀,但为了与复合树脂悬浮液混合还需浓缩去除多余的水分;石墨烯复合悬浮液添加的硅油起到降低表面张力、减少搅拌摩擦力和疏水作用,除了有助于均匀混合外,还有利于后续去除多余水分。
23.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混匀各组分的处理条件优选为:于1000~1500转/分钟的搅拌转速下,搅拌混匀0.5~1h。
24.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搅拌混合的操作参数优选为:于12000~15000转/分钟的搅拌转速下,搅拌1~1.2h;研磨具体可采用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以便于将混合料研磨为均匀细腻的浆料。
25.在上述制备方法中,将复合树脂悬浮液的ph调至微碱性(8.0~8.5),有助于石墨烯复合悬浮液与复合树脂悬浮液形成的混合体系中材料的交联,有助于石墨烯在树脂中的
均匀分散。具体地,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采用二乙基三胺作为ph调节剂。
26.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添加的维生素c能够对混合浆料进行温和、缓慢的还原,避免交联反应过程中氧化基团的产生,有利于减少氧化石墨烯的产生,使得石墨烯片间π-π共价堆叠,形成有序的层状结构;同时维生素c阻碍疏水表面的快速形成,有利于硅烷偶联剂促进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和复合树脂悬浮液交联;另外维生素c还能够通过消除浆料中酸性残留物来避免对人体皮肤的损害。
27.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的固化条件优选为:110~130℃烘干20~24h。
28.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在可穿戴产品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可穿戴医疗器械产品中的应用,如本发明的实施例数据表明,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能有效促进大鼠腹壁伤口愈合,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以及促进大鼠腹部毛发生长。
2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0.本发明合成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小巧轻便,厚度为50~300μm,最大直径为2~30cm,可弯曲角度达~90
°
,具有可穿戴应用前景。而且该石墨烯电热薄膜制备流程简单,成本低廉,反应条件温和,电-热辐射转化效率高达83%,辐射远红外波长范围为5~15μm,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应用前景,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扫描电镜横截面图;
32.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的实物及热成像图;
33.图3为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的辐射波长曲线图;
34.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柔韧性展示图;
35.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与对比例1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膜的xrd图谱;
36.图6为基于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促进大鼠腹壁伤口愈合的应用效果图;
37.图7为基于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应用效果图;
38.图8为基于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促进大鼠腹部毛发生长的应用效果图;
39.图9为经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辐射后的大鼠皮肤h&e染色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41.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均按照常规实验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说明书建议的条件。所用试剂和材料,若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42.实施例1
43.将20份少层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固体含量17%)、20份导电炭黑、2份聚丙烯酸铵、2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份硅油添加于2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在高速搅拌器中以15000转/分钟的速度混合0.5h。将上述混合物过滤去除90%的水,即得到石墨烯复合悬浮液。
44.将100份含p阻燃环氧树脂(无卤阻燃含磷环氧树脂ep0-133)、20份固化剂(651
型)、1.5份匀染剂(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份分散剂(psi-500硅烷偶联剂)、1份有机硅消泡剂(凯茵化工byk-052n)混合,以1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0.5h,再用二乙基三胺将所得悬浮液的ph值调整为8.5。即得到复合树脂悬浮液。
45.将上述100份石墨烯复合悬浮液、100份复合树脂悬浮液、1份硅烷偶联剂和8份维生素c在高速搅拌器中以12000转/分钟的速度混合1h。然后在三辊研磨机研磨后,得到了均匀、细的复合石墨烯浆料。之后,将浆料涂布于聚酯膜上,在烤箱中120℃烘烤24小时。然后两侧粘贴电极层即制得石墨烯电热薄膜。
46.实施例2
47.本例在石墨烯复合悬浮液时添加30份少层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固体含量17%),其他同实施例1一致。
48.实施例3
49.本例在石墨烯复合悬浮液时添加40份少层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固体含量17%),其他同实施例1一致。
50.实施例4
51.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的制备过程参数如下:
52.将20份少层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固体含量17%)、30份导电炭黑、3份聚丙烯酸铵、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份硅油添加于2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在高速搅拌器中以15000转/分钟的速度混合0.8h。将上述混合物过滤去除90%的水,即得到石墨烯复合悬浮液。
53.将50份含n阻燃环氧树脂、50份含p阻燃环氧树脂、25份固化剂、2份匀染剂、2份分散剂、2份有机硅消泡剂混合,以15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0.5h,再用二乙基三胺将所得悬浮液的ph值调整为8.5。即得到复合树脂悬浮液。
54.将上述100份石墨烯复合悬浮液、100份复合树脂悬浮液、1份硅烷偶联剂和10份维生素c在高速搅拌器中以12000转/分钟的速度混合1h。然后在三辊研磨机研磨后,得到了均匀、细的复合石墨烯浆料。之后,将浆料涂布于聚酯膜上,在烤箱中125℃烘烤20小时。然后两侧粘贴电极层即制得石墨烯电热薄膜。
55.对上述各实施例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进行以下表征:
56.(1)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扫描电镜实验。
57.将制备好的石墨烯电热薄膜部分样品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平面及截面形貌,结果如附图1所示,石墨烯电热薄膜厚度为50μm,截面和平面均具有石墨烯均匀分布的层状结构。
58.(2)石墨烯电热薄膜的实物及热成像。
59.石墨烯电热薄膜在通电状态下(输入电压42v)辐射远红外,采用flir one pro系统下观察远红外热成像状态。结果如附图2所示,远红外热成像显示其温度在1分钟内可上升至42.4℃。除了快速的温度响应外,由于石墨烯电热薄膜的高导热性,还观察到均匀分布的热流在加热过程中,高温石墨烯是主要的热源,可以通过辐射和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人体周围,其中热辐射和传导都是有益的。
60.(3)石墨烯电热薄膜的辐射波长。
61.石墨烯电热薄膜在通电状态下(输入电压45v)辐射远红外,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远红外辐射波长。结果如附图3所示,远红外发射波长范围为5~15μm,峰值为
8.5μm,与人体组织的远红外波长范围(8~14μm)接近,表明该石墨烯电热薄膜产生的远红外辐射可以快速被人体组织吸收。
62.(4)石墨烯电热薄膜的形变能力。
63.将制备好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折叠弯曲成不同形状,发现石墨烯电热薄膜柔韧性极佳,可以很容易地弯曲成不同角度,结果如附图4所示,这表明它具有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潜力。
64.(5)石墨烯电热薄膜的电-热转化效率和功率发射率。
65.依据jg/t 286-2010《低温辐射电热膜》、gb/t 7287-2008《红外辐射加热器试验方法》和gb/t 4654-2008《非金属基体红外辐射加热器通用技术条件》检验要求,功率发射率和电-辐射功率传递效率等由武汉市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电热转化效率高达83%,法向全发射率为0.89,且漏电电流、电气强度、耐潮湿、耐冷热交变性、绝缘电阻等均显著高于标准要求。
66.对比例1
67.本例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中不添加维生素c,其他步骤同实施例1一致。
68.对实施例1与本例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膜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69.制备出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显示出填充的少层石墨烯片的层状结构,sem图像中也观察到少数皱纹形貌;进一步地,维生素c避免了反应过程中石墨烯氧化基团的产生,不加维生素c还原石墨烯电热膜的x射线衍射图(xrd)表现为2θ=10.7
°
处的强峰,而加维生素c还原石墨烯电热膜则表现为24
°
处的宽峰,表明维生素c避免了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片层之间存在π-π叠加,形成了有序的层状结构。
70.对比例2
71.本例在石墨烯复合悬浮液时添加5份或10份少层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固体含量17%),其他同实施例1一致。
72.通过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检测实施例1~3和对比例2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膜(厚度一致)的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见表1。室温(298k)下,在弯曲半径5mm下,连续弯曲500次后,实施例弯曲应力在试验机的系统误差范围内保持恒定,表明弯曲过程中没有发生断裂。这主要是因为石墨烯纳米片分量相较对比例多,相邻纳米片结构之间π-π键吸引的强相互作用力。应力-应变测试发现加入40份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的石墨烯薄膜强度最高,拉伸断裂强度为192.8
±
9.8mpa。加入20份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的石墨烯薄膜导电系数平均为1800w
·
m-1
·
k-1
。与对比例相比,表明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膜具有良好物理性能。
73.表1不同石墨烯纳米片含量下的石墨烯电热薄膜的物理性能
74.75.实施例5石墨烯电热薄膜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76.(1)大鼠腹壁伤口模型的建立。
77.为了研究石墨烯电热薄膜促进大鼠腹壁伤口愈合的效果,首先建立模拟腹部手术的sd大鼠腹壁伤口模型。将1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trol,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大鼠后,使用眼科剪在大鼠腹部沿腹壁白线作一4cm长伤口,再采用4-0丝线间断缝合。
78.(2)石墨烯电热薄膜促进大鼠腹壁伤口愈合。
79.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对照组control术后不做任何治疗处理,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进行术后石墨烯电热膜辐射远红外处理,在输入电源36~40v情况下,每天贴着腹部辐射10h。1周后观察两组大鼠腹壁伤口愈合情况,统计未愈合面积进行分析。结果如附图6所示,可见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大鼠腹壁伤口完整愈合,而对照组control尚有大部分未愈合,两组伤口面积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7)。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能促进腹壁伤口愈合。
80.实施例6石墨烯电热薄膜在预防术后腹腔粘连中的应用
81.(1)大鼠术后盲肠-腹腔粘连模型的建立。
82.为了研究石墨烯电热薄膜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效果,首先建立模拟腹部手术的sd大鼠盲肠-腹腔粘连模型。将1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trol,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禁食12h后,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大鼠后,接着开腹将盲肠分离,暴露出2
×
1cm大小区域。用纱布摩擦法建立盲肠浆膜损伤,浆膜表面出现点状出血但未穿孔。然后刮除对侧腹膜形成2
×
1cm大小缺损。然后使用4-0丝线将磨损盲肠与缺损腹膜侧挂线。最后,逐层缝合关闭腹腔。
83.(2)石墨烯电热薄膜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形成。
84.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对照组control术后不做任何治疗处理,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进行术后石墨烯电热膜辐射远红外处理,在输入电源36~40v情况下,每天贴着腹部辐射10h。1周后剖腹探查两组大鼠腹腔粘连情况,统计粘连面积进行分析。结果如附图7所示,可见对照组control大鼠均形成严重腹腔粘连,而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大鼠70%以上未形成腹腔粘连,且两组腹腔粘连面积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5)。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能预防术后腹腔粘连形成。
85.实施例7石墨烯电热薄膜对毛发生长的影响
86.(1)大鼠腹部毛发缺损模型的建立
87.为了研究石墨烯电热薄膜促进大鼠腹部毛发生长的效果,首先建立模拟腹部毛发缺损的sd大鼠模型。将1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trol,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大鼠后,接着使用动物电动剃毛器和脱毛膏依次清理出腹部6
×
4cm大小区域,肉眼无可见毛发。
88.(2)石墨烯电热薄膜促进大鼠腹部毛发生长
89.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对照组control术后不做任何治疗处理,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进行术后石墨烯电热膜辐射远红外处理,在输入电源36~40v情况下,每天贴着腹部辐射10h。1周后观察两组大鼠腹部毛发生长情况,统计腹部毛发生长面积进行分析。结果如附图8所示,可见对照组control大鼠毛发生长面积稀少,而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大鼠腹部生
长出浓密毛发,两组新生腹部毛发面积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能促进毛发生长。
90.进一步评估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辐射的远红外强度是否造成皮肤损伤,取上述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辐射1周后的腹部皮肤与正常大鼠皮肤比较。结果如附图9所示,可见石墨烯电热薄膜组fir辐射后的大鼠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大鼠间无明显差异,毛囊等附件结构均正常,表明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产生的辐射强度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
91.综上所述,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弯曲性好、电-热辐射转化效率高,辐射远红外波长范围窄,生物安全性高,在促进伤口恢复、预防腹腔黏连以及促进毛发生长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应用前景。
9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9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石墨烯电热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热复合材料层以及与所述电热复合材料层上下表面粘结的纤维膜层,所述电热复合材料层由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复合树脂悬浮液、硅烷偶联剂和维生素c组成的均匀浆料固化所得;其中,所述石墨烯复合悬浮液按重量份计,包括20~40份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20~40份导电炭黑、2~4g份聚丙烯酸铵、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2~4份硅油,所述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的固体含量17~22%;所述复合树脂悬浮液按重量份计,包括100~200份阻燃环氧树脂、20~40份固化剂、1.5~3份匀染剂、1~2份分散剂和1~2份有机硅消泡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复合悬浮液与复合树脂悬浮液、硅烷偶联剂和维生素c的重量比为1:1:0.01:0.06~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其特征在于,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中的石墨烯为3~10层的少层石墨烯且其粒径为5~20μm,所述炭黑的粒径为5~30n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电热薄膜的厚度为50~300μm,所述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最大直径为2~30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环氧树脂为含n阻燃环氧树脂或/和含p阻燃环氧树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膜层为聚酯纤维膜。7.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1)石墨烯复合悬浮液的制备:将20~40份石墨烯纳米片悬浮液、20~40份导电炭黑、2~4g份聚丙烯酸铵、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2~4份硅油依次加入200份水中,混匀后过滤去除90%体积的水;(2)复合树脂悬浮液的制备:将100~200份阻燃环氧树脂、20~40份固化剂、1.5~3份匀染剂、1~2份分散剂和1~2份有机硅消泡剂混匀,并调节ph至8.0~8.5;(3)将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和复合树脂悬浮液混合并添加硅烷偶联剂和维生素c,搅拌混合后研磨,再将所得浆料涂布于两层纤维膜间,固化即得。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制备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混匀的方法为:于12000~15000转/分钟的转速下,搅拌混匀0.5~0.8h。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制备石墨烯电热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搅拌的转速为12000~15000转/分钟,且搅拌时间为1~1.2h。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石墨烯电热薄膜在制备促进伤口修复和/或预防腹腔黏连和/或促进毛发生长的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电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石墨烯电热薄膜包括电热复合材料层,该层由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复合树脂悬浮液、硅烷偶联剂、维生素C组成的均匀浆料固化所得,其中,石墨烯复合悬浮液包括石墨烯纳米片、导电炭黑、聚丙烯酸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硅油,复合树脂悬浮液包括阻燃环氧树脂、固化剂等。本发明提供的电热薄膜小巧轻便,可弯曲角度达~90


技术研发人员:王征 王琳 王帅 奚江波 徐鲁明 路小欢 甘鹏飞 余向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31
技术公布日:2023/9/1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