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3
阅读:4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海洋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近岸浅水区海洋生境退化,生态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生态问题,河北唐山、山东东营和烟台等地陆续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构建牡蛎礁以达到生态系统修复、改善环境的目的。
3.现有专利提出的“一种水泥柱牡蛎礁及其使用方法(cn112602637a)”,采用内置钢和水泥层结合成礁体进行修复。此增殖方法不能有效使牡蛎礁具有较高稳定性,牡蛎礁成规模后容易发生位移,且易沉降,同时普通钢材易腐蚀,会对修复区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目前的牡蛎礁体阀架设计较单一,能够同时牡蛎的多功能组合礁体存在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解决了现有专利方法不能有效使牡蛎礁具有较高稳定性,牡蛎礁成规模后容易发生位移,且易沉降,同时普通钢材易腐蚀,会对修复区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包括一号木杆、二号木杆、三号木杆和四号木杆,所述一号木杆、二号木杆和四号木杆之间通过固定绳固定,并组合为三角形形状,所述一号木杆和二号木杆交叉处通过固定绳与三号木杆竖向设置,所述一号木杆、二号木杆和四号木杆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一号兜袋和二号兜袋;所述一号木杆和二号木杆结构相同,所述二号木杆包括一号杆本体,所述一号杆本体的下端设置有椭圆切面,所述一号杆本体的前侧靠近中心处开设有横向卡槽,所述一号杆本体靠上端一侧开设有竖向卡槽,所述一号杆本体的前侧靠近竖向卡槽处开设有斜向卡槽;所述三号木杆包括二号杆本体,所述二号杆本体的后侧靠上端处开设有三角卡槽,所述二号杆本体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切面;所述一号兜袋包括一号网兜,所述一号网兜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号绑绳,所述一号网兜的内部设置有一号附着基;所述二号兜袋包括二号网兜,所述二号网兜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二号绑绳,所述二号网兜的内部设置有二号附着基。
7.优选的,所述固定绳、一号绑绳和二号绑绳均为棕绳,且为1cm粗的8股棕绳。
8.优选的,所述一号木杆、二号木杆、三号木杆和四号木杆均是松木材料制成。
9.优选的,所述一号网兜为白棕绳网兜,所述一号附着基为石块附着基。
10.优选的,所述二号网兜为麻绳网兜,所述二号附着基为扇贝壳附着基。
11.优选的,所述一号杆本体、二号杆本体和四号木杆其直径均为15cm。
12.优选的,所述四号木杆的杆身两侧均位于横向卡槽的内部,所述二号杆本体通过三角卡槽与一号木杆和二号木杆的竖向卡槽卡接设置,所述一号木杆和二号木杆之间通过斜向卡槽卡接设置,所述一号兜袋和二号兜袋均分别通过一号绑绳和二号绑绳与一号木杆、二号木杆或四号木杆固定连接。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本发明通过牡蛎的增殖修复能够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岸线侵蚀,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且本发明的多功能组合礁体的设计能够同时提供扇贝壳和块石的附着基,根据生物习性合理布置两者的空间布局,同时防止礁体沉降和海流扰动产生的位移,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且该礁体还可适用于贝藻礁或人工鱼礁的构建。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轴侧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二号木杆轴侧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三号木杆轴侧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一号兜袋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二号兜袋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流程示意图。
16.其中,1、一号木杆;2、二号木杆;3、三号木杆;4、四号木杆;5、一号兜袋;6、二号兜袋;7、固定绳;201、一号杆本体;202、椭圆切面;203、横向卡槽;204、斜向卡槽;205、竖向卡槽;301、二号杆本体;302、三角卡槽;303、锥形切面;501、一号网兜;502、一号绑绳;503、一号附着基;601、二号网兜;602、二号绑绳;603、二号附着基。
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18.如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包括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三号木杆3和四号木杆4,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和四号木杆4之间通过固定绳7固定,在通过固定绳7固定的过程中需在杆上开孔穿过孔洞实现固定,
并组合为三角形形状,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交叉处通过固定绳7与三号木杆3竖向设置,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和四号木杆4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一号兜袋5和二号兜袋6;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结构相同,二号木杆2包括一号杆本体201,一号杆本体201的下端设置有椭圆切面202,一号杆本体201的前侧靠近中心处开设有横向卡槽203,一号杆本体201靠上端一侧开设有竖向卡槽205,一号杆本体201的前侧靠近竖向卡槽205处开设有斜向卡槽204;三号木杆3包括二号杆本体301,二号杆本体301的后侧靠上端处开设有三角卡槽302,二号杆本体301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切面303;一号兜袋5包括一号网兜501,一号网兜50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号绑绳502,一号网兜501的内部设置有一号附着基503;二号兜袋6包括二号网兜601,二号网兜60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二号绑绳602,二号网兜601的内部设置有二号附着基603。
19.固定绳7、一号绑绳502和二号绑绳602均为棕绳,且为1cm粗的8股棕绳,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三号木杆3和四号木杆4均是松木材料制成,一号网兜501为白棕绳网兜,一号附着基503为石块附着基,二号网兜601为麻绳网兜,二号附着基603为扇贝壳附着基。
20.一号杆本体201、二号杆本体301和四号木杆4其直径均为15cm,四号木杆4的杆身两侧均位于横向卡槽203的内部,二号杆本体301通过三角卡槽302与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的竖向卡槽205卡接设置,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之间通过斜向卡槽204卡接设置,一号兜袋5和二号兜袋6均分别通过一号绑绳502和二号绑绳602与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或四号木杆4固定连接。
21.基于上述结构,进一步详细实施为:牡蛎礁投放前应提前做好投放实验,在项目区中央位置各投放单个礁体7—14个,实验时长15天至90天,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如沉降过快,需要及时调整礁体方案,待满足要求后方可实施。
22.采用扇贝壳、块石作为附着基,牡蛎壳为网兜填充物。扇贝壳规格为:长宽均不低于5厘米。淡水冲洗扇贝壳不低于3次,除去杂质后使用5-10ppm次氯酸钠消毒10—15min,淡水冲洗后备用。组合牡蛎礁主要包括松木杆框架、扇贝附着基、块石附着基三部分。松木杆框架直径为15厘米,部分端头采取削尖处理,方便礁体插入现状海底进行固定;扇贝壳网兜5个,采用麻绳(5cm 孔径,5mm绳径,0.12方/袋),块石网兜2个,采用白棕绳(20cm孔径,6mm绳径,200公斤/袋,2袋共计400公斤)。网兜锚固点均位于松木桩顶部交界点处,用麻绳连接,4袋扇贝壳放置于斜杆两侧,1袋扇贝壳放置于拉结杆中间,2袋块石分别放置于外侧横杆中下部,拉结秆以上25厘米处。
23.礁体投放施工要选择有相应资质,能提供施工、吊装、大规模运输和海上定位投放一条龙服务的单位。投放前应对其进行清洗,以免污染海洋环境。施工采用2条对开式底驳工程船,首先对用海投礁区进行定位布设标志,然后根据定位标志进行投礁。礁体按顺序投放,每投放一个,记录投放的地点、编号;一个礁体施工完毕后,再转移到下一个单位海区。具体施工流程如图7所示。
24.本发明设计满足近岸水域构建牡蛎礁的多功能组合礁体,能够使牡蛎礁具有较高稳定性,可适应沿黄渤海泥质海滩,不易发生沉降和位移,结构稳定性高,项目投资节省,同
时不会对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礁体空间设计需考虑后期牡蛎礁规模扩大后所需要的生长空间。
25.多功能组合礁体结构包括一松木杆框架(2根3米长松木杆、2根1.5米长松木杆组合而成)、扇贝壳附着基、块石附着基三部分。扇贝壳网兜5个,块石网兜2个,松木杆框架直径为15厘米,部分端头采取削尖处理,方便礁体插入现状海底进行固定。
26.以扇贝壳、块石为附着基,牡蛎壳为网兜填充物,将牡蛎苗经过培育后放置在牡蛎壳上,使其自然生长。
27.为长期监控多功能组合礁体生长状况,在项目区域及其附近海域设置海上警示标识。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包括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三号木杆(3)和四号木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和四号木杆(4)之间通过固定绳(7)固定,并组合为三角形形状,所述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交叉处通过固定绳(7)与三号木杆(3)竖向设置,所述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和四号木杆(4)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一号兜袋(5)和二号兜袋(6);所述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结构相同,所述二号木杆(2)包括一号杆本体(201),所述一号杆本体(201)的下端设置有椭圆切面(202),所述一号杆本体(201)的前侧靠近中心处开设有横向卡槽(203),所述一号杆本体(201)靠上端一侧开设有竖向卡槽(205),所述一号杆本体(201)的前侧靠近竖向卡槽(205)处开设有斜向卡槽(204);所述三号木杆(3)包括二号杆本体(301),所述二号杆本体(301)的后侧靠上端处开设有三角卡槽(302),所述二号杆本体(301)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切面(303);所述一号兜袋(5)包括一号网兜(501),所述一号网兜(50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号绑绳(502),所述一号网兜(501)的内部设置有一号附着基(503);所述二号兜袋(6)包括二号网兜(601),所述二号网兜(60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二号绑绳(602),所述二号网兜(601)的内部设置有二号附着基(6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绳(7)、一号绑绳(502)和二号绑绳(602)均为棕绳,且为1cm粗的8股棕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三号木杆(3)和四号木杆(4)均是松木材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网兜(501)为白棕绳网兜,所述一号附着基(503)为石块附着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网兜(601)为麻绳网兜,所述二号附着基(603)为扇贝壳附着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杆本体(201)、二号杆本体(301)和四号木杆(4)其直径均为15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号木杆(4)的杆身两侧均位于横向卡槽(203)的内部,所述二号杆本体(301)通过三角卡槽(302)与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的竖向卡槽(205)卡接设置,所述一号木杆(1)和二号木杆(2)之间通过斜向卡槽(204)卡接设置,所述一号兜袋(5)和二号兜袋(6)均分别通过一号绑绳(502)和二号绑绳(602)与一号木杆(1)、二号木杆(2)或四号木杆(4)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涉及海洋生态修复技术领域。该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增殖的多功能组合礁体,包括一号木杆、二号木杆、三号木杆和四号木杆,所述一号木杆、二号木杆和四号木杆之间通过固定绳固定,并组合为三角形形状,所述一号木杆和二号木杆交叉处通过固定绳与三号木杆竖向设置。本发明采用松木杆组合框架及扇贝壳、块石附着基构建多功能人工礁进行牡蛎的增殖,同时还可应用于贝藻礁、人工鱼礁的构建,能够防止牡蛎礁沉降,防止受波浪作用产生位移,结构稳定性强,投资预算节省且不会对修复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牡蛎的增殖修复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态效益。态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徐欢欢 刘海滨 李文杰 单宝凯 王树刚 潘广道 张新 袁晓红 杨梓梅 杨营 王黎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达盛世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8
技术公布日:2023/9/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