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4 阅读:179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变压器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经济、居民生活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各国对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实现电力安全工作日益重视。目前市场上普通并联电抗器较多,其容量不可调节。由于不带调节线圈的三相并联电抗器的容量不能调节,也不能根据线路负载变化而自动调节容量,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不稳定电网的运行条件,从而不能保障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国内普通铁心式并联电抗器的技术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但是关于调容并联电抗器的研究较少,较难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根据线路负载变化来自动调节容量,适应不稳定电网运行环境,进一步保障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并联电抗器的多档调节容量功能。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包括铁心心柱、接地屏、主线圈、调节线圈和铁心铁轭,接地屏、主线圈和调节线圈从内向外依次套装在铁心心柱上,铁心铁轭包括上铁轭、下铁轭和旁轭,三相铁心心柱与铁心铁轭均由若干铁心片叠装成一体,主线圈和调节线圈均为饼式线圈结构,调节线圈设有多档抽头且串联在主线圈的中性点侧。
6.进一步,主线圈高压侧采用中部引出线方式,主线圈上半相和下半相并联。
7.进一步,调节线圈分为上半相和下半相。
8.进一步,调节线圈上半相和下半相并联。
9.进一步,主线圈的上半相和下半相分别与调节线圈的上半相和下半相串联。
10.进一步,调节线圈的最上端引出端子和最下端引出端子分别与主线圈的上端部引出端子和主线圈的下端部引出端子连接成一个电位。
11.进一步,主线圈高压侧为端部引出线结构。
12.进一步,调节线圈各段线饼交错布置在上端和下端,主线圈的下端引出端子和调节线圈的下端引出端子串联在一起。
13.进一步,三相并联电抗器抽头连接到开关后y型接地,通过开关调节串入主线圈的匝数,实现多档有级可调容量。
14.进一步,调节线圈的抽头数量能够增加或减少。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6.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包括铁心心柱、接地屏、主线圈、调节线圈和铁心铁轭,接地屏、主线圈和调节线圈从内向外依次套装在铁心心柱上,铁心铁轭包括上铁轭、下铁轭和旁轭,三相铁心心柱与铁心铁轭均由若干铁心片叠装成一体,主线圈和调节线圈
均为饼式线圈结构,调节线圈设有多档抽头且串联在主线圈的中性点侧,根据线路负载变化,实现并联电抗器容量多档可调节功能。
17.进一步地,主线圈高压侧采用中部引出线方式,上半相和下半相为并联结构。
18.进一步地,调节线圈分为上半相和下半相,上、下半相为并联结构。
19.进一步地,主线圈的上端部端子和主线圈的下端部端子,分别和调节线圈的最上端部引出端子和最下端部引出端子串联在一起,简化了铁轭绝缘设计和线圈间的绝缘设计。这种设计使得调节线圈上、下端部与上、下铁心铁轭在不同抽头下的距离固定,减少了电抗器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
20.进一步地,调节线圈的最上端引出端子和最下端引出端子分别与主线圈的上端引出端子和下端引出端子连接成一个电位。
21.进一步地,主线圈高压侧为端部引出线结构。
22.进一步地,调节线圈各段线饼交错布置在上端和下端,主线圈的下端引出端子和调节线圈的下端引出端子串联在一起。绝缘结构设计简单,减少电抗器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的作用。
23.进一步地,三相并联电抗器抽头连接到开关后y型接地,通过开关调节串入主线圈的匝数,根据线路负载变化,实现多档有级可调电抗器的容量。
24.进一步地,调节线圈的抽头数量能够增加或减少。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的电气接线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的另一种结构局部剖面图。
29.其中1为主线圈,为调节线圈,3为铁心心柱,4为接地屏,5为铁心铁轭。在图1、图2和图4中,调节线圈中标注的连续数字代表多档抽头的编号。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31.如附图1~4所示,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包括铁心心柱3、接地屏4、主线圈1、调节线圈2和铁心铁轭5,接地屏4、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从内向外依次套装在铁心心柱3上,铁心铁轭5包括上铁轭、下铁轭和旁轭,三相铁心心柱3与铁心铁轭5均由若干铁心片叠装成一体,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均为饼式线圈结构,调节线圈2设有多档抽头且串联在主线圈1的中性点侧。
32.具体地,主线圈1高压侧采用中部引出线方式,主线圈1的上半相和下半相并联。
33.更优地,调节线圈2分为上半相和下半相。
34.具体地,调节线圈2上半相和下半相并联。
35.更优地,主线圈1的上半相和下半相分别与调节线圈2的上半相和下半相串联。
36.具体地,调节线圈2的最上端引出端子和最下端引出端子分别与主线圈1的上端引出端子和下端引出端子连接成一个电位。
37.具体地,主线圈1高压侧为端部引出线结构。
38.更优地,调节线圈2各段线饼交错布置在上端和下端。
39.具体地,三相并联电抗器抽头连接到开关后y型接地,通过开关调节串入主线圈1的匝数,实现多档有级可调容量。
40.更优地,调节线圈的抽头数量能够增加或减少。
41.如图1所示,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均为饼式结构线圈,主线圈1高压侧采用中部引出线方式,调节线圈2上、下半相并联,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为串联关系,调节线圈2位于中性点侧并设有多档抽头,三相电抗器调节线圈的抽头连接到开关后y型接地,通过开关调节串入匝数,实现多档有级可调容量。
42.调节线圈2的上半相和下半相引出线与主线圈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引出线连接为同一电位,简化了铁轭绝缘设计和线圈间的绝缘设计;另外,这种设计使得调节线圈2上半相和下半相分别与上铁轭和下铁轭在不同抽头下的距离固定,减少了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
43.如图2~3所示,以400kv调容并联电抗器产品为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主线圈1、调节线圈2、铁心心柱3、接地屏4、铁心铁轭5。
44.本实用新型电抗器设置有3相铁心心柱3,每柱铁心心柱3向外依次套装接地屏4、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主线圈1高压侧采用中部引出线结构,调节线圈2串联在主线圈1的中性点侧,调节线圈2的最上端引出端子和最下端引出端子分别与主线圈1的上端部端子和下端部端子连接成一个电位。
45.如图4所示的另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图,主线圈1高压侧为端部出线,调节线圈2为饼式线圈结构,调节线圈2首端与主线圈1末端电气连接,调节线圈2各段交错布置在上端和下端,抽头数量7个仅为示意,可增减,同样具有绝缘结构设计简单,减少调节线圈2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的作用,从而降低电抗器的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

技术特征:
1.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铁心心柱(3)、接地屏(4)、主线圈(1)、调节线圈(2)和铁心铁轭(5),接地屏(4)、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从内向外依次套装在铁心心柱(3)上,铁心铁轭(5)包括上铁轭、下铁轭和旁轭,三相铁心心柱(3)与铁心铁轭(5)均由若干铁心片叠装成一体,主线圈(1)和调节线圈(2)均为饼式线圈结构,调节线圈(2)设有多档抽头且串联在主线圈(1)的中性点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主线圈(1)高压侧采用中部引出线方式,主线圈(1)的上半相和下半相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线圈(2)分为上半相和下半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线圈(2)上半相和下半相并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主线圈(1)的上半相和下半相分别与调节线圈(2)的上半相和下半相串联。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线圈(2)的最上端引出端子和最下端引出端子分别与主线圈(1)的上端引出端子和下端引出端子连接成一个电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主线圈(1)高压侧为端部引出线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线圈(2)各段线饼交错布置在上端和下端,主线圈的下端引出端子和调节线圈的下端引出端子串联在一起。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三相并联电抗器抽头连接到开关后y型接地,通过开关调节串入主线圈(1)的匝数,实现多档有级可调容量。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线圈(2)的抽头数量能够增加或减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变压器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相调容并联电抗器结构,包括铁心心柱、接地屏、主线圈、调节线圈和铁心铁轭,接地屏、主线圈和调节线圈从内向外依次套装在铁心心柱上,铁心铁轭包括上铁轭、下铁轭和旁轭,三相铁心心柱与铁心铁轭均由若干铁心片叠装成一体,主线圈和调节线圈均为饼式线圈结构,调节线圈设有多档抽头且串联在主线圈的中性点侧,实现并联电抗器容量多档可调节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调节线圈设有多档抽头且串联在主线圈的中性点侧的新型结构,简化了电抗器绝缘结构设计,有效地降低了电抗器的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进一步优化了电抗器的性能参数,更好适应不稳定的电网运行环境。适应不稳定的电网运行环境。适应不稳定的电网运行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郝宁娟 赵睿南 秦建明 巨玲 刘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3/9/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