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
未命名
09-15
阅读:78
评论:0

1.本发明一般涉及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2.实心球是一体育项目的一种,是以力量为基础,以动作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实心球的结构包括外层的胶皮及填充在内部的沙子。
3.由于实心球为投掷类体育项目,因此在投掷后球体与地面接触时会承受较大的冲击力,为了保证实心球的使用,要保证实心球外层的胶皮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满足实心球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在实心球的制造过程中,会对批量生产的实心球进行抽取进行模拟冲击测试,以获取生产的实心球的使用寿命,以判定实心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能够用于对实心球冲击测试,以辅助检测人员对实心球进行检测。
5.本发明提供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底座;导向轨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包括出球口;发射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及导向设置于所述发射轨道内的托球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托球件从所述导向轨道远离所述出球口的一端运动至所述出球口;仓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导向轨道的一侧,用于盛放待检测的投掷球,在所述托球件在所述导向轨道运动的范围之内,所述导向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入球口,所述入球口通过输送管道与所述仓体连通;分球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将所述仓体内的待检测球体逐个通过所述入球口进入所述导向轨道。
6.进一步地,所述托球件上配置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托球件运动的方向相背设置,所述导向轨道上位于所述出球口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配合的第二限位面,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托球件运动至所述出球口处时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限位配合。
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轴、用于驱动所述转轴绕其轴线转动的驱动装置及沿所述转轴径向方向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托球件连接,所述导向轨道为弧形的管状结构,且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弧形曲线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转轴轴线方向滑动设置的滑动杆、沿所述滑动杆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活塞筒、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筒内的第一活塞及与所述第一活塞筒连通的供气组件,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滑动杆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滑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从动齿轮驱动连接的驱动面。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两者之一上设置有检测件,所述滑动杆和所述驱动杆之间设置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与所述检测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时能够触发所述检测件,在所述检测件被触发时所述离合组件使所述滑动杆和所述驱动杆之间断开传动。
10.进一步地,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滑动杆上的槽体、设置于所述槽体内的传动板及设置于所述传动板和所述槽体底部之间的压电致动件,所述驱动面设置于所述传动板远离所述槽体的第一面,所述压电致动件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致动;和/或,所述转轴上套设有转动套,所述驱动杆与所述转动套连接,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和所述转动套之间的电磁离合器。
11.进一步地,沿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径向方向,所述导向轨道位于所述出球口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刚性板,所述第一刚性板的板面平行于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径向及所述转轴的轴线,所述第一刚性板靠近所述托球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刚性板,所述第二刚性板和所述第一刚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向所述第二刚性板提供向远离所述第一刚性板方向的弹力,所述第一限位面为所述第二刚性板的板面。
12.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轨道远离所述出球口一端的下方设置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上方设置有吸盘,所述托球件包括与所述吸盘适配的底面。
13.进一步地,沿所述输送管道的输送方向,所述分球组件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侧壁上的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包括伸入限位端,且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能够在所述限位端伸入所述输送管道内部的限位状态和所述限位端处于所述输送管道外的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
14.进一步地,在自由状态下,靠近所述入球口一侧的所述第二伸缩杆为所述限位端伸入所述输送管道内部的限位状态,所述第一伸缩杆为所述限位端处于所述输送管道外的非限位状态,且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二伸缩杆为同步设置。
15.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底座;导向轨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包括出球口;发射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及导向设置于所述发射轨道内的托球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托球件从所述导向轨道远离所述出球口的一端运动至所述出球口;仓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导向轨道的一侧,用于盛放待检测的投掷球,在所述托球件在所述导向轨道运动的范围之内,所述导向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入球口,所述入球口通过输送管道与所述仓体连通;分球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将所述仓体内的待检测球体逐个通过所述入球口进入所述导向轨道,能够模拟在实际使用时投掷球的抛出情形及落地情形,能够最大程度的模拟实际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检测结果更为科学、准确。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7.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
图。
19.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中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中供气组件与活塞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中转轴与驱动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图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中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图9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中e-1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图9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的中e-2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0.本发明提供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图3,该系统包括:底座1;导向轨道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包括出球口20;发射装置3,包括驱动组件32及导向设置于所述发射轨道内的托球件31,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托球件31从所述导向轨道2远离所述出球口20的一端运动至所述出球口20;仓体4,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且位于所述导向轨道2的一侧,用于盛放待检测的投掷球,在所述托球件31在所述导向轨道运动的范围之内,所述导向轨道2的侧壁上设置有入球口21,所述入球口21通过输送管道41与所述仓体4连通;分球组件5,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41上,用于控制将所述仓体4内的待检测球体逐个通过所述入球口21进入所述导向轨道。
31.具体的,参考图1-图3,其中底座内设置有工作腔,导向轨道2的一部分伸入工作腔
内,一部分伸出工作腔,在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弧形的支撑壳体12,导向轨道2伸出工作腔的一端固定于支撑壳体上,驱动组件32设置于工作腔内部,在使用时,将该系统搬运至检测场地,放置于地面使底座支撑于地面,通过将待测试的投掷球设置于仓体4内,托球件31处于导向轨道2远离出球口20一端的初始位置,参考图2,此时托球件31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且托球件31处于入球口21的下方,工作时,通过分球组件5工作将仓体4内部待检测测试的球体逐个从入球口21进入导向轨道2,然后待检测的球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托球件31的上表面接触,然后控制驱动组件32工作,驱动托球件31沿导向轨道2运动,从而带动待检测的球体快速运动至出球口20,在托球件31运动至出球口20处时驱动组件32停止工作,托球件由运动状态切换至静止状态,而待检测球体在惯性作用下沿图2所示9的方向由出球口20抛出,在投掷球被抛出落地后在将投掷球回收放入仓体内继续进行投掷,统计每个投掷球能够使用次数,从而判定是否符合使用要求,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模拟在实际使用时投掷球的抛出情形及落地情形,能够最大程度的模拟实际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检测结果更为科学、准确,其中驱动组件32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参考下文。
32.优选的,参考图3,托球件3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投掷球球面相适配的球形凹槽,通过这种设置方式,投掷球能够部分置于球形凹槽内,能够对投掷球进行限位,避免投掷球在经过入球口处产生偏斜,且能够增加托球件与投掷球的接触面积,降低托球件与投掷球之间的受力量,从而避免在驱动投掷球运动时托球件31对投掷球挤压损伤,提高检测精度。
33.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所述托球件上配置有第一限位面310,所述第一限位面310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托球件运动的方向相背设置,所述导向轨道2上位于所述出球口20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面310配合的第二限位面22,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托球件31运动至所述出球口20处时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限位配合。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面310和第二限位面22,在驱动组件32驱动托球件运动至出球口20处时,能够通过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接触限位,从而使托球件31停止运动,达到对托球件31限位的目的。
34.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沿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径向方向,所述导向轨道2位于所述出球口2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刚性板23,所述第一刚性板23的板面平行于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径向及所述转轴的轴线,所述第一刚性板靠近所述托球件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刚性板24,所述第二刚性板24和所述第一刚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5,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向所述第二刚性板提供向远离所述第一刚性板方向的弹力,所述第一限位面22为所述第二刚性板24的板面。具体的,其中第一刚性板2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导向轨道2焊接固定,第一刚性板上垂直导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杆,第二刚性板固定设置于至少一个导向杆的端部,至少一个导向杆远离第二刚性板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板,第二弹性件25为套设于至少一个导向杆上的压簧,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在驱动组件32驱动托球件31运动至靠近出球口21处时,断开对托球件的驱动,此时托球件和投掷球在惯性的作用下一同被导向轨道2导向运动,直至第一限位面310与第二限位面接触,在托球件的惯性作用下推动第二刚性板挤压第二弹性件25运动,直至托球件停止运动,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通过第二弹性件35对托球件进行缓冲,降低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冲击力,提高使用寿命,且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还能够利用第二弹性件35被压缩后蓄能,然后通过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对托球件提供回位的弹力,使托球件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
下回位。
35.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图4,图6,所述驱动组件32包括转轴320、用于驱动所述转轴320绕其轴线转动的驱动装置322及沿所述转轴320径向方向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驱动杆321,所述驱动杆321的另一端与所述托球件31连接,所述导向轨道2为弧形的管状结构,且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2的弧形曲线与所述转轴320同轴设置。具体的,其中底座的安装腔内间隔设置有两个支撑架14,转轴320转动设置于两支撑架14上,驱动杆321的一端设置于转轴320上,另一端与托球件31固定连接,托球件导向设置于导向轨道2内部,导向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避让驱动杆321的避让槽孔2a,驱动装置322与转轴驱动连接,能够驱动转轴绕其轴线转动,在转轴转动时能够带动驱动杆321摆动,驱动杆带动托球件沿导向轨道快速移动,达到驱动目的,并且能够通过控制驱动装置驱动转轴的转动速度以达到调节抛出投掷球速度的目的,能够应对不同的侧视需求,且通过这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使用。
36.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图4,图6,驱动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为:所述驱动装置322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转轴轴线方向滑动设置的滑动杆3220、沿所述滑动杆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活塞筒3221、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筒3221内的第一活塞3222及与所述第一活塞筒3221连通的供气组件3223,所述第一活塞3222与所述滑动杆3220连接,所述转轴320上设置有从动齿轮3201,所述滑动杆3220上设置有与所述从动齿轮3201驱动连接的驱动面32201。
37.具体的,在底座1的安装腔的底面上设置有导向轨道15,滑动杆导向设置于导向轨道15内,第一活塞筒3221设置于安装腔的底面且安装腔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垂直设置,参考图6,第一活塞筒322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上同轴设置有第一活塞杆3225,第一活塞杆3225的端部与滑动杆连接,第一活塞腔靠近滑动杆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通气口32220,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腔靠近滑动杆一端的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压簧3224,第一活塞腔远离滑动杆的一端与供气组件3223连通,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供气组件3223包括高压气室3223、设置于高压气室上的电磁三通阀3226,电磁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高压气室连通,第二接口与大气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一活塞筒连通,在驱动装置未工作的初始状态,三通阀处于连接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状态,此时第一活塞在第二压簧的弹力作用下处于第一活塞腔远离通气口32220一端的初始状态,此时托球件31处于如图2、图3的初始状态,当驱动装置工作时,控制电磁三通阀切换连通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此时高压气室3223内的高压气体进入第一活塞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抵抗第二压簧的弹力运动,从而推动第一活塞杆带动滑动杆运动,滑动杆通过驱动面32201驱动转轴转动,从而实现驱动托球件运动的目的,在托球件运动至出球口时,三通切换阀切换至连通第二、第三通气口的初始状态,从而停止驱动工作,第一活塞、第一活塞杆和滑动杆在第二压簧的弹力作用下回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改变高压气室的气体压强就可以改变驱动力的大小,从而调整驱动转轴转动速度的目的,参考图4,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转轴与滑动杆的驱动连接方式为:转轴的端部设置有从动齿轮3201,转轴和驱动面32201之间还设置有中间轴3203,中间轴3203上转动设置有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3202,参考图4,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其中中间轴上还套设有与中间齿轮一体设置的摩擦轮,驱动面32201为与摩擦轮外周面摩擦配合的摩
擦面,在工作时,当驱动杆沿轴向运动时,通过摩擦面带动摩擦轮转动,从而带动转轴转动,达到驱动目的。
38.参考图5,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驱动面还可以设置为与中间齿轮啮合配合的齿条面,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避免在驱动转轴转动的过程中驱动面和中间齿轮之间发生打滑的现象,具有更好的驱动效果。
39.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所述第一限位面310和所述第二限位面22两者之一上设置有检测件50,所述滑动杆3220和所述驱动杆321之间设置有离合组件52,所述离合组件与所述检测件50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时能够触发所述检测件50,在所述检测件被触发时所述离合组件使所述滑动杆3220和所述驱动杆21之间断开传动。
40.具体的,参考图2,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检测件设置于第一限位面上,其中检测件50可以为压力传感器、微动传感器、近接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通过设置检测件50,在驱动装置工作驱动托球件运动时,离合器组件52处于传动连接滑动杆和驱动杆的状态,在驱动托球件运动至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接触时,触发检测件50,此时离合组件52接受触发检测件的检测信息,离合器组件52的工作状态由传动连接滑动杆和驱动杆的状态切换至断开滑动杆和驱动杆传动的断开状态,离合组件断开滑动杆3220和驱动杆21之间的传动力,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通过控制离合组件52保持断开状态并持续时长t,在托球件运动在惯性作用下挤压第二弹性件由运动至静止状态后,此时离合组件52还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托球件还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回弹至初始位置,达到快速回位的目的,然后离合组件52停止工作,连接滑动杆和驱动杆21,从而便于继续对投掷球抛出工作。
41.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其中时长t通过以下经验公式确定:托球件及驱动杆21的总重量为mg,沿转轴320的径向方向,自转轴的轴心至托球件中心位置的距离为l,高压气室3223内高压气体的压强为p,第一活塞腔的横截面积为s1,滑动杆3220的位移与所述转轴的转动角度的比值为i,单位为毫米/度,第一调节系数为&,时间常数t为1秒,取值范围为0.37-0.86,第二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为k,t=t+&*i*[mg*l*k/(p*s1)]
1/2
。
[0042]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滑动杆3220上的槽体520、设置于所述槽体520内的传动板521及设置于所述传动板521和所述槽体520底部之间的压电致动件522,所述驱动面32201设置于所述传动板521远离所述槽体的第一面,所述压电致动件522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致动;具体的,在压电致动件522通电时,能够产生形变,使其在垂直于第一面的方向变厚,从而能够推动传动板521运动,使驱动面32201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当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接触,检测件50被触发时,压电致动件断电并保持时长t,此时压电致动件变薄,使驱动面与从动齿轮断开连接,此时转轴能够自由转动,在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后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转动,使托球件回位,可选的,所述转轴320上套设有转动套3210,所述驱动杆321与所述转动套3210连接,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320和所述转动套3210之间的电磁离合器523,通过这种设置方式,通过电磁离合器523控制转轴和转动套3210之间的传动与分离,在电磁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时,转动套3210能够绕转轴自由转动,在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后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转动,使托球件回位。
[0043]
可选的,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所述转轴320上套设有转动套3210,所述
驱动杆321与所述转动套3210连接,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320和所述转动套3210之间的电磁离合器523,离合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滑动杆3220上的槽体520、设置于所述槽体520内的传动板521及设置于所述传动板521和所述槽体520底部之间的压电致动件522,所述驱动面32201设置于所述传动板521远离所述槽体的第一面,所述压电致动件522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致动,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离合器组件达到传动扭矩的同时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从而使托球件更容易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下回位。
[0044]
进一步地,参考图2、图3、图9-图11,所述导向轨道远离所述出球口一端的下方设置有承载台10,所述承载台10上方设置有吸盘11,所述托球件31包括与所述吸盘11适配的底面。
[0045]
具体的,可以理解的是,在托球件被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回弹后,具有一定的速度,托球件的下表面与承载台的上方接触后会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在反向冲击力的作用下可能会造成托球件二次回弹,二次回弹如果发生在离合组件52保持断开状态并持续时长t之后,可能会导致托球件停留在遮挡入球口的位置,影响投掷球进入导向轨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底座的安装腔的底面设置承载台10,承载台10内形成有第二活塞腔101,第二活塞腔内设置有第二活塞102,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压簧107,第二活塞腔的上端部导向设置有第二活塞杆103,第二活塞杆下端部与第二活塞连接,第二活塞杆的上端部设置有半球形件111,半球形件上形成有半球形凹槽,半球形凹槽内设置有吸盘11,吸盘的上表面设置有沟槽110,第二活塞杆内设置有连通沟槽110的气道104,第二活塞上设置有与气道104连通的通孔1021,通过气道和通孔连通第二活塞腔位于第二活塞的下部区域和沟槽110,气道104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8,第一单向阀允许流动介质单向流入气道104,第二活塞10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020,第二通孔上设置有允许流动介质由第二活塞的下方单向通过第二通孔流入第二活塞上方的第二单向阀106,第二活塞的上端部设置有连通大气的第三通孔105,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在托球件被回弹底部与吸盘接触后,在托球件的惯性作用下对第三压簧107压缩进行缓冲,并同时推动第二活塞杆带动第二活塞下移,参考图9-图11,第一单向阀108包括第一销轴1082及与第一销轴转动配合的第一阀板1081,第一阀板和第一销轴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图中未示出),在扭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第一阀板保持在图11所示的关闭状态,第二单向阀106设置在第二通孔1020的上端部,包括第二销轴1062及与第二销轴转动配合的第二阀板1061,在第二活塞下移过程中,第一单向阀108处于关闭状态,并使第二活塞腔下方的压强变大,因此在气压的作用下顶开第二阀板1061使第二单向阀打开,第二活塞下方的气体能够被挤压至第二活塞的上方,直至托球件至静止状态,通过这一阶段,能够通过第三压簧的压缩对托球件进行缓冲,从而减缓二次回弹的回弹力;然后在第三压簧的弹力作用下推动第二活塞板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塞腔位于第二活塞下方的气压降低,第二单向阀关闭,第一单向阀打开,从而使吸盘上的沟槽110与第二活塞腔的下方连通,对托球件的下表面气道起到吸附效果,从而能够再次减缓托球件的回弹,随着外部气体依次通过沟槽110、气道104及第一通孔1021进入第二活塞腔,在第三压簧的弹力作用下使第二活塞逐渐回弹至初始位置,此时活塞腔内部的负压消失,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有效减缓或避免托球件的二次回弹。
[0046]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吸盘11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等弹性材质。
[0047]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8、图9,分球组件的具体结构为:沿所述输
送管道41的输送方向,所述分球组件5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侧壁上的第一伸缩杆51和第二伸缩杆53,所述第一伸缩杆51和第二伸缩杆53均包括伸入限位端501,且所述第一伸缩杆51和第二伸缩杆53均能够在所述限位端501伸入所述输送管道内部的限位状态和所述限位端501处于所述输送管道外的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
[0048]
进一步地,在自由状态下,靠近所述入球口21一侧的所述第二伸缩杆为所述限位端501伸入所述输送管道内部的限位状态,所述第一伸缩杆为所述限位端501处于所述输送管道外的非限位状态,且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二伸缩杆为同步设置。具体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其中第一伸缩杆包括第三活塞腔510、设置于第三活塞腔内的第三活塞511及设置于第三活塞上的第三活塞杆512,第三活塞腔的底部设置有半径小于第三活塞强腔的第一盲孔,第一盲孔底部和第三活塞之间设置有第四压簧513,第一盲孔的底部与大气连通,第二伸缩杆53包括第四活塞腔530、第四活塞531及第四活塞杆532,第四活塞腔底部设置有第二盲孔,第二盲孔的底部与第四活塞之间设置有第五压簧533,第二盲孔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二活塞腔101下部的连通管道54,第四活塞腔和第五活塞腔靠近输送管道41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二管道55连通,参考图8,当第二活塞腔101的下方处于大气压力状态时,在第五压簧533的弹力的推动作用下,使第四活塞杆532的端部伸入输送管道41内部的限位状态,并且挤压第四活塞腔内部的气体通过第二管道进入第三活塞腔内,从而使第三活塞处于挤压第四活塞并与第三活塞腔底部接触的状态,此时第三活塞杆上端部的限位端501处于输送管道的侧壁之内,未伸入输送管道41内的非限位状态,此时仓体4内部的球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输送管道内部然后被第四活塞杆532的限位端限位,此时球体不能从入球口21进入导向轨道2内部,在初次使用该系统时,托球件上没有球体,首先先控制驱动组件空运行工作一次,在托球件被第二弹性件25反弹后撞击吸盘11,并对第二活塞杆挤压使第二活塞腔101的下方产生负压,通过管道54的连通使第四活塞腔530内形成负压,从而在负压的作用下驱动第四活塞531运动,带动第四活塞杆从限位状态至非限位状态运动,此时被第四活塞杆接触限位的球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经过进球口21进入导向轨道2,与此同时,在第四活塞的运动过程中,第三活塞同步运行,从非限位状态向限位状态下运动,从而对与第四活塞杆解除限位的球体接触的相邻球体限位,阻止其运动,在第三压簧的弹力作用下推动第二活塞运动回位,使第二活塞的下方区域恢复大气压强,此时在第五压簧的弹力作用下使,第四活塞杆恢复至限位状态,第三活塞杆恢复至非限位状态,此过程被第三活塞杆限位的球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接触第四活塞杆被限位,当下次托球件将球体发射后回弹时,再次对吸盘挤压,分球组件5再次工作进行分球,如此往复。
[0049]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底座(1);导向轨道(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包括出球口(20);发射装置(3),包括驱动组件(32)及导向设置于所述发射轨道内的托球件(31),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托球件(31)从所述导向轨道(2)远离所述出球口(20)的一端运动至所述出球口(20);仓体(4),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且位于所述导向轨道(2)的一侧,用于盛放待检测的投掷球,在所述托球件(31)在所述导向轨道运动的范围之内,所述导向轨道(2)的侧壁上设置有入球口(21),所述入球口(21)通过输送管道(41)与所述仓体(4)连通;分球组件(5),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41)上,用于控制将所述仓体(4)内的待检测球体逐个通过所述入球口(21)进入所述导向轨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球件上配置有第一限位面(310),所述第一限位面(310)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托球件运动的方向相背设置,所述导向轨道(2)上位于所述出球口(20)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面(310)配合的第二限位面(22),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托球件(31)运动至所述出球口(20)处时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限位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2)包括转轴(320)、用于驱动所述转轴(320)绕其轴线转动的驱动装置(322)及沿所述转轴(320)径向方向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驱动杆(321),所述驱动杆(321)的另一端与所述托球件(31)连接,所述导向轨道(2)为弧形的管状结构,且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2)的弧形曲线与所述转轴(320)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322)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转轴轴线方向滑动设置的滑动杆(3220)、沿所述滑动杆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活塞筒(3221)、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筒(3221)内的第一活塞(3222)及与所述第一活塞筒(3221)连通的供气组件(3223),所述第一活塞(3222)与所述滑动杆(3220)连接,所述转轴(320)上设置有从动齿轮(3201),所述滑动杆(3220)上设置有与所述从动齿轮(3201)驱动连接的驱动面(322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面(310)和所述第二限位面(22)两者之一上设置有检测件(50),所述滑动杆(3220)和所述驱动杆(321)之间设置有离合组件(52),所述离合组件(52)与所述检测件(50)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时能够触发所述检测件(50),在所述检测件被触发时所述离合组件使所述滑动杆(3220)和所述驱动杆(21)之间断开传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滑动杆(3220)上的槽体(520)、设置于所述槽体(520)内的传动板(521)及设置于所述传动板(521)和所述槽体(520)底部之间的压电致动件(522),所述驱动面(32201)设置于所述传动板(521)远离所述槽体的第一面,所述压电致动件(522)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致动;和/或,所述转轴(320)上套设有转动套(3210),所述驱动杆(321)与所述转动套(3210)连接,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320)和所述转动套(3210)之间的电磁离合器
(523)。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径向方向,所述导向轨道(2)位于所述出球口(2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刚性板(23),所述第一刚性板(23)的板面平行于弧形的所述导向轨道的径向及所述转轴的轴线,所述第一刚性板靠近所述托球件(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刚性板(24),所述第二刚性板(24)和所述第一刚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5),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向所述第二刚性板提供向远离所述第一刚性板方向的弹力,所述第一限位面(22)为所述第二刚性板(24)的板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道远离所述出球口一端的下方设置有承载台(10),所述承载台(10)上方设置有吸盘(11),所述托球件(31)包括与所述吸盘(11)适配的底面。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输送管道(41)的输送方向,所述分球组件(5)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侧壁上的第一伸缩杆(51)和第二伸缩杆(53),所述第一伸缩杆(51)和第二伸缩杆(53)均包括伸入限位端(501),且所述第一伸缩杆(51)和第二伸缩杆(53)均能够在所述限位端(501)伸入所述输送管道内部的限位状态和所述限位端(501)处于所述输送管道外的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自由状态下,靠近所述入球口(21)一侧的所述第二伸缩杆为所述限位端(501)伸入所述输送管道内部的限位状态,所述第一伸缩杆为所述限位端(501)处于所述输送管道外的非限位状态,且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二伸缩杆为同步设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掷球冲击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底座;导向轨道,设置于底座上,包括出球口;发射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及导向设置于发射轨道内的托球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托球件从导向轨道远离出球口的一端运动至出球口;仓体,设置于底座上且位于导向轨道的一侧,用于盛放待检测的投掷球,在托球件在导向轨道运动的范围之内,导向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入球口,入球口通过输送管道与仓体连通;分球组件,设置于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将仓体内的待检测球体逐个通过入球口进入导向轨道,能够模拟在实际使用时投掷球的抛出情形及落地情形,能够最大程度的模拟实际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检测结果更为科学、准确。准确。准确。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丰 何斐 赵玲 秦浩 王本正 秦鹏 刘毅 拜进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焦作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5.29
技术公布日:2023/9/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