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6
阅读:80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式支架。
背景技术:
2.支架是目前介入医疗领域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可广泛用于心脏内、血管内、肝脏内等,但是现有的支架的外径通常是确定的,一旦规格确定后,植入后难于再次调整,然而,当前仍存在支架植入过程中或者术后需要二次调整支架尺寸的需求,这时现有的支架将无法满足。
3.例如,针对应用于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的支架,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球扩式支架,另一类是自膨式支架。当球扩支架植入后,对通道支撑性能较差,后续支架管腔塌陷发生的概率较大;另外受管腔外组织的限制,再次球扩效果不佳,直径尺寸很难进行调整。而当自膨支架植入后,若再次球扩,直径尺寸同样难于调整。目前,对于tips,临床上植入支架一段时间后,至少24小时后,需经心至少一次压力测量以确定是否有分流道引起的、门静脉和全身静脉循环之间的压力梯度,从而确定需要进行调节。门静脉压力有所降低但还没达到参考范围时,需要增大通道直径尺寸,以达到再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但现有支架植入后无法调整直径,导致患者并发症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式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植入的支架无法再次调整直径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调式支架包括管状主体和设于主体上的至少一个调节机构;其中,主体包括至少一个环形波圈;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可塑性变形的调节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并分别与主体连接;主体配置于具有径向压缩状态、径向展开状态以及再扩张状态,调节部配置于在主体的径向压缩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下均处于塑性压缩状态、在主体的再扩张状态下处于塑性扩张状态。
6.在本技术的的支架相比于仅有主体的现有支架,可以通过再次扩张而增大直径,当该支架应用于植入后需要再次调节支架直径的领域,例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在支架植入后进行压力测量时,若测得压力梯度需要进行调节,即门静脉压力有所降低但还没达到参考范围时,可通过再扩张由调节机构增大支架的通道直径尺寸,从而达到再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位图1中的调节部处于塑性压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1.图3为图1中的支架在主体处于径向压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4为图1中的支架在主体处于径向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5为图4中的支架在主体的管腔内插入球囊后的结构示意图;
14.图6为图1中的支架在主体处于再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7为图1中的波圈绕轴向呈周向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8为7中的波圈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9为图2中的调节部处于塑性扩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0为图9的一变形结构示意图;
19.图11为调节部为弧形弯曲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2为依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3为图12中c1区域的放大图;
22.图14为依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5为依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6为依据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7位图16中的支架的一变形结构;
26.图18为依据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9为图18中c2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近端是指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而远端是指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直线是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或者大致垂直于直线的方向;周向是指环绕直线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近端”、“远端”、“一端”、“另一端”、“第一端”、“第二端”、“初始端”、“末端”、“两端”、“自由端”、“上端”、“下端”等词语中所出现的“端”,并不仅限于端头、端点或端面,也包括自端头、端点、或端面在端头、端点、或端面所属元件上延伸一段直线距离和/或径向距离的部位。上述定义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0.参见图1和图2,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可调式支架1包括管状主体11和设于主体11上的至少一个调节机构12;其中,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环形波圈111;调节机构12调节机构12包括第一连接端121a、第二连接端122a、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之间的可塑性变形的调节部123,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并分别与主体11连接;主体11配置于具有径向压缩状态、径向展开状态以及再扩张
状态,调节部123配置于在主体11的径向压缩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下均处于塑性压缩状态、在主体11的再扩张状态下处于塑性扩张状态。
31.在本实施例的可调式支架1(以下可简称为支架1)中,主体11配置为具有三个状态,在其径向压缩状态下,参见图3,调节部123也一并处于塑性压缩状态,因此支架1整体可以压缩进入输送系统的鞘管21中,并由输送系统的鞘芯22协助输送进入体内的病变处,支架1此时具有直径d1。参见图4,当支架1在体内病变处释放时,主体11脱离输送系统后处于径向展开状态,在体内形成新的腔体通道,例如血管通道等;此时调节部123因是可塑性变形的部件,在主体11径向展开后仍处于塑性压缩状态,由此调节部123将对连接处的主体11部分产生约束作用,甚至会对相交处的主体11形成径向压缩作用,使连接有调节部123的主体11部分的径向尺寸相对其他部分的主体11更小,支架1此时的直径d2>d1。参见图5,可以对径向展开状态中的支架1进行再扩张,例如可以采用球囊3插入到主体11的管腔内以对其进行再扩张。参见图6,当充盈球囊3对植入体内的主体11进行再扩张时,可塑性变形的调节部123可在该外力的扩张作用被塑性扩张,处于塑性扩张状态的调节部123可以扩大支架1的直径,使得支架1整体在再扩张状态下,通过调节机构12的调节部123的塑性扩张而增大了直径,即再扩张状态中的支架1的直径d3>d2。
32.因本技术的支架1相比于仅有主体11的现有支架1,可以通过再次扩张而增大直径,当该支架1应用于植入后需要再次调节支架直径的领域,例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在支架1植入后进行压力测量时,若测得压力梯度需要进行调节,即门静脉压力有所降低但还没达到参考范围时,可通过再扩张由调节机构12增大支架1的通道直径尺寸,从而达到再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参见图7和图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环形波圈111,该环形可以是封闭环形,也可以沿轴向a螺旋延伸的开放环形。主体11可以包括一个环形波圈111,也可以包括多个波圈111,该多个波圈111沿轴向a依次间隔开排布。多个波圈111中,波圈111与波圈111之间可以连接,例如柔性连接或刚性连接,也可以不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34.每个波圈111包括多个交替且错位分布的波峰1111和波谷1112、以及连接相邻波峰1111和波谷1112的多个连接杆1113。波圈111中的波形可以是正弦波,也可以是方波或三角波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波圈111的这种波形结构,易于压缩和扩张,使得主体11及支架1的整体结构具有较佳的延展性。
35.波圈111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良好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镍钛合金或者钴铬合金、铁基材料等。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波圈111采用镍钛丝编织定型或者镍钛管切割定型而成;当然,波圈111也可以采用不锈钢丝编织或者切割定型而成。通过对波圈111选材,可以形成自膨式主体11,也可以形成球扩式主体11,应当知晓,上述波圈111和主体11仅用作举例,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适应场景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波圈111,此处不再赘述。
36.在本技术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主体11还包括覆盖波圈111的第一覆膜112。该第一覆膜112可以覆盖上述任一类型的波圈111,例如,当主体11包括多个波圈111时,第一覆膜112可以全部覆盖这些波圈111,形成整体覆膜的主体11,也可以部分覆盖这些波圈111,可以形成具有裸波圈部分和覆膜波圈部分的主体11,此次不再一一举例。第一覆膜112
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薄膜材料制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称e-ptfe)等。通过设置第一覆膜112,主体11可以形成为两端开口、中间封闭的管状结构,构成血流或其他体液通过的通道。
37.主体11通过波圈111或波圈111与第一覆膜112结合,形成具有内腔的管体结构,植入体内后,波圈111或波圈111与第一覆膜112一起可通过径向扩张牢固地附着于靶部位,例如主体11可通过径向支撑力以支撑门静脉和颈静脉之间的肝实质部分,从而建立血流通道,以降低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因此主体11的直径的大小决定了该管体形成的内腔通道的大小。例如,当支架1应用于tips时,支架1的直径直接影响门静脉压力的降低程度,直径越大,则门静脉压力降低越大,反之亦然。支架1植入后若测得门静脉压力的降低没达到参考范围,则可能表明此次手术的选型有偏差,需要更大直径值的支架1,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以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8.主体11至少具有径向压缩状态,通过外力的径向压缩,使其径向尺寸(径向尺寸可用直径d来表征)压缩至可容纳于输送系统中,例如可以容纳于输送鞘中,从而通过输送系统输送至体内。可将装载入输送系统的临界直径用d0表示,即当支架1的直径d≤d0时,主体11可以装载入输送系统。
39.主体11也至少具有径向扩张状态,可通过自膨或外力扩张(例如球扩方式)从径向压缩状态逐渐增大直径d,使得主体11形成的内腔通道逐渐增大,该通道可以作为植入后新的血流或其他体液通道,在径向扩张状态下,主体11可以具有最大直径d1,即d≤d1。例如,若主体11通过自膨进入径向扩张状态,则主体11在自然展开下的直径d为最大直径d1;若主体11通过球扩进入径向扩张状态,则主体11在球扩下的极限直径d为最大直径d1。
40.主体11也至少具有再扩张状态,当主体11植入到体内后,可以通过外力对径向扩张状态下的主体11进行再扩张,例如,可以通过球扩或扩张支架的作用对主体11进行再扩张。本技术中,主体11配置于在径向扩张状态下的最大直径d1即是其所能够扩张的最大直径,即使在径向扩张状态后续的再扩张状态下,主体11的直径d仍满足:d≤d1。
41.在上述示例实施例中,若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波圈111,则调节机构12的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可均与波圈111连接;若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波圈111以及覆盖波圈111的第一覆膜112,则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可均与第一覆膜112连接;或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中的一个与波圈111连接、另一个与第一覆膜112连接。
42.调节机构12整体呈现为长条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端121a、第二连接端122a、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之间的可塑性变形的调节部123。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可以在同一横截周向上彼此间隔开;也可以在不同的横截周向上、但是在同一投影周向上彼此间隔开,无论如何设置,均确保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之间具有周向间距。调节部123可在外力作用下径向压缩,处于塑性压缩状态,使其能与主体11一并装载于输送系统中,当卸除外力载荷后,该塑性压缩变形不可恢复,即当主体11在体内释放处于径向展开状态时,调节部123仍处于或基本处于原塑性压缩状态。而在主体11的径向展开状态下对支架1进行再扩张时,在该再扩张外力的作用下,调节部123可以塑性扩展变形,处于塑性扩张状态下的调节部123相对塑性压缩状态下的调节部123的长度增大,使得调节机构12的整体等效长度增大,从而增大了支架1整体的直径d。
43.调节机构12的设置有多种,可以是调节机构12整体都可塑性变形,即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之间均为调节部123;也可是调节机构12为多段式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21a与调节部12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121、以及连接于第二连接端122a与调节部1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如图2所示;还可以是调节机构12为组合式结构,例如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之间设有多个调节部123。上述调节机构12的结构仅用作举例,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结构,基于本技术教导的结构设置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44.具体地,为使调节部123可塑性变形,可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受力可变形材料制备调节部123,例如不锈钢、铂铱合金、铁基材料、黄金等材料。调节机构12具有一定的长度,沿长度方向为直线形或包括异形部分。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分别在同一周向上彼此间隔开与主体11连接,使得调节机构12可以在主体11的周向上跨越一定的区域,避免调节机构的长度方向与主体11的轴向a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从而无法在再扩张状态下通过其塑性扩张而扩展支架1的整体有效直径。通过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二连接端122a分别在同一周向上彼此间隔开,调节机构可以在主体11的局部区域周向跨越,也可以调节机构12绕主体11周向至少一整周或一整周以上,无论哪种连接方式,均可实现通过其塑性扩张而扩展支架1的整体有效直径。
45.调节机构12的调节部123为直线形,或具有一定弯曲形状,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调节部123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角,参见图2,在塑性压缩状态下,调节部123的弯折角为θ1,在此弯折角度下,该调节机构12的有效长度为h1。参见图9,在外力扩张作用下,调节部123的弯折角对应扩张展开,弯折角度θ2>θ1,调节部123从塑性压缩状态进入到塑性扩张状态,由于弯折角的扩展展开,调节机构12的有效长度从h1增加到h2,更甚者弯折角度θ2可以接近180
°
,调节部123基本呈直线状;而且还可以通过设置调节部123的连接方位,使得其与轴向a接近垂直,进一步提高塑性变形效果。调节机构12的有效长度增加后,支架1的有效直径对应增大,实现了植入后对支架1直径的再次调节,且调节部123因是塑性变形部件,增大的长度不会恢复,当外力卸载后,支架1扩张的直径对应不会恢复,支架1仍保持直径增大的状态。
46.进一步地,参见图10,调节部123可以包括多个交替且错位分布的弯折角1231、以及连接相邻弯折角1231的杆件1232,多个弯折角1231的设置,使得调节部123的塑性变形更加灵活,可以调节的范围更大。当然,多弯折角还可以变换为弹簧结构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47.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调节部123呈弧形弯曲状,参见图11所示,该弧形的调节部123从塑性压缩状态变化到塑性扩张状态后,调节部123的长度l1将变大,对应的,调节部123的高度l2将缩小,从而使得调节机构12的有效长度增大,以增大支架1的有效直径,从而实现对支架1径向尺寸的调节。
48.以上示例地提供了调节部123的可选结构,在本技术的其他可选实施方式中,在调节部123结构变换设置的基础上,还可以从材料特性或力学特性上对调节机构12进行对应设置。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12为多段式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a与调节部12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121、以及连接于第二连接端122a与调节部1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可设置调节部123的任意一处的截面面积均分别小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任
意一处的截面面积和第二连接部122的任意一处的截面面积,使得调节部123相比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在外力扩张下更易于塑性扩张,从而可以优先通过调节部123的塑性变形来实现支架1的直径调节。或者,还可以通过设置调节部123的弹性模量分别小于第一连接部121的弹性模量和第二连接部122的弹性模量,同样实现调节部123相比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在外力扩张下更易于塑性扩张。又或者,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中的至少一个的延伸率小于调节部123的延伸率,同样实现调节部123相比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在外力扩张下更易于塑性扩张。在具体应用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基于本技术的教导,通过设置调节机构12中各部分的截面积和/或弹性模量和/或延伸率来改变调节机构12的塑性变形模式。
49.下面将以一些具体实施例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2和图13,依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架1的调节机构12的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中的延伸率均小于调节部123的延伸率,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可以采用较低延伸率的柔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低弹性模量的pet或ptfe等材料制作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调节部123采用较高延伸率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不锈钢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均与同一个波圈111在不同的位置连接,使得调节机构12可以在主体11的周向上具有等效周向长度,从而可以调节支架1的管腔直径。当然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也可以分别与不同的波圈111连接,只要使得调节机构12可以在主体11的周向上具有等效周向长度即可。在该实施例中,柔性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与波圈111形成的柔性连接,可防止调节部123的变形受波圈111的刚性约束而影响变形,使得调节部123受外力扩张后的塑性变形更加灵活。
50.参见图14,依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支架1的主体11包括波圈111以及覆盖该波圈111的第一覆膜112,调节机构12的各部分均由铁基材料制成,调节部123呈圆弧弯曲状,第一连接端121a和第二连接端122a均与第一覆膜112连接。因第一覆膜112相比于波圈111为柔性材料,因此调节机构12与第一覆膜112之间的柔性连接可防止调节部123的变形受波圈111的刚性约束而影响变形,使得调节部123受外力扩张后的塑性变形更加灵活。当然,也可以是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一覆膜112连接,第二连接端122a与波圈111连接,至少一个连接端与主体11之间形成柔性连接即可。
51.参见图15,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依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支架1的主体11包括波圈111以及覆盖该波圈111的第一覆膜112,调节机构12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21a与调节部12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121、以及连接于第二连接端122a与调节部1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调节机构12的各部分均由铂铱合金制成,调节部123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角,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中的延伸率均小于调节部123的延伸率,且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均与第一覆膜112连接。通过柔性连接部设置结合与第一覆膜112之间的柔性连接,可以进一步防止调节部123的变形受波圈111的刚性约束而影响变形,使得调节部123受外力扩张后的塑性变形更加灵活。当然,也可以是第一连接端121a与第一覆膜112连接,第二连接端122a与波圈111连接,至少一个连接端与主体11之间形成柔性连接即可。
52.参见图16,依据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支架1的主体11包括波圈111、第一覆膜112以及第二覆膜113,第一覆膜112覆盖该波圈111,且第一覆膜112与第二覆膜113部分连接、并在第一覆膜112与第二覆膜113之间形成调节间隙,调节机构12容纳于调节间隙中。位于调
节间隙中的调节机构12沿主体11的周向与主体11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端121a和第二连接端122a可以均与同一个波圈111连接或与不同的波圈111连接,第一连接端121a和第二连接端122a也可以均与第一覆膜112连接,或者第一连接端121a和第二连接端122a中的一个与第一覆膜112连接、另一个与波圈111连接,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将调节机构12设于两个覆膜围合形成的调节间隙中,可以限定调节机构12在调节间隙中,从而在植入体内后不会顶在组织上/嵌入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或后续直径调节失败。同时调节间隙有足够的空间,有利于调节机构12在展开时有足够的空间,更有利于展开。
53.参见图17,在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主体11包括多个第二覆膜113a至113c,上述多个第二覆膜113a至113c沿主体11的周向间隔开排布,可以彼此错位,也可以顺序收尾相对排列。第二覆膜113b的两端更优设计为缩口,使和第一覆膜112形成的缩口间隙较小。调节机构12依次穿设于上述第二覆膜113a至113c分别与第一覆膜112形成的调节间隙中,这样即可以达到在收缩状态和塑性压缩状态时,调节机构都在调节间隙中,同时降低了制备难度,成品率更高。
54.参见图18和19,依据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支架1的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波圈111和覆盖该波圈111的第一覆膜112,波圈111中至少一部分穿出第一覆膜112,调节机构12通过穿出第一覆膜112的波圈111部分、并与主体11连接。本实施例中,波圈111的第一处111a从第一覆膜112穿出、并从第二处111b穿回,因此第一处111a与第二处111b之间的波圈111段未被第一覆膜112覆盖,调节机构12可从这部分未被第一覆膜112覆盖的波圈111与第一覆膜112之间通过,由于形成的间隙不需要增加额外材料,采用该结构即可以约束调节机构12的活动位置,又不会增加额外材料加大支架体积,可以采用更小鞘管,能应用于入路血管尺寸较小的患者,扩大了患者人群。
55.进一步地,波圈111可以包括多个交替且错位分布的波峰1111和波谷1112、以及连接相邻波峰1111和波谷1112的多个连接杆1113;波圈111中至少一个波峰1111和/或至少一个波谷1112穿出第一覆膜112;调节机构通过穿出第一覆膜112的波峰1111和/或波谷1112、并与主体11连接。
5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某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
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主体和设于所述主体上的至少一个调节机构;其中,所述主体包括至少一个环形波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可塑性变形的调节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并分别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主体配置于具有径向压缩状态、径向展开状态以及再扩张状态,所述调节部配置于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径向压缩状态和所述径向展开状态下均处于塑性压缩状态、在所述主体的再扩张状态下处于塑性扩张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覆盖所述波圈的第一覆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均与所述波圈连接;或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均与所述第一覆膜连接;或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中的一个与所述波圈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一覆膜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呈弧形弯曲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调节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调节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调节部的任意一处的截面面积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任意一处的截面面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任意一处的截面面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调节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调节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调节部的弹性模量分别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弹性模量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弹性模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角。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多个交替且错位分布的所述弯折角、以及连接相邻所述弯折角的杆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调节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调节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延伸率小于所述调节部的延伸率。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二覆膜,所述第一覆膜与所述第二覆膜部分连接、并在所述第一覆膜与所述第二覆膜之间形成调节间隙,所述调节机构容纳于所述调节间隙中。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圈中至少一部分穿出所述第一覆膜;所述调节机构通过穿出所述第一覆膜的所述波圈部分、并与所述主体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调式支架,包括管状主体和设于主体上的至少一个调节机构;主体包括至少一个环形波圈;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可塑性变形的调节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分别在同一周向上彼此间隔开与主体连接;主体配置于具有径向压缩状态、径向展开状态以及再扩张状态,调节部配置于在主体的径向压缩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下均处于塑性压缩状态、在主体的再扩张状态下处于塑性扩张状态。在支架可通过再次扩张而增大直径,当该支架应用于TIPS时,可通过再扩张由调节机构增大支架的通道直径尺寸,从而达到再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胡猛 刘世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迈迪健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04
技术公布日:2023/9/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