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扭力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10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阀门扭力机。


背景技术:

2.工业用阀门,如截止阀、球阀、闸阀、蝶阀等,都是承受内压的机械产品,必须在额定的压力、流量下打开、关闭,启闭力和启闭力矩是阀门开启或关闭所必须施加的作用力和力矩,阀门组装需要扭力机进行组装或测试。
3.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阀门扭力检测机[中国专利专利号为:201821466654.3;授权公告号:cn208621231u],其包括阀门安装座、阀门转动装置和扭力检测器,待检测的阀门固定在阀门安装座上,阀门转动装置用于转动打开或者关闭阀门,阀门转动装置转动打开或者关闭阀门时,扭力检测器采集阀门转动装置的施力值。
[0004]
上述的阀门扭力检测机,由阀门转动装置自动控制待测阀门的打开或者关闭,阀门转动装置打开或者关闭过程中扭力检测器动态检测阀门转动装置的施力值,以此自动获取待测阀门的扭力,但是该阀门扭力检测机是作为检测扭力用,不太适用于阀门的扭力组装,现有的阀门扭力机同该阀门扭力检测机结构类似,在组装的过程中需要将阀门的上下两端与固定的模头准确的定位,方可进行后续的扭力操作,步骤繁琐,当无法准确定位时需要转动阀门进行微调节,增大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快速定位、灵活调节和高适用性的阀门扭力机。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阀门扭力机,包括底座、下模头和上模头,所述底座顶部的后侧安装有粗调组件,所述粗调组件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分别安装有扭力组件和细调组件,所述扭力组件包括内六角圆管,所述细调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内六角圆管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固定组件,所述上模头安装在缓冲固定组件的底部。
[0007]
本阀门扭力机在传统的阀门扭力机安装粗调组件和细调组件的改进,可对上模头的位置进行快速精准调节,使上模头的底部与阀门接触,再通过缓冲固定组件和扭力组件的作用下,使上模头转动下移,使其刚好固定套在阀体六角头的表面,操作步骤简单,当无法准确定位时不需要转动阀门进行微调节,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8]
在上述的阀门扭力机中,所述粗调组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通过螺栓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通过支杆固定连接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转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镶嵌在底座的顶部。该丝杆使用时,呈下垂竖直状态,使其在电机一驱动的
作用下稳定的转动,从而使螺母套和支撑板稳定的上升或下降,该支撑杆使用时,起到对支撑板导向限位的作用,使其不会对丝杆的转动而发生倾斜。
[0009]
在上述的阀门扭力机中,所述丝杆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套,所述支撑板套设焊接在螺母套的表面,所述支撑杆的表面滑动套设有滑套一,所述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套设在滑套一的表面。该滑套一在实际使用时,根据支撑杆的尺寸可进行选取不同的尺寸,使滑套一的内壁与支撑杆的表面滑动接触,使支撑板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的顺畅,降低不安装滑套一时对支撑板的损耗,同时对支撑杆进行保护。
[0010]
在上述的阀门扭力机中,所述扭力组件包括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二的转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六角杆,所述内六角圆管的顶端通过轴承活动镶嵌在连接板的顶部,所述内六角圆管滑动套设在六角杆的表面。在实际使用时,六角杆可对内六角圆管进行限位导向,并且内六角圆管可在六角杆上进行滑动,使六角杆在电机二的驱动下可使内六角圆管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上模头的移动和转动,对阀门进行扭力检测。
[0011]
在上述的阀门扭力机中,所述缓冲固定组件包括六角块,所述六角块的顶端滑动贯穿在内六角圆管的底端,所述六角块的表面活动套设有伸缩弹簧,所述内六角圆管右侧的底部贯穿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的左端贯穿内六角圆管和六角块并延伸至内六角圆管的外部,所述插销左端的表面开设有通孔。在实际制造时,该伸缩弹簧的两端与内六角圆管的底部和上模头的顶部接触,这样设置的目的确保伸缩弹簧能够从六角块的表面进行取下,方便后期长时间使用后损坏进行维修,在实际制造时,上模头和六角块为一体式结构,这样设置的目的确保上模头和六角块之间的强度,有效避免在扭力过大的作用下损坏。
[0012]
在上述的阀门扭力机中,所述细调组件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板并通过螺栓与连接板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镶嵌连接有滑套二,所述滑套二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底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实际制造时,滑套一可根据支撑杆的尺寸可进行选取不同的尺寸,使滑套二的内壁与导杆的表面滑动接触,这样设置的目确保连接板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的顺畅,降低不安装滑套二时对导杆的损耗,同时对导杆进行保护。
[0013]
在上述的阀门扭力机中,底座的顶部滑动卡接有滑座,所述滑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定位套,所述下模头对接放置在定位套的内腔,所述定位套的正面螺纹镶嵌连接有固定螺栓。在实际制造时,滑座的底部为倒t型形式,这样设置的目的避免在组装的过程中,滑座从底座的顶部上移脱离底座,影响正常的组装,在实际制造时,定位套的内腔与下模头的底部形状相适配,使下模头不会在定位套内进行转动,为检测时保证稳定性。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阀门扭力机的优点为:在传统的阀门扭力机安装粗调组件和细调组件的改进,可对上模头的位置进行快速精准调节,通过缓冲固定组件和扭力组件的作用下,使上模头转动下移,使其刚好固定套在阀体六角头的表面,操作步骤简单,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阀门组装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阀门扭力机的立体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阀门扭力机的后视仰视的立体图。
[0017]
图3为本阀门扭力机的支撑板和滑套一的立体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阀门扭力机的内六角圆管和缓冲固定组件局部分解的立体图。
[0019]
图中:1、底座;2、下模头;3、上模头;4、粗调组件;41、支撑杆;42、顶板;43、电机一;44、丝杆;45、螺母套;46、滑套一;5、支撑板;6、竖板;7、固定板;8、扭力组件;81、电机二;82、六角杆;83、内六角圆管;9、缓冲固定组件;91、六角块;92、伸缩弹簧;93、插销;10、细调组件;101、液压缸;102、连接板;103、滑套二;104、导杆;11、滑座;12、定位套;13、固定螺栓。
实施方式
[0020]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1]
如图1、图2、图3和4所示,本阀门扭力机主要由底座1、下模头2和上模头3组成,底座1顶部的后侧安装有粗调组件4,粗调组件4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板5,支撑板5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竖板6,竖板6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表面分别安装有扭力组件8和细调组件10,扭力组件8包括内六角圆管83,细调组件10包括连接板102,内六角圆管83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固定组件9,上模头3安装在缓冲固定组件9的底部。
[0022]
在实际制造时,该粗调组件4的具体实施方式为:粗调组件4包括支撑杆41,支撑杆41的底端通过螺栓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杆41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顶板42,顶板42的顶部通过支杆固定连接有电机一43,电机一43的转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丝杆44,丝杆44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镶嵌在底座1的顶部,丝杆44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套45,支撑板5套设焊接在螺母套45的表面,支撑杆41的表面滑动套设有滑套一46,支撑板5通过螺栓固定套设在滑套一46的表面。
[0023]
在实际制造时,该扭力组件8的具体实施方式为:扭力组件8包括电机二81,电机二81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固定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机二81的转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六角杆82,内六角圆管83的顶端通过轴承活动镶嵌在连接板102的顶部,内六角圆管83滑动套设在六角杆82的表面。
[0024]
在实际制造时,该缓冲固定组件9的具体实施方式为:缓冲固定组件9包括六角块91,六角块91的顶端滑动贯穿在内六角圆管83的底端,六角块91的表面活动套设有伸缩弹簧92,内六角圆管83右侧的底部贯穿设置有插销93,插销93的左端贯穿内六角圆管83和六角块91并延伸至内六角圆管83的外部,插销93左端的表面开设有通孔。
[0025]
在实际制造时,该细调组件10包括液压缸101的具体实施方式为:细调组件10包括液压缸101,液压缸101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固定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液压缸101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板7并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02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支撑板5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镶嵌连接有滑套二103,滑套二10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杆104,导杆104的底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02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6]
在实际制造时,该底座1的顶部滑动卡接有滑座11,滑座11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定位套12,下模头2对接放置在定位套12的内腔,定位套12的正面螺纹镶嵌连接有固定螺栓13。
[0027]
使用时,将缓冲固定组件9上的六角块91插入到内六角圆管83的底部,将插销93穿
过内六角圆管83和六角块91,将钢丝穿过插销93上的通孔并弯折,实现对内六角块91的固定,同时内六角块91可在内六角圆管83上一定范围内移动,将阀门放置定位到下模头2上,控制电机一43的运行使丝杆44转动,在支撑杆41导向限位的作用下使螺母套45、支撑板5、扭力组件8、细调组件10和缓冲固定组件9下移,对上模头3的位置进行粗调,控制电机一43的关闭,控制液压缸101的运行使连接板102、导杆104、内六角圆管83和缓冲固定组件9下移,从而使下模头2下移与阀门上的六角头接触,并使伸缩弹簧92进行压缩,控制液压缸101的停止和电机二81的运行,使六角杆82和内六角圆管83转动,从而使缓冲固定组件9和上模头3转动,使上模头3内腔的六角与阀门上的六角头正对,在伸缩弹簧92的作用下使上模头3下移套在阀门上的六角头上,在电机二81驱动下进行转动以完成阀门的扭力组装。
[0028]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阀门扭力机,包括底座(1)、下模头(2)和上模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后侧安装有粗调组件(4),所述粗调组件(4)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竖板(6),所述竖板(6)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的表面分别安装有扭力组件(8)和细调组件(10),所述扭力组件(8)包括内六角圆管(83),所述细调组件(10)包括连接板(102),所述内六角圆管(83)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固定组件(9),所述上模头(3)安装在缓冲固定组件(9)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扭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调组件(4)包括支撑杆(41),所述支撑杆(41)的底端通过螺栓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1)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顶板(42),所述顶板(42)的顶部通过支杆固定连接有电机一(43),所述电机一(43)的转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丝杆(44),所述丝杆(44)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镶嵌在底座(1)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门扭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44)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套(45),所述支撑板(5)套设焊接在螺母套(45)的表面,所述支撑杆(41)的表面滑动套设有滑套一(46),所述支撑板(5)通过螺栓固定套设在滑套一(46)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扭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组件(8)包括电机二(81),所述电机二(81)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固定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二(81)的转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六角杆(82),所述内六角圆管(83)的顶端通过轴承活动镶嵌在连接板(102)的顶部,所述内六角圆管(83)滑动套设在六角杆(82)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扭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固定组件(9)包括六角块(91),所述六角块(91)的顶端滑动贯穿在内六角圆管(83)的底端,所述六角块(91)的表面活动套设有伸缩弹簧(92),所述内六角圆管(83)右侧的底部贯穿设置有插销(93),所述插销(93)的左端贯穿内六角圆管(83)和六角块(91)并延伸至内六角圆管(83)的外部,所述插销(93)左端的表面开设有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扭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调组件(10)包括液压缸(101),所述液压缸(101)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固定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101)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板(7)并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02)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5)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镶嵌连接有滑套二(103),所述滑套二(10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杆(104),所述导杆(104)的底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02)的顶部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扭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滑动卡接有滑座(11),所述滑座(11)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定位套(12),所述下模头(2)对接放置在定位套(12)的内腔,所述定位套(12)的正面螺纹镶嵌连接有固定螺栓(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阀门扭力机,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阀门组装不够方便等问题。本阀门扭力机包括底座、下模头和上模头,底座顶部的后侧安装有粗调组件,粗调组件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顶部的前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竖板,竖板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表面分别安装有扭力组件和细调组件,扭力组件包括内六角圆管,细调组件包括连接板,内六角圆管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固定组件,上模头安装在缓冲固定组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操作步骤简单,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阀门组装效率。提高了阀门组装效率。提高了阀门组装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苏云飞 陈军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玉环恩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9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