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组件和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9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管组件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冰箱、冷库等制冷设备中的换热器用于实现换热功能,换热器中通常设置有两组用于换热的管道,目前换热器中管道的换热速度较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有鉴于此,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一管体上设有凸部;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贴合,并用于与第一管体换热,第二管体上设有凹部,凸部插接至凹部内。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管组件,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用于换热,具体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中流动的冷媒温度不同,由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贴合,因此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能够进行热交换。
6.在第一管体上设置有凸部,在第二管体上设置有凹部,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接触时,凸部插接至凹部内。凸部和凹部相配合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换热速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7.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凸部和凹部的数量均为多个,因此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为互相嵌套的结构。
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凸部沿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凹部沿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10.在该技术方案中,凸部沿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可以使得凸部具有较大的长度,同理,凹部沿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使得凹部具有较大的长度。通过增大凸部和凹部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1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凹部沿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贯通第二管体。
12.在该技术方案中,凹部贯通第二管体,因此凹部的长度与第二管体的长度相等,此时凹部的长度较大,为了保证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设置凸部的长度与第一管体的长度相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管组件的换热效率。
13.另外,由于凹部贯通第二管体,不需要对凹部的长度进行单独设计,方便用户对第二管体进行加工。
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凸部和凹部的配合方式为过盈配合。
15.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保证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稳定接触,需要将第一管体连接于第二管体。凸部和凹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使得凸部能够插紧于凹部内,凸部和凹部不易分离,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管体稳定地连接于第二管体,保证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能够稳定地进行换热。
16.凸部和凹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不需要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上加工成型有用于安装的孔结构,从而可以避免对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结构造成破坏,保证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结构稳定性。
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管组件还包括:凸筋,设于第一管体和/或第二管体的内壁。
1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管体和/或第二管体的内壁上加工成型有凸筋,凸筋凸出于第一管体和/或第二管体的内壁。
19.以凸筋设置在第一管体的内壁进行示例性说明,凸筋能够起到降低第一管体内冷媒的流速的作用。具体地,冷媒在第一管体内流动的过程中,当冷媒遇到凸筋时,会发生紊流,能够提高换热效果,而且,通过设置凸筋,能够增加冷媒流动的行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第一方向,第一管体上设有多个凸部,第二管体上设有多个凹部,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
21.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凸部沿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垂直于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一管体上整齐的排布有多个凸部。同样地,多个凹部沿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垂直于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二管体上整体的排布有多个凹部,能够降低对换热管组件的加工难度,提高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装配便利性。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第一方向截取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
23.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管组件的截面可以为圆形,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截面为类似半圆的形状,将凸部插接至凹部内的情况下,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截面形成完整的圆形。
24.换热管组件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截面沿着椭圆的长轴或短轴分为两部分。
25.换热管组件的截面还可以为矩形,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截面沿着矩形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26.将换热管组件的截面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的较为相近,形状较为规整,从而方便对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进行加工。
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管组件还包括:导热层,设于第一管体和/或第二管体,用于对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进行导热。
28.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第一管体和/或第二管体上设置导热层,导热层的导热性能较高,可以提高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换热效率。
2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管组件,且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为至少任一种:冰箱、冰柜、冷柜和冷藏车辆。
31.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连接的示意图之一;
34.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的爆炸图之一;
35.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连接的示意图之二;
36.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的爆炸图之二;
37.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
39.100第一管体,110凸部,200第二管体,210凹部,300凸筋,400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2.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组件和制冷设备。
43.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换热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第一管体100上设有凸部110,第二管体200与第一管体100贴合,第二管体200用于与第一管体100换热,第二管体200上设有凹部210,凸部110插接至凹部210内。
44.本实施例提出的换热管组件,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用于换热,具体地,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中流动的冷媒温度不同,例如,第一管体100内流通的是液态冷媒,第二管体200内流通的是气态冷媒,由于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相贴合,因此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能够进行热交换。
45.在第一管体100上设置有凸部110,在第二管体200上设置有凹部210,当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相接触时,凸部110插接至凹部210内。凸部110和凹部210相配合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换热速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46.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凸部110和凹部210的数量均为多个,因此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为互相嵌套的结构。
47.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高效换热结构,该结构能够提升换热效率,降低换热管组
件的结构层次,降低换热管组件的成本,通过设计一种互相嵌套的结构以提升换热面积,不限于在结构上增加提升换热效率的花纹或者肋条结构。
48.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的换热管组件为换热器。
49.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通过互相嵌套为一体,互相制成,该结构承压能力强,不易变形。
50.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凸部110沿第一管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凹部210沿第二管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
51.在该实施例中,凸部110沿第一管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可以使得凸部110具有较大的长度,同理,凹部210沿第二管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使得凹部210具有较大的长度。通过增大凸部110和凹部210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52.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凹部210沿第二管体200的长度方向贯通第二管体200。
53.在该实施例中,凹部210贯通第二管体200,因此凹部210的长度与第二管体200的长度相等,此时凹部210的长度较大,为了保证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设置凸部110的长度与第一管体100的长度相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管组件的换热效率。
54.另外,由于凹部210贯通第二管体200,不需要对凹部210的长度进行单独设计,方便用户对第二管体200进行加工。
55.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凸部110和凹部210的配合方式为过盈配合。
56.在该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之间稳定接触,需要将第一管体100连接于第二管体200。凸部110和凹部21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使得凸部110能够插紧于凹部210内,凸部110和凹部210不易分离,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管体100稳定地连接于第二管体200,保证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能够稳定地进行换热。
57.凸部110和凹部21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不需要在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上加工成型有用于安装的孔结构,从而可以避免对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结构造成破坏,保证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结构稳定性。
58.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将第一管体100固定于第二管体200。
59.如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还包括:凸筋300,凸筋300设于第一管体100和/或第二管体200的内壁。
6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00和/或第二管体200的内壁上加工成型有凸筋300,凸筋300凸出于第一管体100和/或第二管体200的内壁。
61.以凸筋300设置在第一管体100的内壁进行示例性说明,凸筋300能够起到降低第一管体100内冷媒的流速的作用。具体地,冷媒在第一管体100内流动的过程中,当冷媒遇到凸筋300时,会发生紊流,能够提高换热效果,而且,通过设置凸筋300,能够增加冷媒流动的行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62.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管体100上设有多个
凸部110,图1中的箭头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管体200上设有多个凹部210,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管体100的长度方向。
63.在该实施例中,多个凸部110沿第一管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垂直于第一管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一管体100上整齐的排布有多个凸部110。同样地,多个凹部210沿第二管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垂直于第二管体20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二管体200上整体的排布有多个凹部210,能够降低对换热管组件的加工难度,提高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装配便利性。
64.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截取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
65.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的截面可以为圆形,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截面为类似半圆的形状,将凸部110插接至凹部210内的情况下,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截面形成完整的圆形。
66.换热管组件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截面沿着椭圆的长轴或短轴分为两部分。
67.换热管组件的截面还可以为矩形,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截面沿着矩形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68.将换热管组件的截面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的较为相近,形状较为规整,从而方便对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进行加工。
69.如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还包括:导热层400,导热层400设于第一管体100和/或第二管体200,用于对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之间进行导热。
70.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管体100和/或第二管体200上设置导热层400,导热层400的导热性能较高,可以提高第一管体100和第二管体200的换热效率。
71.示例性地,到热层可以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铝合金等。
7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管组件,且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3.在上述实施例中,制冷设备为至少任一种:冰箱、冰柜、冷柜和冷藏车辆。
74.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凸部;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贴合,并用于与所述第一管体换热,所述第二管体上设有凹部,所述凸部插接至所述凹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沿所述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管体。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的配合方式为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筋,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或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多个凸部,所述第二管体上设有多个凹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管体的长度方向。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截取所述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层,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或所述第二管体,用于对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进行导热。9.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管组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为至少任一种:冰箱、冰柜、冷柜和冷藏车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管组件和制冷设备,其中,换热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上设有凸部,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贴合,第二管体用于与第一管体换热,第二管体上设有凹部,凸部插接至凹部内。凸部插接至凹部内。凸部插接至凹部内。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华 蒋全喜 计策 王一鸣 张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4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