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12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处理设备技术改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化工生产中氯化物干燥结晶、石油化工生产工艺中催化剂再生或工业废水蒸发浓缩处理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氯高温尾气,直接排放会产生粉尘及含氯气态污染物,同时伴生巨大的热污染。因此,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安全排放。
3.目前,含氯高温尾气净化方法主要采用急冷塔+吸收塔的系统处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该组合处理系统由多个装置通过管道连接而成,即每两相邻的装置均由管道连接,这种方式,不但安装量大,而且管道多,占地也大。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组合工艺对含氯尾气进行除尘、降温、除氯及除湿等处理,实现废气的达标排放;同时,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有效减小设备占地面积及投资成本。相较于市场上存在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塔,本实用新型采用储水箱内置换热盘管对循环喷淋液降温替代传统外置降温水箱的换热方式,极大的简化了设备的结构和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旨在解决含氯高温尾气的降温效率低、废气吸收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所述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及外循环喷淋子系统,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装置本体整体呈塔状结构,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装置本体内部自下向上分别设有储水子系统、进风子系统、吸收子系统、内循环喷淋子系统及除雾子系统,所述储水子系统通过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连接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储水子系统包括储水箱及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设于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储水箱的侧壁设有循环喷淋出水口。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进风子系统包括进风主管、盲板法兰、进风排水管、进风支管、隔热部件及雨帽,所述进风主管一端穿过所述装置本体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盲板法兰与所述进风主管的一端自带法兰固定连接,所述进风主管的两端自带法兰与所述装置本体的连接处设有所述隔热部件,所述进风主管的另一端的侧壁向下设有进风排水管,所述进风主管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的侧壁向上设有多个进风支管,每个所述进风支管的顶部设有一雨帽。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吸收子系统包括吸收填料及pp格栅,所述吸收填料以散堆方式堆积于所述pp格栅上,所述吸收填料采用pp材质制成的专用吸收填料。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包括喷淋进水口、内喷淋管及多个喷嘴,所述喷淋进水口穿过所述装置本体的侧壁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内喷淋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喷淋进水口的出水端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多个所述喷嘴分别设于所述喷淋管上。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多个所述喷嘴均朝向所述吸收子系统。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除雾子系统采用除雾器。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包括外循环喷淋管道及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外循环喷淋管道连接所述循环喷淋出水口,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通过外循环喷淋管道连接所述喷淋进水口的进水端。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穿出所述装置本体,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为冷却水入口及冷却水出口;所述进风排水管上设有u形存水弯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进风主管置于所述储水箱的液面下方,所述进风支管的下半部置于所述储水箱的液面下方。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有效减少传统工艺设备之间的连接管道,可更加方便运输安装;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有效节省占地面积、结构整体更紧凑;采用进风管预降温+换热盘管两种内置换热方式可替代传统急冷塔,有效降低投资成本,且安装维修更加方便;采用两种内置换热方式能有效降低含氯高温尾气的温度,提高尾气的吸收效率;仅进风管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材质或碳钢内衬防腐层方式,其余部件可采用成本更低pp/pvc/pe材质,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成本。采用两种内置换热方式可替代传统急冷塔,有效降低投资成本,且安装维修更加方便;采用两种内置换热方式可有效降低含氯高温尾气的温度,提高尾气的吸收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附图标记:1-装置本体2-进风子系统3-储水子系统4-吸收子系统5-内循环喷淋子系统6-除雾子系统7-出风口8-外循环喷淋子系统201-进风主管202-进风支管203-雨帽204-盲板法兰205-隔热部件206-进风排水管301-储水箱302-换热盘管303-冷却水进口304-冷却水出口501-喷淋进水口502-内喷淋管503-喷嘴801-外循环喷淋管道802-循环泵
1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
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所述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及外循环喷淋子系统8,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8设于所述装置本体1上,所述装置本体1整体呈塔状结构,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7,所述装置本体1内部自下向上分别设有储水子系统3、进风子系统2、吸收子系统4、内循环喷淋子系统5及除雾子系统6,所述储水子系统3通过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8连接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5。
21.所述储水子系统3包括储水箱301及换热盘管302,所述换热盘管302设于所述储水箱301内,所述储水箱301的侧壁设有循环喷淋出水口。
22.所述换热盘管302的两端穿出所述装置本体1,所述换热盘管302的两端分别为冷却水进口303及冷却水出口304。
23.所述进风子系统2包括进风主管201、盲板法兰204、进风排水管206、进风支管202、隔热材料205及雨帽203,所述进风主管201一端穿过所述装置本体1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1上,所述盲板法兰204与所述进风主管201的一端的自带法兰固定连接,为避免高温的进风管与装置本体侧壁直接接触,所述进风主管201的两端自带法兰与装置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所述隔热部件205,为及时排放进风主管201内部凝结水,进风主管201的另一端的侧壁向下设有进风排水管206,其进风排水管206设置有u型存水弯实现水封效果防止废气泄露并可自动排水;所述进风主管201上设有多个进风支管202,多个所述进风支管202均垂直设于所述进风主管201的上表面,为避免进风主管201内有循环水进入或有冷凝水凝结,每个所述进风支管202的顶部设有一雨帽203。
24.所述吸收子系统4采用pp材质的专用吸收填料,填料采用散堆的方式堆积、采用pp格栅予以支撑;具有比表面积大、吸收效率高、压降小等优点。
25.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5包括喷淋进水口501、内喷淋管502及多个喷嘴503,所述喷淋进水口501穿过所述装置本体1的侧壁设于所述装置本体1上,所述内喷淋管502的一端连接所述喷淋进水口501的出水端置于所述装置本体1内,多个所述喷嘴503分别设于所述内喷淋管502上。
26.多个所述喷嘴503均朝向所述吸收子系统4。
27.所述除雾子系统6采用除雾器。除雾器采用s型带钩折板、散堆填料及丝网中的一种或其中两种的组合或三种组合;具有梯度除雾、效率高、压降小等优点。
28.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8包括外循环喷淋管道801及循环泵802,所述循环泵802的进水口通过外循环喷淋管道801连接所述循环喷淋出水口,所述循环泵802的出水口通过外循环喷淋管道801连接所述喷淋进水口501的进水端。
29.为保证喷淋塔内的循环液及时降温,所述储水箱301侧面外部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冷却水进口303、冷却水出口304;所述换热盘管302的两端分别于冷却水进口303及冷却水出口304连接,换热盘管302置于储水箱301下部。
30.为保障高温废气的初步降温效果,所述进风主管与201所述进风支管202下半部位于所述储水箱301液面下方。
31.在本技术中进风子系统2需要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材质或碳钢内衬防腐层方式,其余部件采用成本更低的pp/pvc/pe材质。
32.所述换热盘管302置于储水箱301内直接与喷淋液接触,换热盘管302的材质需耐氯离子腐蚀,设置为2205双相不锈钢材质、pe、pp等耐腐蚀材质。
33.含氯高温废气通过进风口子系统2进入进风主管201均匀布气到进风支管202继而进入装置本体1内,储水箱301内的喷淋液对进风主管201和进风支管202内的高温气体预先降温;喷淋液经过循环泵802与外循环喷淋管道801输送到内喷淋子系统5,再通过内喷淋管502上布置的多个喷嘴503进行喷淋;废气依次经过吸收子系统4的专用填料和除雾子系统6的组合除雾器,当废气穿过填料层时气体中的污染物与填料上的液体薄膜反应从而被溶解吸收,降温净化后的气体最后通过出风口7排出。
34.装置本体1内的循环喷淋液温度逐渐上升,在储水箱301内与接入冷却水的换热盘管302进行冷热交换以降低温度;冷却后的喷淋液继续对进风主管201和进风支管202内的高温废气进行降温,使废气温度降低到满足处理要求的温度。
35.废气通过进风管2进入进风主管202,再分配到各进风支管203进入装置本体1内,此过程中由于进风主管201与进风支管202的下部均在储水箱301的液面以下,管内的高温气体会被储水箱301的较低温度的循环液吸收热量从而降低到50℃以下;被降温后的气体进入到吸收子系统4专用填料中,与循环液充分接触,废气中的氯盐成分被溶解吸收,并且气温被进一步降低;然后通过置于装置本体1上部的除雾子系统6将气体中的可见液滴去除,最后从装置本体1顶部的出风口7排出,实现废气的降温、除氯、除湿。
36.内循环喷淋子系统5的循环液通过置于外部的喷淋循环泵802与外循环喷淋管道801、喷嘴503、内喷淋管502持续循环喷淋。
37.循环液吸收废气的热量后升温,为维持废气的持续降温效果需保证循环液维持较低温度。本实施案例中,在储水箱301底部设置换热盘管302,通过外接的循环冷却水,持续将塔内热量带走,从而保障循环液维持较低温度,一般为30-35℃。
38.由于尾气高温且含氯,传统工艺设备整体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材质或碳钢内衬防腐层等方式,投资较大;相较传统方式,本实施案例中仅进风主管201和进风支管202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材质或碳钢内衬防腐层方式,其余部件可采用成本更低的pp/pvc/pe材质,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成本;特别的,由于循环液温度较低,氯离子吸收效果更有保障。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及外循环喷淋子系统,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装置本体整体呈塔状结构,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装置本体内部自下向上分别设有储水子系统、进风子系统、吸收子系统、内循环喷淋子系统及除雾子系统,所述储水子系统通过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连接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子系统包括储水箱及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设于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储水箱的侧壁设有循环喷淋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穿出所述装置本体,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为冷却水进口及冷却水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子系统包括进风主管、盲板法兰、进风排水管、进风支管、隔热部件及雨帽,所述进风主管一端穿过所述装置本体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盲板法兰与所述进风主管的一端自带法兰固定连接,所述进风主管的两端自带法兰与所述装置本体的连接处设有所述隔热部件,所述进风主管的另一端的侧壁向下设有进风排水管,所述进风主管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的侧壁向上设有多个进风支管,每个所述进风支管的顶部设有一雨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主管置于所述储水箱的液面下方,所述进风支管的下半部置于所述储水箱的液面下方;所述进风排水管上设有u形存水弯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子系统包括吸收填料及pp格栅,所述吸收填料以散堆方式堆积于所述pp格栅上,所述吸收填料采用pp材质制成的专用吸收填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包括喷淋进水口、内喷淋管及多个喷嘴,所述喷淋进水口穿过所述装置本体的侧壁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内喷淋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喷淋进水口的出水端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多个所述喷嘴分别设于所述内喷淋管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喷嘴均朝向所述吸收子系统。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子系统采用除雾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包括外循环喷淋管道及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外循环喷淋管道连接所述循环喷淋出水口,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通过外循环喷淋管道连接所述喷淋进水口的进水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气体处理设备技术改进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所述用于处理含氯高温尾气的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及外循环喷淋子系统,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装置本体整体呈塔状结构,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装置本体内部自下向上分别设有储水子系统、进风子系统、吸收子系统、喷淋子系统及除雾子系统,所述储水子系统通过所述外循环喷淋子系统连接所述内循环喷淋子系统。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有效节省占地面积、结构整体更紧凑;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有效减少传统工艺设备之间的连接管道,可更加方便运输安装。装。装。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灵 王金涛 梁汝青 刘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瑞科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0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