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89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敷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


背景技术:

2.热敷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止痛、消肿,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药物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3.中医有宫寒不孕的说法。女性的子宫就像是胎儿的暖房,如果子宫内冰冷,那么胎儿就无法生长。中医所说的"子宫"不单指孕育宝宝的那个"房子",是包括子宫、卵巢、附件在内的多种器官和它们的功能。为了防止宫寒,女性应该特别注意保持小腹的温暖。尤其是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女性,还有那些经常坐着不动的女性,更应该注意腹部和下半身的保暖。
4.在女性腹部子宫所在区域内进行热敷理疗,能够调经养血、温暖子宫,起到抗炎修复、科学调理子宫环境、有效保护身体健康和生育能力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人流后的子宫损伤、妇科炎症、宫寒不孕以及未婚寒性体质女性因宫寒所带来的痛经等病症。
5.传统人们会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发热介质放置在女性腹部子宫对应的位置处进行热敷理疗,但是这类介质热无法较长时间维持,而且几乎无法做到恒温的效果,所以使用起来并不理想。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优化,在近些年市场上也出现了可以提供发热功能的电子装置,但是这类产品大多功能简单,且结构设计不合理,在使用过程中也无法做到较好的恒温和与人体紧密贴合的效果,从而导致其实际使用效果不近人意。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应用蓄电池为发热片提供电能使其实现长时间发热,通过设置温感探头结合恒温控制电路实现实时恒温监控调节,保障使用过程中维持恒温状态,从而提高热敷理疗效果,并在发热体与人体贴合面之间设置软质弹性垫片、软质发热片和软质导热罩,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可实现热敷作业面与人体腹部进行自适应调节,不但可以适用于不同体形人群使用,而且与人体腹部贴合效果更好,避免由于贴合不严实出现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理疗效果的现像发生,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两侧与一绑带两端对接,并通过绑带实现佩戴于人体腹部处,以实现对女性人群子宫进行热敷理疗,所述发热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朝向人体一侧设置为与人体腹部轮廓贴合相符的弧面,所述弧面朝向人体一侧依次贴覆有软质弹性垫片、发热片和软质导热罩,所述软质导热罩与发热片热传导连接,所述软质弹性垫片可自适应推送发热片抵触软质导热罩并使发热片产生形变以提供发热片与软质导热罩保持
最大面积的接触,所述软质弹性垫片可自适应软质导热罩形变,以使软质导热罩自适应与不同类型的人体腹部轮廓保持良好的贴合。
8.优选地,所述软质弹性垫片为海绵片,所述海绵片朝向发热体一侧与所述弧面贴合连接,另一面与发热片贴合连接,所述发热片为软质片材。
9.优选地,所述发热片包括呈薄片形态的封装膜,所述封装膜上以肠道造型布置有发热铜片,和封装有温感探头,所述温感探头与软质导热罩传导连接。
10.优选地,所述软质导热罩为尼龙布料材质制作而成的面罩,所述软质导热罩周向边缘固定连接于所述发热体周向边缘处,以使所述软质导热罩形成与所述弧面形态相近的弧面造型。
11.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内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内壳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容腔向设置有电路板组件,所述后壳可拆卸连接于内壳远离前壳一侧,所述弧面成型于后壳远离内壳一侧。
12.优选地,所述容腔内设置有蓄电池和振动电机,所述蓄电池和振动电机均与电路板组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组件上电性连接设置有控制按键和usb接口,所述前壳前端开设有按键通孔,所述按键通孔内安装有按键面板,所述按键面板与控制按键按压连接,所述usb接口设置于内壳预设的通孔中,并从通孔向外伸出。
13.优选地,所述振动电机居中于内壳中心轴线设置。
14.优选地,所述内壳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壳体设置的扣位,所述后壳对应扣位设置有伸出于壳体表面的扣爪,所述后壳通过扣爪和扣位之间的卡扣作用实现可拆卸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应用蓄电池为发热片提供电能使其实现长时间发热,通过设置温感探头结合恒温控制电路实现实时恒温监控调节,保障使用过程中维持恒温状态,从而提高热敷理疗效果,并在发热体与人体贴合面之间设置软质弹性垫片、软质发热片和软质导热罩,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可实现热敷作业面与人体腹部进行自适应调节,不但可以适用于不同体形人群使用,而且与人体腹部贴合效果更好,避免由于贴合不严实出现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理疗效果的现像发生。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图一;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图二;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参考图一;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壳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片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原理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电路走向方框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振动按摩电路走向方框图。
25.图中:1发热体;11按键面板;12前壳;13电路板组件;131控制按键;14usb接口;15蓄电池;16振动电机;17内壳;171扣位;18后壳;181弧面;182扣爪;2软质弹性垫片;3发热片;31封装膜;32发热铜片;33温感探头;4软质导热罩;5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5,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包括发热体1,所述发热体1两侧与一绑带5两端对接,并通过绑带5实现佩戴于人体腹部处,以实现对女性人群子宫进行热敷理疗,所述发热体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朝向人体一侧设置为与人体腹部轮廓贴合相符的弧面181,所述弧面181朝向人体一侧依次贴覆有软质弹性垫片2、发热片3和软质导热罩4,所述软质导热罩4与发热片3热传导连接,所述软质弹性垫片2可自适应推送发热片3抵触软质导热罩4并使发热片3产生形变以提供发热片3与软质导热罩4保持最大面积的接触,所述软质弹性垫片2可自适应软质导热罩4形变,以使软质导热罩4自适应与不同类型的人体腹部轮廓保持良好的贴合。
28.所述软质弹性垫片2为海绵片,所述海绵片朝向发热体1一侧与所述弧面181贴合连接,另一面与发热片3贴合连接,所述发热片3为软质片材。所述发热片3包括呈薄片形态的封装膜31,所述封装膜31上以肠道造型布置有发热铜片32,和封装有温感探头33,所述温感探头33与软质导热罩4传导连接。所述软质导热罩4为尼龙布料材质制作而成的面罩,所述软质导热罩4周向边缘固定连接于所述发热体1周向边缘处,以使所述软质导热罩4形成与所述弧面181形态相近的弧面造型。
29.所述发热体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壳12、内壳17和后壳18,所述前壳12和内壳17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容腔向设置有电路板组件13、蓄电池15和振动电机16,所述蓄电池15和振动电机16均与电路板组件13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组件13上电性连接设置有控制按键131和usb接口14,所述前壳12前端开设有按键通孔121,所述按键通孔121内安装有按键面板11,所述按键面板11与控制按键131按压连接,所述usb接口14设置于内壳17预设的通孔中,并从通孔向外伸出,所述usb接口14通过充电线外接外部供电电源时可以为蓄电池15进行充电以补充电能,按压调节所述按键面板11对应的按键可以调节、控制发热片3和振动电机16的工作状态。所述后壳18可拆卸连接于内壳17远离前壳12一侧,所述弧面181成型于后壳18远离内壳17一侧,所述内壳17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壳体设置的扣位171,所述后壳18对应扣位171设置有伸出于壳体表面的扣爪182,所述后壳18通过扣爪182和扣位171之间的卡扣作用实现可拆卸连接。所述振动电机16居中于内壳17中心轴线设置,当振动电机16工作时,可为发热体1在热敷的同时提供振动按摩功能,从而加强理疗效果。
30.参阅图6-8,充电电路描述:插入usb线对产品进行充电时,(输入检测-pin7)的电平变高,单片机如果在关机状态则被唤醒并运行充电指示程序;如果在工作状态则强制关闭加热和震动功能,按键失效,并切换到充电指示程序;和(震动3档灯-pin15)做充电状态指示,充电未满时灯呼吸,充满则长亮;充电指示,单片机通过检测(充电-pin10)脚电平判断电池是否充满,同时控制(加热3档灯-pin8)结束充电拔掉usb线时,(输入检测-pin7)的电平变低,单片机退出充电指示程序并关机,按键恢复;
31.加热功能:(加热按键-pin3)长按控制加热功能的开/关,开机后短按可循环切换加热温度档位;开启加热功能后,(加热-pin12)输出高电平控制n-mos管m2导通,使加热片
通电并全速加热,同时(ntc-pin13)进行adc检测,获取传感器温度,当温度接近所选档位的设定温度时,(加热-pin12)输出变为pwm方波,且根据检测温度实时调整pwm占空比,以达到恒温效果;
32.震动功能:(震动按键-pin2)长按控制震动功能的开/关,开机后短按可循环切换震动节奏档位;开启震动功能后,(震动-pin11)输出对应档位预设的震动节奏方波,控制n-mos管m1按节奏进行导通和关断,使震动电机按对应节奏震动和停止,以达到震动按摩的效果。
33.电路控制原理走向:由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震动电机驱动电路、发热片驱动电路、温度检测电路、人机交互电路等组成。
34.充电电路由b板的type-c母座、rc1电阻、rc2电阻、b板-a板连接线(插j3座子),a板的j3座子、me4084充电管理ic、ic外围元件(r1、r2、c1、c2)、j4电池座、r3电阻和r16电阻组成;r3电阻与r16电阻串联接到j3座子上,其串联的中点接到mcu的pin7作为输入检测(i/o设为悬空状态,检测type-c是否有5v输入);me4084的pin7通过电阻r2连接到mcu的pin10作为充电状态检测(i/o设为上拉)。电路工作过程:当type-c输入5v对产品进行充电时,电阻r3与r16的中点电压由低变高,使mcu进入充电指示状态(该状态下震动和加热功能不可用,按键不可用);同时5v输入到me4084的pin4和pin8,使充电ic开始工作,电容c1为5v输入滤波电容,电容c2为me408充电输出滤波电容,连接到电池正极,电阻r1为me4084的恒流充电电流设置电阻,充电状态通过电阻r2反馈到mcu的pin10;mcu进入充电指示状态后,通过pin10的状态控制指示灯显示,pin10为低电平,表示充电未满,mcu的pin8和pin15输出呼吸灯pwm控制加热3档灯和震动3档灯一起进行呼吸灯指示;pin10为高电平时,表示电池已充满,mcu的pin8和pin15输出高电平控制加热3档灯和震动3档灯长亮。当充电结束拔出充电线时,电阻r3和r16失去5v电压,mcu的pin7只剩r16接到gnd,所以变为低电平,致使mcu退出充电指示状态;me4084的pin4和pin8失去供电,充电ic进入休眠。
35.人机交互电路由震动功能按键s1、加热功能按键s2、震动档位指示灯:1档d6和d12并联、2档d4和d11并联、3档d5和d10并联、震动指示灯限流电阻r5、r6、r7、加热档位指示灯:1档d7和d1并联、2档d8和d2并联、3档d9和d3并联、加热指示灯限流电阻r9、r12、r13组成;震动功能按键s1一端接gnd,一端接到mcu的pin2(i/o设为上拉),当按键按下时,pin2电平为低,松开为高;加热功能按键s2一端接gnd,一端接到mcu的pin3(i/o设为上拉),当按键按下时,pin3电平为低,松开为高;震动1档灯d6和d12负极接gnd,正极串联r5后连接到mcu的pin9,所以mcu的pin9输出高电平可点亮震动1档灯,低电平关灯;震动2档灯d4和d11负极接gnd,正极串联r6后连接到mcu的pin14,所以mcu的pin14输出高电平可点亮震动2档灯,低电平关灯;震动3档灯d5和d10负极接gnd,正极串联r7后连接到mcu的pin15,所以mcu的pin15输出高电平可点亮震动3档灯,低电平关灯;加热1档灯d7和d1负极接gnd,正极串联r9后连接到mcu的pin5,所以mcu的pin5输出高电平可点亮加热1档灯,低电平关灯;加热2档灯d8和d2负极接gnd,正极串联r12后连接到mcu的pin6,所以mcu的pin6输出高电平可点亮加热2档灯,低电平关灯;加热3档灯d9和d3负极接gnd,正极串联r13后连接到mcu的pin8,所以mcu的pin8输出高电平可点亮加热1档灯,低电平关灯;
36.震动电机驱动电路由二极管d13、电容c6、电容c7、电机座子j1、n-mos管m1、电阻r11组成;二极管d13反向并联在电机正负极,用于吸收电机关闭时的反向电动势,保护驱动
管;电容c6并联在电机正负极,用于辅助电机启动(电机在震动方波驱动下启动比较困难);n-mos管m1的漏极和源极串联在电机的负极回路上,相当于电机的开关,其栅极上的电平可控制mos管的开/关,继而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栅极直接连接到mcu的pin11;电阻r11为mos管栅极的下拉电阻,用于给mos管一个关断常态;震动功能工作过程:长按震动功能按键s1,mcu检测到pin2有约2秒的低电平时,开启震动功能,默认1档震动模式,根据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点亮对应档位指示灯,mcu的pin11输出1档模式的震动方波,驱动n-mos管m1按波形进行导通和关断,波形的高电平部分m1导通,电机通电启动(电流从电池正极输出经过电机座子j1的pin2到震动电机正极,经过电机后从电机负极回到电机座子j1的pin1,再经过n-mos管m1的漏极输入再源极输出后回到电池负极),波形的低电平部分m1关断,电机断电停止,使震动电机产生对应震动节奏;开启震动功能后,短按震动功能按键s1(mcu检测到pin2有短暂的低电平),可循环切换3个震动档位模式,根据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点亮对应档位指示灯,mcu的pin11切换对应档位的震动节奏方波驱动n-mos管m1(每个档位的震动波形组合不同,实际上就是不同占空比的pwm波形组合,体现在震动节奏的区别)。当需要关闭震动功能时,长按震动功能按键s1,mcu检测到pin2有约2秒的低电平时,关闭震动功能:根据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关闭震动档位指示灯,mcu的pin11输出低电平使n-mos管m1关断,电机断电停止。
37.发热片驱动电路和温度检测电路由发热片组件座子j2、n-mos管m2、电阻r10和电阻r8、电容c5、三极管m3、电阻r14、电阻r15、二极管d14、d15、d16组成;座子j2的pin1和pin4连接外部发热片,pin2和pin3连接发热片组件上的ntc热敏电阻;n-mos管m2的漏极和源极串联在发热片的负极回路上,相当于发热片的开关,其栅极上的电平可控制mos管的开/关,继而控制发热片的通电/断电,栅极直接连接到mcu的pin12;电阻r10为mos管栅极的下拉电阻,用于给mos管一个关断常态;电阻r8与ntc热敏电阻串联,其串联中点引出经过电容c5做电压缓冲后连接到mcu的pin13做温度检测,温度越低,电阻r8与ntc分压后在电容c5上的电压越高,温度越高,电阻r8与ntc分压后在电容c5上的电压越低,mcu的pin13经内部adc检测便可得到对应的温度变化;三极管m3串联在ntc热敏电阻的负极回路上,而它的基极经过电阻r14和三个二极管分别连接到三个加热档位指示灯的驱动pin上,结合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可知,只要有一个加热档位指示灯点亮,三极管m3的基极就可得到高电平,使其导通,传感器通电工作,当三个加热档位指示灯都关闭时(关闭加热功能时),则三极管m3基极失电,在电阻r15的下拉作用下,三极管m3关断,使得传感器的电流回路关断,这样做的好处是,加热功能不开时,降低静态电流消耗;加热功能工作过程:长按加热功能按键s2,mcu检测到pin3有约2秒的低电平时,开启加热功能,默认设置1档加热温度,根据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点亮对应档位指示灯,mcu的pin12输出高电平驱动n-mos管m2导通,使发热片通电开始加热(电流从电池正极输出经过发热片组件座子j2的pin4到发热片正极,经过发热片后从发热片负极回到发热片组件座子j2的pin1,再经过n-mos管m2的漏极输入再源极输出后回到电池负极);同时,mcu的pin13进行温度检测,当加热温度接近档位设定温度时,mcu的pin12输出变为pwm方波(波形的高电平部分m2导通,发热片通电;波形的低电平部分m2关断,发热片断电;切换频率是很快的),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加或减pwm占空比,也就是控制发热片通电和断电的时间比例,由此实现恒温加热的目的;开启加热功能后,短按加热功能按键s2(mcu检测到pin3有短暂的低电平),可循环切换3个加热档位温
度,根据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点亮对应档位指示灯,mcu的pin12的控温上限切换到对应档位的设定温度点;当需要关闭加热功能时,长按加热功能按键s2,mcu检测到pin3有约2秒的低电平时,关闭加热功能:根据上面描述的人机交互电路的驱动方式关闭加热档位指示灯(加热指示灯关闭后,按上述描述,温度检测电路也会被三极管m3关闭供电),mcu的pin12输出低电平使n-mos管m2关断,发热片断电停止加热。
38.此产品的加热功能和震动功能可单独工作也可同时工作,由对应功能的按键控制,当产品所有功能都关闭时,mcu会进入休眠状态以降低静态功耗,此时,输入检测(mcu的pin7)、震动功能按键(mcu的pin2)、加热功能按键(mcu的pin3)的电平变化都能唤醒mcu并根据各自条件进入对应的工作状态;mcu设有低电保护功能,当产品工作到电池低电时,mcu会关闭所有功能,然后进行低电提示(加热3档灯和震动3档灯闪烁10次后关灯),最后关机
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应用蓄电池为发热片提供电能使其实现长时间发热,通过设置温感探头结合恒温控制电路实现实时恒温监控调节,保障使用过程中维持恒温状态,从而提高热敷理疗效果,并在发热体与人体贴合面之间设置软质弹性垫片、软质发热片和软质导热罩,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可实现热敷作业面与人体腹部进行自适应调节,不但可以适用于不同体形人群使用,而且与人体腹部贴合效果更好,避免由于贴合不严实出现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理疗效果的现像发生。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包括发热体(1),所述发热体(1)两侧与一绑带(5)两端对接,并通过绑带(5)实现佩戴于人体腹部处,以实现对女性人群子宫进行热敷理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朝向人体一侧设置为与人体腹部轮廓贴合相符的弧面(181),所述弧面(181)朝向人体一侧依次贴覆有软质弹性垫片(2)、发热片(3)和软质导热罩(4),所述软质导热罩(4)与发热片(3)热传导连接,所述软质弹性垫片(2)可自适应推送发热片(3)抵触软质导热罩(4)并使发热片(3)产生形变以提供发热片(3)与软质导热罩(4)保持最大面积的接触,所述软质弹性垫片(2)可自适应软质导热罩(4)形变,以使软质导热罩(4)自适应与不同类型的人体腹部轮廓保持良好的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弹性垫片(2)为海绵片,所述海绵片朝向发热体(1)一侧与所述弧面(181)贴合连接,另一面与发热片(3)贴合连接,所述发热片(3)为软质片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片(3)包括呈薄片形态的封装膜(31),所述封装膜(31)上以肠道造型布置有发热铜片(32),和封装有温感探头(33),所述温感探头(33)与软质导热罩(4)传导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导热罩(4)为尼龙布料材质制作而成的面罩,所述软质导热罩(4)周向边缘固定连接于所述发热体(1)周向边缘处,以使所述软质导热罩(4)形成与所述弧面(181)形态相近的弧面造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壳(12)、内壳(17)和后壳(18),所述前壳(12)和内壳(17)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容腔向设置有电路板组件(13),所述后壳(18)可拆卸连接于内壳(17)远离前壳(12)一侧,所述弧面(181)成型于后壳(18)远离内壳(17)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置有蓄电池(15)和振动电机(16),所述蓄电池(15)和振动电机(16)均与电路板组件(13)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组件(13)上电性连接设置有控制按键(131)和usb接口(14),所述前壳(12)前端开设有按键通孔(121),所述按键通孔(121)内安装有按键面板(11),所述按键面板(11)与控制按键(131)按压连接,所述usb接口(14)设置于内壳(17)预设的通孔中,并从通孔向外伸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电机(16)居中于内壳(17)中心轴线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17)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壳体设置的扣位(171),所述后壳(18)对应扣位(171)设置有伸出于壳体表面的扣爪(182),所述后壳(18)通过扣爪(182)和扣位(171)之间的卡扣作用实现可拆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自适应调节热敷护理仪,应用蓄电池为发热片提供电能使其实现长时间发热,通过设置温感探头结合恒温控制电路实现实时恒温监控调节,保障使用过程中维持恒温状态,从而提高热敷理疗效果,并在发热体与人体贴合面之间设置软质弹性垫片、软质发热片和软质导热罩,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可实现热敷作业面与人体腹部进行自适应调节,不但可以适用于不同体形人群使用,而且与人体腹部贴合效果更好,避免由于贴合不严实出现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理疗效果的现像发生。实出现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理疗效果的现像发生。实出现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理疗效果的现像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殷伟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恒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1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