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及其卷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16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生产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及其卷筒结构和一次成型收卷方法。
背景技术:
2.所谓蔓生作物通常是指豆科、茄科等蔓藤作物,例如豌豆、四季豆、黄瓜、番茄以及辣椒、马铃薯、番茄、枸杞等,其特点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支撑物引蔓,以满足其茎蔓向上攀爬上生长的特性。
3.传统蔓生作物的栽种过程是通过人工拉线的方式设置支撑物,具体是将丝线进行上下来回穿插缠绕,形成网状支撑物;而现有技术中,通过预先将不同的线分成若干纬线和纬线,然后以经线为轴,使纬线在经线的特定部位重复交叉连接,从而制成如申请人在“cn201810750503.9”,以及“cn201821086078.x”、“cn202222867414.7”等文件中公开的蔓生作物攀爬网,或者叫做蔓生作物攀爬网,其一般具有以下几种形式,且均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经纬线结合强度较差,在使用时交接处容易松脱;如果采用包边机对经纬线的交接处进行缝纫包边固定,相应的成本较高;另外,根据不同蔓生作物的种植需求,现有的蔓生作物攀爬网的高度,即在制备成型时所述的两根经线之间的距离通常从几十厘米一直到1.8米甚至2.5米,在高度较小的时候,经线和纬线缠绕后的整体强度足够支撑作物的攀爬以及自然风的作用;但是随着攀爬网高度的增加,仅依靠两根经线以及纬线分别在两根经线上受力点的作用,已经不能支撑蔓生作物的整体重量以及风力的作用,特别在使用高度在1.5米以上的攀爬网的时候,出现整体坍塌或者攀爬网中部塌落导致的作物倒伏情况时有发生,往往需要重复进行攀爬网支撑,造成了种植成本的增加,还会导致作物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及其卷筒结构,该新型蔓生作物攀爬网具有多个经线和纬线固定点的结构,并根据该结构设计了新的轻型、易整理运输的成型卷筒。
5.本技术的发明目的一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蔓生作物攀爬网,具体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其特征在于:
6.所述攀爬网以设置在两侧的两根经线为支架,同时设置两根纬线分别与两侧经线固定,以固定点为起点,按照一定的角度和间距围绕两侧经线构成的平面旋转缠绕形成的网状构件;所述经线和纬线同处相同的水平面内,两根纬线分别与两侧经线的端头相固定,以端头为起点,从对应的经线外侧按照设定好的间距向内弯折并与经线的外侧接触和固定。
7.优选的,所述两根纬线按照一定的角度和间距围绕两侧经线构成的平面同向旋转缠绕,在同一竖直截面内的两根纬线分处经线的上下两侧,两根纬线中间隔着经线形成交叉点。
8.优选的,所述两根纬线按照一定的角度和间距围绕两侧经线构成的平面反向旋转缠绕,在同一竖直截面内的两根纬线处于经线的同一侧,两根纬线形成的相邻交叉点分别位于经线的上下两侧;即当前的交叉点是两根纬线从经线上方经过时所形成,则下一个交叉点是两根纬线从经线的下方经过时所形成的。
9.优选的,所述攀爬网以设置在两侧和中间部位、且任意两根经线之间的距离相同的三根经线为支架;两根纬线以中间部位的经线为轴并相互对称,并在中间的经线处形成x状的交叉点。
10.优选的,以两根经线为支架的网状构件,设置在两侧的经线之间间距为50—500mm。
11.优选的,以设置在两侧和中间部位、且任意两根经线之间的距离相同的三根经线为支架的网状构件,设置在两侧的经线之间间距为1500—2500mm。
12.优选的,在同一根纬线与同一根经线的任意接触点的前后两侧,二者之间形成的两个夹角相等,两个夹角为60
°‑
80
°
;在接触点之前,纬线按照一定角度的方向靠近经线;在接触点之后,纬线按照同样角度的方向远离纬线,并延伸至另一侧的经线上与其接触粘接。
13.所述纬线的直径为经线直径的1/5-1/4。
14.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卷筒结构,将成型后的攀爬网收卷成筒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或者三段单体长度为150-200mm的空心筒,以及包覆在空心通表面的软质连接膜和缠绕在软质连接膜上的攀爬网网体;其中攀爬网网体的经线分别均匀分布在空心筒对应的部位,其任一侧边缘距离空心筒外侧边缘30-50mm;所述软质连接膜的宽度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致,均大于所述攀爬网网体的宽度,软质连接膜的长度则能够将所述空心筒的外圆整整体包裹;相邻的空心筒之间的软质连接膜能够弯曲甚至对折,以改变整体长度,便于收纳和运输;
15.优选的,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的外侧边缘超出攀爬网网体30-50mm。
16.优选的,采用三段空心筒时,中间的空心筒处于整个卷筒结构的几何中心,三段空心筒通过软质连接膜连为一个整体。
17.优选的,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均采用外侧直径大于内侧直径的圆锥台结构,空心部位的直径内外一致,在攀爬网进行收卷时,两侧经线的收卷部位更集中,卷筒结构的整体直径更趋于统一。
18.有益效果:
19.①
现有技术中采用两根经线作为支架,然后用纬线从外侧对两根纬线进行缠绕固定形成的攀爬网存在强度不达标、使用过程中中间部位容易变形、分散错位的问题,特别是一旦两根经线之间的间距超过一定范围后,上述问题加剧,无法正常使用,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首先是将之前的两根经线支撑改进为三根经线,在中间部位增设一根加强经线,对于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攀爬网变形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次,本技术中将两根纬线按照相对方向对三根经线形成的平面进行缠绕固定,两根纬线的分布结构以及行进路线均以中间部位的经线为轴并相互对称,并在中间的经线处交叉定位形成x形状的攀爬网,进一步提升了攀爬网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本技术提供的攀爬网上的部件整体更为均匀,使得收卷成型后的卷筒更为匀称,方便运输和使用时的放卷操作。
20.②
本技术还设计了新的攀爬网收卷后的卷筒结构,抛弃传统卷筒结构采用贯穿整
体的空心筒,采用体积小,更轻质的、可弯折的三段空心筒配合软质连接层形成的卷筒芯,收卷成型后的卷筒可沿软质连接层进行弯折对折,将其长度缩短,便于装箱运输;另外,本技术将设置在卷筒结构两端的空心筒设置为外侧直径大于内侧直径的圆锥台结构,空心部位的直径内外一致,进行收卷时两侧经线具有沿斜面向内滑动的趋势,使得两侧经线的收卷宽度缩短,收卷部位更集中,两端卷筒结构的整体直径更趋于统一,避免出现采用常规圆柱形卷筒进行收卷时在拉力作用下经线过多地向外延伸,形成向外凸出的锥体,导致整个卷筒结构的长度不易控制,且卷筒结构两端的直径变化大,外观不整齐不利于收纳运输和使用。
附图说明
21.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攀爬网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实施例2中所述攀爬网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实施例1中所述攀爬网卷筒结构的示意图。
24.图4是实施例2中所述攀爬网卷筒结构的示意图。
25.图5是实施例3中所述攀爬网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实施例4中所述攀爬网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实施例3中所述攀爬网卷筒结构的示意图。
28.图8是实施例4中所述攀爬网卷筒结构的示意图。
29.图中,经线1、纬线2、空心筒3、软质连接膜4、攀爬网网体5。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31.实施例1
32.参考图1和3,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蔓生作物攀爬网,用于辅助种植黄瓜,其使用高度小于1500mm,采用两侧的两根经线1为支架,同时设置两根纬线2分别与两侧经线1固定,并以固定点为起点,按照经线1和纬线2之间60
°
的夹角、两根纬线2间隔300mm的距离,两根纬线2围绕两侧经线1构成的平面同向旋转缠绕形成网状构件;所述经线1和纬线2同处相同的水平面内,两根纬线2分别与两侧经线1的端头相固定,以端头为起点,从对应的经线1外侧按照设定好的间距向内弯折并与经线1的外侧接触和固定。
33.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卷筒结构,将成型后的攀爬网收卷成筒状,包括两段单体长度为200mm的空心筒3,以及包覆在空心通表面的软质连接膜4和缠绕在软质连接膜4上的攀爬网网体5;其中攀爬网网体5的经线1分别均匀分布在空心筒3对应的部位,其任一侧边缘距离空心筒3外侧边缘30mm;所述软质连接膜4的宽度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3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致,均大于所述攀爬网网体5的宽度,软质连接膜4的长度则能够将所述空心筒3的外圆整整体包裹;相邻的空心筒3之间的软质连接膜4能够对折以改变整体长度。
34.实施例2
35.参考图2和4,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蔓生作物攀爬网,用途和尺寸与实施例1一致,采用两侧的两根经线1为支架,同时设置两根纬线2分别与两侧经线1固定,并以固定点为起点,按照经线1和纬线2之间60
°
的夹角、两根纬线2间隔300mm的距离,两根纬线2围绕
两侧经线1构成的平面反向旋转缠绕形成网状构件;所述经线1和纬线2同处相同的水平面内,两根纬线2分别与两侧经线1的端头相固定,以端头为起点,从对应的经线1外侧按照设定好的间距向内弯折并与经线1的外侧接触和固定。
36.上述蔓生作物攀爬网的卷筒结构,将成型后的攀爬网收卷成筒状,包括设置在两端、外侧直径大于内侧直径的圆锥台结构空心筒3,以及包覆在空心通表面的软质连接膜4和缠绕在软质连接膜4上的攀爬网网体5;其中,空心筒3的长度为200mm,空心部位的直径内外一致;攀爬网网体5的经线1分别均匀分布在空心筒3对应的部位,其任一侧边缘距离空心筒3外侧边缘30mm;所述软质连接膜4的宽度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3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致,均大于所述攀爬网网体5的宽度,软质连接膜4的长度则能够将所述空心筒3的外圆整整体包裹;相邻的空心筒3之间的软质连接膜4能够对折以改变整体长度;在攀爬网进行收卷时,在圆锥台结构空心筒3的作用下,两侧经线1的收卷部位更集中,卷筒结构的整体直径更趋于统一。
37.实施例3
38.参考图5和7,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具体是用于种植豌豆,其整体高度为1800mm,包括设置在两侧和中间部位的三根经线1,同时设置两根纬线2按照200mm的间距分别围绕两侧的经线1同向旋转进行缠绕,两根纬线2的分布结构以及行进路线均以中间部位的经线1为轴并相互对称,并在中间的经线1处交叉,在同一竖直截面内的两根纬线2分处经线1的上下两侧,两根纬线2中间隔着经线1形成交叉点;在同一根纬线2与经线1的任意接触点的前后两侧,纬线2与经线1之间的两个夹角相等,均为60
°
,在接触点之前,纬线2按照60
°
夹角的方向靠近经线1;在接触点之后,纬线2按照60
°
夹角的方向远离纬线2,并延伸至另一侧的经线1上与其接触粘接,如此循环,形成网状。
39.上述蔓生作物攀爬网的卷筒结构,是将缠绕完成的攀爬网收卷成筒状,具体包括三段单体长度均为200mm、且相互间距相同的空心筒3,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3边缘超出攀爬网网体5,超出部分为30-50mm,中间的空心筒3处于整个卷筒结构的几何中心;在所述三段空心筒3上包覆有一层整体的软质连接膜4,软质连接膜4的宽度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3边缘之间的间距一致,均大于所述攀爬网两侧经线1之间的距离,软质连接膜4的长度则能够将所述空心筒3的外圆整整体包裹;所述三段空心筒3通过相互间的筒状软质连接膜4连为一个整体,同时相邻的空心筒3能够将软质连接膜4弯曲甚至对折,以改变整体长度,便于收纳和运输;攀爬网缠绕在所述三段空心筒3和软质连接膜4组成的筒状构件外表面上,其中,分列两侧的经线1分别均匀缠绕在两端的空心筒3表面,中间部位的经线1缠绕在中间的空心筒3表面,连接三根经线1的纬线2则分布在两侧空心筒3与中间空心筒3之间的软质连接膜4构成的圆筒表面。
40.实施例4
41.参考图6和8,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用途和尺寸与实施例3一致,包括设置在两侧和中间部位的三根经线1,同时设置两根纬线2按照200mm的间距分别围绕两侧的经线1反向旋转进行缠绕,在同一竖直截面内的两根纬线2处于经线1的同一侧,两根纬线2形成的相邻交叉点分别位于经线1的上下两侧;即当前的交叉点是两根纬线2从经线1上方经过时所形成,则下一个交叉点是两根纬线2从经线1的下方经过时所形成的;在同一根纬线2与经线1的任意接触点的前后两侧,纬线2与经线1之间的两个夹角相等,均为60
°
,
在接触点之前,纬线2按照60
°
夹角的方向靠近经线1;在接触点之后,纬线2按照60
°
夹角的方向远离纬线2,并延伸至另一侧的经线1上与其接触粘接,如此循环,形成网状。
42.本实施例所述的蔓生作物攀爬网卷筒结构,其结构与实施例3所述基本一致,区别在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3均采用外侧直径大于内侧直径的圆锥台结构,空心部位的直径内外一致,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在攀爬网进行收卷时,两侧经线1收卷的轴向距离缩短,收卷部位更集中,卷筒结构的整体直径更趋于统一。
技术特征:
1.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攀爬网以设置在两侧和中间部位、且任意两根经线之间的距离相同的三根经线为支架,两侧的经线之间间距为1500—2500mm;同时设置两根纬线分别与两侧经线固定,以固定点为起点,按照60
°‑
80
°
的角度和间距围绕两侧经线构成的平面旋转缠绕形成的网状构件;两根纬线以中间部位的经线为轴并相互对称,并在中间的经线处形成x状的交叉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纬线围绕两侧经线构成的平面同向旋转缠绕,在缠绕后的同一竖直截面内的两根纬线分处经线的上下两侧,两根纬线中间隔着经线形成交叉点。3.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卷筒结构,将成型后的攀爬网收卷成筒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或者三段单体长度为150-200mm的空心筒,以及包覆在空心通表面的软质连接膜和缠绕在软质连接膜上的攀爬网网体;其中攀爬网网体的经线分别均匀分布在空心筒对应的部位,其任一侧边缘距离空心筒外侧边缘30-50mm;所述软质连接膜的宽度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致,均大于所述攀爬网网体的宽度,软质连接膜的长度则能够将所述空心筒的外圆整整体包裹;相邻的空心筒之间的软质连接膜能够弯曲甚至对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卷筒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三段空心筒结构时,中间的空心筒处于整个卷筒结构的几何中心,三段空心筒通过软质连接膜连为一个整体。5.根据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卷筒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两端的空心筒均采用外侧直径大于内侧直径的圆锥台结构,空心部位的直径内外一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蔓生作物攀爬网及其卷筒结构,涉及农业生产用具技术领域。该攀爬网以设置在两侧的两根经线为支架,两侧的经线之间间距为50—500mm,同时设置两根纬线分别与两侧经线固定,以固定点为起点,按照特定的角度和间距围绕两侧经线构成的平面旋转缠绕形成的网状构件;所述经线和纬线同处相同的水平面内,两根纬线分别与两侧经线的端头相固定,以端头为起点,从对应的经线外侧按照设定好的间距向内弯折并与经线的外侧接触和固定。本申请提升了攀爬网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攀爬网收卷后的卷筒结构,采用多段式结构,并用轻质的、可弯折的软质连接层作为筒芯,将其长度缩短,便于装箱运输。便于装箱运输。便于装箱运输。
技术研发人员:谢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方春燕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用于排水管路的截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直线光轴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