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18
阅读:17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在驾驶室内的汽车室内后视镜,主要是供驾驶员观察和了解汽车尾部的情况,以及观察车内驾驶员身后的乘员状况使用。其结构及构造经反复改进,已由单纯的平面镜,发展到在室内后视镜内嵌装电子显示屏,并用导线和配装在汽车尾部的摄像机相连接的光学镜片和无线视频相融合的技术结构。
3.一般后视镜的光学镜片都采用半反半透镜,即对可见光反射率50%、透过率50%,但是这种半反半透镜存在反射率不够的问题。为提高室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中国专利cn209619202u通过镀制nb2o5/sio2/nb2o5/sio2/nb2o5/sio2的增反射层结构来增强后视镜反射率。虽然此种增反射层结构能够增强后视镜的反射率,但是存在由于影像重影所导致的影像模糊的问题。同时未能考虑颜色失真(偏蓝色)、透过颜色偏红(显示区域图像偏红)等问题,存在安全驾驶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视野失真的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包括玻璃基板,分别形成在所述玻璃基板两面的至少一层减反射层和至少一层增反射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的第三高折射率层;
6.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
7.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
8.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
9.进一步提供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玻璃基板的两面分别磁控溅射形成减反射层和增反射层的步骤;
10.以及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磁控溅射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步骤;
11.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
12.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
13.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对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内表面进行合理设计半反半透膜的膜层结构,以提高汽车后视镜可见光反射率的同时,通过联用沉积在后视镜镜片外表面的减反射膜,以实现影像清晰无重影,以及显示影像颜色自然不偏色,有效提高
车辆行使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图1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现有具有半反半透膜的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光路图;
16.图2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现有具有半反半透膜的汽车内后视镜镜片表面形成减反射膜的光路图;
17.图3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由hipims电源和mf电源沉积tio2膜层的形貌照片及相关成分组成分析表格;
18.图4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5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0.标号说明:
21.在图1和图2中:11、光源;22,31,42、折射光线;21,32、反射光线;4、半反半透膜;5、玻璃基板;6、减反射膜;
22.在图4中:1、玻璃基板;2、第一增反射层;3、第二增反射层;4、第三高折射率层;5、第一减反射层;6、第二减反射层;
23.在图5中:11、玻璃基板;21、第一高折射率层;22、第一低折射率层;31、第二高折射率层;32、第二低折射率层;41、第三高折射率层;51、第四高折射率层;52、第四高折射率层;61、第五高折射率层;62、第五低折射率层。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5.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包括玻璃基板,分别形成在所述玻璃基板两面的至少一层减反射层和至少一层增反射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的第三高折射率层;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
26.其中,通过利用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的特定组合,以实现对增反射层的反射率进行调节,并结合减反射层以实现对影像重影、偏色等问题进行改善。具体来说,现有技术为了解决市场中现存的智能后视镜缺陷,在玻璃基板的背面(背离于入射光一侧面)镀制半反半透膜,其结构如图1所示。半反半透膜4位于后视镜的内部,即位于显示屏与玻璃基板5之间。人眼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视野时与后视镜之间呈一定夹角(横向/纵向夹角),后方光源11(100%)从空气中入射至玻璃界面,产生反射光线21和折射光线22,反射光线21仅有约4%进入人眼。由于膜层(半反半透膜4)整体厚度过薄,因此可暂不考虑折射光线22在半反半透膜4中的反射和折射。此时,折射光线22从玻璃/膜层、空气界面同样产生反射光线32和折射光线31,由于所述膜层被设计为具有半反半透性质,因此折射光线31约为50%,反射
光线32约为46%。反射光线32反射出玻璃基板5,在玻璃/空气界面再次产生反射光线(图中虚线所示,由于量小可不予考虑)以及折射光线42(约为42%),而折射光线42可进入人眼。因此,由于由反射光线21所形成的副像(4%)与由折射光线42所形成的主像(约为46%)同时入眼,二者亮度比较大,因此在人眼内造成影像模糊。同时,二者的亮度比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同理,从后视镜背面显示屏所显示的影像也在人眼内变得模糊。
27.而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在玻璃基板的正面镀制减反射膜,其结构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减反射膜6可显著降低副像的亮度并增强主像的亮度,因此由反射光线21所形成的副像(0.5%)和由折射光线42所形成的主像(约为49.5%)的亮度比被降低,从而达到增强现实的效果,以及避免重影的发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8.表1
29.副像反射率(%)0
°
15
°
30
°
45
°
60
°
3.5mm超白玻璃4.44.44.55.18.13.5mm超白玻璃+减反射膜0.30.30.41.35
30.从表1可以看出,减反射膜能够有效降低副像的反射率,而主像的亮度得到提升,因此通过在玻璃基板的外表面上镀制减反射膜可降低副像与主像的亮度比,从而避免重影现象的发生。
31.由于现有显示器的亮度是可以被调节的,因此通过膜层设计以提高半反半透膜(即本文的增反射层与第三高折射率层的组合)的反射率,从而可在内后视镜内获得更亮的视野,并获得更清晰的汽车后方信息。比如参见下文对比例1和实施例6的对比,对比例1使用si3n4(n=2.13)作为高折射率层材料,其可见光反射率仅为46.4%,而实施例6通过使用tio2(n=2.70)作为高折射率材料,即利用高折射率材料将反射率提高至80.1%,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汽车后方视野影响及车内影响在内后视镜内的清晰度。
32.高质量、高折射率的tio2膜层在使用mf电源的磁控溅射条件下是难以制备的。具体来说,tio2材料有三种晶体结构,包括板钛矿型tio2,金红石型tio2和锐钛矿型tio2。其中,板钛矿型合成困难较大。金红石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锐钛矿相比,其具有更高的折射率、相对密度和介电常数。锐钛矿型为亚稳态相,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tio2薄膜的物相经历非晶态—锐钛矿晶相—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晶相—金红石晶相的微观结构转变。根据现有相关文献的记载,tio2薄膜完全转化为金红石状态的加热温度需达到1000℃以上。然而由常规mf电源所沉积形成的tio2膜层在加热退火(600~790℃)后,由于加热温度的不足导致其难以完全转化为金红石结构,进而导致其退火后的折射率n一般只能局限在n≤2.50,难以制备大于2.50折射率的膜层。同时,常规的mf电源磁控溅射沉积的tio2膜层中离子较少,离化率较低。虽然真空阴极电弧沉积可产生很高粒子离化率,但是其会产生金属/金属化合物大颗粒造成镀层杂质过多,以及阴极过热时需要增加冷却要求,因此难以适用于汽车玻璃镀膜行业。而hipims电源由于具有较高的脉冲峰值功率和较低的脉冲占空比,以及在保证高离化率时对阴极冷却无额外的要求,因此适合汽车玻璃镀膜行业的使用。hipims(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电源与mf电源的相关对比参数如表2所示。
33.表2
[0034] mfhipims工作功率(非平均功率)<120kw100kw~2mw
峰值功率10w/cm2级1~3kw/cm2级电流密度10ma/cm2级1~5a/cm2级占空比100%1%~15%工作电压0~800v0~2000v工作电流0~200a0~1000a离化率30%~40%最高>80%膜层附和力弱强
[0035]
同时,在预先实验中已经证明利用hipims电源所沉积得到的tio2膜层具有金红石结构,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
[0036]
表3
[0037][0038][0039]
因此,可通过对hipims的电源参数进行调整,以获得加热退火后折射率n为2.50~2.72的tio2膜层。并且得益于tio
x
膜层的高离化率,增透膜系在加热退火过程中,tio
x
膜层能够更多地朝向金红石结构方向转化。
[0040]
在一种用于制备折射率n为2.50~2.72的tio
x
单膜层的实施方式中,其工艺参数为表4所示。
[0041]
表4
[0042]
序号项目参数1电源hipims电源2靶材tio
x
靶材,其中1.8≤x≤1.93工艺气体ar、o2;其中o2通入量为0~30sccm4脉冲峰值功率100kw~2000kw5脉冲电流300a~1000a6脉冲电压300v~2000v7占空比1%~15%8脉宽0~150μs
[0043]
虽然这种双膜层(减反射层和半反半透膜)的组合能够有效避免重影的产生,但是由于各膜层的色系不同容易导致膜系干扰,进而导致显示颜色的改变。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对半反半透膜的膜层进行合理设计,使减反射膜系与半反半透膜系互不干扰,使后视镜镜片既能发挥半反半透的作用,也能通过减反射膜使影像清晰、不重影,同时通过对半反半透膜系的膜层进行合理设计,以消除两个双膜层不同色系所产生的影像颜色改变。对于半反半透膜膜系的合理设计主要膜层折射率的调节和膜层厚度的选择。其中,膜层的厚度是决定视野偏色的重要特征。具体参见下文对比例2和实施例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比例2
虽然使用了tio2(n=2.50)作为高折射率层材料,可使内后视镜的反射率达到65.2%,但是由于膜系设计不合理,第一高折射率层21、第一低折射率层22和第二低折射率层32的膜层厚度均超出合理的膜系范围,导致当可见光以30
°
角入射时,后视镜对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为3.4,b值为-5.4,整体反射颜色偏红紫色,即后视镜反射30
°
角的后方视野中存在红紫色滤镜,视野严重失真。而实施例3通过对膜系的合理设计,控制膜系各层膜层的厚度控制在合理的膜系范围内,当可见光以30
°
角入射时,后视镜对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和b值均接近中性,可使后视镜中后方视野影像真实不失真。
[0044]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所示,在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中,包括两层层叠设置的增反射层,即第一增反射层2和第二增反射层3,两层所述增反射层位于所述玻璃基板1和第三高折射率层4之间,所述增反射层由至少一层高折射率层和至少一层低折射率层组成。
[0045]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所示,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在所述玻璃基板1表面的第一高折射率层21、第一低折射率层22、第二高折射率层31和第二低折射率层32。
[0046]
其中,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层、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zro
x
、nbo
x
、使用mf电源或hipims电源沉积的tio2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即在此实施方式中,可利用hipims电源磁控溅射沉积折射率n大于2.50,优选折射率n为2.50~2.72的tio2膜层。
[0047]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撰写在本文中皆以tio2膜层指代mf或hipims电源所形成的膜层,但是对于使用hipims电源所形成的tio2膜层其材料应当理解为tiox,其中1.8≤x≤2。
[0048]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70~120nm。
[0049]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35~75nm。
[0050]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20~65nm。
[005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低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二低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sio
x
、sibo
x
、sitio
x
、sialo
x
、sizro
x
、sin
x
oy、sibn
x
oy、sitin
x
oy、sialn
x
oy、sizrn
x
oy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1<y<3。
[0052]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60~150nm。
[0053]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65~110nm。
[0054]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减反射层包括在所述玻璃基板表面依次层叠形成的第四高折射率层、第四低折射率层、第五高折射率层和第五低折射率层;其中,所述第四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五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90~2.72;所述第四低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五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60。
[0055]
其中,所述第四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五高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sin
x
、sialn
x
、sibn
x
、sitin
x
、sizrn
x
、znalo
x
、zno
x
、znsno
x
、nbo
x
、zro
x
、使用mf电源或hipims沉积的tio2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
[0056]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5~30nm。
[0057]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15~45nm。
[005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低折射率层和第五低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sio
x
、
sibo
x
、sitio
x
、sialo
x
、sizro
x
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
[0059]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30~55nm。
[0060]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85~120nm。
[0061]
优选地,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为:-1≤a≤1;b值为:-1≤b≤1;可见光反射率r为:60≤r≤85。
[0062]
优选地,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可见光透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为:a≤2;可见光透过率t为:15≤t≤40。
[0063]
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玻璃基板的两面分别磁控溅射形成减反射层和增反射层的步骤;以及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磁控溅射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步骤;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
[0064]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第一高折射率层21、第一低折射率层22、第二高折射率层31和第二低折射率层32。
[0065]
其中,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层、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zro
x
、nbo
x
、使用mf电源或hipims电源沉积的tio2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
[0066]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对镀膜完成后的镜片进行加热退火的步骤。所述加热退火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一种高温退火工艺,如钢化、半钢化等。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半钢化技术,其参数为:(以加热空气温度为设定标准)加热过程:预热温度570℃,预热时间240s;加热温度690℃,加热时间240s;退火温度300℃,退火时间240s。
[0067]
制备例(以实施例3为例)
[0068]
参见图5所示,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9]
s1、以厚度为3.5mm的浮法超白平板玻璃经过洗涤和烘干后,进入磁控溅射镀膜线,镀制减反射膜层;
[0070]
s2、磁控溅射第四高折射率层51:tio2,参数如下:
[0071]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1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72]
靶材配置为陶瓷tio
x
(x=1.8);工艺气体:ar:o2=1000:30;
[0073]
溅射气压2.8e-3
mbar;镀膜厚度为16.1nm;
[0074]
s3、磁控溅射第四低射率层52:sio2,参数如下:
[0075]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2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76]
靶材配置为sial(si:al=92:8wt%);工艺气体:ar:o2=700:350;
[0077]
溅射气压3.5e-3
mbar;镀膜厚度为40.7nm;
[0078]
s4、磁控溅射第五高折射率层61:tio2,参数如下:
[0079]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1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80]
靶材配置为陶瓷tio
x
(x=1.8);工艺气体:ar:o2=1000:30;
[0081]
溅射气压2.8e-3
mbar;镀膜厚度为24.1nm;
[0082]
s5、磁控溅射第五低折射率层62:sio2,参数如下:
[0083]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4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84]
靶材配置为sial(si:al=92:8wt%);工艺气体:ar:o2=700:350;
[0085]
溅射气压3.4e-3
mbar;镀膜厚度为104nm;
[0086]
s6、镀膜完成后,对减反射膜层进行光学测试及质量检验,光学测试完成传送至喷粉机进行喷粉并收片;
[0087]
s7、待收满一包后,运输至镀膜线放片处并使用行吊进行转面,经过洗涤和烘干后,进入磁控溅射镀膜线,镀制半反半透膜层;
[0088]
s8、磁控溅射第一高折射率层21:tio2,参数如下:
[0089]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2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90]
靶材配置为陶瓷tio
x
(x=1.8);工艺气体:ar:o2=1000:30;
[0091]
溅射气压2.8e-3
mbar;镀膜厚度为95.7nm;
[0092]
s9、磁控溅射第一低射率层22:sio2,参数如下:
[0093]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4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94]
靶材配置为sial(si:al=92:8wt%);工艺气体:ar:o2=700:350;
[0095]
溅射气压3.4e-3
mbar;镀膜厚度为88.4nm;
[0096]
s10、磁控溅射第二高折射率层31:tio2,参数如下:
[0097]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2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098]
靶材配置为陶瓷tio
x
(x=1.8);工艺气体:ar:o2=1000:30;
[0099]
溅射气压2.8e-3
mbar;镀膜厚度为58.4nm;
[0100]
s11、磁控溅射第二低折射率层32:sio2,参数如下:
[0101]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4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102]
靶材配置为sial(si:al=92:8wt%);工艺气体:ar:o2=700:350;
[0103]
溅射气压3.4e-3
mbar;镀膜厚度为97.3nm;
[0104]
s12、磁控溅射第三高折射率层41:tio2,参数如下:
[0105]
靶材数量:双旋转阴极1个;靶材电源:mf(中频电源);
[0106]
靶材配置为陶瓷tio
x
(x=1.8);工艺气体:ar:o2=1000:30;
[0107]
溅射气压2.8e-3
mbar;镀膜厚度为33.3nm;
[0108]
s13、镀膜完成后,对整体膜层进行光学测试及质量检验,光学测试完成传送至喷粉机进行喷粉并收片,待收满一包后运输至切割工序;
[0109]
s14、使用玻璃切割机将镀膜原片切割成矩形小片后,再经过cnc加工中心将玻璃切割成后视镜图纸大小并磨边,用纯水及毛刷对镀膜原片进行清洗,以清洗其表面的脏污,然后进行烘干,从而为下一道玻璃半钢提供清洁的条件保障,以避免镜面出现点子、失真等问题的发生;
[0110]
s15、将清洗好的镀膜原片在钢化炉内进行加热及退火,具体参数为:(以加热空气温度为设定标准)加热过程:预热温度570℃,预热时间240s;加热温度690℃,加热时间240s;退火温度300℃,退火时间240s。
[0111]
s16、对镜片进行镜片尺寸稳定性、镀膜效果(排除表面存在划伤、麻点、失真、爆边等缺陷的镜片)检测,经过最终的检验,获得可出产的汽车内后视镜镜片。
[0112]
实施例1至12和对比例1和2
[0113]
按照如下表5和10(包括膜层材料和对应的厚度数据)并结合前述制备例以制备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结果分别为表8和表10所示。
[0114]
其中,光学数据使用安捷伦cary 7000角度测色仪进行测量,颜色表征系统使用cielab颜色系统。
[0115]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7中,实施例3中第五高折射率层、第四高折射率层、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和第三高折射率层均为由mf电源所磁控溅射形成的tio2膜层;实施例4中第五高折射率层和第四高折射率层均为由mf电源所磁控溅射形成的tio2膜层;实施例5中第五高折射率层和第四高折射率层均为由mf电源所磁控溅射形成的tio2膜层;实施例6中第五高折射率层和第四高折射率层均为由mf电源所磁控溅射形成的tio2膜层。其余的tio2膜层均为由hipims电源所磁控溅射形成的tio2膜层。在未特殊说明的前提下,表7和表8中由mf电源所磁控溅射形成的tio2膜层的折射率均为2.50。
[0116]
在未特别说明的是前提下,下文中均以超白玻璃作为玻璃基板。
[0117]
表5
[0118]
[0119][0120]
表6
[0121]
[0122][0123]
表7
[0124]
[0125][0126]
表8
[0127][0128]
对比实施例1~6和对比例1可知,实施例1~6在后视镜镜片外表面增镀了减反射膜层后,后视镜后方视野及显示影像均无重影,图像清晰真实,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对比例1使用si3n4(n=2.13)作为高折射率层材料,后视镜镜片的反射率仅为46.4%,实施例1~6分别使用zro
x
(n=2.24)、nb2o5(n=2.38)、tio2(n=2.50)、tio2(hipims-n=2.61)、tio2(hipims-n=2.64)、tio2(hipims-n=2.70)作为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第三高折射率层材料,后视镜镜片的反射率为60.6%、71.8%、72.7%、78.1%、79.1%、80.1%,极大的提高了后视镜镜片的反射率。
[0129]
实施例1~6通过合理的膜系设计,在可见光以0
°
~30
°
入射时,其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b值均保持在中性颜色范围内,后视镜对车尾反射影像不偏色。同时其可见
光透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处于-1<a≤2的范围中,表明其透射颜色呈中性,电子显示屏所显示的影像无重影且无偏色。
[0130]
实施例1~6通过在后视镜外表面镀制可见光减反射层、使用高折射率材料zro
x
(n=2.24)、nb2o5(n=2.38)、tio2(n=2.50)、tio2(hipims-n=2.61)、tio2(hipims-n=2.64)、tio2(hipims-n=2.70)作为高折射率层、合理进行膜系设计,提高了汽车后视镜的可见光反射率,使后视镜后方视野影像和电子显示屏所显示的影像均清晰无重影、颜色自然不偏色,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0131]
表9
[0132][0133][0134]
表10
[0135][0136]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2虽然使用tio2(n=2.50)作为高折射率层材料,使后视镜反射率达到了65.2%,但由于膜系设计不合理,第一高折射率21、第一低折射率层22、第二低折射率层32膜层厚度均超出合理膜系范围,致使当可见光以30
°
角入射时,后视镜对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为3.4,b值为-5.4,整体反射颜色偏红紫色,即后视镜反射30
°
角的后方视野戴上了红紫色滤镜,视野失真。
[0137]
而实施例7~12通过合理的膜系设计,当可见光以0~30
°
角入射时,后视镜对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b值均呈中性,提高了汽车后视镜的可见光反射率,使后视镜后方视野影像和电子显示屏所显示的影像均清晰无重影、颜色自然不偏色,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0138]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减反射膜沉积在后视镜镜片的外表面,并通过对后视镜镜片的内表面合理设计半反半透膜层,提高了汽车后视镜的可见光反射率,使后视镜后方视野影像和电子显示屏所显示的影像均清晰无重影、颜色自然不偏色,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01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基板,分别形成在所述玻璃基板两面的至少一层减反射层和至少一层增反射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的第三高折射率层;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一低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和第二低折射率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层、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zro
x
、nbo
x
、使用mf电源或hipims电源沉积的tio2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70~120n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35~75n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20~65nm。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二低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sio
x
、sibo
x
、sitio
x
、sialo
x
、sizro
x
、sin
x
o
y
、sibn
x
o
y
、sitin
x
o
y
、sialn
x
o
y
、sizrn
x
o
y
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1<y<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60~150nm。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65~110n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层包括在所述玻璃基板表面依次层叠形成的第四高折射率层、第四低折射率层、第五高折射率层和第五低折射率层;其中,所述第四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五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90~2.72;所述第四低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五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60。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五高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sin
x
、sialn
x
、sibn
x
、sitin
x
、sizrn
x
、znalo
x
、zno
x
、znsno
x
、nbo
x
、zro
x
、使用mf电源或hipims沉积的tio2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x<3。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5~30nm。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15~45nm。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低折射率层和第五低折射率层的材料选自sio
x
、sibo
x
、sitio
x
、sialo
x
、sizro
x
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
x<3。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30~55nm。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85~120nm。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可见光反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为:-1≤a≤1;b值为:-1≤b≤1;可见光反射率r为:60≤r≤85。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可见光透射颜色的lab值中a值为:a≤2;可见光透过率t为:15≤t≤40。19.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玻璃基板的两面分别磁控溅射形成减反射层和增反射层的步骤;以及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磁控溅射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步骤;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包括玻璃基板,分别形成在所述玻璃基板两面的至少一层减反射层和至少一层增反射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增反射层表面的第三高折射率层;其中,所述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形成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的表面;所述高折射率层和所述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20~2.72;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6~1.80。本发明所提供的半反半透汽车内后视镜镜片可有效提高后视镜可见光反射率的同时,可避免影像偏色。可避免影像偏色。可避免影像偏色。
技术研发人员:曹晖 张洁林 福原康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钜鸿百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5
技术公布日:2023/9/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