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溯鱼道

未命名 09-18 阅读:11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助溯鱼道。


背景技术:

2.鱼道是一种帮助鱼类上溯的工程措施,在江河之上修建闸坝等水利工程,截断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途径,通过修建鱼道,使鱼类可以在洄游季节实现上溯,从而维持河段生态平衡。
3.授权公告号为n204385702u,公开了一种声光一体化鱼道生态导鱼系统,其中下游鱼道在与过鱼槽相连的一边的拐角处设置有声场发生装置,至少一层气泡幕以声场发生装置为原点呈弧形布置,下游鱼道在与声场发生装置相对应的一边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诱光灯。该实用新型专利根据鱼类怕强光、喜弱光的特性以及不同声强对鱼类转向角度产生不同影响,当鱼群进入下游鱼道时,利用气泡幕引诱远处鱼群游向过鱼槽侧,在声场发生装置以及诱光灯的相互作用下有针对地给鱼群进行导向,使其顺利进入过鱼槽,保障鱼群通过。
4.再如,公告号为cn103266585b,公开了一种利用鱼类趋光特征改善鱼道过鱼效果的装置及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主控计算机和至少一级光导闸室,每级光导闸室包括鱼道和依次设置于所述鱼道断面上的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所述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口集鱼灯的照射距离,当所述光导闸室为多级时,上一级闸室的出口集鱼灯兼做为紧邻的下一级闸室的入口集鱼灯;所述主控计算机与所述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连接,控制所述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的开启和关闭。该发明间接扩展了集鱼灯的照射范围,使集鱼灯可以应用于不同深度的水域,增加过鱼的种类和数量,增强鱼道的通用性。
5.综上,不难看出,目前的技术手段,为了能使鱼群快速地通过鱼道,因此利用了鱼类趋弱光,以及利用声强不同能对鱼群进行导向这两个特点,对鱼群起到引导作用,使鱼群快速通过鱼道。
6.但是也从现有手段中看出,不同的鱼群对声强的要求不同,对弱光的反应程度也不同。所以上述两个现有技术,对部分符合上述两种特性的鱼群的引导作用显著,但是对于部分不符合上述两种特性的鱼群的引导作用就不明显,例如草鱼就上述两种特性的反应就不明显,因此授权公告号为cn1060493b公开了一种诱导草鱼的鱼道进口系统和设计方法及诱鱼流速率装置,就单单为了引导草鱼设计了一种改变鱼道水流形态和流速的装置,来提高鱼道的过鱼率。
7.所以,目前现有的鱼道,不能适用于引导所有的鱼类,通用性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助溯鱼道,其为了解决如何提高鱼道与各类鱼群的引导的通用性的技术问题。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助溯鱼道,包括分别设置在洄游途径两侧的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之间设有底板,底板相对地两端固定在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上,底板倾斜设置,底板高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上游,底板低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的下游;
10.沿底板从低到高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导鱼单元;每个导鱼单元包括闸门板,闸门板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的内壁抵触,闸门板与底板平行,闸门板通过转轴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底板上,转轴位于闸门板靠近洄游途径下游的一端,转轴的轴线垂直于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闸门板远离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赶鱼群的拦网;所述第一翼墙或者第二翼墙上设置有用于监测鱼群的感应单元。
11.进一步地,所述拦网的一端固定在闸门板远离转轴的一端的末端,拦网的另一端固定在底板的上表壁;拦网两端的连接点与转轴所在点围成三角形。
12.通过拦网两端分别与闸门板和底板连接,可以缩小导鱼单元的容积,这样,拦网就能迫使鱼群往相邻的导鱼单元游动,不会停留在上一个导鱼单元,相比于引鱼灯和声强不同引鱼,通过拦网这个物理手段的好处在于可以极大提高鱼类在过鱼建筑物上的助溯效率,达到生态保护效益;具有通用性,对于任何鱼群都适用。
13.进一步地,所述拦网与底板的连接点位于相邻导鱼单元的闸门板位置。
14.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拦网与转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尽可能地大,让上一个导鱼单元的可以供鱼群活动的区域尽可能地减小,迫使鱼群进一步往下一个导鱼单元游动。
15.进一步地,所述闸门板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拦网处于绷紧状态。
16.绷紧状态的拦网作为了上述围成的三角形中的一条边,这样可以将拉网的长度尽可能地利用,也使上述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尽可能地大,进一步迫使鱼群往下一个导鱼单元游动。
17.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单元为鱼道监测设备。
18.鱼道监测设备为现有手段,可以监测鱼群的动向,及时控制各个闸门板动作。
19.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单元设置在靠近转轴的位置。
20.鉴于鱼群的洄游特性,潜底性洄游鱼类会集中在转轴所在位置,将感应单元设置在靠近转轴的位置,相比于其他位置,该位置所获知的鱼群动向也相对地更能体现出鱼群的位置。
21.有益效果:
22.本装置利用拦网来缩小鱼群的活动区域,迫使鱼群向洄游途径上游位置靠近,提高洄游效率,由于是通过拉网这个物理手段来驱动,不利用鱼群的生物特性,所以对所有鱼群均有作用,通用性高。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鱼道的剖断图之一;
24.图2是本鱼道的剖断图之二;
25.图3是本鱼道的俯视图。
26.1、第一翼墙;2、第二翼墙;3、底板;4、第一导鱼单元;5、第二导鱼单元;6、第三导鱼
单元;7、闸门板;8、转轴;9、拦网;10、感应单元;11、控制器;12、液面;13、洄游途径上游;14、洄游途径下游。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助溯鱼道,包括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并列设置鱼群洄游途径的两侧,即垂直于图1纸面的两侧。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沿鱼群洄游途径延伸设置,即沿图1中x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之间设有底板3,底板3对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固定连接,底板3也沿鱼群洄游途径延伸设置,即沿图1中x方向延伸设置,底板3对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密封连接,底板3位于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的下端。
29.见图2,底板3倾斜设置,底板3高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上游13,底板3高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的下游。底板3、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作为整体看,整体的端面形状为“匚”形,“匚”形整体的开口在上端。
30.见图1和图2,该鱼道还包括若干个导鱼单元,若干个导鱼单元沿底板3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本实施例以三个导鱼单元为例进行说明,从低到高分别记为第一导鱼单元4、第二导鱼单元5和第三导鱼单元6。
31.见图1,以第一导鱼单元看,第一导鱼单元4包括闸门板7,闸门板7朝向洄游途径下游14的一端依靠转轴8转动连接在底板3的上表壁上,闸门板7的转轴8轴线垂直于图1中纸面,闸门板7由电机(未示出)驱动转动,电机固定在第一翼墙1或者第二翼墙2的外侧表壁上。初始状态时,第一导鱼单元4闸门板7的上表面与底板3的上表面平行(即图1状态);闸门板7垂直于图1纸面的两端分别对应地与第一翼墙1和第二翼墙2的表壁抵触。闸门板7能以初始状态,按图1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至最终状态,最终状态为闸门板7处于竖直状态。闸门板7朝向洄游途径上游13的一端设有拦网9;拦网9的一端固定在闸门板7朝向洄游途径上游13的一端末端,另一端固定在底板3的上表壁上,拦网9两端的连接点与转轴8所在点围成三角形;闸门板7处于竖直状态时,拦网9处于绷紧状态,并且拦网的上端高于液面12,这是为了能尽可能地缩小鱼群的活动范围,闸门板7与底板3平行时,拦网9处于松弛状态。
32.为了能进一步缩小鱼群的活动范围,让鱼群往洄游途径上游13游动,所以拦网9与底板3的连接点,近似位于第二导鱼单元5闸门板7的转轴8所在点位置。
33.见图1和图2,第一导鱼单元4还包括感应单元10,感应单元10可以但不限于使用型号为ykj-jcss-003的鱼道监测设备,该鱼道监测设备可以监测鱼群的数量。鱼道监测设备固定在第一翼墙1或者第二翼墙2的内壁上。鱼道监测设备的位置靠近转轴,这是为了使第一导鱼单元4的感应单元10尽可能地靠近第二导鱼单元5。鱼道监测设备监测鱼群的位置。
34.本鱼道的动作过程
35.鱼群从图1中的洄游途径下游14游进第一导鱼单元4区域,此时,本鱼道的状态如图1所示,第二导鱼单元5的闸门板7处于竖直状态,第一导鱼单元4的闸门板7与底板3平行,
各个导鱼单元中的液面12呈阶梯状分布。鉴于鱼的洄游特性,鱼群中大多数鱼群会处于第一导鱼单元4区域的最上游位置,即位于第二导鱼单元5的闸门板7位置。鱼道监测设备监测到鱼群在此位置聚集,鱼道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给控制器11(见图3),控制器11控制第一导鱼单元4的闸门板7转动并处于竖直状态,第二导鱼单元5的闸门板7与底板3平行,即图2所示状态。
36.由于拦网9的绷紧,迫使鱼群不会停留在第一导鱼单元4区域。然后,鱼群会继续根据鱼的洄游特性,聚集在第二导鱼单元5区域的最上游位置,即第三导鱼单元6的闸门板7位置。第二导鱼单元5的鱼道监测设备监测到鱼群在此位置聚集,第二导鱼单元5的鱼道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给控制器11,控制器11控制第二导鱼单元5的闸门板7转动并处于竖直状态,同时第一导鱼单元4的闸门板7与底板3平行,第三导鱼单元6的闸门板7与底板3平行。第一导鱼单元4区域,可以迎来新的一波鱼群,按照上述步骤,不断地将鱼群往洄游途径驱赶。
37.本鱼道相比于现有专利的鱼道,不再利用鱼的趋光性和趋声性,而是通过闸门板7和拦网9的机械手段来迫使鱼群在各个导鱼单元内的活动范围减小,从而迫使鱼群快速地向洄游途径上游13游动。
38.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助溯鱼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洄游途径两侧的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之间设有底板,底板相对地两端固定在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上,底板倾斜设置,底板高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上游,底板低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的下游;沿底板从低到高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导鱼单元;每个导鱼单元包括闸门板,闸门板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的内壁抵触,闸门板与底板平行,闸门板通过转轴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底板上,转轴位于闸门板靠近洄游途径下游的一端,转轴的轴线垂直于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闸门板远离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赶鱼群的拦网;所述第一翼墙或者第二翼墙上设置有用于监测鱼群的感应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助溯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拦网的一端固定在闸门板远离转轴的一端的末端,拦网的另一端固定在底板的上表壁;拦网两端的连接点与转轴所在点围成三角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助溯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拦网与底板的连接点位于相邻导鱼单元的闸门板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助溯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板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拦网处于绷紧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助溯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为鱼道监测设备。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助溯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设置在靠近转轴的位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助溯鱼道,属于水利工程领域,包括分别设置在洄游途径两侧的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之间设有底板,底板相对地两端固定在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上,底板倾斜设置,底板高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上游,底板低的一端朝向洄游途径的下游;沿底板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导鱼单元;每个导鱼单元包括闸门板,闸门板与第一翼墙和第二翼墙的内壁抵触,闸门板与底板平行,闸门板通过转轴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底板上,转轴位于闸门板靠近洄游途径下游的一端,闸门板远离转轴的一端设置有拦网;所述第一翼墙或者第二翼墙上设置有感应单元。本鱼道通过拉网来缩小上一个导鱼单元的面积,迫使鱼群往下一个导鱼单元游动,对任何鱼群均适用。鱼群均适用。鱼群均适用。


技术研发人员:魏天琪 李俊杰 李兵辉 金帅同 王姝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海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5.04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