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93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岩质边坡防护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采矿、公路、建筑场平的开挖,施工现场的道路两旁易形成岩质边坡,由于坡体陡峭,坡面碎石松散,可能会产生落石或局部垮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大部分岩质边坡,通常会使用主动防护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坡面进行包覆,从而将落石控制于主动防护网与边坡坡面之间一定的运动范围内,有效减少落石直接从边坡坡面上滚落的现象发生,以保护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过。
3.主动防护网的安装配置主要包括钢丝绳网、钢丝绳锚杆、支撑绳、缝合绳、钢丝绳绳卡以及钢丝格栅网。在主动防护网的安装施工中,通常是先对坡面进行清理,根据地形条件在坡面上深度钻凿锚杆孔,将钢丝绳锚杆插入锚杆孔后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支撑绳的绳卡与锚杆外露换套固定连接,再从上往下将钢丝格栅网铺挂在支撑绳上方,最后在钢丝格栅网上铺设钢丝绳网并使用缝合绳将钢丝格栅网与四周的支撑绳进行缝合,缝合绳两端各用两个钢丝绳绳卡与钢丝绳网固定联结,即可完成主动防护网的安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主动防护网虽然能够限制落石于边坡坡面上运动,但是主动防护网在安装时,坡面上下部分的锚杆间距通常较大,无法贴附在边坡坡面上,尤其是下部位于边坡坡脚处的主动防护网在安装时与地面有一定距离,当坡面上出现落石滚落的情况时,落石顺着坡面滚落至边坡坡脚处,易自边坡坡脚处锚杆之间的主动防护网下方漏出,从而运动到地面对公路及行经车辆产生较大的安全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岩质边坡上落石对公路、车辆以及行人等的安全威胁,本技术提供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边坡坡面上的包覆面层和设置在包覆面层上的加固组件,所述包覆面层于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处的地面上均翻边延伸有延长段,所述包覆面层通过间隔插设于边坡坡顶、边坡坡脚以及边坡坡面上的若干固定件固定在边坡上,所述加固组件通过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处的固定件固定在包覆面层上,且与所述包覆面层贴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将包覆面层于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的地面上预留一端延长段使用固定件固定,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均具有翻边措施,使得包覆面层能够完全包覆边坡,大幅减少了掉落的部分岩石主动防护结构相邻固定件之间的间隔,砸向地面的概率;固定好后再将坡面上的包覆面层同样使用固定件间隔固定,然后再将加固组件固定在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处的固定件上,与包覆面层贴合并使得包覆面层能够贴紧在
边坡坡面上,在边坡坡顶与边坡坡脚均具有牢固的固定措施,因此能够在落石出现时,将落石限制在包覆面层与边坡间一定的运动范围内,有效降低岩质边坡上落石对公路、车辆以及行人等的安全威胁。
9.可选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多根纵向钢丝绳和多根斜拉钢丝绳,所述纵向钢丝绳和斜拉钢丝绳均一端固定在边坡坡顶处的固定件上,另一端固定在边坡坡脚处的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纵向钢丝绳沿边坡坡面纵向设置,所述斜拉钢丝绳于边坡坡面上倾斜拉设,且所述斜拉钢丝绳设置在纵向钢丝绳上方。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纵向钢丝绳一端固定在边坡坡顶处的固定件上,另一端固定在边坡坡脚处的固定件上,以将包覆面层纵向间隔一段距离压覆在边坡坡面,当发生落石滚落的现象时,能够对落石滚落的运动轨迹做出限定,使得落石仅能在两纵向钢丝绳水平间隔之间运动,并且有效降低落石滚动时包覆面层自边坡坡面上脱落的可能性;斜拉钢丝绳在纵向钢丝绳上方于边坡坡面上倾斜拉设,对整体坡面上的包覆面层进行固定,进一步提升整体主动防护结构的防护效果。
11.可选的,所述纵向钢丝绳和斜拉钢丝绳缠绕固定于自身拉设路径上的固定件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纵向钢丝绳与斜拉钢丝绳在坡面上的稳定性,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13.可选的,缠绕所述纵向钢丝绳和/或斜拉钢丝绳的固定件上均设置有卡接限位件,所述卡接限位件用于将纵向钢丝绳或斜拉钢丝绳固定在对应固定件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落石自边坡坡面上滚落时,卡接限位件能够提升纵向钢丝绳和/或斜拉钢丝绳在固定件上的稳定性,有效降低纵向钢丝绳和/或斜拉钢丝绳自固定件上脱出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纵向钢丝绳和斜拉钢丝绳外均包覆有保护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减缓纵向钢丝绳和斜拉钢丝绳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被腐蚀的速度,延长纵向钢丝绳和斜拉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17.可选的,所述纵向钢丝绳和斜拉钢丝绳均由多节钢丝绳接续形成,所述钢丝绳之间通过张紧连接件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接续衍生纵向钢丝绳或斜拉钢丝绳的长度时,通过在钢丝绳的接续处设置张紧连接件使得相邻的钢丝绳能够在坡面上保持张紧状态,提升对下方包覆面层的压覆固定强度。
19.可选的,所述包覆面层由多块柔性面层沿边坡长度方向拼接形成,且相邻所述柔性面层之间叠合覆盖。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多块柔性面层拼接便于安装前的预制,叠合覆盖能够提升多块柔性面层在坡面上的整体覆盖性,有效降低落石自柔性面层之间脱出的可能性。
21.可选的,相邻所述柔性面层拼接处均沿边坡坡面纵向间隔插设有固定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柔性面层拼接处进行固定,有效降低落石自柔性面层拼接处脱出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边坡坡顶与边坡坡脚均翻边延伸有延长段,使得包覆面层能够完全包覆边坡坡面,大幅减少落石穿过主动防护结构相邻固定件之间的间隔,砸向地面的可能性,并且在
坡顶与坡脚处均设置有固定措施,有效降低包覆面层被落石顶开自边坡坡面上掉落的可能性;
25.2.加固组件分为纵向钢丝绳及斜拉钢丝绳两部分,纵向钢丝绳能够限制落石在坡面上的运动轨迹,将包覆面层压覆在坡面上;斜拉钢丝绳能够提升整体包覆面层在边坡坡面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整体主动防护结构的防护效果;
26.3.通过在多个柔性面层拼接处设置固定件,提高多个柔性面层拼接处的强度,有效避免落石自多个柔性面层拼接处漏出。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图中,1、边坡;2、柔性面层;21、短钢筋;3、加固组件;31、纵向钢丝绳;32、斜拉钢丝绳;33、卡接限位件;34、张紧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参照图1,包括固定在边坡1坡面上的包覆面层、压覆在包覆面层上的加固组件3以及用于固定包覆面层和加固组件3的固定件。
32.参照图1,包覆面层由多块柔性面层2沿边坡1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相邻的柔性面层2之间叠合覆盖,在本实施例中,柔性面层2具体采用绿色高分子面层,以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更为美观;固定件具体采用短钢筋2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土钉或其他固定用插件。柔性面层2一端位于边坡1坡顶的地面上且距离边坡1坡面倾斜点翻边延伸有延长段,柔性面层2另一端位于边坡1坡脚的地面上且距离边坡1坡面倾斜点翻遍延伸有延长段,柔性面层2两端均通过多个短钢筋21间隔固定在边坡1坡顶及边坡1坡脚的地面上,以使柔性面层2能够将边坡1的整体坡面进行包覆,有效降低落石自主动防护结构于边坡1坡脚处相邻短钢筋21之间的间隔漏出,进而砸向地面的可能性;边坡1坡面上的柔性面层2同样通过多个短钢筋21间隔固定,柔性面层2上预留有缺口,便于短钢筋21能够插入缺口固定在边坡1上,相邻柔性面层2的拼接处均间隔插设有短钢筋21,以对柔性面层2的拼接处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边坡1坡面上的短钢筋21呈梅花状间隔布设,且沿坡面水平方向排列的短钢筋21间距控制在一个面层幅宽左右,沿坡面纵向排列的短钢筋21间距控制在半个幅宽左右。加固组件3通过短钢筋21固定在柔性面层2上方,并将柔性面层2压覆在边坡1坡面上。
33.参照图1和图2,加固组件3包括多根纵向钢丝绳31和多根斜拉钢丝绳32,纵向钢丝绳31的一端缠绕固定在边坡1坡顶处的短钢筋21上,另一端缠绕固定在边坡1坡脚处的短钢筋21上,纵向钢丝绳31沿边坡1坡面纵向拉设并且缠绕在拉设路径上的短钢筋21上,当发生落石滚落的现象时,能够对落石滚落的运动轨迹做出限定,使得落石仅能在两纵向钢丝绳31水平间隔之间运动,并且有效降低落石滚动时,柔性面层2自边坡1坡面上脱落的可能性,相邻柔性面层2之间的拼接处上方均压覆有纵向钢丝绳31,有效降低落石滚动时自柔性面层2的拼接处漏出的可能性;斜拉钢丝绳32一端缠绕固定在边坡1坡面顶部的短钢筋21上,
另一端缠绕固定在边坡1坡面底部的短钢筋21上,斜拉钢丝绳32自边坡1坡面顶端至边坡1坡面末端交叉式倾斜拉设且缠绕固定在拉设路径上的短钢筋21上,以对整体坡面上的包覆面层进行固定,进一步提升整体主动防护结构的防护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固定在短钢筋21上的稳定性,短钢筋21上缠绕好纵向钢丝绳31和/或斜拉钢丝绳32后,于缠绕处设置有卡接限位件33。在本实施例中,卡接限位件33具体选用星蝶螺母,星蝶螺母对缠绕处进行卡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卡扣等其他限位件对缠绕处进行卡接限位。
34.考虑到岩质边坡1的面积通常较大,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在单根纵向钢丝绳31和单根斜拉钢丝绳32的长度不够时,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均由多节钢丝绳接续形成,因此为了张紧两钢丝绳的接续处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参照图2,两相邻的钢丝绳之间设置有张紧连接件34。在本实施例中张紧连接件34具体使用花篮螺栓,花篮螺栓包括中空调节杆、左旋丝杆以及右旋丝杆,中空调节杆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开设有螺纹通孔,左旋丝杆和右旋丝杆末端均焊接有挂钩。在进行接续的过程中,先将一根钢丝绳的末端打结扣在左旋丝杆的挂钩上,再将另一根钢丝绳的末端打结扣在右旋丝杆的挂钩上,将左旋丝杆和右旋丝杆螺纹连接至中空调节杆的左右两端的螺纹孔中,调节左旋丝杆和右旋丝杆伸入中空调节杆的长度即可实现钢丝绳的张紧,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纵向钢丝绳31尽量少断开,保证钢丝绳的整体强度不受过大影响。
35.为了延长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的使用寿命,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外均套设有保护套,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具体使用塑料皮构成,有效减缓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长时间受外界影响而被腐蚀的速度。
36.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先将成卷的绿色高分子面层于边坡1坡顶的地面上露出长度不小于20cm左右的边缘,在上面均匀地打一些长度在30~50cm的短钢筋21固定,短钢筋21的间距设置为2m左右;然后将绿色高分子面层沿边坡1坡面滚下至边坡1坡脚处,留出坡脚以外的翻边宽度50cm以上,同样打入短钢筋21固定边坡1坡脚的绿色高分子面层,边坡1坡顶与边坡1坡脚地面上的短钢筋21数量相同。操作人员系好安全绳,做好安全措施后,从坡顶开始按梅花状在绿色高分子面层上打入短钢筋21,且短钢筋21的水平间距控制在一个面层幅宽左右,坡面纵向间距控制在半个幅宽左右。固定好绿色高分子面层后拉设纵向钢丝绳31,从坡顶开始沿坡面纵向拉至坡脚以外插筋处,遇坡面上插设的短插筋进行缠绕,可以缠绕三圈或多圈。固定好后自边坡1坡面顶端至边坡1坡面末端交叉式倾斜拉设斜拉钢丝绳32,遇坡面上插设的短插筋进行缠绕,可以缠绕三圈或多圈。如遇作业困难可减少缠绕短钢筋21的数量,但最少不得少于坡面短钢筋21数量的一半数量。斜拉钢丝绳32铺设结束后,在短钢筋21缠绕有纵向钢丝绳31和/或斜拉钢丝绳32的缠绕处使用星蝶螺母压紧 ,即可完成本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的安装,操作简单,安装便捷,无需喷射混凝土等,避免了粉尘与噪音污染。
3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边坡(1)坡面上的包覆面层和设置在包覆面层上的加固组件(3),所述包覆面层于边坡(1)坡顶和边坡(1)坡脚处的地面上均翻边延伸有延长段,所述包覆面层通过间隔插设于边坡(1)坡顶、边坡(1)坡脚以及边坡(1)坡面上的若干固定件固定在边坡(1)上,所述加固组件(3)通过边坡(1)坡顶和边坡(1)坡脚处的固定件固定在包覆面层上,且与所述包覆面层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3)包括多根纵向钢丝绳(31)和多根斜拉钢丝绳(32),所述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均一端固定在边坡(1)坡顶处的固定件上,另一端固定在边坡(1)坡脚处的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纵向钢丝绳(31)沿边坡(1)坡面纵向设置,所述斜拉钢丝绳(32)于边坡(1)坡面上倾斜拉设,且所述斜拉钢丝绳(32)设置在纵向钢丝绳(31)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缠绕固定于自身拉设路径上的固定件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缠绕所述纵向钢丝绳(31)和/或斜拉钢丝绳(32)的固定件上均设置有卡接限位件(33),所述卡接限位件(33)用于将纵向钢丝绳(31)或斜拉钢丝绳(32)固定在对应固定件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外均包覆有保护套。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丝绳(31)和斜拉钢丝绳(32)均由多节钢丝绳接续形成,所述钢丝绳之间通过张紧连接件(34)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面层由多块柔性面层(2)沿边坡(1)长度方向拼接形成,且相邻所述柔性面层(2)之间叠合覆盖。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柔性面层(2)拼接处均沿边坡(1)坡面纵向间隔插设有固定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岩质边坡绿色装配式主动防护结构,涉及岩质边坡防护的技术领域,其包括设置在边坡坡面上的包覆面层和设置在包覆面层上的加固组件,所述包覆面层于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处的地面上均翻边延伸有延长段,所述包覆面层通过间隔插设于边坡坡顶、边坡坡脚以及边坡坡面上的若干固定件固定在边坡上,所述加固组件通过边坡坡顶和边坡坡脚处的固定件固定在包覆面层上,且与所述包覆面层贴合。本申请具有降低岩质边坡上落石对公路、车辆以及行人等的安全威胁的效果。行人等的安全威胁的效果。行人等的安全威胁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廖双林 叶宇宽 张世安 廖振光 任宇昊 杨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