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及其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1
阅读:91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2.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做工和款式上,更多的关注于服装的品质,环保、质轻、舒适和抗菌等功能性的要求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3.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真菌,随着防疫进入常态化模式,人们对于健康防护的要求更加强烈,有着抗菌、抑菌功能的面料产品应运而生,抗菌面料可以去除织物上的细菌、真菌和霉菌,保持织物清洁,并能降低细菌再生和繁殖的机率,能够为人们身体带来一定的健康防护。
4.目前制备纳米银抗菌织物的工艺较多,比如浸渍法,现有技术中通过浸渍法将纳米银整理液中的纳米银粒子负载到涤纶织物上,其抗菌效率达99.9%,但是由于纳米银离子只存在于面料表面,不耐洗涤,导致抗菌效果难以持久,进而使得纺织品的抗菌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负载纳米银粒子的面料容易磨损导致抗菌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及其制造工艺。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包括面层、弹力线和里层,所述面层和里层通过弹力线连接,所述面层和里层之间形成空气层结构;所述面层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所述里层由棉、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或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所述弹力线为低温氨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面层、里层和弹力线构成三明治空气层面料的组织架构,将面料做到轻质和保暖,同时,面层和里层通过弹力线连接使得面料附有弹性,穿着舒适,面层和里层之间形成中空静止空气层,起到隔离身体与外界环境对流交换机会,中空静止空气层代替了常规棉服的保暖絮片,保暖而轻质,同时可以快速导走人体上的汗液,保证面料的清爽、透气和干燥。
8.面层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编织而成,腈纶具有较好的弹性,手感比较柔软,保暖性好,棉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舒适性,抗菌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抗静电性、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手感柔软光泽好,染色性能好,同时抗菌粘胶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持久性,使得面料保持较优的抗菌持久性,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结合各种组分的优点,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提高面料的综合性能。
9.里层由棉、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或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编织而成,棉具
有较好的吸湿性,能够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保障衣物接触人的皮肤,使人感到柔软舒适而不僵硬,粘胶纤维混纺纱具有很好的吸湿性,透气柔软,抗静电,棉、粘胶纤维混纺纱混纺增加面料的透气性和抗静电性,增加穿着者的舒适度;弹力线为低温氨纶,低温氨纶保型性好、弹性佳、断裂强力高,作为弹力线能够保证里层和面层的结构形态和弹性,使面料具有较优的结构状态;面层、里层和弹力线相互配合,得到弹性好,透气性佳,抗静电性好、吸湿性优、抗菌性能优、质轻保暖的多功能针织面料。
10.优选的,所述面层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35-45%、棉25-35%、抗菌粘胶纤维25-35%;所述里层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45-55%、粘胶纤维45-55%;或腈纶35-45%、棉25-35%、抗菌粘胶纤维25-35%。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合适范围的用量比,使各组分配合性能更优,腈纶作为面层的主要原料,具有较好的保暖性,棉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二者优势互补,确保了面料的保暖性和抗静电性能,抗菌粘胶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够杀菌抑菌,使面料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和抗菌持久性;里层是贴近人体皮肤的一层,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纱配合,不仅保持舒服柔软的触感,而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保持皮肤及时排汗,有助于保持皮肤干爽,身体舒适。
12.优选的,所述面层、里层、弹力线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41-51%、里层41-51%和弹力线3-13%。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合适的面层、里层和弹力线的重量百分比,得到性能较优的多功能针织面料,弹力线交面层和里层用量较少,保证面层和里层的综合性能,使面料具有透气性好、抗菌性好、抗静电性、质轻保暖的综合性能。
14.优选的,所述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草珊瑚提取物研磨至粉体粒径小于5μm,然后溶解于乙醇中,超声,加入脂肪酸磺烷基酯,继续超声,备用;(2)将改性壳聚糖分散于醋酸溶液中,加热至80-90℃中,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加入活性炭,制得壳聚糖溶液,备用;(3)将步骤(1)处理的提取物、步骤(2)得到的壳聚糖溶液和粘胶纤维纺丝原液混合,高速搅拌后脱泡,湿法纺丝喷丝工艺进行纺丝,经上油烘干即得,其中,总抽伸比为110-120%,总纺丝速度为50-60米/min,凝固浴温度为45-50℃。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草珊瑚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将草珊瑚提取物溶解于乙醇中制得溶解液,加入脂肪酸磺烷基酯有效的分散草珊瑚提取物,使溶解液体系稳定。
16.改性壳聚糖具有较好的抗菌抑菌、吸汗除臭的功能,活性炭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抑菌抗菌性能,改性壳聚糖负载在活性炭的表面形成三维网状多孔结构,这种三维网状多孔结构和活性炭本身的多孔结构强强联合,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了较高的吸附能力和抗菌性能,后续增加了改性壳聚糖的吸附性、抗菌抑菌性能,进一步增加了改性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性能。
17.处理的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溶液和粘胶纤维纺丝原液混合进行纺丝,采用混合液进行直接纺丝,增加了后续纺丝的机械强度,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抗菌性和持久的抗菌性,另外,处理的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溶液和粘胶纤维纺丝原液混合得到的混合液
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相容性,草珊瑚提取物负载在活性炭的多孔结构表面,活性炭与改性壳聚糖相互吸附,进一步增加三者之间的吸附性,有助于体系的稳定性,后续得到的纺丝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18.优选的,所述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5-0.8:0.1-0.3。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综合性能较优的纺丝混合液,最终得到机械强度高、抗菌性高和抗菌持久性较好的纺丝,草珊瑚提取物增加了纺丝混合液的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不仅增加了混合液的抗菌性、抗菌持久性,而且增加了后续纺丝的机械强度,后续制备的纺丝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20.优选的,所述草珊瑚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草珊瑚浸泡在清水中,加热温度为65-75℃,以50-60r/min搅拌25-30min,然后加入柠檬酸和纤维素酶,搅拌20-30min,过滤,得到处理后的草珊瑚和滤液,然后将处理后的草珊瑚进行粉碎,加入乙醇溶液和所述滤液,加热回流2-3h,减压浓缩干燥得到草珊瑚提取物。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草珊瑚浸泡在带有加热温度的清水中,提高草珊瑚的生物活性,保证草珊瑚中的营养组分的提取,然后加入柠檬酸,进一步活化草珊瑚中的有效成分,纤维素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加快草珊瑚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使有效成分溶解于滤液中,然后将处理后的草珊瑚和滤液混合,再次进行加热回流,得到草珊瑚提取物;上述将处理后的草珊瑚和滤液先进行分离,再将滤液和乙醇一起加入粉碎后的草珊瑚中,提高了草珊瑚提取物的提取率,使有效成分较高的提取,进而保证了草珊瑚提取物的杀菌性能和杀菌持久性。
22.优选的,所述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壳聚糖溶解于乙酸溶液,搅拌3-5h,随后加入0.01-0.5g/l的石墨烯,搅拌1-3h,干燥,备用;(2)将竹炭纤维分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1-2h,水洗,然后加入木粉,超声10-30min,然后加入步骤(1)处理的壳聚糖,继续搅拌5-8h,离心分离并干燥,得到改性壳聚糖。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聚糖具有较优的抗菌性能,但是力学性能较差,石墨烯具有较优的抗菌性、力学性能,壳聚糖和石墨烯混合,壳聚糖主链上丰富的伯胺和羟基,以及石墨烯片层结构上大量的羧基和羟基,两者可以形成复杂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构建成三维网状结构,增加了壳聚糖的力学性能。
24.竹炭纤维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能够吸湿排臭,抗菌抑菌、抗紫外线等功能,竹炭纤维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浸泡,氢氧化钠对竹炭纤维表面进行剥蚀,扩大了竹炭纤维表面的微孔,使竹炭纤维表面呈现蜂窝状结构,木粉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杀菌消毒性能和杀虫的效果,木粉负载在竹炭纤维的表面的孔结构中,增加了竹炭纤维的力学性能。
25.将处理的壳聚糖和处理的木炭纤维混合,木炭纤维负载在壳聚糖的表面,壳聚糖和竹炭纤维相互吸附,进一步增加壳聚糖的三维结构,进而增加壳聚糖的力学性能,同时增加壳聚糖的抗菌性,在后续应用于抗菌粘胶纤维中,进一步增加抗菌粘胶纤维的力学性能和抗菌性以及抗菌持久性。
26.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面层(1)纱线制备:将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里层(3)纱线制备:将棉、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或将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2)采用24g纬编双面大圆机编织,得到三明治面料;(3)预定型:采用门幅士10箱定型机对步骤(2)制备的三明治面料进行预定型;(4)染色:对步骤(3)的三明治面料进行染色,制成面料半成品;(5)起绒工艺:将步骤(4)制备的面料半成品进行起绒处理,备用;(6)定型:将步骤(5)处理的三明治面料进行定型处理。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工艺制得的三层面料具有轻质保暖针织三明治空气层面料的组织架构,制造工艺简单,得到的面料具有超保暖和高透气性,吸湿自发热性能较优,防静电性能较好的抗菌性能较佳等多种耐久性的健康防护面料。
28.优选的,所述染色采用活性染料,所述活性染料选自活性黄、活性红、活性蓝中的一种。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活性染料进行染色,具有工艺流程短的优点,一方面减少面料的损耗,另一方面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形成内层色泽深厚、外层悬浮华丽的染色效果。
30.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起绒工艺参数为:弯针28辊;张力1.2%;钢针弯曲角度48
°
;针布密度360/(inch)2;车速22m/min;针布辊转速75转/min。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绒的目的是为了增强面料柔软的手感和进一步加大面料的空气层含量,实现面料克重轻、保温率高的目的。
3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面层、里层和弹力线构成三明治空气层面料的组织架构,将面料做到轻质和保暖,面层和里层通过弹力线连接使得面料附有弹性,穿着舒适,面层和里层之间形成中空静止空气层,起到隔离身体与外界环境对流交换机会,中空静止空气层代替了常规棉服的保暖絮片,保暖而轻质,同时可以快速导走人体上的汗液,保证面料的清爽、透气和干燥。
33.2、本技术中面层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编织而成,腈纶具有较好的弹性,手感比较柔软,保暖性好,棉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舒适性,抗菌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抗静电性、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手感柔软光泽好,染色性能好,同时抗菌粘胶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持久性,使得面料保持较优的抗菌持久性,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结合各种组分的优点,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提高面料的综合性能。
34.3、本技术中里层由棉、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棉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够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保障衣物接触人的皮肤,使人感到柔软舒适而不僵硬,粘胶纤维混纺纱具有很好的吸湿性,透气柔软,抗静电,棉、粘胶纤维混纺纱混纺增加面料的透气性和抗静电性,增加穿着者的舒适度;弹力线由低温氨纶构成,低温氨纶保型性好、弹性佳、断裂强力高,作为弹力线能够保证里层和面层的结构形态和弹性,使面料具有较优的结构状态;面层、里层和弹力线相互配合,得到弹性好,透气性佳,抗静电性好、吸湿性优、抗菌性能优、质轻保暖的多功能针织面料。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防静电检测报告。
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检测报告第一页。
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检测报告第二页。
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织造方法编织图。
40.图中:1、面层;2、弹力线;3、里层。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实施例及对比例中所使用的原料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43.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例制备例1-1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1.5kg草珊瑚提取物研磨至粉体粒径小于5μm,然后溶解于乙醇中,超声3h,然后加入0.3kg脂肪酸磺烷基酯,继续超声2h,备用;(2)将改性壳聚糖分散于2l质量分数为3wt%的醋酸溶液中,加热至85℃中,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加入活性炭,制得壳聚糖溶液,备用;(3)将步骤(1)处理的提取物、步骤(2)得到的壳聚糖溶液和15kg的粘胶纤维纺丝原液混合,高速搅拌后脱泡,湿法纺丝喷丝工艺进行纺丝,经上油烘干即得,其中,总抽伸比为115%,总纺丝速度为55米/min,凝固浴温度为48℃;其中,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65:0.2。
44.草珊瑚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2kg草珊瑚浸泡在清水中,加热温度为70℃,以55r/min搅拌28min,然后加入0.7kg柠檬酸和0.2kg质量分数为2%的纤维素酶,搅拌25min,过滤,得到处理后的草珊瑚和滤液,然后将处理后的草珊瑚进行粉碎,加入7倍体积的乙醇溶液和所得滤液,加热回流3h,减压浓缩干燥得到草珊瑚提取物。
45.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1kg壳聚糖溶解于2l质量分数为3%的乙酸溶液,搅拌4h,随后加入0.03g/l的石墨烯,搅拌2h,干燥,备用;(2)将0.5kg的竹炭纤维分散于1.8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2h,水洗,然后加入0.2kg木粉,超声20min,然后加入步骤(1)处理的壳聚糖,继续搅拌7h,离心分离并干燥,得到改性壳聚糖。
46.制备例1-2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不加入草珊瑚提取物。
47.制备例1-3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草珊瑚提取物购自西安全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8.制备例1-4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草珊瑚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中,得到处理后的草珊瑚和滤液,然后将处理后的草珊瑚进行粉碎,加入7倍体积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3h,减压浓缩干燥
得到草珊瑚提取物。
49.制备例1-5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不加入改性壳聚糖。
50.制备例1-6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由等量的壳聚糖代替改性壳聚糖。
51.制备例1-7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不加入活性炭。
52.制备例1-8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中,不加入石墨烯。
53.制备例1-9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中,不加入竹炭纤维。
54.制备例1-10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5:0.1。
55.制备例1-11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8:0.3。
56.制备例1-12与制备例1-1的区别在于,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12:0.05。实施例
57.实施例1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包括面层1、里层3和弹力线2,面层1和里层3通过弹力线2连接,面层1和里层3之间形成空气层结构;面层1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里层3由棉、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弹力线2为低温氨纶;面层1、里层3和弹力线2的总重量为100kg;面层1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40%、棉30%、抗菌粘胶纤维30%;里层3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50%、粘胶纤维50%;面层1、里层3、弹力线2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1 46%、里层3 46%和弹力线2 8%。
58.上述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面层(1)纱线制备:将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里层(3)纱线制备:将棉、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或将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其中,并条、粗纱和细纱的工艺参数如下:(1)并条:条子干定量16g/5m前罗拉速度290m/min并合数8根/眼
总牵引倍数8倍牵伸倍数分配1.37(2)粗纱:前罗拉转速200r/min锭速800-900r/min后区牵伸倍数1.3捻系数85(3)细纱:前胶辊前冲2m捻系数320(2)采用24g纬编双面大圆机编织,得到三明治面料,织造参数:筒径170厘米,转速23转/分;编织方法:6路一循环,1、4路进30d低温氨纶,2、5路进里层(3)纱线,3、6路进面层(1)纱线+低温氨纶,织造方法编织图如图5;(3)预定型:采用门幅士10箱定型机对步骤(2)制备的三明治面料进行预定型,定型温度:175℃,上超喂42%、下超喂6.5%,织物速度:13m/min;(4)染色:对步骤(3)处理的三明治面料进行染色,浴比为1:12,染色温度60℃,时间60min,制成面料半成品;(5)起绒工艺:将步骤(4)制备的面料半成品进行起绒处理,备用;起绒工艺参数为:弯针28辊;张力1.2%;钢针弯曲角度48
°
;针布密度360/(inch)2;车速22m/min;针布辊转速75转/min;(6)定型:将步骤(5)处理的三明治面料进行定型处理;采用门幅士10箱定型机,定型温度:135℃,上超喂48%、下超喂8.0%织物速度:14m/min。
59.面料染色采用活性染料,活性染料选自活性蓝;抗菌粘胶纤维购自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或赛得利(中国)纤维有限公司;本实施例中生产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检测报告见图2-4;本实施例中生产的多功能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见图1。
60.实施例2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面层1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35%、棉35%、抗菌粘胶纤维30%;里层3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45%、粘胶纤维55%;面层1、里层3、弹力线2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1 41%、里层3 51%和弹力线2 8%。
61.实施例3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面层1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45%、棉25%、抗菌粘胶纤维30%;里层3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55%、粘胶纤维45%;面层1、里层3、弹力线2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1 51%、里层3 41%和弹力线2 8%。
62.实施例4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1制备。
63.实施例5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2制备。
64.实施例6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3制备。
65.实施例7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4制备。
66.实施例8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5制备。
67.实施例9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6制备。
68.实施例10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7制备。
69.实施例11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8制备。
70.实施例12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9制备。
71.实施例13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10制备。
72.实施例14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11制备。
73.实施例15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抗菌粘胶纤维采用制备例1-12制备。
74.实施例16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面层1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25%、棉45%、抗菌粘胶纤维30%;里层3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40%、粘胶纤维60%。
75.实施例17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面层1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55%、棉15%、抗菌粘胶纤维30%;里层3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60%、粘胶纤维40%。
76.实施例18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面层1、里层3、弹力线2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1 30%、里层3 60%和弹力线2 10%。
77.实施例19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面层1、里层3、弹力线2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1 60%、里层3 30%和弹力线2 10%。
78.实施例20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里层3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其中,腈纶35%、棉25%、抗菌粘胶纤维25%。
79.实施例21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里层3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其中,腈纶45%、棉35%、抗菌粘胶纤维35%。
80.对比例对比例1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面层1中抗菌粘胶纤维由等量的粘胶纤维混纺纱代替。
81.对比例2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面层1和里层3通过聚烯烃复合胶连接。
82.性能检测试验将实施例1-21和对比例1-2制备得到的多功能针织面料进行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测试。
83.面料透气性: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对面料透气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以透气率表示。
84.抗菌性测试:采用国标gb/t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震荡法》进行测试,测试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另将多功能性面料洗涤后再次进行测试,洗涤方法按照在耐洗牢度试验机上进行,洗涤条件:洗衣粉3g/l,浴比(布料和洗涤液的质量比为1:45),温度35℃,时间8min为一次洗涤,结果见表1。
85.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测试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1-3和实施例20-21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透气率达到257mm/s,同时具有较好的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初始抑菌率约为99%,水洗50次后,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约为96%,说明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具有较优的拉伸性能、透气性、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制备的三明治空气层的面料具有质轻保暖的效果。
86.其中,对实施例1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进行顶破强力检测,顶破强力测试根据国标gb/t 19976-2005纺织品,实施例1的顶破强力为480n,表明实施例1制备的面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受外力顶压作用变形和破裂时具有较高的耐用性。
87.实施例4抗菌粘胶纤维采用本技术的方法制备,而实施例1-3的抗菌粘胶纤维来自市售,相比于实施例1可知,透气率为263mm/s,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初始抑菌率约为99.99%,水洗60次后,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约为99.12%,表明本技术自制的抗菌粘胶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
88.实施例5抗菌胶粘纤维中不加入草珊瑚提取物,实施例6中草珊瑚提取物来自市售,实施例7改变草珊瑚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从表1看出,不添加草珊瑚提取物的面料的透气性略微下降,但是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明显下降,采用市售的草珊瑚提取物的测试数据同样各方面性能比本技术的差一些,改变本技术的草珊瑚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各方面的测试数据同样差于实施例4,表明采用本技术草珊瑚的制造工艺得到的面料在后续相关性能测试具有优异的性能。
89.实施例8抗菌胶粘纤维中不添加改性壳聚糖,实施例10抗菌粘胶纤维中不加入活
性炭,实施例9改性壳聚糖用壳聚糖替代,从表1看出,不添加改性壳聚糖或活性炭的面料的透气性、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明显下降,采用壳聚糖代替改性壳聚糖相关性能也略微下降,表明本技术制备的改性壳聚糖具有优异的透气性能、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后续应用于面料中,具有较好的性能。
90.实施例11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中不加入石墨烯,实施例12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中不加入竹炭纤维,从表1看出,面料的透气性、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明显下降,表明石墨烯或竹炭纤维影响改性壳聚糖的透气性和抗菌性,进而影响面料的相关性能,实施例15中改变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从表1看出,面料的各方面性能数据优于实施例8和实施例10,与实施例5数据相当,但是差于实施例4和实施例13-14,表明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之间具有较好的配合作用,相互促进提高后续面料的各种性能。
91.实施例16-19分别改变面层和里层中各组分的用量比以及改变里层、弹力线的重量百分比。从表1看出,相较于实施例1-3,制备的面料的各种性能均有所下降,表明各组分含量在一定的配比内具有较优的效果,得到抗菌性持久的面料。
92.对比例1中抗菌性粘胶纤维混纺纱由粘胶纤维混纺纱代替,从表1看出,面料的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大大下降,表明本技术制备的抗菌粘胶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对比例2中面层、里层通过胶黏剂连接,两层紧密相连,制备的面料抗菌性、透气性不如本技术实施例1,而且面料的重量相比本技术要重,做不到质轻的效果。
93.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1)、弹力线(2)和里层(3),所述面层(1)和里层(3)通过弹力线(2)连接,所述面层(1)和里层(3)之间形成空气层结构;所述面层(1)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所述里层(3)由棉、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或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所述弹力线(2)为低温氨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腈纶35-45%、棉25-35%、抗菌粘胶纤维25-35%;所述里层(3)中,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棉45-55%、粘胶纤维45-55%;或腈纶35-45%、棉25-35%、抗菌粘胶纤维25-3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里层(3)、弹力线(2)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面层(1) 41-51%、里层(3) 41-51%和弹力线(2) 3-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草珊瑚提取物研磨至粉体粒径小于5μm,然后溶解于乙醇中,超声,加入脂肪酸磺烷基酯,继续超声,备用;(2)将改性壳聚糖分散于醋酸溶液中,加热至80-90℃中,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加入活性炭,制得壳聚糖溶液,备用;(3)将步骤(1)处理的提取物、步骤(2)得到的壳聚糖溶液和粘胶纤维纺丝原液混合,高速搅拌后脱泡,湿法纺丝喷丝工艺进行纺丝,经上油烘干即得,其中,总抽伸比为110-120%,总纺丝速度为50-60米/min,凝固浴温度为45-5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草珊瑚提取物、改性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5-0.8:0.1-0.3。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草珊瑚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草珊瑚浸泡在清水中,加热温度为65-75℃,以50-60r/min搅拌25-30min,然后加入柠檬酸和纤维素酶,搅拌20-30min,过滤,得到处理后的草珊瑚和滤液,然后将处理后的草珊瑚进行粉碎,加入乙醇溶液和所述滤液,加热回流2-3h,减压浓缩干燥得到草珊瑚提取物。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壳聚糖溶解于乙酸溶液,搅拌3-5h,随后加入0.01-0.5g/l的石墨烯,搅拌1-3h,干燥,备用;(2)将竹炭纤维分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1-2h,水洗,然后加入木粉,超声10-30min,然后加入步骤(1)处理的壳聚糖,继续搅拌5-8h,离心分离并干燥,得到改性壳聚糖。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面层(1)纱线制备:将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里层(3)纱线制备:将棉、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或将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分别通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制成纺纱线条;
(2)采用24g纬编双面大圆机编织,得到三明治面料;(3)预定型:采用门幅士10箱定型机对步骤(2)制备的三明治面料进行预定型;(4)染色:对步骤(3)的三明治面料进行染色,制成面料半成品;(5)起绒工艺:将步骤(4)制备的面料半成品进行起绒处理,备用;(6)定型:将步骤(5)处理的三明治面料进行定型处理。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采用活性染料,所述活性染料选自活性黄、活性红、活性蓝中的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起绒工艺参数为:弯针28辊;张力1.2%;钢针弯曲角度48
°
;针布密度360/(inch)2;车速22m/min;针布辊转速75转/min。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针织面料及其制造工艺。多功能针织面料,包括面层、弹力线和里层,所述面层和里层通过弹力线连接,所述面层和里层之间形成空气层结构;所述面层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所述里层由棉、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或由腈纶、棉、抗菌粘胶纤维混纺纱编织而成;所述弹力线为低温氨纶。本申请中制备的多功能针织面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力学强度、抗菌性和抗菌持久性能。菌性和抗菌持久性能。菌性和抗菌持久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云 吴玉峰 宋子玉 黄小云 莫东海 蒋亚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嘉名染整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31
技术公布日:2023/9/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