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7 阅读:122 评论:0


1.本披露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此类装置通过传导、对流和/或辐射来加热而不是灼烧气溶胶产生基质(例如,烟草)或其他合适的材料,以产生供使用者吸入的气溶胶。本披露特别适合于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2.作为使用传统烟草产品的替代,风险被降低或风险被修正的装置(也被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或蒸气产生装置)的流行和使用近年来迅速增长。可获得将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或温热以产生供使用者吸入的气溶胶的各种装置和系统。
3.常用的风险被降低或风险被修正的装置是被加热基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或所谓的加热不灼烧式装置。这种类型的装置通过将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到典型地在150℃至300℃范围内的温度来产生气溶胶或蒸气。将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到在该范围内的温度而不灼烧或燃烧气溶胶产生基质会产生蒸气,该蒸气典型地冷却并冷凝而形成供装置的使用者吸入的气溶胶。
4.当前可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可以使用多种不同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来为气溶胶产生基质提供热。一种这样的方法是提供采用感应加热系统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这种装置中,在该装置中设置感应线圈,并且提供可感应加热的感受器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当使用者启用该装置时,向感应线圈提供电能,该感应线圈进而产生交变电磁场。感受器与电磁场耦合并且产生热,热例如通过传导被传递给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且在气溶胶产生基质被加热时产生气溶胶。
5.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较通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加热腔室,该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以及感受器组件,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定位在该加热腔室内,该感受器组件包括第一环和第二环,以及固持在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的多个感受器,其中该多个感受器中的每个感受器从该第一环延伸到该第二环,并且其中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允许该气溶胶产生基质穿过该第一环。
7.以这种方式,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可以作为整体结构个别牢固地固持在两个环之间,这允许容易制造感受器组件/加热部件并将其安装到加热设备的加热腔室中。换句话说,每个感受器可以被认为是从第一环和第二环延伸并在它们之间延伸的感受器分支。因此,将个别感受器固持在两个环之间为每个个别感受器提供了结构支撑和完整性。将多个感受器固持在环之间还可以最小化或防止每个感受器的长度与加热腔室壁接触,以使得感受器产生的任何热量不太容易传递到加热腔室壁和/或基部。这通过将较多所产生的热量递送到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来提高装置的加热效率。将感受器定位成背离加热腔室壁还可以改进进入到加热腔室中的气流以及所产生的气溶胶到使用者的递送。
8.使用多个感受器还优化了从每个感受器到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消耗品的热分配。例如,每个感受器将产生热量并比例如圆柱形或实心内杆型感受器快速地达到所需温度,并且因此以较有效的方式将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消耗品。
9.气溶胶产生基质典型地是由使用者插入到加热腔室中的消耗品,其中在使用中,消耗品将被装置加热以产生气溶胶。在消耗品耗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后,消耗品从加热腔室移除并处置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用于本加热设备和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合适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或消耗品将是显而易见的。
10.优选地,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可从该加热腔室移除。优选地,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的外表面被配置成提供作用在该加热腔室的内表面上的摩擦力。以这种方式,感受器组件可以被有效地保持在加热腔室中以供使用,并且还允许容易移除感受器组件以进行清洁/更换。感受器组件的移除允许使用者在使用后有效地清洁感受器组件和腔室,并且用相同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更换不同的感受器组件配置(例如,具有不同数量或不同形状的感受器的组件)。该第二环的截面积可以小于该第一环的截面积,以使得组件的移除较容易,即,在第二环与内部加热腔室壁/表面之间提供了较小的摩擦力或没有摩擦力。
11.优选地,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防止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越过该第二环。以这种方式,在加热腔室的封闭端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插入端之间提供了间隙,因而,在使用者吸入时,允许空气沿着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表面流动到加热腔室中,并被抽吸到气溶胶产生基质中,并与所产生的蒸气一起朝向使用者的嘴抽吸出。该第二环中的孔口的截面积可以小于该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截面积。替代性地,该第二环可以包括跨越该孔口的突起或十字形结构,以防止该气溶胶产生基质穿过。该第二环可以包括外部圆形或多边形。
12.优选地,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被配置成在该气溶胶产生基质被接纳在该加热腔室中之后允许空气穿过或围绕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经过。以这种方式,加热腔室中的气流得到较好的控制。将气溶胶产生基质插入到加热腔室/感受器组件布置中可以允许空气流动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表面周围的腔室中,并经由基质的远端/插入端而将空气向上引导到气溶胶产生基质中。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可以包括通风门或孔口,以允许空气穿过该环的主体。替代性地,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的形状可以被确定成允许空气围绕该环的外边缘经过。例如,该环可以具有装配在该加热腔室的圆形内周边中的六边形外周边。
13.优选地,该多个感受器的每一端布置在相应的第一环和/或第二环处。以这种方式,提供了感受器组件的简单构造。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可以包覆成型在该多个感受器的每个相应端部上。替代性地,该环可以包括感受器端部插入/装配到其中的相应槽缝。
14.优选地,每个感受器的第一端布置在该第二环处,并且固持在该第二环中的该多个感受器中的至少一个感受器的第一端的一部分基本垂直于该感受器组件从该加热腔室移除的方向。以这种方式,该第二环较牢固地紧固到该多个感受器,以使得确保了整体感受器组件的有效移除。感受器的端部可以在被附接或固持在第二环中之前弯曲,或者替代性地,在制造期间,第二环可以首先背离感受器端部布置(以包覆成型或开槽/插入的方式),并且该感受器端部朝向第二环折回。
15.优选地,该加热腔室、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基本上不导电且不导磁的材料。以这种方式,由该多个感受器产生的热量可以较好地包含在该加热腔室内,并被递送到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基本上不导电且不导磁的材料可以是聚合物材料。
该加热腔室、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可以包括耐热塑料材料,比如,聚醚醚酮(peek)。此外,包括聚合物材料的环可以容易模制在感受器上。包括聚合物材料环的感受器组件也可以容易地压入到加热腔室中,以确保紧密配合或密封接口连接表面。
16.优选地,至少一个感受器包括定位在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的向内延伸的部分,该向内延伸的部分朝向该加热腔室的中央轴线延伸,以便减小该加热腔室的截面积。以这种方式,该向内延伸的感受器部分可以推压被接纳在该加热腔室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以形成摩擦配合,并在该基质上提供改进的抓持,从而降低所接纳的基质从装置掉出的风险。
17.优选地,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在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与内部加热腔室壁间隔开。以这种方式,提供了较有效的加热设备,因为由感受器产生的热量较好地递送到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且较少热量损耗到内部加热腔室壁。
18.优选地,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沿着至少一个边缘与内部加热腔室壁接触。以这种方式,感受器的形状可以被确定成增大感受器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接触区域或热传递区域。与加热腔室壁接触的边缘为感受器提供了加强(即,结构刚性),同时最小化经由传导而造成的热损耗。例如,感受器可以具有脊截面,其中脊的顶部指向内部腔室壁。
19.优选地,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沿着至少两个边缘与内部加热腔室壁接触,但是在该两个边缘之间与该加热腔室壁间隔开。以这种方式,感受器的形状被确定成提供感受器与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强化的接触区域或热传递区域。例如,感受器可以具有脊截面,其中脊的顶部指向加热腔室的中心线(而进入气溶胶产生基质中),并且其中脊形状的斜面导致两个边缘与加热腔室壁接触。这种布置为感受器提供了加强,同时最小化经由传导而造成的热损耗。
20.优选地,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具有凸起的截面形状,以最小化与内部加热腔室内壁的接触,并提高结构刚性。以这种方式,感受器的形状可以被确定成增大这些感受器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热传递区域,或者提供这些感受器与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强化的热传递区域。该凸起的截面形状为感受器提供了结构刚性,同时也最小化经由传导而造成的热损耗。
21.优选地,该加热腔室包括腔室壁,该腔室壁被配置成支撑电磁场发生器的感应加热线圈。该腔室壁可以包括线圈支撑结构,该线圈支撑结构可以形成在外表面中或外表面上,以用于支撑电磁场发生器的感应加热线圈。该线圈支撑结构有助于感应加热线圈的安装,并允许感应加热线圈相对于感受器最佳定位。因此,感受器被有效地加热,从而提高了加热设备的能量效率。该线圈支撑结构的设置也有助于该加热设备的制造和组装。
2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该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产生基质;电磁场发生器;以及根据第一方面的加热设备。
附图说明
23.以下将参考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24.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该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加热设备和用于插入到加热设备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
25.图1b是图1a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示出了定位在加热设备中的气溶
胶产生基质;
26.图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示意图;
27.图2b是被感应线圈围绕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加热设备的示意图;
28.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感受器组件的俯视图;
29.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侧视图;
30.图3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加热设备的侧视图;
31.图3d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另一侧视图,其中接纳了气溶胶产生基质;
32.图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感受器组件的侧视图;
33.图4b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端视图;
34.图4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另一示意性端视图,其中接纳了气溶胶产生基质;
35.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感受器布置的示意图;
36.图5b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感受器布置的另一示意图,该感受器布置包括端部连接器环;
37.图5c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感受器布置的另一示意性端视图,其中接纳了气溶胶产生基质;
38.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另一感受器组件的示意图;
39.图6b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端部连接器环的示意图;
40.图6c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端部连接器环的另一示意图;
41.图6d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端部连接器环的另一示意图;
42.图6e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端部连接器环的另一示意图;
43.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另一端部连接器环的示意图;
44.图8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的示意图;
45.图8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加热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46.图8c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感受器布置的上段示意图;
47.图8d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加热设备的中段示意图;以及
48.图8e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加热设备的底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图1a和图1b示出了气溶胶产生系统1,该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10以及与装置10一起使用的气溶胶产生制品100。气溶胶产生装置10包括主体12,该主体容纳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各种部件。主体12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其大小被确定成适合在本文中阐述的各种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并且被使用者在无辅助的情况下用单手舒适地握住。
50.为方便起见,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一端14(示出为朝向图1a和图1b的底部)被描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远侧、底部、基部或下端。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二端16(被示出为朝向图1a和图1b的顶部)被描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近侧、顶部或上端。在使用中,使用者通常将气溶胶产生装置10定向成第一端14朝下和/或相对于使用者的嘴处于远侧位置,并且第二端16朝上和/或相对于使用者的嘴处于近侧位置。
51.气溶胶产生装置10包括定位在主体12中的加热腔室18。加热腔室18限定了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截面的内部容积(呈腔体20的形式)。加热腔室18具有限定纵向方向的纵向轴线,并且由耐热塑料材料形成,比如,聚醚醚酮(peek)。气溶胶产生装置10进一步包括电源22(例如,可以为可再充电的一个或多个电池)和控制器24。
52.加热腔室18朝向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二端16开放。换言之,加热腔室18具有朝向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二端16第一开放端26。加热腔室18典型地保持与主体12的内表面间隔开,以最小化到主体12的任何热传递。
53.气溶胶产生装置10可以可选地包含滑盖28,该滑盖可在关闭位置(参见图1a)与打开位置(参见图1b)之间横向地移动,在关闭位置中,该滑盖覆盖加热腔室18的第一开放端26以防止触及加热腔室18,并且在打开位置中,该滑盖露出加热腔室18的第一开放端26以提供通向加热腔室18的通路。
54.加热腔室18、具体地腔体20被布置成接纳对应形状的大致圆柱形或杆状的气溶胶产生制品100。典型地,气溶胶产生制品100典型地包括预包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02。气溶胶产生制品100是可抛弃且可更换式制品(还被称为“消耗品”),该制品可以例如包含烟草作为气溶胶产生基质102。气溶胶产生制品100具有近端104(或嘴口端)和远端106。气溶胶产生制品100进一步包括定位在气溶胶产生基质102的下游的吸嘴段108。气溶胶产生基质102和吸嘴段108同轴对准地布置在包裹物110(例如,纸质包裹物)内,以将部件保持在适当位置来形成杆状气溶胶产生制品100。
55.加热腔室18具有在基部32(位于加热腔室18的第二端34)与第一开放端26之间延伸的侧壁(或腔室壁)30。侧壁30和基部32彼此连接并且可以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在图1a和图1b中,侧壁30是管状的,更具体地是圆柱形的。在其他示例中,侧壁30可以具有其他合适的形状,比如具有椭圆形或多边形截面的管。侧壁30也可以是锥形的。
56.加热腔室18的基部32是关闭的,例如密封或气密的。即,加热腔室18是杯状的。这可以确保从第一开放端26抽吸的空气被基部32阻止流出第二端34,而是被引导穿过气溶胶产生基质102,朝向使用者返回。还可以确保,使用者将气溶胶产生制品100插入加热腔室18中既定的距离而不会更远。
57.加热腔室18的侧壁30具有内表面36和外表面38。气溶胶产生装置10包括用于产生电磁场的电磁场发生器46。电磁场发生器46包括基本上螺旋形的感应线圈48。感应线圈48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围绕基本上圆柱形的加热腔室18螺旋延伸。可以通过电源22和控制器24对感应线圈48通电。控制器24除其他电子部件外尤其包括逆变器,其被布置为将来自电源22的直流电流转换为用于感应线圈48的交变高频电流。
58.加热腔室18的侧壁30包括形成在外表面38中的线圈支撑结构50。在所展示的示例中,线圈支撑结构50包括线圈支撑凹槽52,该线圈支撑凹槽围绕外表面38螺旋延伸。感应线圈48定位在线圈支撑凹槽52中,并且因此相对于感受器组件42牢固且最佳地定位。
59.图2至图8展示了适合定位在图1a和图1b的加热腔室18内的本发明的可移除感受器组件的不同配置。
60.图2a示出了感受器组件242的透视图,该感受器组件包括上连接器环244、下连接器环246和固持在上连接器环与下连接器环之间的四个可感应加热的感受器杆248a、248b、
248c、248d。感受器组件242可以定位在图1中的加热腔室18内。上连接器环244的直径大于下连接器环246的直径。上环244具有中央孔250,该中央孔被配置成允许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穿过中央孔250,并且下环246具有中央孔252,该中央孔防止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制品100越过下环246,如图2b所示。感受器杆248因此相对于感受器组件242的中心纵向轴线成角度,以使得感受器248从上环244到下环246朝向中央轴线延伸。
61.图2b示出了设置在加热腔室218中的感受器组件242的透视图。上连接器环244包括唇缘,该唇缘被配置成在其开口处位于加热腔室壁218上。感应线圈254被布置成围绕加热腔室218的外部螺旋延伸。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经由上环244插入加热腔室218和感受器组件242中,以被感受器杆248加热。感受器组件242的下环246的形状被确定成使得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插入端邻接下环246,并且被防止越过下环246。在图2b中可以看出,感受器杆248从上环244到下环246背离加热腔室218的侧壁延伸。
62.图3a至图3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342的各种视图。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感受器组件342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3c示出了加热设备的侧视图,该加热设备包括设置在加热腔室318内的感受器组件342,并且图3d示出了感受器组件342的透视图,气溶胶产生基质被接纳在该组件中。
63.感受器组件342包括上连接器环344、下连接器环346和固持在上环与下环之间的四个可感应加热的感受器分支348a、348b、348c、348d。分支348a、348b、348c、348d围绕环均匀地间隔开并且周向地间隔开,以使得两个分支348a/348c和348b/348d在环的相对侧彼此面对。
64.上连接器环344和下连接器环346由基本上不导电且不导磁的聚合材料制成,比如,聚醚醚酮(peek)。当感受器组件342被压入到加热腔室318中时,上环344围绕其与加热腔室318的侧壁的整个外周边而形成摩擦配合。
65.上连接器环344的直径比下连接器环346的直径大,以使得上环244允许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穿过上环344的中央孔,并且下环246防止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制品100越过下环246,如图3d所示。
66.通过拉动上环344,感受器组件342可以容易从加热腔室318移除。在使用中,气溶胶产生制品100通过外环254的中心开口插入到加热腔室218中。上环344和下环346包括通风门(未示出),以使得当气溶胶产生制品100在感受器组件342中并且使用者吸入时,空气沿着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外表面穿过通风门,并且经由气溶胶产生制品的插入端穿过气溶胶产生制品而返回。
67.感受器分支348a、348b、348c、348d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分支都包括上支架350、中心杆部分352和叶片部分354。每个分支的上支架350被固持在上连接器环344内。每个上支架350包括孔356,这些孔加强了上支架350和上环344之间的机械结合,其中在形成过程期间,上环344的材料将流经孔356并固化。
68.每个中心杆部分352从上支架350(和上环344)延伸,并嵌入在下连接器环346中。杆352的一部分沿着背离上连接器环344延伸的方向朝向感受器组件342的中心纵向轴线向内成角度,以将感受器分支杆接合到较小直径的下连接器环346。中心杆352在上连接器环与下连接器环之间具有沿其暴露长度的弯曲轮廓,该弯曲轮廓作为加强轴为分支348提供结构刚性。杆352的凹槽形状向内指向感受器组件342的中心,并且通过较深地推动到气溶
胶产生制品的侧面中,而提供与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制品的强化接触带。
69.每个分支348的叶片部分354沿着中心杆352布置,以使得叶片354从杆352的任一侧径向延伸。叶片354具有药丸/胶囊形状,即细长圆形,其中中心杆352穿过叶片354的圆形端部。每个叶片354也弯曲以形成杯状形状,像胶囊的一部分。叶片354的曲率被选择成使得叶片354的内表面接触并罩住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制品。
70.如图3c中可以看出,感受器组件342定位在加热腔室318内,以使得上连接器环344布置在加热腔室318的开放端326处,并且分支348a、348b、348c、348d背离开放端326朝向加热腔室318的基部332延伸。换句话说,感受器分支348a、348b、348c、348d在加热腔室318的纵向方向上是细长的。下连接器环346朝向加热腔室318的基部332定位。加热腔室318的基部332包括位于基部332的中心的突起320,该突起向内延伸到加热腔室318中。突起320用作下连接器环346和/或被接纳在腔室318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制品100的插入限制器,并在制品100的远端106与主底壁332之间提供间隙322,以允许被抽吸到加热腔室318中的空气沿着制品100的外表面朝向基质332行进,以经由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远端106穿过制品100返回。
71.图4a至图4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442的各种视图。图4a示出了感受器组件442的侧视图,图4b示出了感受器组件442的下端的透视图,并且图4c示出了感受器组件442的下端的侧视图,气溶胶产生制品定位在该组件中。
72.图4中的感受器组件442的构造类似于参考图3描述的实施例。感受器组件442包括上连接器环444、下连接器环446和固持在两个环之间的感受器分支448a、448b、448c、448d。每个感受器分支448包括杆部分452和叶片部分454。
73.如在图4b和图4c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下连接器环446具有薄环形456,该薄环形具有四个突出部458a、458b、458c、458d或隆起,这些突出部或隆起布置在下环446的主表面上,面向上连接器环444。分支448a、448b、448c、448d的杆452朝向下环446的外边缘固持在对应突出部458a、458b、458c、458d中,并且突出部458a、458b、458c、458d的剩余顶表面形成插入限制器,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插入端将抵靠该插入限制器而邻接(如图4c所示)。应理解,下连接器环446的中央孔460的直径小于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直径,以确保气溶胶产生制品100将抵靠突出部458a、458b、458c、458d而邻接,并且不会越过下连接器环446。
74.突出部458a、458b、458c、458d还提供通风门462或间隙,这些通风门或间隙允许空气从气溶胶产生制品的外表面径向穿过而进入气溶胶产生制品100的远端106的中央面中。这意味着感受器组件442可以设置在具有平坦底壁的加热腔室内,并允许空气自由流动到气溶胶产生制品的插入端。
75.图5a至图5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受器布置542的各种视图。图5a示出了三个感受器分支548a、548b、548c的布置,图5b示出了具有下连接器环546的感受器布置542,并且图5c示出了具有下连接器环546的感受器布置542和被接纳在感受器分支内的气溶胶产生制品。
76.感受器分支548a、548b、548c具有主要向内延伸的部分550或叶片部分,该主要向内延伸的部分或叶片部分从加热腔室的侧壁延伸到加热腔室的中心,例如以压缩气溶胶产生制品/基质。向内延伸的部分550与气溶胶产生基质形成摩擦配合,并为加热腔室提供减小的截面积,该减小的截面积因而压缩在使用中定位在加热腔室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通
过压缩气溶胶产生基质,热量可以较有效地传递到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且可以实现较快速的加热,同时最大化能量效率。
77.感受器分支548a、548b、548c的上端552a、552b、552c和下端554a、554b、554c被弯曲/折叠,以使得它们在环被包覆成型到感受器分支端部上之前垂直于相应环的主面布置。应理解,感受器分支的端部也垂直于感受器组件542的插入/抽出方向布置到加热腔室中,这降低了抽出期间感受器分支与连接器环脱离的风险。每个感受器分支548a、548b、548c还包括跨越分支的宽度的径向凹槽556,该径向凹槽进一步稳定分支并为分支提供结构刚性。
78.图6a至图6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642的各种视图。图6a示出了感受器组件642的透视图,该感受器组件具有上连接器环644、下连接器环646和三个感受器分支648a、648b、648c。图6b示出了单独的下连接器环646,并且图6c、图6d和图6e示出了感受器分支如何围绕下连接器环646开槽和折叠。
79.图6中的感受器组件642的构造类似于参考图5描述的实施例,其中感受器分支648a、648b、648c各自具有从侧壁延伸到加热腔室中的主要向内延伸的部分650或叶片部分。
80.下连接器环646具有多边形形状,像截头三角形。下连接器环646的直边意味着空气可以容易围绕感受器组件642和下连接器环646的外边缘流动到加热腔室的基部。
81.如图6c所示,下连接器环646具有分层构造,该分层构造具有让感受器分支648a、648b、648c的端部穿过的槽缝650。在穿过槽缝650之后,感受器分支端部可以如图6d所示向内折叠,或者如图6e所示向外折叠,以将感受器分支固定到下环646。
82.图7示出了另一多边形下连接器环746的透视图。下连接器环746包括上层750、中间层752和底层754。中间层752具有让感受器分支748穿过的槽缝756。下环的上层750包括径向通风门758,这些径向通风门在气溶胶产生制品的插入端与下环746之间产生气流间隙。下环746的底层754也包括径向通风门760,这些径向通风门在下环746与加热腔室的底壁之间产生气流间隙。径向通风门758、760因此可以优化加热腔室-感受器组件布置中的气流。
83.图8a至图8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受器组件842的各种视图。图8a示出了感受器组件842的透视图,图8b示出了纵向截面加热腔室818中的部分感受器组件842,并且图8c、图8d和图8e分别示出了加热腔室818中的感受器组件842沿着加热腔室长度的顶部、中间和下部截面图。
84.图8中的感受器组件842的构造类似于参考图5和图7描述的实施例,其中感受器分支848a、848b、848c各自具有从侧壁延伸到加热腔室中的主要向内延伸的部分850或叶片部分。下连接器环846类似于如参考图7所述的通风多边形下连接器环。
85.每个感受器分支848a、848b、848c跨越其整个长度折叠或扭结以形成脊852,其中脊的顶部向内指向加热腔室818的中心,并且如果所插入的气溶胶产生制品导致感受器分支848向外朝向加热腔室壁弯曲,那么所折叠的感受器分支848的边缘854与加热腔室818的侧壁具有最小的接触。感受器分支的折叠形状提供了额外的结构刚性,并且边缘854与加热腔室的接触最小,并减少了经由传导而造成的热损耗。如在图8c至图8e中可以看出,通过将感受器分支848固持在上连接器环与下连接器环之间,感受器分支与加热腔室818的壁分离,这改进了加热腔室中的空气流动并提高了加热效率。
86.应了解,除非本文另外指出或上下文明显矛盾,否则本披露涵盖了上述特征的所有可能变体的任何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加热腔室,该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以及感受器组件,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定位在该加热腔室内,该感受器组件包括第一环和第二环,以及固持在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的多个感受器,其中该多个感受器中的每个感受器从该第一环延伸到该第二环,并且其中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允许该气溶胶产生基质穿过该第一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可从该加热腔室移除。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的外表面被配置成提供作用在该加热腔室的内表面上的摩擦力。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防止所接纳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越过该第二环。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被配置成在该气溶胶产生基质被接纳在该加热腔室中之后允许空气穿过或围绕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经过。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多个感受器的每一端布置在该相应的第一环和/或第二环处。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每个感受器的第一端布置在该第二环处,并且固持在该第二环中的该多个感受器中的至少一个感受器的第一端的一部分基本垂直于该感受器组件从该加热腔室移除的方向。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加热腔室、该第一环和/或该第二环中的至少一个环包括基本上不导电且不导磁的材料。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至少一个感受器包括定位在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的向内延伸的部分,该向内延伸的部分朝向该加热腔室的中央轴线延伸,以便减小该加热腔室的截面积。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与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的内部加热腔室壁间隔开。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沿着至少一个边缘与内部加热腔室壁接触。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沿着至少两个边缘与内部加热腔室壁接触,但是在该两个边缘之间与该加热腔室壁间隔开。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这些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具有凸起的截面形状,以最小化与内部加热腔室内壁的接触,并提高结构刚性。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加热腔室包括腔室壁,该腔室壁被配置成支撑电磁场发生器的感应加热线圈。15.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产生基质;电磁场发生器;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加热腔室(218),该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100);以及感受器组件,该感受器组件包括第一环(244)和第二环(246)以及固持在该第一环与该第二环之间的多个感受器(248)。每个感受器从第一环延伸到第二环。感受器组件被配置成允许气溶胶产生基质穿过第一环。环。环。


技术研发人员:H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烟草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6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