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及其应用

未命名 09-29 阅读:148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硫拟谷氨酸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在化工、肥料、建筑施工等多个领域均需要安全、高效降解尿素。现有技术中,尿素降解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和生物法。化学法为使用化学试剂与尿素反应,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法为利用微生物分泌脲酶从而降解尿素,生成nh
4+
和co
32-。
3.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可产脲酶的微生物种类有限,且大部分产脲酶微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差,难以在低温条件生存或生长缓慢,酶活性降低或被抑制。
4.因此,如果能提供耐受低温、低营养物质等恶劣条件的产脲酶菌株,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硫拟谷氨酸杆菌及其应用。
6.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 sulfureus)cl-1,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于2022年12月12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编号:gdmcc no.62360。
7.相应的,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 sulfureus)cl-1,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8.相应的,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在产脲酶中的应用。
9.优选的,应用温度为5~30℃,和/或,应用ph为5~11。
10.相应的,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在分解尿素中的应用。
11.优选的,应用温度为5~30℃,和/或,应用ph为5~11。
12.相应的,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在诱导碳酸钙沉淀中的应用。
13.优选的,应用温度为5~30℃,和/或,应用ph为5~11。
1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新的可在低温、广泛ph范围内良好生长的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该菌株具有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快速生长、脲酶活性高、耐受ph环境广泛等特点,应用潜力大。
附图说明
15.图1为cl-1菌落形态示意图;
16.图2为cl-1电镜扫描图;
17.图3为不同温度下cl-1的生长曲线示意图;
18.图4为不同温度下cl-1产脲酶的活性示意图;
19.图5为不同ph条件下cl-1的生长曲线示意图;
20.图6为不同ph下cl-1产脲酶的活性示意图;
21.图7为以0.2m醋酸钙为钙源下生成的沉淀的晶型示意图;
22.图8为以0.4m醋酸钙为钙源下生成的沉淀的晶型示意图;
23.图9为以0.6m醋酸钙为钙源下生成的沉淀的晶型示意图;
24.图10为不同ca
2+
来源对cl-1利用ca
2+
的利用率影响示意图;
25.图11为不同ca
2+
来源对cl-1利用ca
2+
生成产物影响示意图;
26.图12为cl-1以醋酸钙为钙源24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27.图13为cl-1以醋酸钙为钙源48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28.图14为cl-1以醋酸钙为钙源72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29.图15为cl-1以醋酸钙为钙源96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0.图16为cl-1以醋酸钙为钙源120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1.图17为cl-1以氯化钙为钙源24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2.图18为cl-1以氯化钙为钙源48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3.图19为cl-1以氯化钙为钙源72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4.图20为cl-1以氯化钙为钙源96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5.图21为cl-1以氯化钙为钙源120h生成产物电镜扫描图;
36.图22为cl-1修复混凝土裂缝结果示意图;
37.图23为cl-1修复混凝土裂缝结果(方解石)电镜扫描图;
38.图24为cl-1修复混凝土裂缝结果(球霰石)电镜扫描图;
39.图25为cl-1修复混凝土裂缝结果x-射线衍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本发明提供了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 sulfureus)cl-1,于2022年12月12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保藏编号:gdmcc no.62360。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41.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耐低温能力较强,可在10~30℃范围内快速生长,最低可在5℃下正常生长;耐ph范围较广,可在ph为5~11范围内快速生长,可在4~13范围内正常生长。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具有较强的脲酶生产能力,能够在低温环境中快速分解尿素。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获得的数据均为进行至少3次重复后获得的平均值,且各重复获得的均为有效数据。
43.本发明使用的培养基如下:
44.1、尿素富集培养基:蛋白胨1g/l,氯化钠5g/l,磷酸二氢钾2g/l,尿素20g/l,葡萄糖0.1g/l,ph=7,121℃灭菌20min。
45.2、脲酶筛选培养基:蛋白胨1g/l,氯化钠5g/l,磷酸二氢钾2g/l,尿素20g/l,葡萄糖0.1g/l,酚红0.012g/l,调ph=7,121℃灭菌20min。
46.3、尿素基础培养基:蛋白胨5g/l,牛肉粉1.5g/l,酵母粉1.5g/l,氯化钠5g/l,尿素
20g/l,ph=7.0,121℃灭菌20min。
47.4、发酵培养基:蛋白胨5g/l,牛肉粉1.5g/l,酵母粉1.5g/l,氯化钠5g/l,尿素5g/l,ph=7.0,121℃灭菌20min。
48.5、胶结液培养基:蛋白胨5g/l,牛肉粉1.5g/l,酵母1.5g/l,氯化钠5g/l,醋酸钙31.634g/l,尿素20g/l,ph=7.0。121℃灭菌20min,
49.各培养基中尿素均先用0.22μm无菌膜过滤后再添加使用,培养基对应平板/固体培养基额外添加20g/l的琼脂。
50.实施例一: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51.1、菌株筛选。采集来自宁夏银川市平罗县盐碱地冻土的土壤样品,采样时环境为-17℃~1℃。将采集的土壤在尿素富集培养基中、10℃条件下富集驯化培养5d。富集的菌液用无菌水进行10-1
~10-8
梯度稀释,每个梯度浓度取0.1ml接种于脲酶筛选培养基平板上进行涂布,并在1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挑取单菌落多次在平板上划线分离纯化,获得菌株cl-1的单菌落。
52.2、菌株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细胞为杆状,菌落为淡黄色突起,边缘整齐光滑,表面湿润。平板培养菌落形态如图1所示,扫描电镜下形态如图2所示。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示阳性,
“‑”
表示阴性。
53.表1菌株生理生化结果对照表
54.检测指标产酸产气检测指标结果葡萄糖+-vp-乳糖--甲基红试验-半乳糖+-淀粉水解试验-蔗糖+-明胶水解试验+阿拉伯糖--吲哚试验-甘露醇+-h2o2酶试验+木糖--尿素+果糖+-柠檬酸盐试验-
55.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利用葡萄糖、半乳糖、蔗糖、甘露醇和果糖,能够水解尿素。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菌株可在10~30℃范围内快速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在低温条件下实现快速分解尿素,最低可在5℃下正常生长并分解尿素;可在ph为5~11范围内快速生长,可在4~13范围内正常生长,最适生长ph=7.0。
56.3、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的dp302细菌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纯化菌株的总dna。以通用引物27f/1492r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扩增,扩增的pcr产物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得到的16s rrna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将其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与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 sulfureus)的同源性达99.58%。综合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鉴定该菌株为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
57.实施例二:菌株cl-1在不同环境下脲酶活性展示
58.1、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及脲酶活性
59.将菌株cl-1按1%的接种量(v/v)接入尿素基础培养基(液体)中,分别在10℃、15
℃、20℃、25℃、30℃、35℃添加下以150rpm的转速振荡培养,48h后取样测定菌液的od
600
值和脲酶活性。分别在5℃、10℃和25℃条件下使用全自动生长曲线仪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
60.不同温度下cl-1的生长曲线如图3所示,不同温度下菌株产脲酶的活性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菌株在10~30℃条件下都能生长,并能够检测到脲酶活性,在15℃条件下生物量和酶活都最高。菌株在5℃条件下仍能生长,第二天就进入对数生长期,而在10℃和25℃条件下生长延滞期更短,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证明该菌株能够在5~30℃条件下生长,在低温条件下也具有较高的酶活。
61.2、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的生长及脲酶活性
62.配制尿素基础培养基(液体),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培养基的ph分别为4、5、6、7、8、9、10、11、12、13,将菌株cl-1按1%的接种量(v/v)接入培养基中,在10℃、150rpm的条件下振荡培养,每12h测定菌液od
600
的值,绘制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结果如图5所示。
63.配制1.11mol/l的尿素溶液,调节其ph分别为4、5、6、7、8、9、10、11、12、13,取18ml尿素溶液与2ml菌液液组成20ml体系,在振荡培养箱中以150rpm的转速稳定20min,检测各ph下的脲酶活性,结果如图6所示。
64.结果显示:菌株在ph为6~10的范围内生长快速,菌株的最适生长ph为7。在ph=5和ph=10的条件下生长的延滞期相对较长,需要3天时间才能进入对数生长期,在ph=4和ph=12的条件下需要更长的延滞期。od
600
=1.3时,菌株在ph为4~13的范围内都能检测到脲酶活性,在ph=10的条件下活性最高。表明该菌株能够在较宽的ph范围内生长,且具有较高的脲酶活性,在相对极端ph条件下仍能够较快生长。
65.实施例三:菌株cl-1诱导醋酸钙产生碳酸钙沉淀效果展示
66.将菌株cl-1接种到尿素基础培养基平板上,在10℃活化培养4d。将活化后的菌株按1%的接种量(v/v)接入发酵培养基中,10℃、150rpm振荡培养3d,使菌液浓度达到107~108cfu/ml。
67.分别配置含不同浓度醋酸钙(0.2m、0.4m、0.6m、0.8m、1.0m)的尿素基础培养基(液体),将发酵后的菌液按照2%(v/v)的比例分别接种至250ml各尿素基础培养基中,在10℃、150rpm条件下振荡培养,在培养48h、96h时分别取样检测培养基中ca
2+
的浓度,并计算ca
2+
利用率,结果如表2所示。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不同ca
2+
浓度下生成的沉淀的晶型,结果如图7~9所示。
68.表2不同钙浓度不同培养时间下ca
2+
利用率
69.钙浓度(mol/l)0.20.40.60.81.048h ca
2+
浓度(mg/l)4204.515256.722690.030710.039080.0利用率(%)47.42.42.41.4096h ca
2+
浓度(mg/l)171.18026.321575.030710.038140.0利用率(%)97.648.77.21.40.7
70.结果显示:随着ca
2+
浓度增加,菌株cl-1的活性逐渐受到抑制,菌株的适应时间也随之加长。当ca
2+
浓度达到0.8mol/l时,菌株完全被抑制。根据图7,当ca
2+
浓度为0.2mol/l,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晶体以方解石为主,根据图9,当浓度为0.6mol/l时,生成的碳酸钙晶体更倾向于无定型状态。综上,最佳ca
2+
浓度为0.2mol/l。
71.实施例四:菌株cl-1利用不同来源ca
2+
产生碳酸钙沉淀效果展示将菌株cl-1接种到尿素基础培养基平板上,10℃活化培养4d。将活化的菌种接入发酵培养基中,10℃、150rpm振荡培养3d,使菌液浓度达到107~108cfu/ml。
72.分别配置含0.1m的醋酸钙和氯化钙的尿素基础培养基(液体),将发酵后的菌液按照2%(v/v)的比例接种至250ml上述各培养基中,同时每组设置不接菌的空白对照组,在10℃、150rpm条件下振荡培养,每12h取样检测各培养基中ca
2+
的浓度,并计算ca
2+
利用率,结果如表3所示。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不同时间生成的沉淀的结构和晶型,结果如图10、11所示。
73.表3不同来源钙离子对菌株cl-1利用率的影响
74.ca
2+
来源初始ca
2+
浓度(mg/l)培养96h ca
2+
浓度(mg/l)ca
2+
利用率(%)c4h6cao43979.1792.5897.67cacl24219.2592.9097.80
75.结果显示: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菌株cl-1最终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不同来源的ca
2+
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但c4h6cao4提供ca
2+
时,菌株cl-1启动生成沉淀的时间短,只需要cacl2为钙源时的一半左右。
76.根据图10、11,以醋酸钙为钙源时,24h生成的晶体为球状、饼状和少量柱状,多为球霰石晶体,随着培养时间增长,晶体持续生长,培养时间达到96h时,有少量方解石晶体形成,随后方解石晶体数量逐渐增多。证明菌株诱导生成的碳酸钙沉淀逐渐向稳定的方解石形态转变。
77.以氯化钙为钙源时,24h生成的晶体形态大多数为球状、半球状、饼状以及未定型的晶体形态,晶体同样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培养到120h后,仍然以球霰石和未定型的晶体形态为主,未观察到方解石形态,但xrd数据显示有少量方解石形成。证明使用氯化钙为钙源形成的碳酸钙晶体不如醋酸钙为钙源时稳定。
78.实施例五:菌株cl-1在低温下诱导碳酸钙沉淀修复混凝土裂缝
79.由于菌株cl-1可以分泌脲酶从而分解尿素生成nh
4+
和co
32-,增加环境中的ph,促进环境中的ca
2+
与co
32-生成caco3沉淀,因此可用于混凝土裂缝养护和修复。
80.按实施例四的方法活化、发酵所述菌株cl-1,随后将发酵菌液滴灌入混凝土裂缝中,固定20min,然后滴入胶结液培养基。每24h循环一次,在10℃环境下循环21d。结果如图12~25所示。图12~16为以醋酸钙为钙源时不同时间下碳酸沉淀情况,图17~21为以氯化钙为钙源时不同时间下碳酸沉淀情况。
81.根据图22,在10℃下,菌株cl-1以醋酸钙为钙源诱导形成的碳酸钙沉淀能够完全修复宽度为0.5mm和1mm的裂缝,对于1.5mm宽的裂缝修复效果较差,需要填充一些修复材料才能达到快速修复的目的。
82.根据图23、24,经菌株cl-1以醋酸钙为钙源修复混凝土裂缝生成的碳酸沉淀主要含有方解石(图23)和球霰石(图24)两种晶体形态,其中方解石为主要的晶体形态(图25)。证明经过多个循环修复,菌株cl-1诱导形成的碳酸钙逐渐趋于稳定。
83.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变型、修改、替换,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 sulfureus)cl-1,其特征在于: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于2022年12月12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gdmcc no.62360。2.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在产脲酶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温度为5~30℃,和/或,应用ph为5~11。5.权利要求1或2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在分解尿素中的应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温度为5~30℃,和/或,应用ph为5~11。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在诱导碳酸钙沉淀中的应用。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温度为5~30℃,和/或,应用ph为5~11。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及其应用。技术方案为:一株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 sulfureus)CL-1,所述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于2022年12月12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编号GDMCC No.62360。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新的硫磺色类谷氨酸杆菌。该菌株具有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快速生长、脲酶活性高、耐受pH环境广泛等特点,应用潜力大。应用潜力大。


技术研发人员:田雪平 闫志英 程雅朋 吕青阳 姬高升 宦臣臣 杜亚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5.08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