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144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一种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2.一直以来,已知有如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当发生来自车辆的斜前方的碰撞时从座椅靠背的一方的侧部向前方展开并被配置在乘员的上半身(包括头部)的侧方处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和从该安全气囊主体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并被配置在乘员的面部的前方处的安全气囊突出部,并通过面状系绳而将二者相互连结在一起(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008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3.然而,在从乘员的头部的后方展开并被配置在面部的前方处的单侧展开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存在如下顾虑,即,在碰撞后半程中的头部约束过程中,在俯视观察时,安全气囊主体以其后方侧的固定点为中心而向从乘员的头部远离的方向旋转,以致乘员的头部会从安全气囊主体中脱出。作为该顾虑的对策而考虑到了如下的结构,即,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的前后腔室(相当于上述安全气囊主体部)而将安全气囊主体的顶端腔室(相当于上述安全气囊突出部)配置成锐角,以给予安全气囊主体抵消力矩。
4.然而,在这种安全气囊主体中,如果在前后腔室的展开过程中气体在较早的时刻流向顶端腔室,则顶端腔室会在位于乘员的头部(面部)的前方侧之前与该乘员的头部发生干涉(碰到),以致于变得无法将安全气囊主体按照计划展开的可能性较高。如此,在使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按照计划展开的结构中,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5.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使安全气囊主体按照计划展开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
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7.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公开所涉及的第一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主体,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前后腔室和顶端腔室,所述前后腔室通过从根据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来进行工作的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通过并向座椅前方侧展开、且被配置在所述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处,所述顶端腔室从该前后腔室的座椅前方侧端部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并被配置在所述乘员的面部的座椅前方侧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在所述顶端腔室的顶端部向所述乘员侧的相反侧被折回之后,以具有被外卷成将座椅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卷筒状的外卷部的状态而被收纳。
8.根据第一方式,当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充气装置会进行工作而喷出气体,从而前后腔室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通过并向座椅前方侧展开、且被配置在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处,并且,顶端腔室从前后腔室的座椅前方侧端部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并被配置在乘员的面部的座椅前方侧处。在此,由于安全气囊主体在顶端腔室的顶端部向乘员侧的相反侧被折回之后,以被外卷成将座椅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卷筒状的方式而被收纳,因此
当气体从充气装置被喷出时,会使被外卷成卷筒状的外卷部解开并且展开,以使前后腔室被配置在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处。而且,虽然此后顶端腔室会从前后腔室的座椅前方侧端部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但是由于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是向乘员侧的相反侧被折回的,因此其顶端部会最晚进行展开。因此,防止了顶端腔室在位于乘员的面部的座椅前方侧处之前与该乘员的头部发生干涉(碰到)的情况,从而安全气囊主体会按照计划而被展开。
9.此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上部系绳,其对所述顶端腔室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所述前后腔室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进行连结;下部系绳,其对所述顶端腔室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所述前后腔室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进行连结,所述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沿着如下的假想直线而被折回,所述假想直线为使连结有所述上部系绳的所述展开方向中间部、和连结有所述下部系绳的所述展开方向中间部相连接的直线。
10.根据第二方式,安全气囊主体具有:上部系绳,其对顶端腔室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前后腔室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进行连结;下部系绳,其对顶端腔室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前后腔室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进行连结。而且,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沿着使连结有上部系绳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连结有下部系绳的展开方向中间部相连接的假想直线而被折回。因此,易于使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折回。
11.此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假想直线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而延伸。
12.根据第三方式,用于使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折回的假想直线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而延伸。也就是说,上部系绳和下部系绳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因此,在乘员的头部由于惯性力而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并被安全气囊主体约束之际,有效地确保了来自该安全气囊主体的反力。
13.此外,第四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假想直线沿着座椅前下后上方向而延伸。
14.根据第四方式,用于使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折回的假想直线沿着座椅前下后上方向而延伸。也就是说,在顶端腔室中,连结有下部系绳的展开方向中间部位于与连结有上部系绳的展开方向中间部相比而靠前方侧处,下部系绳被形成为与上部系绳相比而较小。因此,在乘员的头部由于惯性力而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并被安全气囊主体约束之际,抑制了乘员的颈部卡挂在下部系绳上的情况。
15.此外,第五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褶皱部,所述褶皱部从所述外卷部起而向展开方向上游侧连续地被折叠成褶皱状。
16.根据第五方式,安全气囊主体具有褶皱部,所述褶皱部从外卷部起而向展开方向上游侧连续地被折叠成褶皱状。因此,安全气囊主体首先使褶皱部解开并且展开,接着使外卷部解开并且展开。在此,已知在一般情况下褶皱状一方会与卷筒状相比而较为迅速地解开。因此,与仅具有外卷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安全气囊主体迅速地被展开。
17.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公开,能够在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使安全气囊主体按照计划而展开。
附图说明
18.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19.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20.图3为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前的状态以使之一部分破裂的方式来进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21.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主体的顶端腔室的折叠方式的展开图。
22.图5a至图5d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俯视图。
23.图6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与图5b相当的侧视图。
24.图6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与图5c相当的侧视图。
25.图6c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与图5d相当的侧视图。
26.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主体的顶端腔室的折叠方式的展开图。
27.图8a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与图5b相当的侧视图。
28.图8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与图5c相当的侧视图。
29.图8c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工序的、与图5d相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从而将在各附图中所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up设为座椅上方向,将箭头标记fr设为座椅前方向,并将箭头标记rh设为座椅右方向。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记述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设为表示车辆用座椅的上下、前后、左右。此外,左右方向与座椅宽度方向为同义。
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以下,仅称为“安全气囊装置”)30被设置在壳体部20的内部,所述壳体部20构成作为车辆的后座的车辆用座椅10的头枕16。因此,虽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作为后座来进行说明,但该安全气囊装置30也可以被设置在前座处。
32.此外,作为一个示例,该后座设为左方的侧窗玻璃18(参照图3)侧的后座。此外,作为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中的“乘员p”是指,相当于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成年男性的50百分位)的乘员。
33.《第一实施方式》
34.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30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有乘员p所落座的(对乘员p的臀部以及大腿部进行支承的)坐垫12、对乘员p的背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4、和对乘员p的头部ph进行支承的头枕16。
35.如图3所示,头枕16具有以可升降的方式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块状的主体部16a。如果进行具体说明,则在主体部16a的下表面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处,左右一对地设置有圆柱状的头枕支撑(图示省略)。
36.各头枕支撑以可升降且可在预定的多个位置处进行固定的方式,而被插穿到左右一对地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大致圆筒状的头枕支柱26中。由此,能够配合于乘员p的头部ph的位置来对头枕16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而且,头枕16具有从主体部16a的后方到左右两侧方而连续地被设置的壳体部20。
37.壳体部20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前方侧被开放的大致“u”字状。而且,头枕16的主体部16a几乎没有空隙地被配置在其壳体部20的内侧处。另外,在壳体部20中,于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侧部24的前端面(前壁20f的外表面)与主体部16a的前表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
38.此外,壳体部20中的左右的(侧部24的)外侧壁20a以及后壁20b由以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树脂制的罩部件22而构成。而且,壳体部20中的上壁20u(参照图1、图2)、下壁(图示省略)、前壁20f以及与主体部16a对置的内周壁20c以包括被设为预定的厚度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图示省略)的方式而构成,罩部件22以及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外表面利用表皮材料21而一体地被覆盖。
39.在壳体部20的内部形成有预定的空间部s(包括后文叙述的收纳部s1以及配置部s2)。而且,在被形成于壳体部20中的与侧窗玻璃18侧为相反侧(图示的是作为中央座侧的右侧)的侧部24r内的收纳部s1中,收纳有安全气囊装置30的安全气囊主体32。
40.如图1、图2所示,安全气囊装置30具有安全气囊主体32,通过从后文叙述的充气装置28(参照图3)喷出气体,从而使所述安全气囊主体32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上的乘员p的头部ph的后方侧(详细而言为右侧方后侧)向前方侧展开。
41.安全气囊主体32具有前后腔室34和顶端腔室36,所述前后腔室34通过乘员p的头部ph的右侧方而向前方侧展开,并被配置在乘员p的头部ph的右侧方(侧窗玻璃18侧的乘员p的头部ph与未图示的中央座侧的乘员的头部之间)处,所述顶端腔室36从前后腔室34的前方侧端部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并被配置在乘员p的面部的前方侧以及乘员p的头部ph的左侧方处。也就是说,该安全气囊主体32在仰视观察时被弯曲成大致“j”字状,从而能够对乘员p的至少头部ph进行约束。
42.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32具有较薄的布状的上部系绳37和较薄的布状的下部系绳38(参照图1),所述上部系绳37对顶端腔室36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和前后腔室34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u进行连结,所述下部系绳38对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参照图1)和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d(参照图1)进行连结。
43.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上部系绳37在安全气囊主体32膨胀展开时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使顶端腔室36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和前后腔室34的上端部中的
展开方向中间部34u相连接的直线状的后端边缘部37a成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
44.而且,该上部系绳37的除其后端边缘部37a以外的周缘部通过缝制而从前后腔室34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u起至顶端腔室36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为止而被安装在该前后腔室34的上端部以及顶端腔室36的上端部处。
45.同样地,下部系绳38在安全气囊主体32膨胀展开时被形成为,在仰视观察时使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和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d相连接的直线状的后端边缘部(图示省略)成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
46.而且,该下部系绳38的除其后端边缘部以外的周缘部通过缝制而从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d起至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为止而被安装在该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以及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处。
47.另外,由于上部系绳37位于乘员p的头部ph的上方侧处,因此不会与乘员p的头部ph发生干涉(不会碰到)。此外,虽然下部系绳38位于乘员p的颈部处,但由于其如上文所述的那样为较薄的布状,因此即使与其颈部发生了干涉(即使碰到了),对其颈部所给予的伤害值也较低。
48.如图3所示,在作为壳体部20中所形成的空间部s的后部侧的配置部s2中,配置有充气装置28。充气装置28被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其外周部经由保持器(图示省略),而以使其轴心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被配置的方式被支承在形成为框体状的反力板(图示省略)上。
49.反力板例如经由托架(图示省略)而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图示省略)上,其成为承接从向前方侧展开的安全气囊主体32经由充气装置28所传递的反力的结构。另外,反力板以及保持器也被配置在配置部s2中。
50.充气装置28与车辆上所设置的安全气囊ecu(图示省略)电连接,且车辆上所设置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检测装置(图示省略)和安全气囊ecu被电连接在一起。因此,当通过检测装置而检测到了车辆的碰撞时,充气装置28会经由安全气囊ecu而进行工作,从而瞬时地喷出气体。
51.另外,充气装置28也可以不为通过检测出车辆的碰撞来进行工作的结构,而是被设为通过利用碰撞预测传感器等(图示省略)来预测出车辆的碰撞从而进行工作的结构。而且,在该充气装置28的喷出口中,以嵌入的方式而连接有安全气囊主体32的连接部31。
52.此外,如图4所示,安全气囊主体32在其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向乘员p侧的相反侧(不与头部ph接触的一侧)被折回之后,如图3所示的那样,被外卷成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卷筒状(在俯视观察时,以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具有卷筒状的外卷部32a的状态),而被收纳在侧部24r中所形成的收纳部s1中。
53.如果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则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像图4所示的那样沿着假想直线k1而被折回,所述假想直线k1为使连结有上部系绳37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和连结有下部系绳38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相连接的(沿着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直线。而且,在该状态下,从前后腔室34与顶端腔室36的边界部35侧起而依次被外卷成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卷筒状。
54.此外,如图3所示,在外卷部32a的展开方向上游侧处,与该外卷部32a连续地形成有褶皱部32b。即,该安全气囊主体32以具有从外卷部32a起而向展开方向上游侧连续地被
折叠成褶皱状的褶皱部32b的状态而被收纳在收纳部s1中。
55.因此,如图5a、图5b所示,该安全气囊主体32在通过从充气装置28被喷出的气体而从侧部24r起从乘员p的头部ph的右侧方通过并向前方侧展开之际,首先使褶皱部32b解开并且展开,接着使外卷部32a解开并且展开。
56.另外,虽然图3所示的褶皱部32b在将被折叠成两个的部位设为一组的情况下被形成有两组,但并不限定于此。褶皱部32b只需被形成有多组即可,其也可以被形成有三组以上。
57.此外,构成侧部24r的前端面的前壁20f伴随着安全气囊主体32的展开,而与上壁20u的前壁20f侧的一部分一起例如以在主视观察时呈沿着上下方向的直线状而被破裂。被破裂的部位优选被设为前壁20f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0n。
58.当被破裂的部位为前壁20f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0n时(例如当在前壁20f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0n处形成有易于被破裂的脆弱部等时),该前壁20f将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20t作为铰链部而被开放。
59.接下来,关于被设为以上这种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30,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60.当检测装置检测到车辆发生了前面碰撞时,充气装置28进行工作,从而瞬时地向安全气囊主体32的内部喷出气体。当气体向安全气囊主体32的内部被喷出时,通过安全气囊主体32的展开(通过被安全气囊主体32从内侧按压),从而侧部24r的前壁20f与上壁20u的前壁20f侧的一部分一起发生破裂。
61.而且,安全气囊主体32从侧部24r起从乘员p的头部ph的右侧方(侧窗玻璃18侧的乘员p的头部ph与未图示的中央座侧的乘员的头部之间的空隙)通过并向前方侧展开。即,安全气囊主体32首先使被折叠成褶皱状的褶皱部32b解开并且展开(参照图5a),接着使被外卷成卷筒状的外卷部32a解开并且展开。
62.在此,已知在一般情况下褶皱状一方会与卷筒状相比而较为迅速地解开(褶皱状一方与卷筒状相比而展开时的阻力较小)。因此,与仅具有外卷部32a的安全气囊主体32相比,从展开方向下游侧起而依次具有外卷部32a和褶皱部32b的安全气囊主体32一方能够更加迅速地向前方侧展开。
63.而且,如图5b、图6a所示,当前后腔室34膨胀展开并被配置在乘员p的头部ph的右侧方处时,气体从前后腔室34的前方侧端部向顶端腔室36流入,从而顶端腔室36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但此时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是向乘员p侧的相反侧被折回的。
64.因此,该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最晚进行展开。也就是说,该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在位于乘员p的面部的前方侧之后才展开。由此,能够防止顶端腔室36在位于乘员p的面部的前方侧处之前与该乘员p的头部ph发生干涉(碰到)的情况,从而能够像图5c、图6b以及图5d、图6c所示的那样,使安全气囊主体32按照计划而展开。
65.而且,通过完全被展开的安全气囊主体32(前后腔室34以及顶端腔室36),从而对车辆用座椅10上所落座的乘员p的至少头部ph进行约束。即,能够通过安全气囊主体32(前后腔室34以及顶端腔室36)来抑制该乘员p的至少头部ph由于惯性力而向前方移动的情况。
66.另外,如上文所述,由于安全气囊主体32使被外卷而成的外卷部32a解开并且向前方侧展开,因此在安全气囊主体32展开时,不存在乘员p的面部被安全气囊主体32弄伤的可
能性。并且,当成为在安全气囊主体32的展开时前壁20f将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20t作为铰链部而被开放的结构时,能够通过安全气囊主体32来阻止展开的前壁20f与乘员p的头部ph接触的情况。
67.此外,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沿着使连结有上部系绳37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和连结有下部系绳38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相连接的假想直线k1而被折回。因此,易于使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折回。
68.此外,如此,当用于使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折回的假想直线k1沿着上下方向而延伸,从而上部系绳37和下部系绳38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时,在乘员p的头部ph由于惯性力而向前方侧移动并被安全气囊主体32约束之际,能够有效地确保来自该安全气囊主体32的反力。
69.《第二实施方式》
70.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3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通的作用)。
71.如图7至图8c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30的安全气囊主体32仅下部系绳39的形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由此,仅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的折回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72.即,该下部系绳39在安全气囊主体32膨胀展开时被形成为,在仰视观察时使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e、和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d相连接的直线状的后端边缘部(图示省略)成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其中,所述展开方向中间部36e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相比而位于边界部35侧处。
73.而且,该下部系绳39的除其后端边缘部以外的周缘部通过缝制而从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d起至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d相比而位于边界部35侧处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e为止,而被安装在该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以及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处。
74.此外,该安全气囊主体32中的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沿着假想直线k2而向乘员p侧的相反侧(不与头部ph接触的一侧)被折回,所述假想直线k2为,使连结有上部系绳37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和连结有下部系绳39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e相连接的直线。
75.也就是说,用于使顶端腔室36的顶端部36a折回的假想直线k2沿着前下后上方向而延伸,在顶端腔室36中,连结有下部系绳39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e位于与连结有上部系绳37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u相比而靠前方侧处。
76.换而言之,下部系绳39被形成为与上部系绳37相比而较小,使顶端腔室36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6e和前后腔室34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34d相连接的直线状的后端边缘部位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而靠前方侧处。因此,在乘员p的头部ph由于惯性力而向前方侧移动并被安全气囊主体32约束之际,能够抑制或防止乘员p的颈部卡挂在下部系绳39上的情况。
77.也就是说,在为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30的情况下,即使安全气囊主体32膨胀展开,下部系绳39也不会与乘员p的颈部发生干涉(不会碰到),或者即使发生了干涉(即使碰到了)也极其轻微。因此,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下部系绳39,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部系绳38相比而更进一步地减轻给乘员p的颈部带来的伤害值。
78.虽然以上基于附图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3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3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内容,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对充气装置28进行支承的反力板也可以不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上,而是经由托架而被固定在头枕支柱26上。
79.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安全气囊主体32从侧窗玻璃18侧的乘员p的头部ph与未图示的中央座侧的乘员的头部之间膨胀展开的结构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安全气囊主体32也可以被设为从侧窗玻璃18与乘员p的头部ph之间膨胀展开的结构。
80.符号说明
81.28

充气装置;
82.30

安全气囊装置(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
83.32

安全气囊主体;
84.32a

外卷部;
85.32b

褶皱部;
86.34

前后腔室;
87.36

顶端腔室;
88.36a

顶端部;
89.37

上部系绳;
90.38

下部系绳;
91.39

下部系绳;
92.k1

假想直线;
93.k2

假想直线;
94.p

乘员;
95.ph

头部。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具备安全气囊主体,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前后腔室和顶端腔室,所述前后腔室通过从根据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碰撞来进行工作的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通过并向座椅前方侧展开、且被配置在所述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处,所述顶端腔室从该前后腔室的座椅前方侧端部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并被配置在所述乘员的面部的座椅前方侧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在所述顶端腔室的顶端部向所述乘员侧的相反侧被折回之后,以具有被外卷成将座椅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卷筒状的外卷部的状态而被收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上部系绳,其对所述顶端腔室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所述前后腔室的上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进行连结;下部系绳,其对所述顶端腔室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和所述前后腔室的下端部中的展开方向中间部进行连结,所述顶端腔室的顶端部沿着如下的假想直线而被折回,所述假想直线为使连结有所述上部系绳的所述展开方向中间部、和连结有所述下部系绳的所述展开方向中间部相连接的直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假想直线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而延伸。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假想直线沿着座椅前下后上方向而延伸。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褶皱部,所述褶皱部从所述外卷部起而向展开方向上游侧连续地被折叠成褶皱状。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一种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主体,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前后腔室和顶端腔室,所述前后腔室通过从根据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碰撞来进行工作的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通过并向座椅前方侧展开,且被配置在所述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处,所述顶端腔室从该前后腔室的座椅前方侧端部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并被配置在所述乘员的面部的座椅前方侧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在所述顶端腔室的顶端部向所述乘员侧的相反侧被折回之后,以具有被外卷成将座椅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卷筒状的外卷部的状态而被收纳。的外卷部的状态而被收纳。的外卷部的状态而被收纳。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光由 岩间俊树 山本武司 堀田昌志 楠原由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2.01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