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刺激装置和磁力沙发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09
阅读:9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磁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刺激装置和磁力沙发。
背景技术:
2.磁刺激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非侵入式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磁刺激还可用于治疗盆底肌与尿道括约肌等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现有的磁刺激装置中散热模组仅可对线圈的单侧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差,进而影响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磁刺激装置和磁力沙发,旨在解决现有的磁刺激装置中散热模组仅可对线圈的单侧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差,进而影响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刺激装置,所述磁刺激装置包括壳体、升压模组、电容、线圈和散热模组,所述升压模组、所述电容、所述线圈和所述散热模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容一端与所述升压模组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5.所述散热模组包括风扇、安装盘、导流盖、第一间隔柱和第二间隔柱,所述安装盘和所述导流盖层叠设置,所述线圈设于所述安装盘和所述导流盖之间,所述安装盘和所述线圈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所述导流盖和所述线圈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所述安装盘上设有通风孔,所述线圈上设有导流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第一通风间隙、所述导流孔和所述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
6.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盘,并用抽取所述通风孔内的空气。
7.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隔柱和所述第二间隔柱均设置有多个,各所述第一间隔柱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盘和所述线圈之间,各所述第二间隔柱间隔设置于所述导流盖和所述线圈之间。
8.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设置有多个,并在所述线圈的周向间隔设置。
9.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磁刺激装置还包括第一散热扇,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散热扇安装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散热扇向所述壳体的内腔吹风,所述第一散热扇吹出的风由所述出风口和所述风扇排出,以在所述壳体的内腔形成流体循环。
10.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盘包括盘本体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盘本体的中部,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导流孔,并与所述导流孔的孔壁之间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风间隙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
11.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磁刺激装置还包括控制模组、适配器和可控硅开关,所
述控制模组、所述电容和所述线圈均与所述可控硅开关电连接,所述适配器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以通过所述适配器降低电压为所述控制模组供电。
12.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组、所述适配器、所述升压模组、所述可控硅开关、所述电容均位于同一安装平面内,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适配器、所述升压装置和所述可控硅开关均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所述控制模组和所述电容均靠近所述第二侧设置,所述散热模组高于所述安装平面设置,且所述散热模组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电容和所述控制模组之间。
13.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磁刺激装置还包括第二散热扇,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可控硅开关的下方,所述第二散热扇安装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并能够向所述可控硅开关吹风。
14.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升压模组包括升压组件和两个散热器,所述两个散热器相对设置于所述升压组件两侧。
15.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力沙发,所述磁力沙发包括沙发本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磁刺激装置,所述磁刺激装置安装于所述沙发本体内。
16.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采用本发明的磁刺激装置,由于安装盘和导流盖层叠设置,线圈设于安装盘和导流盖之间,安装盘和线圈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和线圈之间通过第二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安装盘上设有通风孔,线圈上设有导流孔,通风孔与第一通风间隙、导流孔和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从而使得安装盘和线圈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和线圈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空气由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同时空气还由第二通风间隙流向导流孔,导流孔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以使第一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通风孔后由风扇排出,第二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导流孔后一并由风扇排出,以对线圈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好,进而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18.采用本发明的磁力沙发,使用时,使用者坐在沙发本体上,启动磁刺激装置即可对使用者进行治疗,使用方便。由于安装盘和导流盖层叠设置,线圈设于安装盘和导流盖之间,安装盘和线圈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和线圈之间通过第二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安装盘上设有通风孔,线圈上设有导流孔,通风孔与第一通风间隙、导流孔和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从而使得安装盘和线圈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和线圈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空气由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同时空气还由第二通风间隙流向导流孔,导流孔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以使第一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通风孔后由风扇排出,第二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导流孔后一并由风扇排出,以对线圈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好,进而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其中:
21.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磁刺激装置的示意图一。
22.图2为图1所示磁刺激装置中散热模组和线圈的装配图。
23.图3为图1所示磁刺激装置中散热模组和线圈的剖视图。
24.图4为图1所示磁刺激装置中散热模组和线圈的爆炸图。
25.图5为图1所示磁刺激装置中壳体的示意图。
26.图6为图1所示磁刺激装置的示意图二。
27.附图标号:100、壳体;110、底壁;120、侧壁;121、安装边沿;1211、第一连接孔;130、第一进风口;140、第二进风口;150、出风口;160、第一侧;170、第二侧;200、升压模组;210、升压组件;220、散热器;300、电容;400、线圈;410、导流孔;500、散热模组;510、风扇;520、安装盘;521、盘本体;522、定位柱;523、通风孔;524、第一安装孔;530、导流盖;531、第二安装孔;540、第一间隔柱;550、第二间隔柱;560、安装柱;561、安装凸起;562、螺纹孔;570、螺栓;610、第一散热扇;620、第二散热扇;630、散热板;710、控制模组;720、适配器;800、可控硅开关;900、通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请参阅图1至图6,一实施例的磁刺激装置包括壳体100、升压模组200、电容300、线圈400和散热模组500,升压模组200、电容300、线圈400和散热模组500均设置于壳体100内,电容300一端与升压模组200电连接,另一端与线圈400电连接,通过升压装置将外部电路内的电压升至1000v至2000v,以给电容300充电,电容300能够给线圈400供电,以在线圈400周围形成较强的磁场,磁感应强度为1.5t至2t,对人体刺激明显。
3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散热模组500包括风扇510、安装盘520、导流盖530、第一间隔柱540和第二间隔柱550,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层叠设置,线圈400设于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之间,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540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530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二间隔柱550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安装盘520上设有通风孔523,线圈400上设有导流孔410,通风孔523与第一通风间隙、导流孔410和第二
通风间隙相连通,风扇510安装于安装盘520,并用于抽取通风孔523内的空气。
33.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层叠设置,线圈400设于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之间,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540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530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二间隔柱550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安装盘520上设有通风孔523,线圈400上设有导流孔410,通风孔523与第一通风间隙、导流孔410和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从而使得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530和线圈400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空气由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523,同时空气还由第二通风间隙流向导流孔410,导流孔410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523,以使第一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通风孔523后由风扇510排出,第二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导流孔410后一并由风扇510排出,以对线圈400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好,进而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34.具体的,安装盘520内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24,导流盖530内设置有第二安装孔531,散热模组500还包括安装柱560和螺栓570,安装柱56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安装凸起561,第二端设置有螺纹孔562,安装凸起561安装于第一安装孔524,螺栓570穿过第二安装孔531与螺纹孔562的孔壁螺纹连接,以通过安装柱560在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之间形成有安装位,以将线圈400安装于安装位。优选的,安装盘520为圆形,风扇510与安装盘520同轴设置,以便于为安装盘520提供风能。
35.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第一间隔柱540和第二间隔柱550均设置有多个,各第一间隔柱540间隔设置于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各第二间隔柱550间隔设置于导流盖530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540设置有多个,使得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结构更加稳定,同时第二间隔柱550也设置有多个,使得导流盖530和线圈400之间结构更加稳定,进而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36.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通风孔523设置有多个,并在线圈400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增加线圈400的通风面积,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具体的,通风孔523设置有4个,并呈扇形设置,以进一步增加线圈400的通风面积。
37.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磁刺激装置还包括第一散热扇610,壳体100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30和出风口150,第一散热扇61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30,第一散热扇610向壳体100的内腔吹风,第一散热扇610吹出的风由出风口150和风扇510排出,以在壳体100的内腔形成流体循环,带走壳体100的内腔中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强散热模组500的散热效果。
38.具体的,出风口150为长条形,并设置有多个,以使得在其中一个出风口150被堵住时,其他的出风口150可以正常工作,保证磁刺激装置工作稳定。
39.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安装盘520包括盘本体521和定位柱522,定位柱522设置于盘本体521的中部,定位柱522穿设于导流孔410,并与导流孔410的孔壁之间形成有通风通道900,通风通道900一端与第一通风间隙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通过将定位柱522穿设于导流孔410,以在安装线圈400时节省时间,提高磁刺激装置的安装效率。
40.具体的,散热模组500还包括第三间隔柱,定位柱522和导流孔410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三间隔柱形成通风通道900,以保证通风均匀。优选的,第三间隔柱设置有多个,各第三间
隔柱间隔设置于定位柱522和导流孔410的孔壁之间,进一步保证风扇510在抽取空气时,风能够均匀通过通风通道900。
41.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磁刺激装置还包括控制模组710、适配器720和可控硅开关800,控制模组710、电容300和线圈400均与可控硅开关800电连接,适配器720与控制模组710电连接,以通过适配器720降低电压为控制模组710供电,通过控制模组710、电容300和线圈400均与可控硅开关800电连接,以使得控制模组710控制可控硅开关800打开,进而控制电容300与线圈400通电,或控制模组710控制可控硅开关800关闭,进而控制电容300与线圈400断开。
42.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控制模组710、适配器720、升压模组200、可控硅开关800、电容300均位于同一安装平面内,壳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60和第二侧170,适配器720、升压装置和可控硅开关800均靠近第一侧160设置,控制模组710和电容300均靠近第二侧170设置,散热模组500高于安装平面设置,且散热模组500相对于壳体100的正投影位于电容300和控制模组710之间,通过壳体100内各部件的设置位置,以降低磁刺激装置的物料成本,减小磁刺激装置的体积,便于实现磁刺激装置的小型化。
43.具体的,请参阅图6,磁刺激装置还包括第二散热扇620,壳体100还设置有第二进风口140,第二进风口140设置于可控硅开关800的下方,第二散热扇620安装于第二进风口140,并能够向可控硅开关800吹风,通过第二散热扇620向可控硅开关800吹风,以帮助可控硅开关800进行散热,同时增加壳体100内空气循环,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44.进一步的,磁刺激装置还包括散热板630,散热板630设置于第二散热扇620与可控硅开关800之间,散热板630能够传导可控硅开关800产生的热量,且第二散热扇620能够带走散热板630的热量,以降低磁刺激装置内的温度,散热效果好,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45.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升压模组200包括升压组件210和两个散热器220,两个散热器220相对设置于升压组件210两侧,以带走升压组件210内的热量,对升压组件210进行散热。
46.具体的,两个散热器220中的一个靠近第一侧160设置,第一散热扇610设置于第一侧160,并能够向靠近第一侧160的散热器220吹风,提高散热器220的散热效果。
47.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6,磁刺激装置的工作模式为高压窄脉宽磁场;工作磁脉冲宽为100us;工作磁脉冲频率为1hz至50hz;工作磁脉冲功率为1.5t;标准运作周期为20分钟/疗程至40分钟/疗程,具体磁刺激装置的运作周期可选为20分钟/疗程、30分钟/疗程或40分钟/疗程。该磁刺激装置一般应用于室内,在使用时,环境温度可设置为+10℃~+30℃;相对湿度可设置为30%~75%;大气压强可设置为700~1060hpa;在储存时,环境温度可设置为+10℃~+55℃;相对湿度可设置为10%~85%;大气压强可设置为650~1100hpa。磁刺激装置的操作电压可选为200~240vac;电源频率为50hz;功耗为700va。
48.请参阅图1至图6,一实施例的磁力沙发包括沙发本体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磁刺激装置,磁刺激装置安装于沙发本体内。
49.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时,使用者坐在沙发本体上,启动磁刺激装置即可对使用者进行治疗,使用方便。由于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层叠设置,线圈400设于安装盘520和导流盖530之间,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540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530
和线圈400之间通过第二间隔柱550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安装盘520上设有通风孔523,线圈400上设有导流孔410,通风孔523与第一通风间隙、导流孔410和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从而使得安装盘520和线圈400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530和线圈400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空气由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523,同时空气还由第二通风间隙流向导流孔410,导流孔410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523,以使第一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通风孔523后由风扇510排出,第二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导流孔410后一并由风扇510排出,以对线圈400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好,进而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
5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刺激装置还可以用于背包、凳子、椅子或床垫中。
51.具体的,请参阅图5,壳体100为长方形,壳体100包括底壁110和四个侧壁120,各侧壁120均设置有安装边沿121,安装边沿121内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11,沙发本体内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磁刺激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211,并与第二连接孔的孔壁可拆卸连接,以方便安装和拆卸磁刺激装置,提高安装和拆卸的工作效率。
52.进一步的,连接件为螺钉,连接孔为螺纹孔562,连接件穿过安装孔与连接孔的孔壁螺纹连接,以使得磁刺激装置和沙发本体在便于拆卸的同时连接稳定。
5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刺激装置包括壳体、升压模组、电容、线圈和散热模组,所述升压模组、所述电容、所述线圈和所述散热模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容一端与所述升压模组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散热模组包括风扇、安装盘、导流盖、第一间隔柱和第二间隔柱,所述安装盘和所述导流盖层叠设置,所述线圈设于所述安装盘和所述导流盖之间,所述安装盘和所述线圈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所述导流盖和所述线圈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所述安装盘上设有通风孔,所述线圈上设有导流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第一通风间隙、所述导流孔和所述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盘,并用于抽取所述通风孔内的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柱和所述第二间隔柱均设置有多个,各所述第一间隔柱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盘和所述线圈之间,各所述第二间隔柱间隔设置于所述导流盖和所述线圈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设置有多个,并在所述线圈的周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刺激装置还包括第一散热扇,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散热扇安装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散热扇向所述壳体的内腔吹风,所述第一散热扇吹出的风由所述出风口和所述风扇排出,以在所述壳体的内腔形成流体循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盘包括盘本体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盘本体的中部,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导流孔,并与所述导流孔的孔壁之间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风间隙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刺激装置还包括控制模组、适配器和可控硅开关,所述控制模组、所述电容和所述线圈均与所述可控硅开关电连接,所述适配器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以通过所述适配器降低电压为所述控制模组供电。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组、所述适配器、所述升压模组、所述可控硅开关、所述电容均位于同一安装平面内,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适配器、所述升压装置和所述可控硅开关均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所述控制模组和所述电容均靠近所述第二侧设置,所述散热模组高于所述安装平面设置,且所述散热模组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电容和所述控制模组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刺激装置还包括第二散热扇,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可控硅开关的下方,所述第二散热扇安装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并能够向所述可控硅开关吹风。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模组包括升压组件和两个散热器,所述两个散热器相对设置于所述升压组件两侧。10.一种磁力沙发,其特征在于,包括沙发本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磁刺激装置,所述磁刺激装置安装于所述沙发本体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磁刺激装置和磁力沙发,该磁刺激装置包括壳体、升压模组、电容、线圈和散热模组,升压模组、电容、线圈和散热模组均设置于壳体内,由于安装盘和导流盖层叠设置,安装盘和线圈之间通过第一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和线圈之间通过第二间隔柱间隔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安装盘上设有通风孔,线圈上设有导流孔,通风孔与第一通风间隙、导流孔和第二通风间隙相连通,从而使得安装盘和线圈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导流盖和线圈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第一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通风孔后由风扇排出,第二通风间隙的热量通过导流孔后一并由风扇排出,以对线圈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好,延长磁刺激装置的使用寿命。装置的使用寿命。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金波 段羽 刘炳庆 张志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德技创新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3/10/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