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硅铝玻璃粉回收并联产碳材料、SiO2的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10-19 阅读:132 评论:0
锂硅铝玻璃粉回收并联产碳材料、sio2的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废料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粉回收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2.锂铝硅玻璃粉为主要包含二氧化硅、氧化铝、li2o等固溶成分的废玻璃粉末,此外,还常含有氧化镁、氧化钙、过渡金属如mn、sr等微量元素。该类玻璃由于锂硅铝氧化物高度固溶、且其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从其中回收金属元素的难度大,行业内针对玻璃粉的回收工艺还比较少。
3.如公开号为cn115595445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含锂玻璃粉中锂的回收方法,具体公开采用包含k2so4与30vt%的盐酸的酸进行酸浸处理的工艺。该工艺的金属的回收效果不理想,难于实现全元素的成分的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玻璃粉处理工艺比较匮乏,为数不多的工艺又难于真正实现全元素回收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硅铝玻璃粉回收并联产碳材料、sio2的方法,旨在实现全元素的高效回收,不仅如此,还优选地联产高性能的碳材料和sio2。
5.针对锂硅铝玻璃粉中的li2o-a12o
3-sio2等成分高度固溶所致的成分难于高效分离利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6.一种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在负压、5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焙烧料;
7.将焙烧料进行水浸处理,得到锂液和水浸渣;
8.将水浸渣进行酸浸处理,得到富集有玻璃中其他金属元素的酸浸液以及酸浸渣。
9.针对锂硅铝玻璃粉成分固溶所致的难于回收的问题,本发明创新地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在负压下焙烧改性,如此能够对固溶结构进行转型改性,从而实现水浸预提锂,酸浸提取其他的元素。本发明工艺,能够有效改善玻璃中的锂、硅、al等成分的回收。
10.本发明中,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包括废旧li2o-a12o
3-sio2固溶玻璃的粉末。此外,其中还允许存在其他类似的玻璃粉末废料。
11.本发明中,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中还允许包括固溶的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钾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中还允许包括mn、sr、ni中的至少一种。
12.本发明中,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粒径没有特别要求,例如可以小于或等于100微米;优选为5~100微米。
13.本发明中,所述的碳质材料为石墨、褐煤、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14.本发明中,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的重量比为1:2~5,进一步可以为1:2~3。
15.本发明中,所述的负压的压力小于或等于0.5atm,考虑到处理成本,进一步可以为0.05~0.5atm。
16.本发明中,焙烧的温度为500~1000℃,优选为500~800℃;
17.优选地,焙烧的时间在1h以上,优选为1~6h,进一步为2~4h。
18.优选地,焙烧过程包括第一保温段和第二保温段;
19.优选地,第一保温段的温度为530~560℃,第二保温段的温度为600~700℃;
20.优选地,第一保温段和第二保温段的时间分别为0.5~1.5h。
21.本发明中,将焙烧料的温度气冷处理;气冷的气氛优选为空气。
22.本发明中,将焙烧料气冷至150~250℃后,直接和小于40℃的水接触,进行水淬处理,随后进行水浸处理;
23.优选地,水浸阶段的液固比为10~50ml/g。
24.优选地,水浸阶段的温度在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30℃,优选为10~15℃。
25.本发明中,酸浸处理阶段的酸溶液为浓度0.5~2m的无机强酸溶液。无机强酸例如为盐酸、硫酸、硝酸、磷酸中的至少一种;
26.酸浸阶段的温度为小于或等于60℃,考虑到处理成本和效果,进一步可以为20~45℃。酸浸过程的时间为1~4h;
2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并联产碳材料和sio2的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的处理方法获得酸浸渣,随后基于已知的工艺如浮选从酸浸渣中分离得到改性碳材料和sio2;
28.本发明中,可基于已知的方法将改性碳材料和二氧化硅分离,例如,可以通过浮选的方法实现分离。
29.本发明中,经过所述的处理,能够改善回收的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进入次,还能够联产得到细粒、高比表面、高纯度的复合白炭黑要求的细粒径的二氧化硅。
30.优选地,将所述的改性碳材料用作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
31.有益效果
32.本发明创新地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在负压下焙烧改性,如此能够对固溶结构进行转型改性,从而实现水浸预提锂,酸浸提取其他的元素。本发明工艺,能够有效改善玻璃中的锂、硅、al等成分的回收。
33.本发明中,采用两段焙烧机制、配合气冷以及水淬处理的联合,有助于进一步解决玻璃固溶所致的金属浸出率不理想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利于回收具有高电化学性能的残碳以及细粒、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35.本发明所述的玻璃粉为包含废旧锂硅铝玻璃的粉末,其粒径在100微米以下。其中的成分的li、si、al等成分的含量没有特别要求,例如,作为典型的示例,以下案例中,除特别声明外,所采用的玻璃粉中的主要元素的重量含量为li的含量为1~1.5%、a1的含量为7~10%、ca的含量为0.5~1%、mg的含量为1~2%、还允许存在合计不高于0.2%的微量成分(如mn、ni,该部分成分,残留在酸浸液中,本发明酸浸液中不额外批示),余量为si。
36.本发明中,玻璃粉的制备规模没有特别要求,例如可以是小试规模、中试规模或者实际生产规模。以下案例中,除特别声明外,魄力分的制备规模为小试规模,制备量例如为
100~150g。
37.本发明中,所述的碳原料为包含碳单质的原料,作为典型的示例,以下案例中,除特别声明外,所采用的碳原料均为石墨。
38.得到的酸浸渣可基于已知的方法对其中的回收碳和sio2进行分离,作为典型的示例,除特别声明外,以下案例均采用浮选的方法,其中,浮选的步骤和条件为:加入浮选剂(捕收剂选用煤油,用量为950~1000g/t,抑制剂采用六偏磷酸钠2950~3000g/t),浮选得到碳材料和二氧化硅。
39.本发明中,再生的碳材料由于经历了本发明的回收工艺,能够利用回收阶段的操作以及物质特点进行物化改性,相较于原料,有助于改善其性能,本发明作为一个典型的示例,揭示了其在电化学性能方面的提升。本发明中,作为典型示例,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测试步骤和条件为:
40.测试过程,特别是测试的条件采用蓝电测试系统对再生碳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按照活性物质:粘结剂:导电剂=90:5:5的比例涂片。设定电池循环倍率为1c,循环圈数为200圈,测试在室温(25℃)条件下进行。
41.实施例1:
42.①
预处理:将玻璃粉与石墨按照质量比1:2的比例混合均匀,置于管式炉中,在0.1atm(0.1个大气压)、650℃下保温2h,随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43.②
水浸提锂:按照30ml/g的液固比,将烧杯置于于恒温为30℃的水浴锅内浸出2h。随后进行液固分离得到水浸液和水浸渣(提锂渣);
44.③
酸浸:利用1m的硫酸按照20ml/g的液固比对提锂渣进行浸出,浸出温度为45℃,时间为1h,得到酸浸液以及酸浸渣,所述的酸浸渣经水洗至中性、干燥处理得到包含二氧化硅和碳材料的混合渣;
45.④
浮选:对步骤

混合渣进行浮选,得到上层的碳材料和底层的二氧化硅。上层固体经水洗至中性、干燥处理得到再生碳材料。
46.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97.5%;酸浸液中,主要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97.1%、mg97.7%、al97.8%。
47.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20~40nm之间,比表面积为331m2/g,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278.2mahg-1
的可逆容量,然而步骤

起始的石墨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207.3mahg-1
的可逆容量。
48.实施例2
49.和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改变焙烧方式为分段加热,即在550℃下保温一小时,再在650℃下保温一小时。其他操作和参数同实施例1。
50.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98.7%;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98.3%、mg98.2%、al98.5%。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20~40nm之间,比表面积为348m2/g,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298.9mahg-1
的可逆容量。
51.实施例3
52.和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焙烧两小时后,向焙烧炉中通入空气,进行气冷处理,其他工艺和参数同实施例2。
53.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99.1%;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
ca99.2%、mg99.3%、al99.2%。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20~40nm之间,比表面积为355m2/g,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302.7mahg-1
的可逆容量。
54.实施例4
55.和实施例3相比,区别仅在于,步骤

中,焙烧料空气气冷至180~200℃后,直接喷入10℃蒸馏水,进行水淬处理,并补加水至液固比为30ml/g,进行水浸处理,在10℃下进行水浸处理,其他操作和参数同实施例3。
56.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99.4%;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99.4%、mg99.1%、al99.7%。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20~40nm之间,比表面积为367m2/g,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312.8mahg-1
的可逆容量。
57.实施例5
58.和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改变玻璃粉与石墨的质量比为1:3。
59.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97.6%;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98.7%、mg98.8%、al98.2%。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20~40nm之间,比表面积为347m2/g,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285.9mahg-1
的可逆容量。
60.对比例1
61.和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不进行步骤

的处理,直接将玻璃粉进行步骤3的酸浸处理,结果为:
62.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41.3%;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80.3%、mg82.5%、al81.7%。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80~100nm之间,比表面积为217m2/g。
63.对比例2:
64.和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步骤

中,焙烧阶段未在负压,而是在常压下进行,其他操作和参数同实施例1。
65.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78.3%;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71.3%、mg80.2%、al80.7%。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80~100nm之间,比表面积为207m2/g,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223.1mahg-1
的可逆容量。
66.对比例3:
67.和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步骤

中,将焙烧温度改为300℃。其他操作和参数同实施例1。
68.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70.5%;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71.5%、mg72.8%、al73.8%。得到的sio2的粒径在80~100nm之间,比表面积为210.2m2/g,衍生碳材料在常温下在1c的倍率下发挥出228.5mahg-1
的可逆容量。
69.对比例4:
70.和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步骤

中,未添加碳材料,其他操作和参数同实施例1。
71.所得水浸液中,锂离子的浸出率为55.6%;酸浸液中,各离子浸出率分别为:ca65.2%、mg52.7%、al61.7%。渣中残留过多杂质。

技术特征:
1.一种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在负压、5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焙烧料;将焙烧料进行水浸处理,得到锂液和水浸渣;将水浸渣进行酸浸处理,得到富集有玻璃中其他金属元素的酸浸液以及酸浸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包括废旧li2o-a12o
3-sio2固溶玻璃的粉末;优选地,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中还包括固溶的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中还包括mn、sr、ni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粒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优选为5~100微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质材料为石墨、褐煤、沥青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的重量比为1:2~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的压力小于或等于0.5atm,优选为0.05~0.5at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焙烧的温度为500~1000℃,优选为500~800℃;优选地,焙烧的时间在1h以上,优选为1~6h,进一步为2~4h;优选地,焙烧过程包括第一保温段和第二保温段;优选地,第一保温段的温度为530~560℃,第二保温段的温度为600~700℃;优选地,第一保温段和第二保温段的时间分别为0.5~1.5h。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焙烧料进行气冷处理;优选地,气冷的气氛为空气。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焙烧料气冷至150~250℃后,直接和≤40℃的水接触,进行水淬处理,随后进行水浸处理;优选地,水浸阶段的液固比为10~50ml/g;优选地,水浸阶段的温度在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30℃。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酸浸处理阶段的酸溶液为浓度0.5~2m的无机强酸溶液;无机强酸优选为盐酸、硫酸、硝酸、磷酸中的至少一种;酸浸阶段的温度为小于或等于60℃,优选为20~45℃,酸浸过程的时间为1~4h。10.一种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并联产碳材料和sio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获得酸浸渣,对酸浸渣进行浮选处理,得到改性碳材料和sio2;优选地,将所述的改性碳材料用作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废料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硅铝玻璃粉的回收方法,将锂硅铝玻璃粉和碳质材料在负压、5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焙烧料;将焙烧料进行水浸处理,得到锂液和水浸渣;将水浸渣进行酸浸处理,得到富集有玻璃中其他金属元素的酸浸液以及酸浸渣。本发明方法能够有效回收其中的金属,此外,还可联产得到高电化学活性的碳材料以及细粒度二氧化硅。化硅。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长 寇申猛 盘林莹 朱勇 杨诗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三吨锂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2
技术公布日:2023/10/1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