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炒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125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具体涉及一种半自动炒菜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因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也没有时间自己做饭,愿意通过订购外卖,或者外出前往餐厅、饭馆就餐,这就使得餐饮企业的工作量就大为增加。由于现在的人力成本高涨,相关企业,尤其是较大的餐饮企业,急切希望能够有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同时又能作出色香味俱佳的机械化炒菜装置。厨师在炒菜的过程中,为了使得菜品混合及加热更加均匀,入味更加均衡,最常见的动作手法是颠锅,就是厨师手握炒锅手柄将炒锅前送,并在前送过程的同时,炒锅前端上翘并略向后呈弧形运动,将锅内菜品上抛翻面,而在此同时,厨师手握炒锅手柄将炒锅后收,并在后收过程的同时,炒锅后端上翘并略向后呈弧形运动,将下落的菜品接住,通过以不同的速度和次数重复上述过程,达到颠锅的目的。因此,机械化炒菜装置基本都要求具有颠锅的功能,现有的部分炒菜机也具有颠锅的功能,如申请公布日为2023年06月14日、授权公告号为 cn 114617422b、名称为《一种自动炒菜机》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自动炒菜机,包括机架、设在机架上的加热灶,所述加热灶的上方设有锅体,所述机架上位于锅体的一侧设有自动投菜机构,所述锅体上连接有锅柄,所述机架上设有与锅柄连接的颠锅机构;所述锅体的上侧设有锅盖,所述机架设有用于打开关闭锅盖的锅盖开合机构,所述锅盖的内侧中心设有搅拌组件,所述锅盖的外侧设有用于搅拌组件转动的搅拌电机。
3.所述的颠锅机构包括与机架固定的底板、固定在底板两端的轴承座,轴承座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前端设有穿过轴线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滑板,滑板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底板上设有驱动滑板在滑槽内滑动的第一气缸,所述底板上还设有用于驱动转轴往复转动的往复驱动机构,所述锅柄的一端沿锅体的切线方向与锅体固定连接,锅柄的另一端与滑板固定连接。颠锅时,转轴往复转动(锅体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摆动),同时滑板在滑槽内滑动(锅体摆动的半径往复交替变化),锅体在两种动作的协同作用下,实现颠锅动作,从而使得菜在锅内上下颠簸、翻炒。所述的往复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第二气缸、固定在转轴上的摆臂,所述第二气缸的轴端与摆臂抵接,所述摆臂的外端与底座之间设有拉簧。第二气缸的轴端往复伸缩,从而使得摆臂带动转轴往复转动。
4.该自动炒菜机虽然具有一定的颠锅,然而结合说明书附图和上述颠锅机构的结构及颠锅过程描述可知,其颠锅的动作是锅体在一定范围内绕转轴上下摆动,并没有前送、后收的动作,因此未能完美模仿厨师颠锅动作手法。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加热均匀、能够完美模仿厨师人工翻炒、颠锅动作,满足炒菜及需要双面加热烤制食材的煎、烤加工需求的炒菜机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自动炒菜装置,包括锅体、锅体驱动机构及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上锅和下锅,所述锅体由所述上锅的一侧通过铰接机构与下锅的一侧相铰接对合而成,所述上锅和下锅之间设有手动扣合结构:所述锅体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所述锅体整体绕一翻转轴旋转的翻锅驱动机构及驱动锅体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的推拉驱动机构,所述翻转轴水平平行设置,中心轴线与锅体前后移动方向向垂直。
7.本实用新型半自动炒菜装置通过手动对锅体进行开合,并用扣合机构锁紧;翻锅驱动机构在锅体保持闭合的状态下,驱动所述锅体绕所述翻转轴旋转,从而达到控制锅体翻转即翻炒的功能;当所述锅体在做小幅度摆动翻炒的同时,所述推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锅体做水平方向前后移动,即可达到模仿厨师人工翻炒、颠锅动作,且结构简单。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下锅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支架,所述上锅的一侧固定在一第二水平横轴上,所述第二水平横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构成所述上锅与下锅的铰接机构;所述翻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翻锅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翻转轴上,使所述锅体与所述翻转轴构成联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水平横轴和一对支脚,一对支脚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水平横轴两端上,所述下锅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横轴上,所述上锅固定在第二水平横轴上;所述一对支脚的另一端部设有轴孔,所述翻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翻锅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翻转轴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轴承,并且所述翻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对支脚之一的端部轴孔固定配合构成周向联动;所述第二水平横轴与所述翻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水平横轴的一侧端部设有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一轴承配合使所述第二水平横轴与所述翻转轴可相对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横轴的另一侧端部设有第二轴承,所述一对支脚中的另一支脚的端部设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二水平横轴的另一侧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轴承与第二容腔配合,使所述上锅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一对支脚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翻锅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一减速装置,所述第一减速装置的输出轴构成所述翻锅驱动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半自动炒菜装置还设有翻锅驱动基座,所述翻锅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翻锅驱动基座上,所述翻锅驱动基座设置在一水平导轨上;所述推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锅驱动基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翻锅驱动基座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水平导轨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翻锅驱动基座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水平导轨相配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轨上;所述推拉驱动机构为水平直线往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锅驱动基座。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推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马达以及螺杆,所述螺杆与第二驱动马达输出轴同轴固定传动连接构成驱动机构,所述翻锅驱动基座中设有贯通的螺孔,所述第二驱动马达固定在所述水平导轨的一端,所述螺杆与所述翻锅驱动基座中的螺孔配合构成所述推拉驱动机构。
14.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术语“上”、“下”、“内”、“外”、“中”、“第一”、“第二”等指示的次序、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
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支架、铰接机构具体实施例主视图;
19.图4为图3 a-a剖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支架、铰接机构具体实施例侧视图;
21.图6为图5 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半自动炒菜装置包括锅体、锅体驱动机构及加热装置,所述锅体包括上锅和下锅,所述锅体由所述上锅的一侧通过铰接机构与下锅的一侧相铰接对合而成,上锅和下锅通过绕铰接轴相对旋转达到开合动作,所述上锅和下锅之间设有手动扣合结构:所述锅体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所述锅体整体绕一翻转轴旋转的翻锅驱动机构及驱动锅体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的推拉驱动机构,所述翻转轴水平平行设置,中心轴线与锅体前后移动方向向垂直;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锅体的下方。
23.由于所述上锅的一侧通过铰接机构与下锅的一侧相铰接而连在一起,并通过手动扣合结构扣合在一起,因此在驱动所述下锅绕翻转轴旋转时,所述上锅也同时随着一起绕翻转轴旋转,从而达到控制锅体翻转即翻炒的功能;当所述锅体在做小幅度摆动翻炒的同时,所述推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锅体做水平方向前后移动,即可达到模仿厨师人工翻炒、颠锅动作。
24.下面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
25.如图1-6所示,半自动炒菜装置包括锅体1、锅体驱动机构及加热装置(未示出),所述锅体1包括上锅101、下锅102,所述锅体驱动机构包括翻锅驱动机构及推拉驱动机构,所述锅体1由所述上锅101的一侧通过铰接机构与下锅102的一侧相铰接对合而成,所述锅体1的两侧设有扣合结构17,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锅体1的下方。
26.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下锅102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支架2,所述上锅101的一侧固定在一第二水平横轴7上,所述第二水平横轴7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2上构成所述上锅101与下锅102的铰接机构;所述翻转轴4的一端与所述翻锅驱动轴1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固定设置在所述翻转轴4上,使所述锅体1与所述翻转轴4构成联动。
27.具体地,所述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水平横轴201和一对支脚202,一对支脚202的一端(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水平横轴201两端上,所述下锅102通过一对第一连接板5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横轴201上,所述上锅101通过一对第二连接板6固定在第二水平横轴7上;所述一对支脚202的另一端部(上端)设有轴孔,所述翻转轴4的一端与所述翻锅驱动轴12同轴
固定连接,所述翻转轴4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轴承8,并且所述翻转轴4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对支脚202之一的端部轴孔固定配合构成周向联动;所述第二水平横轴7与所述翻转轴4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水平横轴7的一侧端部设有第一容腔701与所述第一轴承8配合使所述第二水平横轴7与所述翻转轴4可相对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横轴7的另一侧端部设有第二轴承9,所述一对支脚202中的另一支脚202的端部设有第二容腔203,所述第二水平横轴7的另一侧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轴承9与第二容腔203配合,使所述上锅101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一对支脚202上。
28.所述翻锅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马达10和第一减速装置11,所述第一减速装置11的输出轴构成所述翻锅驱动轴12。
29.所述半自动炒菜装置还设有翻锅驱动基座13,所述翻锅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翻锅驱动基座13上,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设置在一水平导轨14上;所述推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
30.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水平导轨14相适配的凹槽1301,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通过所述凹槽1301与所述水平导轨14相配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轨14上;所述推拉驱动机构为水平直线往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
31.所述推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马达15以及螺杆16,所述螺杆16与第二驱动马达15输出轴同轴固定传动连接构成驱动机构,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中设有贯通的螺孔,所述第二驱动马达15固定在所述水平导轨14的一端,所述螺杆16与所述翻锅驱动基座13中的螺孔配合构成所述推拉驱动机构。其中第一驱动马达10、第二驱动马达15优选伺服电机。
32.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也包括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等同具体实施方式,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半自动炒菜装置,包括锅体和锅体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上锅和下锅,所述锅体由所述上锅的一侧通过铰接机构与下锅的一侧相铰接对合而成,所述上锅和下锅之间设有手动扣合结构;所述锅体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所述锅体整体绕一翻转轴旋转的翻锅驱动机构及驱动锅体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的推拉驱动机构,所述翻转轴水平平行设置,中心轴线与锅体前后移动方向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锅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支架,所述上锅的一侧固定在一第二水平横轴上,所述第二水平横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构成所述上锅与下锅的铰接机构;所述翻转轴的一端与翻锅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翻转轴上,使所述锅体与所述翻转轴构成联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水平横轴和一对支脚,一对支脚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水平横轴两端上,所述下锅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横轴上,所述上锅固定在第二水平横轴上;所述一对支脚的另一端部设有轴孔,所述翻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翻锅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翻转轴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轴承,并且所述翻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对支脚之一的端部轴孔固定配合构成周向联动;所述第二水平横轴与所述翻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水平横轴的一侧端部设有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一轴承配合使所述第二水平横轴与所述翻转轴可相对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横轴的另一侧端部设有第二轴承,所述一对支脚中的另一支脚的端部设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二水平横轴的另一侧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轴承与第二容腔配合,使所述上锅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一对支脚上。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半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锅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一减速装置,所述第一减速装置的输出轴构成所述翻锅驱动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自动炒菜装置还设有翻锅驱动基座,所述翻锅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翻锅驱动基座上,所述翻锅驱动基座设置在一水平导轨上;所述推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锅驱动基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锅驱动基座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水平导轨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翻锅驱动基座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水平导轨相配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轨上;所述推拉驱动机构为水平直线往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锅驱动基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马达以及螺杆,所述螺杆与第二驱动马达输出轴同轴固定传动连接构成驱动机构,所述翻锅驱动基座中设有贯通的螺孔,所述第二驱动马达固定在所述水平导轨的一端,所述螺杆与所述翻锅驱动基座中的螺孔配合构成所述推拉驱动机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自动炒菜装置,包括锅体和锅体驱动机构,所述锅体包括上锅和下锅,所述锅体由所述上锅与下锅相铰接对合而成,所述上锅和下锅之间设有手动扣合结构:所述锅体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所述锅体整体绕一翻转轴旋转的翻锅驱动机构及驱动锅体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的推拉驱动机构,所述翻转轴水平平行设置,中心轴线与锅体前后移动方向向垂直。本实用新型半自动炒菜装置通过手动对锅体进行开合,并用扣合机构锁紧;翻锅驱动机构在锅体保持闭合的状态下,驱动所述锅体绕所述翻转轴旋转,从而达到控制锅体翻转即翻炒的功能;当所述锅体在做小幅度摆动翻炒的同时,所述推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锅体做水平方向前后移动,即可达到模仿厨师人工翻炒、颠锅动作,且结构简单。简单。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张耀 俞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每每与共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30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