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9 阅读:7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运绑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由于碳达标碳排放的要求,风电方面尤其海上风电开发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其中吸力筒式风电导管架发展尤为迅速,在国内外已有不少实际项目运营或者开发中。通常,吸力筒式风电导管架平台底部采用大直径圆筒结构。一般而言,风电导管架平台建造完成交付后,需要通过海运的方式将其运输到指定的风电场海域进行安装,而海运过程中势必要经过多个海况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圆筒结构在海运过程中会受到风载荷以及惯性载荷(包括自重)的影响,如果工装绑扎不合理会造成货损或者事故发生。
3.因此在保障运输船舶及圆筒结构在运输过程中安全的前提下,迫切需要一种合理有效的圆筒结构工装绑扎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能够有效抵抗圆筒结构在海运过程中受到的风载荷以及惯性载荷,确保圆筒结构运输过程更加安全。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包括数个用于支撑圆筒构件的支撑工装,所述支撑工装包括承载板、肘板、支撑板以及支撑管;两所述肘板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板两端与所述肘板相连接,所述承载板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侧壁与所述支撑管相连,所述支撑管另一端固定在甲板上,所述支撑工装环绕分布在所述圆筒构件底部;
7.绑扎件,所述绑扎件设置在所述圆筒构件和所述支撑工装之间,所述绑扎件包括剪力板和垫块,所述剪力板上下两端焊接于所述圆筒构件底部和承载板上表面;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剪力板两侧。
8.进一步地,至少两支撑工装之间的距离大于2m。
9.进一步地,所述垫块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剪力板的高度,垫块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剪力板的厚度。
10.进一步地,述支撑管远离所述支撑工装的一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甲板相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工装采用钢材质。
12.优选地,所述支撑工装顶部还设有用于限制水平面内位移的止移块。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圆筒结构下设置支撑工装,为圆筒结构提供了一个平整稳固的支撑平台,通过将工装两端肘板焊接到甲板上,使得圆筒结构在海运过程中受到的载荷能
够传递到主甲板下的更加稳固的强结构上。
16.通过设置绑扎件,其中的剪力板用于承受垂向力和水平方向的力,垫块承受圆筒结构的垂向压力,有效对应了圆筒结构在海运过程中受到的载荷,保障了圆筒结构的运输安全。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的立体结构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绑扎件的局部仰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筒构件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工装的侧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的俯视图;
23.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附图标识:10、圆筒构件;20、承载板;21.肘板;22、支撑板、23、支撑管;24、固定板;25、止移块;30、绑扎件;31、剪力板;32、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以吸力筒式风电导管架平台的海运为例,设计了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本实用新型还可应用于如圆形渔场、圆形海上浮体、单桩、塔筒、气罐、压力容器等圆筒结构的运输,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吸力筒式风电导管架平台。
29.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包括:数个用于支撑圆筒构件10的支撑工装,所述支撑工装包括承载板20、肘板21、支撑板22以及支撑
管23;两所述肘板21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板22两端与所述肘板21相连接,所述承载板20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2上,所述支撑板22侧壁与所述支撑管23相连,所述支撑管23另一端固定在甲板上,所述支撑工装环绕分布在所述圆筒构件10底部;具体地,每个圆筒构件10底部设有5个相对独立的高度为1.5米的支撑工装,其中3个工装靠近船舶舷侧,2个靠近船中方向。至少两支撑工装之间的距离大于2m。以预留足够的空间供装卸货自行式液压平板车进出。工装两端通过肘板与船舶主甲板焊接支撑并将载荷传递到主甲板下的强结构,如横向框架或者横舱壁上,以确保支撑工装更加稳定。优选地,所述支撑管23远离所述支撑工装的一端设有固定板24,所述固定板24与甲板相连接。通过支撑管23进一步提高支撑工装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管23另一端与一矩形支架的侧面相连,矩形支架的设置主要是由于力学结构要求,以提高该圆筒结构固定工装的稳定性。
30.绑扎件30,所述绑扎件30设置在所述圆筒构件10和所述支撑工装之间,所述绑扎件30包括剪力板31和垫块32,所述剪力板31上下两端焊接于所述圆筒构件10底部和承载板20上表面;所述垫块32设置在所述剪力板31两侧。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垫块3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剪力板31的高度,且所述垫块3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剪力板31的厚度。优选地,垫块32高度与剪力板31相等,厚度大于剪力板31;剪力板31可以承受垂向力和水平方向的力,垫块仅承受垂向压力。
31.如图4至图6所示,进一步地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工装顶部还设有用于限制水平面内位移的止移块25。止移块25底部与支撑工装顶部相连,并与圆筒构件10内外壁相抵接。具体的如图6所示,可以设置多块止移块25以避免圆筒构件10在支撑工装上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
32.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工装件强度,工装件主体结构采用高强度钢,采用普通钢结构也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该类型钢板屈服强度为355兆帕。
33.根据强度校验结果,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工装在运输中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提高了圆筒结构海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用于支撑圆筒构件(10)的支撑工装,所述支撑工装包括承载板(20)、肘板(21)、支撑板(22)以及支撑管(23);两所述肘板(21)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板(22)两端与所述肘板(21)相连接,所述承载板(20)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2)上,所述支撑板(22)侧壁与所述支撑管(23)相连,所述支撑管(23)另一端固定在甲板上,所述支撑工装环绕分布在所述圆筒构件(10)底部;绑扎件(30),所述绑扎件(30)设置在所述圆筒构件(10)和所述支撑工装之间,所述绑扎件(30)包括剪力板(31)和垫块(32),所述剪力板(31)上下两端焊接于所述圆筒构件(10)底部和承载板(20)上表面;所述垫块(32)设置在所述剪力板(31)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支撑工装之间的距离大于2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3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剪力板(31)的高度,垫块(3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剪力板(31)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23)远离所述支撑工装的一端设有固定板(24),所述固定板(24)与甲板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工装采用钢材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工装顶部还设有用于限制水平面内位移的止移块(2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圆筒结构海运固定工装,包括数个用于支撑圆筒构件的支撑工装以及绑扎件,所述支撑工装包括承载板、肘板、支撑板以及支撑管;两所述肘板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板两端与所述肘板相连接,所述承载板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侧壁与所述支撑管相连,所述支撑管另一端固定在甲板上,所述支撑工装环绕分布在所述圆筒构件底部,所述绑扎件设置在所述圆筒构件和所述支撑工装之间,所述绑扎件包括剪力板和垫块,所述剪力板上下两端焊接于所述圆筒构件底部和承载板上表面;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剪力板两侧。所述止移块分别焊接在圆筒内外侧,能够有效抵抗圆筒结构在海运过程中受到的水平载荷,确保圆筒结构运输过程更加安全。程更加安全。程更加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锋 刘起成 袁梦 赵帅 霍浩杰 袁海平 姚汉文 黄达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9
技术公布日:2023/6/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