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体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1 阅读:9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有蓄电池组的移动体。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对策,面向实现低碳社会或脱碳社会的举措十分活跃。在车辆等移动体方面,也强烈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驱动源的电动化正在急速发展。具体而言,具备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机、以及作为能够向该电动机供给电力的二次电池的蓄电池的车辆的开发正在推进,诸如电动汽车(electrical vehicle)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
3.当蓄电池偏离规定温度范围时,蓄电池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容易劣化,因此需要进行温度调节。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使冷却机构从外部与蓄电池壳体的底面接触来冷却蓄电池。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55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当将在蓄电池壳体的底面配置有冷却机构的蓄电池壳体设置在车辆的地板的下方时,冷却机构可能会因从车辆的底面的冲击而损伤,该冲击由道路的路缘石、石头、岩石等突起物等引起。此外,当然也需要保护蓄电池免受来自车辆的底面的冲击。
9.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蓄电池和蓄电池的温度调节机构的损伤的移动体。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1.本发明是一种移动体,其具备:
12.地板;以及
13.蓄电池组,其配置在该地板的下方,其中,
14.所述蓄电池组具备:
15.蓄电池;
16.蓄电池壳体,其在上方具有开口部,并且用于收纳所述蓄电池;
17.蓄电池盖,其覆盖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以及
18.温度调节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蓄电池盖,
19.在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面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面的下方的底护板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间隙。
20.发明效果
21.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从移动体的底面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蓄电池和
蓄电池的温度调节机构的损伤。
附图说明
22.图1是示出搭载有蓄电池组60的车辆1的概况的侧视图。
23.图2是蓄电池组60的俯视图。
24.图3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60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25.图4是变形例的蓄电池组60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车辆(移动体)
28.40:温度调节机构
29.60:蓄电池组
30.61a:上表面
31.62:蓄电池壳体
32.62a:底面
33.62b:开口部
34.63:蓄电池盖
35.65:蓄电池单元
36.81:下板
37.81a:下表面
38.82:上板
39.84:制冷剂流路
40.90:导热材料
41.91:密封构件
42.bat:蓄电池
43.t1:第一间隙
44.t2: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车辆为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移动体进行说明。另外,附图是沿附图标记的方向观察的,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是根据从车辆操作者观察时的方向来描述的。此外,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侧表示为l,右侧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
46.[车辆]
[0047]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1由地板2和前围板3划分形成为车室10和其前方的前室20。在车室10内设置有前部座椅11和后部座椅12。在后部座椅12的后方的地板2的下方设置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30。马达30驱动左右后轮5。也就是说,该车辆1将左右后轮5作为驱动轮,将左右前轮4作为从动轮。另外,车辆1也可以是前轮驱动,还可以是四轮驱动。
[0048]
在车室10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组60。蓄电池组60收纳蓄电池bat,并配置在车室10
中的地板2的下方。在蓄电池组60的下方、即后述的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的下方,设置有从下方覆盖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的板状底护板21。
[0049]
在前室20设置有散热器70。散热器70经由供给配管71和排出配管72与温度调节机构40连接,该温度调节机构40对后述的蓄电池bat的温度进行调节。液状介质(以下,称为制冷剂)在由散热器70、供给配管71、温度调节机构40和排出配管72形成的循环路径中循环。另外,在供给配管71或排出配管72设置有未图示的电动泵。
[0050]
[蓄电池组]
[0051]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对蓄电池组60及其温度调节机构40进行说明。
[0052]
蓄电池组60具备:蓄电池bat;蓄电池壳体62,其在上方具有开口部62b,并且用于收纳蓄电池bat;蓄电池盖63,其覆盖蓄电池壳体62的开口部62b;以及温度调节机构40,其设置于蓄电池盖63。
[0053]
[蓄电池]
[0054]
蓄电池bat由多个蓄电池模块6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bat由在前后方向排列四个、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两个、共计八个蓄电池模块61构成。另外,可以适当设定蓄电池模块61的数量、排列方式。此外,蓄电池bat不一定需要模块化,只要在蓄电池壳体62内层叠多个蓄电池单元65即可。蓄电池bat构成为能够与马达30之间接收发送电力。蓄电池单元65的层叠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也可以是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蓄电池单元65在左右方向上层叠的蓄电池模块61。
[0055]
[蓄电池单元]
[0056]
蓄电池单元65可以是锂离子电池,也可以是镍氢电池,还可以是全固态电池。此外,蓄电池单元65可以呈软包(pouch)状,也可以呈罐状。
[0057]
[蓄电池壳体]
[0058]
在蓄电池壳体62中,侧壁部62c形成为从底面62a的外缘立起,并且由侧壁部62c的上端部划分形成开口部62b。侧壁部62c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左壁部和右壁部、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前壁部和后壁部。此外,在蓄电池壳体62中,连接左壁部和右壁部的三根纵梁62d(参照图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配置,在前壁部与纵梁62d之间、纵梁62d之间、以及纵梁62d与后壁部之间,配置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蓄电池模块61。在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67表示用于将蓄电池盖63紧固到蓄电池壳体62的纵梁62d上的螺栓。
[0059]
[蓄电池盖和温度调节机构]
[0060]
如图3所示,蓄电池盖63由覆盖蓄电池壳体62的开口部62b的下板81、以及设置于下板81的上方的上板82构成,下板81和上板82以密封状态相互固定。另外,蓄电池盖63也可以是包括除了下板81和上板82以外的板的多层结构。
[0061]
在上板82设置有凸部83,该凸部83供制冷剂流动的部分向上方隆起,在下板81与凸部83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84。可以适当设定制冷剂流路84的结构。蓄电池盖63是带水套的盖构件。
[0062]
在蓄电池bat的上表面即蓄电池模块61的上表面6la与下板81的下表面81a之间设置有导热材料90。换言之,下板81的与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对置的下表面81a隔着导热材料90与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接触。由此,能够提高温度调节效率,并且能够抑制蓄电池组60的高度。另外,导热材料90不是必须的,也可以是,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与下板81的下
表面81a直接接触。换言之,也可以是,下板81的与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对置的下表面81a直接与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接触。
[0063]
此外,从提高温度调节效率的角度来看,优选地,下板81的与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对置的下表面81a具有平面形状。平面形状是指没有凹凸或凹凸较少的平坦表面。由此,能够增大蓄电池bat与蓄电池盖63的接触面积,提高温度调节效率。此外,能够减少蓄电池组60内的无用空间。此外,优选地,蓄电池bat的上表面61a也具有平面形状。因此,蓄电池单元65的端子优选不存在于蓄电池单元65的上表面,优选存在于前后表面或左右表面、即朝向水平方向的表面。
[0064]
此外,优选地,在蓄电池盖63与地板2之间配置有密封构件91,该密封构件91密封蓄电池盖63与地板2之间的空间。换言之,优选地,蓄电池组60经由密封构件91进行配置,该密封构件91密封蓄电池盖63与地板2之间的空间。另外,可以适当设定密封构件91的形状、数量。蓄电池盖63与地板2之间的空间被密封构件91密封,因此能够提高隔热效果,抑制外部气体对温度调节机构40的影响。
[0065]
在这样构成的蓄电池组60中,由散热器70冷却后的制冷剂如图2的箭头所示经由供给配管71供给至温度调节机构40的制冷剂流路84。流经制冷剂流路84的制冷剂通过与蓄电池bat进行热交换来冷却蓄电池bat,并经由排出配管72返回到散热器70。
[0066]
根据本实施方式,温度调节机构40设置于蓄电池盖63,因此即使在从车辆1的底面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温度调节机构40的损伤。另一方面,当温度调节机构40设置于蓄电池盖63时,在从车辆1的底面侧受到冲击时,蓄电池bat可能会损伤。
[006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60中,在蓄电池bat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t1,进一步地,在设置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的下方的底护板21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t2。另外,对于第一间隙t1和第二间隙t2,可以仅设置其中任一个,也可以设置两者。由此,即使在从车辆1的底面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除了能够避免温度调节机构40的损伤之外,还能够抑制蓄电池bat的损伤。
[0068]
[变形例]
[0069]
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蓄电池盖63由覆盖蓄电池壳体62的开口部62b、且具有规定厚度的冷却板87构成,在冷却板87贯通形成有制冷剂流路84。这种冷却板87例如可以通过铝压铸形成。根据这种冷却板87,能够在蓄电池盖63上一体形成温度调节机构40。
[0070]
以上,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而且应理解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
[0071]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体的例子,例示了车辆,但也可以是除雪机、割草机等作业机械。
[0072]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另外,尽管在括号中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对应构成要素等,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073]
(1)一种移动体(车辆1),其具备:
[0074]
地板(地板2);以及
[0075]
蓄电池组(蓄电池组60),其配置在该地板的下方,其中,
[0076]
所述蓄电池组具备:
[0077]
蓄电池(蓄电池bat);
[0078]
蓄电池壳体(蓄电池壳体62),其在上方具有开口部(开口部62b),并且用于收纳所述蓄电池;
[0079]
蓄电池盖(蓄电池盖63),其覆盖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以及
[0080]
温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40),其设置于所述蓄电池盖,
[0081]
在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面(底面62a)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面(底面62a)的下方的底护板(底护板21)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间隙(第一间隙t1、第二间隙t2)。
[0082]
根据(1),温度调节机构设置于蓄电池盖,因此即使在从车辆的底面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温度调节机构损伤。此外,在蓄电池与蓄电池壳体的底面之间、以及设置于蓄电池壳体的底面的下方的底护板与蓄电池壳体的底面之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间隙,因此即使在从车辆的底面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蓄电池损伤。
[0083]
(2)根据(1)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084]
所述温度调节机构由设置在所述蓄电池盖的内部的、供液状介质通过的流路(制冷剂流路84)构成。
[0085]
根据(2),能够避免水套损伤。
[0086]
(3)根据(2)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087]
所述蓄电池盖通过铝压铸与所述流路一体形成。
[0088]
根据(3),能够在蓄电池盖上一体形成温度调节机构。
[0089]
(4)根据(2)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090]
所述蓄电池盖包括:
[0091]
第一板(下板81),其与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上表面61a)对置;以及
[0092]
第二板(上板82),其设置在该第一板的上方,并且该第二板的与所述流路对应的部分向上方隆起。
[0093]
根据(4),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在蓄电池盖上形成温度调节机构。
[0094]
(5)根据(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095]
所述蓄电池组经由密封构件(密封构件91)配置,该密封构件密封所述蓄电池盖与所述地板之间的空间。
[0096]
根据(5),蓄电池盖与地板之间的空间被密封构件密封,因此能够提高隔热效果,并且能够抑制温度调节机构由于外部气体而变暖。
[0097]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098]
所述蓄电池盖的与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上表面61a)对置的下表面(下表面81a)直接或隔着导热材料(导热材料90)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上表面接触。
[0099]
根据(6),能够提高温度调节效率,并且能够抑制蓄电池组的高度。
[0100]
(7)根据(6)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101]
所述蓄电池盖的所述下表面具有平面形状。
[0102]
根据(7),能够增大蓄电池与蓄电池盖的接触面积,提高温度调节效率。此外,能够减少蓄电池组内的无用空间。
[0103]
(8)根据(6)或(7)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104]
所述蓄电池由多个蓄电池单元(蓄电池单元65)层叠而构成,
[0105]
所述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配置于朝向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面。
[0106]
根据(8),能够消除或减小蓄电池与蓄电池盖之间的空间。
[0107]
(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108]
在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t1),
[0109]
在设置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的下方的底护板(底护板21)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t2)。
[0110]
根据(9),即使在从车辆的底面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蓄电池的损伤。
[0111]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0112]
所述蓄电池是全固态电池。
[0113]
根据(10),与锂离子电池等相比,全固态电池的耐热温度高,因此能够使温度调节机构小型化,适于将温度调节机构设置于蓄电池盖这一情况。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体,其具备:地板;以及蓄电池组,其配置在该地板的下方,其中,所述蓄电池组具备:蓄电池;蓄电池壳体,其在上方具有开口部,并且用于收纳所述蓄电池;蓄电池盖,其覆盖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蓄电池盖,在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面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面的下方的底护板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温度调节机构由设置在所述蓄电池盖的内部的、供液状介质通过的流路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盖通过铝压铸与所述流路一体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盖包括:第一板,其与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对置;以及第二板,其设置在该第一板的上方,并且该第二板的与所述流路对应的部分向上方隆起。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组经由密封构件配置,该密封构件密封所述蓄电池盖与所述地板之间的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盖的与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对置的下表面直接或隔着导热材料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上表面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盖的所述下表面具有平面形状。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由多个蓄电池单元层叠而构成,所述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配置于朝向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面。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在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在设置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的下方的底护板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中,所述蓄电池是全固态电池。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蓄电池和蓄电池的温度调节机构的损伤的移动体。车辆(1)具备地板(2)以及配置在该地板(2)的下方的蓄电池组(60)。蓄电池组(60)具备:蓄电池(BAT);蓄电池壳体(62);蓄电池盖(63),其覆盖蓄电池壳体(62)的开口部(62b);以及温度调节机构(40),其设置于蓄电池盖(63)。在蓄电池(BAT)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T1)或者在设置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的下方的底护板(21)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T2)。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T2)。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T2)。


技术研发人员:安井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12.23
技术公布日:2023/7/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