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未命名 07-14 阅读:66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地质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2.边坡稳定性是地质勘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岩体卸荷带会直接影响边坡稳定性,具体体现在边坡卸荷以及卸荷带会破坏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岩体质量。
3.在现行的技术中,主要是在平硐勘察的基础上,利用平硐的勘察数据确定岩体卸荷带的深度和类型等,但基于平硐勘察确定岩体卸荷带时,耗时耗力,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在基于平硐勘察确定岩体卸荷带时,难度较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
8.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
9.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10.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11.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包括:
12.通过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13.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声波测试,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第一声波数据。
14.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过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包括:
15.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
16.对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
17.将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作为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18.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获取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包括:
19.对所述目标岩芯进行声波测试,获取第二声波数据;
20.将所述第二声波数据作为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21.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包括:
22.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
23.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24.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25.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包括:
26.计算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
27.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28.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包括:
29.根据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获取波速比曲线;其中,所述波速比曲线包括波速比与目标钻孔的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波速比为第一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一波速与第二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二波速之间的比值;
30.基于所述波速比曲线,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31.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还包括:
32.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压水试验,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渗透系数;所述渗透系数用于指示所述目标钻孔的岩体渗透性。
33.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包括:
34.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
35.获取模块,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
36.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37.分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38.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39.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声波测试,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第一声波数据。
40.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
41.对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
42.将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作为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43.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目标岩芯进行声波测试,获取第二声波数据;
44.将所述第二声波数据作为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45.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析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
46.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47.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48.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析模块,具体用于计算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
49.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50.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获取波速比曲线;其中,所述波速比曲线包括波速比与目标钻孔的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波速比为第一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一波速与第二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二波速之间的比值;
51.基于所述波速比曲线,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52.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压水试验,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渗透系数;所述渗透系数用于指示所述目标钻孔的岩体渗透性。
53.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调用计算机程序时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
54.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
5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5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中,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相较于平硐勘探减小了施工时间、减轻了勘探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的效率。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不仅降低了岩体卸荷带的确定难度,还避免了产生弃渣,从而防止引发工程地质问题。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基于定向钻探得到的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提高了确定的岩体卸荷带的精度。
附图说明
57.图1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58.图2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59.图3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60.图4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61.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6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此外,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65.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同步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临界深度和第二临界深度是用于区别不同的临界深度,而不是用于描述临界深度的特定顺序。
66.在介绍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之前,首先对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岩体的卸荷作用是岩体局部应力场发生变化引起的一种外动力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各类岩质边坡中。发生卸荷作用的卸荷岩体具有大量的卸荷裂隙,影响岩体的完整性,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因此在桥梁、隧道等的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确定施工区域的边坡稳定性等地质条件,为施工和运营提供保障。现行技术中,确定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岩体卸荷带时,采用的方法是平硐勘探,但平硐的开挖过程成本较高、实施工作量大、周期长、会产生弃渣,产生的弃渣容易引起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此外,平硐勘探得到的硐室安全性较低、空间狭小,使得在平硐内进一步开展勘察工作较为困难,不利于岩体卸荷带的确定。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
67.参照图1所示,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8.s110、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
69.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目标区域包括要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勘察的区域,可以是针对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勘察,也可以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对此不作限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对此不作限定。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目标探测点包括要进行钻探的地点或区域。
70.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三维模型,根据目标区域的三维模型获取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其中,目标区域的三维模型为基于目标区域包含的信息在电子设备上显示的三维图像信息,基于所述目标区域的三维模型,用户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观测目标区域的全貌和局部。
71.s120、以预设角度在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
72.其中,预设角度为与定向钻探的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得到的目标钻孔相对于水平面为斜向下的走势,预设角度的取值范围为[20
°
,30
°
],即可以为区间[20
°
,30
°
]内的任意一个角度,例如可以为23
°
、25
°
、28
°
、29
°
等。目标钻孔的深度与具体的地质条件的相关,取决于新鲜的完整基岩所在的位置,新鲜的完整基岩的特征包括岩石、矿物或其胶结物的颜色保持新鲜、基岩不存在裂隙。
[0073]
示例性的,以30
°
的角度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的目标钻孔的深度为100m,在目标钻孔的50m至100m的范围内为新鲜基岩,则可在50m-100m的范围内获取目标岩芯,对目标岩芯的形状和长度不作限定,例如目标岩芯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长度可以为20cm。
[0074]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钻孔的深度指定向钻孔的起始开挖位置与钻探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也即目标钻孔的长度。
[0075]
以预设角度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与现有技术中的平硐钻探技术相比,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平硐钻探会产生弃渣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地质勘察的效率,还节约了地质勘察成本。
[0076]
s130、获取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
[0077]
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包括基于目标钻孔进行试验获取的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深度的数据,可以包括图像数据、声波数据、用于岩体表征渗水性能的渗透系数中的至少一项。
[0078]
对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包括渗透系数时,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压水试验,获取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渗透系数,渗透系数用于指示所述目标钻孔的岩体渗透性。
[0079]
具体的,获取第一探测数据的方式进行说明,运用特定的手段,在目标钻孔的孔段内部压入水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测定目标钻孔内对应孔段岩体的透水性,获取渗透系数,对获取的目标钻孔内对应孔段岩体的渗透系数进行分析,得到目标钻孔内对应孔段岩体的裂隙情况,判断岩体卸荷带的类型或深度。
[0080]
s140、获取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0081]
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包括基于目标岩芯获取的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深度的数据,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可以为基于目标岩芯进行声波试验获取的声波数据。
[0082]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30与步骤s140没有特定的执行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s130,再执行步骤s140,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140,再执行步骤s130,或者同时执行步骤s130与步骤s140,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定。
[0083]
s150、基于第一探测数据和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084]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通过第一探测数据和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钻孔内的岩体结构面张开度为第一阈值时对应的深度,以及目标钻孔内的岩体结构面张开度为第二阈值时对应的深度,将岩体结构面张开度为第一阈值时对应的深度确定为第一级别的卸荷带(强卸荷带),该深度为第一级别的卸荷带(强卸荷带)的深度,将岩体结构面张开度为第二阈值时对应的深度确定为第二级别的卸荷带(弱卸荷带),该深度为第二级别的卸荷带(弱卸荷带)的深度。
[0085]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中,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
进行定向钻探,相较于平硐勘探减小了施工时间、减轻了勘探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的效率。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不仅降低了岩体卸荷带的确定难度,还避免了产生弃渣,从而防止引发工程地质问题。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基于定向钻探得到的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提高了确定的岩体卸荷带的精度。
[0086]
参照图2所示,图2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图2所示的步骤s130a-s130b是图1中步骤s130(获取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的一种可实现方式的描述,步骤s140a-s140b是图1中步骤s140(获取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的一种可实现方式的描述,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0087]
s110、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
[0088]
s120、以预设角度在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
[0089]
s130a、通过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0090]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对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将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作为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0091]
其中,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可通过如下方式获取:通过钻孔电视设备对目标钻孔进行360
°
全景摄影,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采用反射棱镜成像的光学耦合器件对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进行解译,将钻孔的孔壁图像以360
°
全方位连续显示出来,基于显示的图像确定孔壁结构面张开度。
[0092]
可选的,在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之前,还包括:对目标钻孔进行多次洗孔,至洗孔后返回的水清澈、干净、无油渍为止。
[0093]
s130b、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声波测试,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第一声波数据。
[0094]
在目标钻孔的深度比较小的情况下,获取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基于获取的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判断目标钻孔的岩体对地震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获取第一声波的波速数据。
[0095]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声波数据可以包括第一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速等数据。在目标钻孔内进行声波测试,基于目标钻孔的岩体对第一声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获取第一声波数据。
[0096]
s140a、对目标岩芯进行声波测试,获取第二声波数据。
[0097]
其中,第二声波数据可以包括第二声波的频率、振幅、以及波速等。
[0098]
具体的,对目标岩芯进行声波测试,基于目标岩芯对第二声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获取第二声波数据。
[0099]
s140b、将第二声波数据作为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0100]
s150、基于第一探测数据和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01]
具体的,通过第一声波数据获取目标钻孔内的岩体对第一声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通过第二声波数据获取目标岩芯对第二声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综合目标钻孔内的岩体对第一声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和目标岩芯对第二声波的吸收和传播情况,判断目标区域
的岩体的裂隙情况,进而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02]
通过结合目标钻孔的第一声波数据与目标岩芯的第二声波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可以提高对岩体卸荷带确定的精确性。
[0103]
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明起见,不再对步骤s110、步骤s120、以及步骤s150进行赘述,具体解释和说明可参见上一个实施例。
[0104]
可选的,在图1或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150(基于第一探测数据和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可包括如下步骤s150a至s150c,参照图3所示,图3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步骤s15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的描述。为简明起见,本实施例中不再对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步骤进行赘述。
[0105]
s150a、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
[0106]
其中,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用于指示目标区域中的岩体卸荷带在目标钻孔中所处的深度。确定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包括对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的确定,和对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的确定,以下通过这两种情况对上述步骤进行说明。
[0107]
一种情况下,对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对应的第一临界深度的确定,当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为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时,确定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大于1cm的岩体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将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大于1cm的岩体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确定为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的第一临界深度h
sq

[0108]
另一种情况下,对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对应的第一临界深度的确定,当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为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时,确定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大于1mm且小于等于1cm的岩体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将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大于1mm且小于等于1cm的岩体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确定为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的第一临界深度h
sr

[0109]
s150b、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0110]
其中,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用于指示目标区域中的岩体卸荷带在目标钻孔中所处的深度。确定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包括对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的确定,和对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在目标钻孔中的深度的确定,以下通过这两种情况对上述步骤进行说明。
[0111]
在第一声波数据与第二声波数据均为声波速率的情况下,步骤s150b的一种可实现方式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获取波速比曲线;其中,所述波速比曲线包括波速比与目标钻孔的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波速比为第一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一波速与第二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二波速之间的比值;基于所述波速比曲线,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0112]
一种情况下,对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对应的第二临界深度的确定,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波速比曲线上波速比为0.5时对应的目标钻孔的深度,将波速比为0.5时对应的目标钻孔的深度确定为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的第二临界深度h
bq

[0113]
另一种情况下,对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对应的第二临界深度的确定,
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波速比曲线上波速比为0.75时对应的目标钻孔的深度,将波速比为0.75时对应的目标钻孔的深度确定为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的第二临界深度h
br

[011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的第一临界深度h
sq
的数值与第二临界深度h
bq
的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在相等的情况下,说明确定的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的深度比较精确。确定的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的第一临界深度h
sr
的数值与第二临界深度h
br
的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在相等的情况下,说明确定的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的深度比较精确。
[0115]
s150c、基于第一临界深度和第二临界深度,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16]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包括:计算第一临界深度和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17]
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包括对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和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的确定。在上述举例的基础上,通过这两种情况对该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8]
一种情况下,对第一级别岩体卸荷带(强卸荷带)的确定:计算第一临界深度h
sq
与第二临界深度h
bq
的平均值hq,其中,hq=(h
sq
+h
bq
)/2,确定hq为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强卸荷带的深度,即目标区域的岩体强卸荷带处于目标钻孔的hq深度处。
[0119]
另一种情况下,对第二级别岩体卸荷带(弱卸荷带)的确定:计算第一临界深度h
sr
与第二临界深度h
br
的平均值hr,其中,hr=(h
sr
+h
br
)/2,确定hr为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弱卸荷带的深度,即目标区域的岩体弱卸荷带处于目标钻孔的hr深度处。
[0120]
本实施例中采用定向钻探的方式得到的目标钻孔,通过在目标钻孔内利用钻孔电视获取到目标区域深度岩体的结构面信息,避免了为了获取目标区域深度岩体的结构面信息而进行结构面开挖,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基于目标钻孔和目标岩芯分别进行声波测试,得到对应的第一声波数据和第二声波数据,结合第一声波数据和第二声波数据获取目标区域岩体的波速特征,进而分析目标区域岩体的卸荷特征,提高了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确定的精度。
[0121]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作为对上述方法的实现,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该装置实施例与前述方法实施例对应,为便于阅读,本装置实施例不再对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细节内容进行逐一赘述,但应当明确,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能够对应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内容。
[0122]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400包括:
[0123]
确定模块410,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
[0124]
获取模块420,以预设角度在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
[0125]
处理模块430,用于获取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0126]
分析模块440,用于基于第一探测数据和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27]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430,具体用于通过获取目标钻
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通过对目标钻孔进行声波测试,获取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第一声波数据。
[0128]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430,具体用于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对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将该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作为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
[0129]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430,具体用于对目标岩芯进行声波测试,获取第二声波数据;将该第二声波数据作为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
[0130]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分析模块440,具体用于对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对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基于第一临界深度和第二临界深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31]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分析模块440,具体用于计算第一临界深度和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基于第一临界深度和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
[0132]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分析模块440,具体用于根,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第二声波数据,获取波速比曲线;其中,该波速比曲线包括波速比与目标钻孔的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该波速比为第一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一波速与第二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二波速之间的比值;基于所述波速比曲线,确定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
[0133]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430,还用于通过对目标钻孔进行压水试验,获取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渗透系数;该渗透系数用于指示所述目标钻孔的岩体渗透性。
[0134]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可以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在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实现上述方法时,通过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相较于平硐勘探减小了施工时间、减轻了勘探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的效率。由于平硐勘探得到的硐室的安全性较低,空间狭小,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不仅降低了岩体卸荷带的确定难度、提高了安全性,还避免了产生弃渣,从而防止引发工程地质问题。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基于定向钻探得到的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提高了确定的岩体卸荷带的精度。
[013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任意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其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0136]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
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501和处理器502,存储器50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502用于在调用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中的各步骤。
[0137]
具体的,存储器501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50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模型显示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5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0138]
处理器502是电子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1中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1中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和数据处理,从而对电子设备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50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
[0139]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01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41]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根据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0142]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4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包括:通过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声波测试,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第一声波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得到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包括: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对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图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将所述目标钻孔的孔壁结构面张开度作为所述目标钻孔的结构面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包括:对所述目标岩芯进行声波测试,获取第二声波数据;将所述第二声波数据作为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包括: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结构面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一临界深度;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包括:计算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基于所述第一临界深度和所述第二临界深度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探测数据中的第一声波数据和所述第二声波数据,获取波速比曲线;其中,所述波速比曲线包括波速比与目标钻孔的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波速比为第一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一波速与第二声波数据中包括的第二波速之间的比值;基于所述波速比曲线,确定所述目标钻孔中的第二临界深度。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还包括:
通过对所述目标钻孔进行压水试验,获取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包括的渗透系数;所述渗透系数用于指示所述目标钻孔的岩体渗透性。9.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获取模块,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

技术总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体卸荷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涉及地质工程领域,该方法包括: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探测点;以预设角度在所述目标勘察点进行定向钻探,得到目标钻孔,并获取目标岩芯;获取所述目标钻孔对应的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目标岩芯对应的第二探测数据;基于所述第一探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探测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从而克服了基于平硐勘探确定目标区域的岩体卸荷带时,效率较低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高旭 廖俊 郭达鹏 阎渊 孙先锋 刘道胜 杜世回 黄勇 苗晓岐 刘伟 田利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9
技术公布日:2023/7/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