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5
阅读:11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
背景技术:
2.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为了降低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的排烟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一般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法,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向排烟尾气中喷入氨气,将排烟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水,使排烟尾气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在将氨气喷入排烟尾气前,一般会使用氨气空气混合器对氨气的浓度进行稀释,通过向氨气内混入空气,将氨气稀释至浓度不高于5%,再喷入排烟尾气,从而确保氨气的使用安全,现有的氨气空气混合器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现有的氨气空气混合器大多是在混合器罐体内进行混合的,在混合器罐体的内部设置有混合腔室与氨气腔室,在氨气腔室的外壁上设置有出气孔,在进行混合前先向混合腔室内注入空气,再通过出气孔将氨气腔室内的氨气注入混合腔室内进行混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氨的分子量为17,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下,氨气轻于空气,因此从出气孔中喷出的氨气会快速上浮至罐体的上方,导致氨气与空气混合得不够充分,喷出的混合气体中有某一部分的氨气含量过大,在排烟尾气的高温作用下产生爆燃现象,装置的安全性不强,为此我们提出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通过设置的卡槽、混合条、和等,使通过压缩空气进气管注入气泵内部的压缩空气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扇叶表面接触并推动扇叶,使转动环在扇叶的推动下在转动槽内部转动,后续通过氨气进气管注入压缩空气进气管内部的氨气在与旋转的扇叶接触后被打散,并与空气充分进行混合,避免了由于氨的分子量为,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下,氨气轻于空气,因此从出气孔中喷出的氨气会快速上浮至罐体的上方,导致氨气与空气混合得不够充分,喷出的混合气体中有某一部分的氨气含量过大,在排烟尾气的高温作用下产生爆燃现象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包括气泵、压缩空气进气管和氨气进气管,所述气泵输入端通过法兰固定安装有压缩空气进气管,且压缩空气进气管顶端贯通设置有氨气进气管,所述压缩空气进气管内壁开设有四组转动槽,且转动槽内部皆转动设置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内壁表面设置有连接件,且连接件皆贯穿转动槽内壁表面,所述转动槽内侧末端设置有安装环,且安装环内壁表面环绕设置有多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设置有多组扇叶。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环皆设置为环形,所述转动槽皆
设置为与转动环相互配合的环形槽。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扇叶皆为倾斜状设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组所述安装环内壁表面皆设置有相对的多组卡槽,且两组卡槽内部固定设置有混合条。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多组所述混合条相互配合组合为圆柱形混合网,且混合网设置为直径由两侧逐渐向中部缩小的形状,并在中部形成较小直径的圆柱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槽内壁两侧设置有限位卡齿,所述转动环两侧表面开设有与限位卡齿相互配合的槽,所述限位卡齿外壁表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导向槽,所述转动环外壁表面开设有多组滚珠槽,且滚珠槽内部滚动设置有多组滚珠,所述滚珠的外壁直径大于滚珠槽开口处的内壁直径,所述滚珠插入导向槽内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环通过多组滚珠和导向槽为媒介在限位卡齿的内部移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设置的转动槽、转动环、连接件和连接件等,有效避免了由于氨的分子量为,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下,氨气轻于空气,因此从出气孔中喷出的氨气会快速上浮至罐体的上方,导致氨气与空气混合得不够充分,喷出的混合气体中有某一部分的氨气含量过大,在排烟尾气的高温作用下产生爆燃现象的问题,压缩空气进气管注入气泵内部的压缩空气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扇叶表面接触并推动扇叶,使转动环在扇叶的推动下在转动槽内部转动,后续通过氨气进气管注入压缩空气进气管内部的氨气在与旋转的扇叶接触后被打散,从而达到将氨气与空气充分进行混合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14.2.通过设置的卡槽和混合条,有效避免了通过压缩空气进气管注入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较小时,压缩空气无法推动扇叶在压缩空气进气管内部进行高速转动,转动较为缓慢的扇叶对氨气进行打散的效果不佳,导致氨气与空气混合得不够充分的问题,通过设置的卡槽,使混合条固定安装在两组卡槽之间,压缩空气在推动扇叶的过程中带动安装环转动,使安装环通过卡槽带动混合条转动,多组混合条相互配合对空气和氨气进行打散和混合,从而达到在扇叶转速较慢时辅助扇叶对氨气进行打散混合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混合条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b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6中c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气泵;2、压缩空气进气管;31、转动槽;32、转动环;33、连接件;34、安装环;35、安装槽;36、扇叶;41、卡槽;42、混合条;51、限位卡齿;52、导向槽;53、滚珠槽;54、滚珠;
6、氨气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4.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图7,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包括气泵1、压缩空气进气管2和氨气进气管6,气泵1输入端通过法兰固定安装有压缩空气进气管2,且压缩空气进气管2顶端贯通设置有氨气进气管6,压缩空气进气管2内壁开设有四组转动槽31,且转动槽31内部皆转动设置有转动环32,转动环32皆设置为环形,转动槽31皆设置为与转动环32相互配合的环形槽,通过该设计,使转动环32能够在转动槽31的限制下进行转动,从而达到对转动环32的角度进行调整的目的,转动环32内壁表面设置有连接件33,且连接件33皆贯穿转动槽31内壁表面,转动槽31内侧末端设置有安装环34,且安装环34内壁表面环绕设置有多组安装槽35,安装槽35内部设置有多组扇叶36,扇叶36皆为倾斜状设置,通过该设计,使压缩空气与扇叶36表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达到增大扇叶36表面的受力面积,提高扇叶36在受到压缩空气推动后的转速的目的。
26.当需要对空气和氨气进行混合时,通过开启压缩空气进气管2,使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进气管2向气泵1处移动,压缩空气在移动的过程中与扇叶36接触并推动扇叶36,使扇叶36带动安装槽35转动,安装槽35带动安装环34转动,使安装环34通过连接件33带动转动环32转动,转动环32在转动槽31的限制下转动,使扇叶36能够在压缩空气进气管2的内部高速转动,再开启氨气进气管6,使氨气通过氨气进气管6向压缩空气进气管2内部注入,氨气在压缩空气的裹挟下与扇叶36接触,并在扇叶36的高速旋转下进行打散和混合,混合完成后的氨气空气混合气体在气泵1的加速加压作用下喷出设备并与排烟尾气产生反应。
27.在其他实施例中,两组安装环34内壁表面皆设置有相对的多组卡槽41,且两组卡槽41内部固定设置有混合条42,多组混合条42相互配合组合为圆柱形混合网,且混合网设置为直径由两侧逐渐向中部缩小的形状,并在中部形成较小直径的圆柱形,通过该设计,使一部分的空气和氨气会通过直径较小的圆柱形混合网,并在较小的混合网的引导和限制下逐渐混合汇聚,再通过直径较大的圆柱形混合网排出,剩余部分的空气和氨气会被旋转的混合条42打散并通过混合条42之间的缝隙排出,在压缩空气进气管2内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混合,从而达到通过多种方式对空气和氨气进行混合,提高混合效率;
28.当压缩空气进气管2注入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较小时,压缩空气无法推动扇叶36在压缩空气进气管2内部进行高速转动,将混合条42固定安装在两组卡槽41之间,使两组安装环34通过卡槽41和混合条42连接,压缩空气在推动扇叶36的过程中带动安装环34转动,使安装环34通过卡槽41带动混合条42转动,多组混合条42相互配合对空气和氨气进行打散和混合。
29.进一步的,转动槽31内壁两侧设置有限位卡齿51,转动环32两侧表面开设有与限位卡齿51相互配合的槽,限位卡齿51外壁表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导向槽52,转动环32外壁表面开设有多组滚珠槽53,且滚珠槽53内部滚动设置有多组滚珠54,滚珠54的外壁直径大于滚珠槽53开口处的内壁直径,通过该设计,使滚珠54能够在滚珠槽53的内部滚动,且滚珠54无法从滚珠槽53的内部掉出,从而达到对滚珠54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目的,滚珠54插入导向槽52内部,转动环32通过多组滚珠54和导向槽52为媒介在限位卡齿51的内部移动,通过该设计,使转动环32能够通过滚珠54在导向槽52内部的滚动来实现在转动槽31内部的移动,转动环32与转动环32的接触面积减少,转动环32在转动槽31内部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降低,从而达到使转动环32能够更为流畅地在转动槽31内部转动的目的;
30.当压缩空气推动扇叶36时,扇叶36通过安装槽35带动安装环34转动,使安装环34通过连接件33带动转动环32转动,转动环32在两侧限位卡齿51的限制下转动,通过限位卡齿51的限位使转动环32无法在转动过程中发生错位和大幅度晃动,转动环32通过滚珠槽53带动滚珠54贴合导向槽52内壁滚动,使转动环32能够在转动槽31内部转动。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包括气泵(1)、压缩空气进气管(2)和氨气进气管(6),所述气泵(1)输入端通过法兰固定安装有压缩空气进气管(2),且压缩空气进气管(2)顶端贯通设置有氨气进气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进气管(2)内壁开设有四组转动槽(31),且转动槽(31)内部皆转动设置有转动环(32),所述转动环(32)内壁表面设置有连接件(33),且连接件(33)皆贯穿转动槽(31)内壁表面,所述转动槽(31)内侧末端设置有安装环(34),且安装环(34)内壁表面环绕设置有多组安装槽(35),所述安装槽(35)内部设置有多组扇叶(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环(32)皆设置为环形,所述转动槽(31)皆设置为与转动环(32)相互配合的环形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36)皆为倾斜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安装环(34)内壁表面皆设置有相对的多组卡槽(41),且两组卡槽(41)内部固定设置有混合条(4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混合条(42)相互配合组合为圆柱形混合网,且混合网设置为直径由两侧逐渐向中部缩小的形状,并在中部形成较小直径的圆柱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槽(31)内壁两侧设置有限位卡齿(51),所述转动环(32)两侧表面开设有与限位卡齿(51)相互配合的槽,所述限位卡齿(51)外壁表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导向槽(52),所述转动环(32)外壁表面开设有多组滚珠槽(53),且滚珠槽(53)内部滚动设置有多组滚珠(54),所述滚珠(54)的外壁直径大于滚珠槽(53)开口处的内壁直径,所述滚珠(54)插入导向槽(52)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环(32)通过多组滚珠(54)和导向槽(52)为媒介在限位卡齿(51)的内部移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新型氨气空气混合器,包括气泵、压缩空气进气管和氨气进气管,所述气泵输入端通过法兰固定安装有压缩空气进气管,且压缩空气进气管顶端贯通设置有氨气进气管,所述压缩空气进气管内壁开设有四组转动槽,且转动槽内部皆转动设置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内壁表面设置有连接件;通过设置的转动槽、转动环、连接件和连接件等,有效避免了由于氨的分子量为,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下,氨气轻于空气,因此从出气孔中喷出的氨气会快速上浮至罐体的上方,导致氨气与空气混合得不够充分,喷出的混合气体中有某一部分的氨气含量过大,在排烟尾气的高温作用下产生爆燃现象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堵杰兴 张红冲 堵晓祥 钱志鹏 徐浩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宙斯环保喷雾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4
技术公布日:2023/7/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文丘里动静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家电外壳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