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及底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6
阅读:86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及底模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沉管最终接头的施工主要为预制法,即先将最终接头在岸上预制成型,之后拖入相邻管节之间的安装区域,之后施工,对最终接头与两侧的管节(分别定义为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进行密封施工,由于该方法中最终接头提前预制成型,只能基于两侧管节之间的理论相对位置来进行尺寸控制,无法根据两侧的管节之间实际相对位置来进行预制尺寸,故其对两侧的管节之间实际相对位置要求非常高,进而导致该施工难度很大。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目前在研究使用现浇法进行现场施工浇筑,而该方案首先需要一圈模板和两侧的管节形成一个密闭防水的施工区域,故在安装两侧的管节之前就需要先将底部模板放置在施工区域下方,在安装模板时,再将底部模板上提,从而使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之间的位置使用,而由于顶部模板的干涉,无法通过吊机一直吊着底部模板,故如何将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是本领域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如何将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及底模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包括底部模板和底部固定梁,所述底部固定梁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连接有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升降。
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安装区域用于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在施工时,先安装第一沉管管节,并将所述底部模板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下方;之后再安装第二沉管管节;将所述提升装置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中部或下部位置,并利用所述提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直至所述底部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密封配合,并达到止水要求,在该施工过程中,通过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提升装置即能够使底部模板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底部位置,其不会干涉顶部模板,从而达成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
8.优选地,所述底部固定梁为至少两个,所述提升装置包括若干螺杆,所有所述螺杆下部均与所述底部模板相连接,每个所述底部固定梁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杆,所述螺杆上部贯穿对应的所述底部固定梁后螺纹连接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底
部固定梁相抵接。
9.所述螺杆以所述底部固定梁为支撑,通过紧固件与螺杆的螺纹配合,使得所述紧固件能够上下移动,又因为所述螺杆均与所述底部模板相连接,进而所述紧固件上下移动的同时带动所述底部模板上下移动。
10.具体地,所述底部固定梁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型钢,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型钢间隔布置,且该两个所述第一型钢之间连接有加强板,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沿所述第一型钢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加强板与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型钢围成用于所述螺杆穿过的第一通孔,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型钢的顶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上连接有第一吊耳。
11.优选地,所述底部模板上方还设置有临时吊梁,所述临时吊梁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通过起升装置相连接,所述起升装置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升降,所述起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的速度大于所述提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的速度。
12.由于提升装置能够使底部模板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底部位置,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底部模板对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造成较大冲击,故提升装置提升底部模板上下移动的速度较慢,故所述底部模板上方还设置临时吊梁,所述临时吊梁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通过起升装置相连接,所述起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的速度大于所述提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的速度,在施工时,先通过起升装置将底部模板提升至靠近两侧管节底部的的位置,之后再通过提升装置来微调所述底部模板的升降,快慢结合,既加快了底部模板进度,又避免因提升速度过快导致底部模板与两侧管节底部之间的最终相对位置出现较大偏差,进而导致底部模板与两侧管节底部之间的密封无法达到预定质量要求。
13.具体地,所述临时吊梁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型钢,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型钢间隔布置,且该两个所述第二型钢之间连接有横板,至少两个所述横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型钢的顶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横板顶部连接有第二吊耳。
14.具体地,至少两个所述横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型钢的底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横板底部连接有第三吊耳,所述第三吊耳与所述起升装置相连接。
15.优选地,所述起升装置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通过至少两根柔性绳相连接,其中至少两根柔性绳沿所述底部模板纵向布置。
16.优选地,所述底部模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上面板和第一下面板,所述第一上面板和第一下面板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梁,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梁间隔平行设置,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连接有筋板,所述筋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第一下面板相连接,所述第一上面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提升装置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起升装置相连接。
1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底模系统,包括第一沉管管节、第二沉管管节和如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所述第一沉管管节、第二沉管管节相对的侧面下部均设置有凸台,所述底部固定梁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的凸台上,所述底部固定梁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的凸台上。
1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底模系统,安装区域用于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在施工时,先安装第一沉管管节,并将所述底部模板寄存
至所述安装区域下方;之后再安装第二沉管管节;将所述提升装置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中部或下部位置的凸台上,并利用所述提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直至所述底部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密封配合,并达到止水要求,在该施工过程中,通过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提升装置即能够使底部模板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底部位置,其不会干涉顶部模板,从而达成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
19.所述底部模板顶部一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密封部一和密封部二,其中,
20.所述密封部一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之间密封;
21.所述密封部二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之间密封。
2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安装区域用于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在施工时,先安装第一沉管管节,并将所述底部模板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下方;之后再安装第二沉管管节;将所述提升装置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中部或下部位置,并利用所述提升装置提升所述底部模板,直至所述底部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密封配合,并达到止水要求,在该施工过程中,通过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提升装置即能够使底部模板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底部位置,其不会干涉顶部模板,从而达成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底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模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2中a-a剖视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3中b-b剖视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模板、底部固定梁与提升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模板、底部固定梁与提升装置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固定梁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31.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固定梁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32.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临时吊梁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临时吊梁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模板的运输吊装示意图。
35.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临时吊梁的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3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8.实施例1
39.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包括底部模板5和底部固定梁22,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连接有提升装置24,所述提升装置24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5升降。
40.如图2-4所示,所述底部模板5包括第一板体51,所述第一板体51顶部一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密封部一37、密封部三38、密封部二39和密封部四40,其中,
41.所述密封部一37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之间密封;
42.所述密封部二39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密封。
43.所述第一板体51包括第一上面板52和第一下面板53,所述第一上面板52和第一下面板53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梁54,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梁54间隔平行设置。
44.具体地,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梁54之间连接有筋板57。
45.具体地,所述筋板57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52和第一下面板53相连接。
46.具体地,所述第一上面板5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板55和第二连接板56,所述第一连接板55与所述提升装置24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56与起升装置19相连接。
47.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为至少两个,相邻所述底部固定梁22间隔布置。
48.起升装置19优选手拉葫芦或电动葫芦,或伸缩杆。
49.如图5-6所示,所述提升装置24包括若干螺杆25,所有所述螺杆25下部均与所述底部模板5相连接,例如:所述螺杆25底部与所述底部模板5固定连接或相铰接;每个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杆25,所述螺杆25上部贯穿对应的所述底部固定梁22后螺纹连接有紧固件26,所述紧固件26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底部固定梁22相抵接。
50.所述螺杆25以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为支撑,通过紧固件26与螺杆25的螺纹配合,使得所述紧固件26能够上下移动,又因为所述螺杆25均与所述底部模板5相连接,进而所述紧固件26上下移动的同时带动所述底部模板5上下移动。
51.如图7和8所示,所述底部固定梁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型钢4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型钢41间隔布置,且该两个所述第一型钢41之间连接有加强板42,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42沿所述第一型钢4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加强板42与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型钢41围成用于所述螺杆25穿过的第一通孔43,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42连接于所述第一型钢41的顶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42上连接有第一吊耳44。
52.所述起升装置19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通过至少两根柔性绳20相连接,其中至少两根柔性绳20沿所述底部模板5纵向布置,即沿第一沉管管节1横向设置。
53.如图9和10所示,所述临时吊梁18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型钢45,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型钢45间隔布置,且该两个所述第二型钢45之间连接有横板46。
54.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连接于所述第二型钢45的顶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顶部连接有第二吊耳47。
55.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连接于所述第二型钢45的底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底部连接有第三吊耳48,所述第三吊耳48与所述起升装置19相连接。
56.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安装区域3用于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区域3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
间,在施工时,先安装第一沉管管节1,并将所述底部模板5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3下方;之后再安装第二沉管管节2;将所述提升装置24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中部或下部位置,并利用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直至所述底部模板5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配合,并达到止水要求,在该施工过程中,通过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的提升装置24即能够使底部模板5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的底部位置,其不会干涉顶部模板,从而达成底部模板5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
57.实施例2
58.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仅基于底部固定梁22和提升装置24,而且基于临时吊梁18和起升装置19,来加快施工进度,具体为:所述底部模板5上方还设置有临时吊梁18,所述临时吊梁18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通过起升装置19相连接,所述起升装置19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5升降,所述起升装置19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的速度大于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的速度。
59.所述底部模板5顶部一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密封部一37、密封部三38、密封部二39和密封部四40,其中,所述密封部一37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之间密封;所述密封部二39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密封;密封部一37和密封部二39优选橡胶止水带,一般为gina橡胶止水带。
60.临时吊梁18在提升装置24之前施工,具体如下:
61.安装所述临时吊梁18,所述临时吊梁18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顶部,所述临时吊梁18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顶部;
62.之后用起升装置19连接临时吊梁18与底部模板5;
63.之后利用起升装置19通过柔性绳20起吊所述底部模板5,使所述底部模板5靠近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底部及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底部,其中,利用所述起升装置19起吊所述底部模板5,使所述密封部一37贴到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底部,且所述密封部二39贴到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底部;
64.之后检测调整底部模板5与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的位置关系,使得所述底部模板5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的搭接长度、所述底部模板5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的搭接长度满足施工要求;
65.之后在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安装底部固定梁22,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一端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相连接,所述底部固定梁2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相连接,所述底部固定梁22位于所述底部模板5与所述临时吊梁18之间,并使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与所述底部模板5通过所述提升装置24相连接;
66.之后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使所述底部模板5与第一沉管管节1底部、所述底部模板5与第二沉管管节2底部之间密封均达到止水要求;
67.之后拆除临时吊梁18和起升装置19。
68.临时吊梁18为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每个临时吊梁18与底部模板(5)之间均通过起升装置19相连接。
69.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由于提升装置24能够使底部模板5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的底部位置,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底部模板5对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造成较大冲击,故提升装置24提升底部模板5上下移动的速度较慢,故所述底部模板5上方还设置临时吊梁18,所述临时吊梁18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通过起升装置19相连接,所述起升装置19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的速度大于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的速度,在施工时,先通过起升装置19将底部模板5提升至靠近两侧管节底部的的位置,之后再通过提升装置24来微调所述底部模板5的升降,快慢结合,既加快了底部模板5进度,又避免因提升速度过快导致底部模板5与两侧管节底部之间的最终相对位置出现较大偏差,进而导致底部模板5与两侧管节底部之间的密封无法达到预定质量要求。
70.实施例3
71.如图1-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底模系统,包括第一沉管管节1、第二沉管管节2和如实施例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第二沉管管节2相对的侧面下部均设置有凸台23,所述底部固定梁22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的凸台23上,所述底部固定梁22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的凸台23上。
72.所述底部模板5顶部一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密封部一37、密封部三38、密封部二39和密封部四40,其中,所述密封部一37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之间密封;所述密封部二39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密封;密封部一37和密封部二39优选橡胶止水带,一般为gina橡胶止水带。
73.用于施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安装区域3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施工具体如下:
74.安装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并将所述底部模板5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3下方;之后安装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之后在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与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连接支撑梁,以控制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距离的变化;之后利用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直至所述底部模板5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配合。
75.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底模系统,安装区域3用于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区域3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在施工时,先安装第一沉管管节1,并将所述底部模板5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3下方;之后再安装第二沉管管节2;将所述提升装置24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中部或下部位置的凸台23上,并利用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直至所述底部模板5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配合,并达到止水要求,在该施工过程中,通过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的提升装置24即能够使底部模板5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的底部位置,其不会干涉顶部模板,从而达成底部模板5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
76.实施例4
77.如图1-12所示,本实施例叙述一种实施例3所述的底模系统的具体施工方案,基于下述结构:一圈模板包括底部模板5和顶部模板,所述底部模板5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侧模板,所述侧模板分别与所述底部模板5和所述顶部模板通过橡胶止水带密封配合,底部模板5、顶部模板和两侧所述侧模板围成有所述安装区域3,所述安装区域3内设置有底部固定梁
22,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连接有提升装置24,所述提升装置24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5升降。
7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安装区域3用于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区域3位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在施工时,先安装第一沉管管节1,并将所述底部模板5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3下方;之后再安装第二沉管管节2;并在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与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连接支撑梁;并利用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直至所述底部模板5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配合,并达到止水要求,之后在所述安装区域3的两侧安装侧模板,并使得所述侧模板分别与所述底部模板5、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配合;之后在所述安装区域3的顶部安装顶部模板,并使得所述顶部模板分别与所述侧模板、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配合,使得所述底部模板5、所述侧模板、所述顶部模板、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围成密闭空间,用来进行最终接头施工。
79.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底部模板5、侧模板和顶部模板的分别安装,其相比于现有的预制法来说,单次安装结构重量更小,有效降低安装难度,同时使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能够使的所述底部模板5、所述侧模板、所述顶部模板、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围成密闭空间,从而使得最终接头能够在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安装后现场施工,最终接头尺寸能够基于现场的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相对位置来进行现场制作,从而大大降低其对两侧的管节之间实际相对位置要求,进而大大降低最终接头施工难度。
80.最终接头施工位置位于第一沉管管节1与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
81.在第一沉管管节1与第二沉管管节2靠近最终接头侧均设置有封门结构,封门结构一般为钢封门。
82.在施工之前,将所述安装区域3下方整平,将底部模板5寄存至所述安装区域3底部,之后安装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
83.具体地,下部基础7整平和底部模板5寄存的工作:下部基础7整平和底部模板5寄存工作在第二沉管管节2安装之前完成:下部基础7整平采用砂基础,采用水下整平技术进行,下部基础7整平完成后,用全回转吊装将底部模板5吊至砂基础上进行寄存。
84.底部模板5运输及寄存具体为:第二沉管管节2沉放前,采用工程船6与潜水员配合的方式,将底部模板5吊放在最终接头段的安装区域3底部的抛砂整平砂基础上并进行初步定位,底部模板5的一侧位于已做好的第一沉管管节1管段一端下方,并与第一沉管管节1管段端头搭接一段距离。
85.施工前的测量:由于所述底部模板5安装对两侧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的相对精度要求较高,因此须做好以下方面的测量工作:
86.1、确保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顶、底板、侧墙等四面外侧的平整度,避免出现超限的情况,尤其应避免扭曲呈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情况出现。
87.2、须加强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预制误差的联系测量。管节预制过程中,第一沉管管节1端头钢壳的尺寸偏差方向须与第二沉管管节2端头钢壳的尺寸偏差方向一致,即同时偏大或同时偏小,避免出现反向偏差导致施工难度增大。
88.3、须加强第一沉管管节1、第二沉管管节2安装误差的联系测量。在第一沉管管节1安装过程中,须根据第二沉管管节2的安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轴线偏差与高程偏差,均须做到两节管节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同向偏差。
89.4、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灌砂完成后,测量班对沉管轴线以及里程进行最终测量,潜水员水下测量两节沉管距离和轴线偏差进行复核。
90.在所述安装区域3的底部安装所述底部模板5,并使所述底部模板5分别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密封连接。
91.具体地,底部模板5的安装采用潜水组、起重船、手拉葫芦、吊梁等人员设备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其具体步骤如下:
92.1)潜水员利用水枪清除底部模板上淤泥及杂物,检查橡胶止水带,清理两管段上封板所覆盖的位置。
93.2)利用潜水员与起重船配合安装水下临时吊梁18,所述临时吊梁18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顶部,所述临时吊梁18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顶部。
94.3)用起升装置19连接临时吊梁18与底部模板5上的吊点。
95.起升装置19优选手拉葫芦或电动葫芦,或伸缩杆。
96.4)利用起升装置19通过柔性绳20起吊所述底部模板5,使所述底部模板5上的第一密封件贴到两侧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底部。在起吊过程中应均匀平稳进行,并探摸底部模板位置,判断其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第一密封件具体为橡胶止水带。
97.5)潜水员配合起重船将底部固定梁22安装至两侧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的凸台23上,并在底部模板上安装提升装置24并初步旋紧,利用提升装置24将底部模板5初步固定,其中,提升装置24包括螺杆25和紧固件26,潜水员配合起重船将底部固定梁22安装至两侧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的凸台23上,并在底部模板上安装螺杆25和紧固件26并初步旋紧,利用螺杆和紧固件旋合来将底部模板5初步固定。
98.6)检测底部模板5与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的位置关系,以保证底部模板与两侧的第一沉管管节1和第二沉管管节2搭接均满足设计要求。
99.7)利用提升装置24收缩,使密封部一37与第一沉管管节1底部、所述密封部二39与第二沉管管节2底部之间密封达到止水要求,之后拆除起升装置19,其中,均匀旋紧所述螺杆25,使密封部一37与第一沉管管节1底部之间接缝处、所述密封部二39与第二沉管管节2底部之间接缝处密封达到止水要求,之后拆除起升装置19。
10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包括底部模板(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固定梁(22),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连接有提升装置(24),所述提升装置(24)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5)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为至少两个;所述提升装置(24)包括若干螺杆(25),所有所述螺杆(25)下部均与所述底部模板(5)相连接,每个所述底部固定梁(22)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杆(25),所述螺杆(25)上部贯穿对应的所述底部固定梁(22)后螺纹连接有紧固件(26),所述紧固件(26)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底部固定梁(22)相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固定梁(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型钢(4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型钢(41)间隔布置,且该两个所述第一型钢(41)之间连接有加强板(42),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42)沿所述第一型钢(4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加强板(42)与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型钢(41)围成用于所述螺杆(25)穿过的第一通孔(43),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42)连接于所述第一型钢(41)的顶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42)上连接有第一吊耳(44)。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模板(5)上方还设置有临时吊梁(18),所述临时吊梁(18)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通过起升装置(19)相连接,所述起升装置(19)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5)升降,所述起升装置(19)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的速度大于所述提升装置(24)提升所述底部模板(5)的速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吊梁(18)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型钢(45),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型钢(45)间隔布置,且该两个所述第二型钢(45)之间连接有横板(46),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连接于所述第二型钢(45)的顶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顶部连接有第二吊耳(4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连接于所述第二型钢(45)的底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横板(46)底部连接有第三吊耳(48),所述第三吊耳(48)与所述起升装置(19)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升装置(19)与所述底部模板(5)之间通过至少两根柔性绳(20)相连接,其中至少两根柔性绳(20)沿所述底部模板(5)纵向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模板(5)包括第一板体(51),所述第一板体(51)包括第一上面板(52)和第一下面板(53),所述第一上面板(52)和第一下面板(53)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梁(54),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梁(54)间隔平行设置,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梁(54)之间连接有筋板(57),所述筋板(57)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52)和第一下面板(53)相连接,所述第一上面板(5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板(55)和第二连接板(56),所述第一连接板(55)与所述提升装置(24)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56)与所述起升装置(19)相连接。9.一种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沉管管节(1)、第二沉管管节(2)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
第二沉管管节(2)相对的侧面下部均设置有凸台(23),所述底部固定梁(22)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的凸台(23)上,所述底部固定梁(22)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的凸台(23)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模板(5)顶部一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密封部一(37)和密封部二(39),其中,所述密封部一(37)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一沉管管节(1)之间密封;所述密封部二(39)用于所述第一板体(51)与所述第二沉管管节(2)之间密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及底模系统,底部模板组件包括底部模板和底部固定梁,所述底部固定梁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连接有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能够带动所述底部模板升降。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底部模板组件,通过支撑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提升装置即能够使底部模板固定在第一沉管管节和第二沉管管节之间的底部位置,其不会干涉顶部模板,从而达成底部模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板固定在两侧的管节底部位置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刘惠平 陈胜 陈翔坤 高永峰 林涛 梁懋天 钟汉滨 钱雪圃 冯国华 高建雄 许锐 罗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
技术研发日:2023.04.14
技术公布日:2023/7/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水气联动阀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化工产品用自动灌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