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人驾驶VTOL的几个历史经验教训

飞车 07-17 阅读:408 评论:0

近日,关于某渔村自动驾驶eVTOL的新闻热度有点高,我壮胆搜了搜关于无人驾驶VTOL研发的历史进程,仅供大家参考,可能在炎热的夏天有降温消火的作用。


无人驾驶又可以理解为自主飞行,在历史上对于自主飞行能力的探索已经经过好几轮技术推动的迭代,有的项目已经死了,有的项目可能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而有的项目则刚刚开始充满活力。


这些花费了大量时间所实践的项目,还是值得今天正在开发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创业团队所学习。


A160波音通过并购而来,一个空白的直升机平台,好处是设计上不再受到限制,但是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提高硬件的可靠性,最终项目被封存。


波音开发的另外一个项目是无人驾驶小鸟直升机,在测试的时候就没有配置机载飞行员,选择完全相信无人驾驶系统。


基于K-MAX开发的自主无人机,尽管经过了大量的反复升级和实战验证,最大的一个缺点是没有实现远程飞行员在环能力,对于民用客户而言实现复杂的任务和空域整个也是一大挑战。


Skyryse基于R44开发可以自主飞行的直升机,获得了大量的投资,但是在ipad的认证上遇到了苦难;西科斯基则是利用销售黑鹰获得的利润,投资开发了自主飞行系统Matrix,完全自主飞行认证也遇到了阻力。


而最近关于自主飞行的驱动力则是来源于AI机器视觉,但是像Daedalean和Near Earth Autonomy类似的公司仍然需要依托一个整机平台才能实现商业闭环,显然还没有走出最初的起点。


最后,咱们也总结一下自主飞行在技术和商业摸索的一些教训:


1.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整机平台之上,如果从过去的项目看,似乎是对的,那么今天是否需要一个可靠的平台,可能还要看具体任务,这也基于无人驾驶与传统整机进行竞争的机会。


2.当飞行员离开驾驶舱后,飞行测试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这里主要指的是载人飞行器,在测试自主飞行系统的同时配备飞行员可能是必要的,飞行员将会挽救灾难的最后一根缆绳。


3.认证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这是一个工程挑战之外的商业挑战;是的,大家要明白本质上适航认证是一个基于工程技术的商业挑战,是我们对商业的诉求导致诸多的高技术要求。


4.找到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但客户需要有能力打开一条通往空域集成和认证的道路,听闻某渔村今年10月计划要搞区域城市航线,这风险承受能力,我看行。


总之,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属于自主飞行最难的一个类别,对于eVTOL而言,在整机和自主系统都会存在大量的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像EVE和Wisk这类推崇自主飞行的公司都在重点提SVO的原因;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加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