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与流程

未命名 07-22 阅读:68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柔性多层结构)技术是指利用构图工艺在显示基板的封装结构上制作触控结构的技术,实现显示触控一体化。
3.该触控结构具有触控区和围设于触控区外围的周边区,该触控结构包括分布于触控区的触控电极和分布于周边区的触控走线。另外,周边区还分布有屏蔽信号线,屏蔽信号线包括用于防止静电积累对触控走线乃至触控电极造成损坏的屏蔽线,还包括用于确保外侧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与内侧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一致的屏蔽线。
4.触控结构周边区的走线众多,如何减小周边区的走线空间,实现周边区的窄化,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上述fmloc触控结构周边区走线众多,导致周边区宽度较大,不利于实现采用该fmloc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的窄边框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能够减小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周边区的占用宽度,从而减小触控面板周边区的宽度,进而能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
6.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围设于所述触控区外围,
7.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基底、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触控走线位于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区,所述触控走线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触控走线连接所述触控电极;
8.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
9.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分别位于不同层,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的线宽相等,
11.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部分重合。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线分为多股线,所述多股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相互间隔,
13.所述多股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股线同层设置,
15.所述多股线中任意相邻两股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3μm。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线接地,所述第二屏蔽线上接入的信号与所述触
控走线上接入的信号相同。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和多个第二电极条,
18.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19.所述第一电极条包括本体部和桥接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桥接部连接;
20.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空间交叉,所述桥接部位于空间交叉位置处;
21.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条同层设置,所述桥接部位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的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或者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22.所述桥接部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条之间设置有介电层,所述桥接部通过开设在所述介电层中的第一过孔连接所述本体部;
23.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电极条和所述桥接部中的其中一者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电极条和所述桥接部中的其中另一者同层设置。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包括多条第一走线和多条第二走线,
25.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26.所述第一走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
27.所述第二走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条。
2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条第三屏蔽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一侧,
29.所述第三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30.一部分所述第三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部分所述第三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还位于所述触控区与最靠近所述触控区的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之间。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屏蔽线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
33.所述第一子层与所述第一屏蔽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层与所述第二屏蔽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通过开设在所述介电层中的第二过孔连接;
34.所述第三屏蔽线上接入的信号与所述触控走线上接入的信号相同。
3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基底上制备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
36.所述触控电极制备于触控区,所述触控走线制备于周边区,所述触控走线连接所述触控电极;
3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制备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
38.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制备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
39.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
4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触控面板。
4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通过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
分别位于不同层,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依次分布的方案,能够减小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周边区的占用宽度,从而减小触控面板周边区的宽度,进而能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
42.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能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附图说明
43.图1a为相关技术中触控走线模式为1t1r的触控结构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44.图1b为相关技术中触控走线模式为2t1r的触控结构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45.图1c为相关技术中触控走线模式为2t2r的触控结构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46.图1d为相关技术中触控结构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47.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48.图2b为图2a的触控面板中第一屏蔽线所在层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49.图2c为图2a的触控面板中第二屏蔽线所在层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50.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的一种结构设置剖视示意图;
51.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的另一种结构设置剖视示意图;
52.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的又一种结构设置剖视示意图;
53.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上触控电极的设置示意图;
54.图4b为沿图4a中a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55.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56.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5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屏蔽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58.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59.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60.图7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61.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62.1、基底;101、触控区;102、周边区;2、第一屏蔽线;3、第二屏蔽线;4、第一电极条;41、本体部;42、桥接部;5、第二电极条;6、介电层;7、第一走线;8、第二走线;9、第三屏蔽线;91、第一子层;92、第二子层;10、保护层;11、第一侧;12、第二侧;13、第三侧;14、第四侧。
具体实施方式
63.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64.相关技术中,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fmloc触控结构具有触控区和围设于触控区外围的周边区,该触控结构包括分布于触控区的触控电极sensor和分布于周边区的触控走线。触控电极sensor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纵横空间交叉。触控走线包括触控驱动走线tx和触控感应走线rx。触控驱动走线tx连接触控驱动电极,触控感应走线rx连接触控感应电极。
65.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分为1t1r、2t1r、2t2r;1t1r指触控驱动走线tx和触控感应走线rx均单边接入触控区的触控电极;2t1r指触控驱动走线tx从双边接入触控区的触控驱动电极,触控感应走线rx单边接入触控区的触控感应电极;2t2r指触控驱动走线tx和触控感应走线rx均双边接入触控区的触控电极。
66.如图1d所示,周边区触控走线外侧通常设计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依次分布。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形成于阻抗层barrier一侧,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膜层结构上均为双层结构,即tma层和tmb层,tma层和tmb层通过中间介电层tld中的过孔连接。tmb层背离阻抗层barrier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层toc。第二屏蔽线3的目的是确保外侧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与内侧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一致,第二屏蔽线3通常与触控走线接入一致的方波信号。第一屏蔽线2的目的是屏蔽外界信号干扰(如外界静电干扰等),第一屏蔽线2通常接入电压恒定的地信号。
67.该fmloc触控结构周边区走线众多,导致周边区宽度较大,不利于实现采用该fmloc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68.为了解决上述fmloc触控结构周边区走线众多,导致周边区宽度较大,不利于实现采用该fmloc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的窄边框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101和周边区102,周边区102围设于触控区101外围,触控面板包括基底1、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位于基底1的一侧,触控电极位于触控区101,触控走线位于周边区102,触控走线连接触控电极;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位于周边区102,且位于触控走线在基底1上正投影的远离触控区101的一侧,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分别位于不同层,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
69.通过使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分别位于不同层,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沿远离触控区101的方向依次分布的方案,能够减小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周边区102的占用宽度,从而减小触控面板周边区102的宽度,进而能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线2接地,第二屏蔽线3上接入的信号与触控走线上接入的信号相同。第一屏蔽线2能屏蔽外界信号干扰,如屏蔽外界静电干扰。第二屏蔽线3能确保外侧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与内侧信号相同的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一致,同时还能屏蔽附近的其他信号走线(如第一屏蔽线2或者与该触控走线邻近的其他信号不同的触控走线)对外侧触控走线的信号干扰,从而确保触控走线上触控信号的正常传输,进而确保触控区101触控电极的精确触控。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的线宽相等,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交叠部分重合。如此设置,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周边区102的走线占用宽度,从而更加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和图3c所示,第二屏蔽线3分为多股线,多股线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相互间隔,多股线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屏蔽线2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交叠。将第二屏蔽线3分为多股线的设计中,每一股线都能起到屏蔽保护作用,多股线的多重屏蔽防
护,能更好地确保外侧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与内侧信号相同的触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一致,同时还能更好地屏蔽附近的其他信号走线(如第一屏蔽线2或者与该触控走线邻近的其他信号不同的触控走线)对外侧触控走线的信号干扰,从而确保触控走线上触控信号的正常传输,进而确保触控区101触控电极的精确触控。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和图3c所示,第一屏蔽线2的线宽大于第二屏蔽线3的线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线的线宽也可以等于第二屏蔽线的线宽(图中未示出)。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股线同层设置,多股线中任意相邻两股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3μm。其中,多股线中任意相邻两股线之间的间隔距离能满足最小制备工艺能力即可。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和图3c所示,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依次远离基底1叠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屏蔽线3和第一屏蔽线2依次远离基底1叠置。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4和多个第二电极条5,多个第一电极条4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布,多个第二电极条5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第一电极条4包括本体部41和桥接部42,本体部41和桥接部42连接;第一电极条4和第二电极条5空间交叉,桥接部42位于空间交叉位置处;本体部41和第二电极条5同层设置,桥接部42位于本体部41和第二电极条5的靠近基底1的一侧或者背离基底1的一侧,桥接部42与本体部41和第二电极条5之间设置有介电层6,桥接部42通过开设在介电层6中的第一过孔连接本体部41;第一屏蔽线2与第二电极条5和桥接部42中的其中一者同层设置,第二屏蔽线3与第二电极条5和桥接部42中的其中另一者同层设置。
7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条4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条5为触控驱动电极。
78.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走线包括多条第一走线7和多条第二走线8,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第一走线7连接第一电极条4,第二走线8连接第二电极条5。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走线7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依次远离基底1设置,第一层和第二层通过开设在介电层6中的第三过孔连接。第二走线8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依次远离基底1设置,第一层和第二层通过开设在介电层6中的第四过孔连接。第一走线7的第一层和第二走线8的第一层与桥接部42同层设置,第一走线7的第二层和第二走线8的第二层与第二电极条5同层设置。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一部分第一走线7位于触控区101第一侧11的周边区102,另一部分第一走线7位于触控区101第二侧12的周边区102,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沿第一方向x排布;一部分第一走线7与一部分第一电极条4的位于第一侧11的第一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另一部分第一走线7与另一部分第一电极条4的位于第二侧12的第二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多条第二走线8位于触控区101第三侧13的周边区102,多条第二走线8与多个第二电极条5的位于第三侧13的第一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
81.其中,如图5a所示,一部分第一走线7连接触控区101沿第二方向y的上半部分区域内的第一电极条4;另一部分第一走线7连接触控区101沿第二方向y的下半部分区域内的第一电极条4。本实施例中,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为1t1r,即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均单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多条第一走线7位于触控区101第一侧11的周边区102,多条第一走线7与多个第一电极条4的位于第一侧11的第一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一部分第二走线8位于触控区101第三侧13的周边区102,另一部分第二走线8位于触控区101第四侧14的周边区102,第三侧13和第四侧14沿第二方向y排布;一部分第二走线8与多个第二电极条5的位于第三侧13的第一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另一部分第二走线8与多个第二电极条5的位于第四侧14的第二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且另一部分第二走线8还由第四侧14延伸至触控区101第二侧12的周边区102;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沿第一方向x排布。
83.其中,如图2a所示,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为2t1r,即第一走线7单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第二走线8从双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一部分第一走线7位于触控区101第一侧11的周边区102,另一部分第一走线7位于触控区101第二侧12的周边区102,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沿第一方向x排布;一部分第一走线7与多个第一电极条4的位于第一侧11的第一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另一部分第一走线7与多个第一电极条4的位于第二侧12的第二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一部分第二走线8位于触控区101第三侧13的周边区102,另一部分第二走线8位于触控区101第四侧14的周边区102,第三侧13和第四侧14沿第二方向y排布;一部分第二走线8与多个第二电极条5的位于第三侧13的第一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另一部分第二走线8与多个第二电极条5的位于第四侧14的第二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且另一部分第二走线8还由第四侧14延伸至触控区101的第一侧11的周边区102和第二侧12的周边区102。
85.其中,如图5b所示,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为2t2r,即第一走线7从双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第二走线8从双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图5b和图2a所示,触控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三屏蔽线9,位于周边区102,且位于第一屏蔽线2和第二屏蔽线3在基底1上正投影的靠近触控区101的一侧,第三屏蔽线9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触控走线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一部分第三屏蔽线9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之间。
87.其中,第三屏蔽线9的设置,能屏蔽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之间相邻的最外侧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之间的信号干扰,确保任意第一走线7和任意第二走线8上传输的触控信号正常。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2a所示,另一部分第三屏蔽线9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位于触控区101与最靠近触控区101的触控走线在基底1上正投影之间。其中,第三屏蔽线9的设置,还能屏蔽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与最靠近触控区101的触控走线之间的信号干扰,如屏蔽触控区101的第二电极条与最靠近触控区101的第一走线7之间的信号干扰,或者,屏蔽触控区101的第一电极条与最靠近触控区101的第二走线8之间的信号干扰,确保触控走线以及触控电极上的触控信号正常,从而确保该触控面板的精确触控功能。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三屏蔽线9包括第一子层91和第二子层92,第一子层91与第一屏蔽线2同层设置,第二子层92与第二屏蔽线3同层设置,第一子层91和第二子层92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一子层91和第二子层92通过开设在介电层6中的第二过孔连接;第三屏蔽线9上接入的信号与触控走线上接入的信号相同。如此设置,能确保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之间相邻的外侧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与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中的其他走线所处信号环境一致,还能确保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与最靠近触控区101的触控走线所处
的信号环境一致,从而确保该触控面板的精确触控。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触控面板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屏蔽线,即触控面板中仅设置第一屏蔽线2(即接地线)。这种情况下,第二屏蔽线的功能可以由触控驱动芯片(ic)提供或保障,从而满足不设计第二屏蔽线时的触控信号稳定性。通过不设置第二屏蔽线,一方面,能减小触控面板周边区102的宽度,从而能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另一方面,能减少触控驱动芯片的绑定连接端数量,从而可以减小触控驱动芯片尺寸。
91.本实施例中,图7a中,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为1t1r,即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均单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图7b中,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为2t1r,即第一走线7单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第二走线8从双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图7c中,触控走线的走线模式为2t2r,即第一走线7和第二走线8均从双边接入触控区101的触控电极。
92.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保护层10,位于触控电极的背离基底1的一侧,保护层10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覆盖整个基底1。保护层10能对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形成保护。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10可以采用聚酰亚胺等有机树脂材料。
93.基于触控面板的上述结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该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基底上制备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
94.其中,触控电极制备于触控区,触控走线制备于周边区,触控走线连接触控电极。
95.还包括依次制备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
96.其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制备于周边区,且位于触控走线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远离触控区的一侧,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
9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触控面板的具体制备过程为:
98.步骤s01:采用传统构图工艺在基底上形成第一导电层;
99.其中,第一导电层包括位于触控区的桥接部的图形、位于周边区的第一走线的第一层的图形、第二走线的第一层的图形、位于周边区的第一屏蔽线的图形以及第三屏蔽线的第一子层的图形。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的材料为ti-al-ti的金属叠层结构,第一导电层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导电金属材料。
101.步骤s02:采用传统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01的基底上形成介电层及其中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的图形;
102.其中,介电层的材料可以为sinx,介电层起绝缘作用。
103.步骤s03:采用传统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02的基底上形成第二导电层;
104.其中,第二导电层包括位于触控区的本体部和第二电极条的图形、位于周边区的第一走线的第二层的图形、第二走线的第二层的图形、位于周边区的第二屏蔽线的图形以及第三屏蔽线的第二子层的图形。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的材料为ti-al-ti的金属叠层结构,第二导电层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导电金属材料。
106.步骤s04:采用传统构图工艺在完成步骤s03的基底上形成保护层。
107.其中,保护层的材料为聚酰亚胺。保护层覆盖在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的上方,对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起绝缘保护作用。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统构图工艺包括膜层涂敷、曝光、显影、刻蚀等步骤或者其中的部分步骤。传统构图工艺为比较成熟的工艺,这里不再赘述。
109.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通过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分别位于不同层,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依次分布的方案,能够减小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周边区的占用宽度,从而减小触控面板周边区的宽度,进而能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
11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
111.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背板、形成于驱动背板上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发光器件背离驱动背板侧的封装层,触控面板设置于封装层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触控面板的基底为形成于封装层上的无机绝缘膜层,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直接制备于无机绝缘膜层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即该显示面板为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柔性多层结构)触控显示面板。
112.该显示面板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能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113.该显示面板可以为:oled面板、oled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114.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围设于所述触控区外围,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基底、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触控走线位于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区,所述触控走线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触控走线连接所述触控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分别位于不同层,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的线宽相等,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部分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线分为多股线,所述多股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相互间隔,所述多股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线同层设置,所述多股线中任意相邻两股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3μm。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线接地,所述第二屏蔽线上接入的信号与所述触控走线上接入的信号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条和多个第二电极条,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电极条包括本体部和桥接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桥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空间交叉,所述桥接部位于空间交叉位置处;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条同层设置,所述桥接部位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的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或者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桥接部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电极条之间设置有介电层,所述桥接部通过开设在所述介电层中的第一过孔连接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电极条和所述桥接部中的其中一者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电极条和所述桥接部中的其中另一者同层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走线包括多条第一走线和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第一走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所述第二走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条。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条第三屏蔽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一侧,
所述第三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一部分所述第三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一部分所述第三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触控区与最靠近所述触控区的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屏蔽线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与所述第一屏蔽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层与所述第二屏蔽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通过开设在所述介电层中的第二过孔连接;所述第三屏蔽线上接入的信号与所述触控走线上接入的信号相同。11.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基底上制备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所述触控电极制备于触控区,所述触控走线制备于周边区,所述触控走线连接所述触控电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制备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制备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12.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和周边区,周边区围设于触控区外围,触控面板包括基底、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位于基底的一侧,触控电极位于触控区,触控走线位于周边区,触控走线连接触控电极;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位于周边区,且位于触控走线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远离触控区的一侧,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分别位于不同层,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该触控面板,能够减小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在周边区的占用宽度,从而减小触控面板周边区的宽度,进而能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


技术研发人员:张顺 嵇凤丽 杨慧娟 程羽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3/7/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