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防护袋及其组装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7-23
阅读:71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覆盖手术显微镜的微防护袋。
背景技术:
2.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或眼科中,会使用手术显微镜一边扩大手术视野,一边进行手术。手术必须以清洁操作来进行,由于对手术显微镜本身杀菌为困难的,每次手术以一次性的微防护袋来覆盖手术显微镜,以确保清洁的视野为通常作业(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4)。
3.一般的微防护袋以装卸于手术显微镜的物镜的镜盖、及支承镜盖并覆盖手术显微镜的袋状的防护袋本体来构成。又,专利文献5揭示可装着于直径不同的物镜的镜盖的各种变化,以及用来防止手术显微镜的入射光的反射或眩光对于光轴变更保护镜的角度的构成。
4.现有技术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特开2012-183449号公报
7.专利文献2:特开2014-161504号公报
8.专利文献3:特表2010-512851号公报
9.专利文献4:特开2017-107210号公报
10.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22/003806号
技术实现要素:
11.[发明所要解决问题]
[0012]
然而,专利文献5记载的微防护袋中,组装镜盖于物镜的操作、及调整保护镜的角度的操作必须分别进行。因此,组装微防护袋至手术显微镜的操作变得繁杂。
[0013]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像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为提供一种使手术显微镜的组装作业容易化的微防护袋。
[0014]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5]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微防护袋,其包含:镜盖,装卸于手术显微镜的物镜的壳体;保护镜,保护前述物镜;及防护袋本体,覆盖前述手术显微镜。其中,前述镜盖是圆筒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开口,而正交于前述物镜的光轴的剖面为圆弧形。前述微防护袋更包含:保护镜架,其以外径尺寸大于自然状态的前述镜盖的内径尺寸的圆筒来保持前述保护镜;及接点,相对于前述镜盖在正交于前述光轴的转动轴线周边可转动地支承前述保护镜架。其中,前述保护镜架转动于,进入前述镜盖的内侧,使前述镜盖弹性扩径的装卸位置,及从前述镜盖的内侧往与前述物镜相反侧脱离,使前述镜盖缩径,并且相对于前述光轴使前述保护镜倾斜的使用位置。
[0016]
[发明的功效]
[0017]
经由本发明,可以得到一种让手术显微镜的组装作业容易化的微防护袋。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手术显微镜的主要部分及微防护袋的概略构成图。
[0019]
图2为微防护袋的下方斜视图。
[0020]
图3为微防护袋的上方斜视图。
[0021]
图4为将微防护袋三重折叠的状态的表示图。
[0022]
图5为将被三重折叠的微防护袋卷绕于卷绕部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3]
图6为要组装至手术显微镜之前微防护袋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4]
图7为将镜盖单元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5]
图8为从卷绕部件将防护袋本体拉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6]
图9为表示将微防护袋组装至手术显微镜的步骤的流程图。
[0027]
图10为保护镜架位在装卸位置的镜盖单元的下方斜视图。
[0028]
图11为保护镜架位在装卸位置的镜盖单元的上方斜视图。
[0029]
图12为保护镜架位在使用位置的镜盖单元的下方斜视图。
[0030]
图13为保护镜架位在使用位置的镜盖单元的上方斜视图。
[0031]
图14为要将镜盖单元组装至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2]
图15为将镜盖套设于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3]
图16为将镜盖固定于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4]
图17为端部区域不重叠将微防护袋三重折叠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5]
图18为进一步折叠图17的微防护袋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6]
其中,附图标记:
[0037]
1:手术显微镜
[0038]
2~5:臂
[0039]
6:物镜
[0040]
7:接目镜
[0041]
8:壳体
[0042]
10:微防护袋
[0043]
20:防护袋本体
[0044]
21:袋状部
[0045]
22:带状部
[0046]
23:上表面片
[0047]
24:下表面片
[0048]
25:开口
[0049]
26:标示
[0050]
27:贯通孔
[0051]
28a~28c、29a~29c:结合部
[0052]
30:镜盖单元
[0053]
31:镜盖
[0054]
32:保护镜架
[0055]
33:接点
[0056]
34:保护镜
[0057]
40:卷绕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以下,根据图式说明实施态样的微防护袋10。尚,以下记载的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为表示将本发明具体化时一例,本发明的范围并非限定于实施态样的记载的范围。因此,本发明可在实施态样增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0059]
图1为手术显微镜1的主要部分及微防护袋10的概略构成图。如图1所示,手术显微镜1主要具备可互相转动地连结的多个臂2、3、4、5、组装于臂5的前端的物镜6、及接目镜7。接着,借由臂2~5的接合部分相对地转动,可在手术视野对面的位置配置物镜6。接着,医师(手术者)经由观看接目镜7,可以观察被扩大的手术视野。
[0060]
又,物镜6为凸透镜。接着,物镜6是组装于圆筒状的壳体8的内侧。换言之,图1中单点虚线表示的物镜6的光轴l0一致于壳体8的轴方向。
[0061]
再者,手术显微镜1具备照明装置(例如,led、氙灯(xenon lamp))。从照明装置照射的光介由收纳于臂2~5内的光学系元件(镜片、镜子等)通过物镜6,朝向手术视野照射。借由该光在手术视野反射再次入射至物镜6,医师可以观察手术视野。经由照明装置的光的照射方向,例如相对于光轴l0倾斜3
°
~6
°
的程度。
[0062]
手术中接触手术部位或有接触可能性的全部器具有杀菌的必要。然而,对手术显微镜1本身杀菌较为困难,因此以每次手术一次性的微防护袋10来包覆手术显微镜1。微防护袋10以杀菌后的状态包装,在手术室拆开包装覆盖于手术显微镜1。
[0063]
图2为微防护袋10的下方斜视图。图3为微防护袋10的上方斜视图。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态样的微防护袋10主要具备防护袋本体20、及镜盖单元30。尚,在图2及图3中,省略镜盖单元30的图式。
[0064]
防护袋本体20为以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例如,聚乙烯(polyethylene))来形成的片状部件。如图1~图3所示,防护袋本体20以袋状部21及带状部22来构成。防护袋本体20呈具有长边方向(一致于「延设方向」)及短边方向(一致于「宽度方向」)的长方形外型。延设方向及宽度方向在正交于防护袋本体20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为彼此正交的方向。
[0065]
袋状部21为片体双层重叠袋状的部分。详言的,袋状部21为上表面片23及下表面片24重叠来构成。上表面片23及下表面片24分别呈矩形(长方形状)的外型。又,上表面片23及下表面片24的对应三边相互接合。另一方面,上表面片23及下表面片24的另一边,彼此分开,以划定开口25的方式连续于周方向上。
[0066]
又,于袋状部21附加有表示开口25的外缘的标示26。标示26可以是付在开口25的外缘的有色的贴纸、涂布于开口25的外缘的有色的颜料等,在透明或半透明的防护袋本体20之中,只要能让操作者可以容易地特定开口25的外缘,甚么方式皆可。
[0067]
再者,袋状部21的下表面片24形成有贯通孔27。贯通孔27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下表面片24。又,贯通孔27形成于下表面片24的约略中央。接着,于贯通孔27组装有镜盖单元30。例如,划定下表面片24的贯通孔27的周缘的部分是熔接于镜盖单元30的外周面。
[0068]
带状部22是从划定上表面片23的开口25的边,沿防护袋本体20的长边方向延设。如图1所示,有必要覆盖手术显微镜1的整体的情况(例如,外科用),带状部22的延设方向的长度是构成为比宽度方向长的带状。尚,图2及图3中,以缩短状部22的延设方向的长度来图示。另一方面,仅覆盖手术显微镜1的物镜6周边即可的情况(例如,眼科用),带状部22的延设方向的长度亦可比宽度方向短。
[0069]
带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两边组装有多个的结合部28a、28b、28c、29a、29b、29c。详言之,结合部28a~28b在带状部2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边上,于延设方向隔着预设间隔设置。结合部29a~29b在带状部2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边上,于延设方向隔着预设间隔设置。
[0070]
如图1所示,使带状部22沿着手术显微镜1的上表面,借由结合对应的结合部28a及29a、28b及29b、28c及29c,而可以带状部22覆盖手术显微镜1。结合部28a~28c、29a~29c可以是结、子母扣(snap button)、线拉链、面拉链、橡胶结等,若可以互相结合,甚么方式皆可。
[0071]
尚,上述说明中,将防护袋本体20区分为以上表面片23及下表面片24来构成的袋状部21、及带状部22。然而,并没有必要将独立的上表面片23、下表面片24、及带状部22接合,来形成防护袋本体20。例如,将带状的片体的沿设方向的一部分折叠,借由将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熔接,来形成防护袋本体20亦可。在这种情况,上表面片23及下表面片24的接合的三边中,一边相当于带状的片体的折叠的部分,剩下的两边相当于熔接的部分。
[0072]
换言之,袋状部21若在一端形成有开口25的袋状即可。又,带状部22亦可从袋状部21的开口25的周方向的一部分延设。再者,袋状部21之中,形成带状部22的区域为上表面片23,其他区域成为下表面片24。
[0073]
图4为将微防护袋10三重折叠的状态的表示图。如图3所示,微防护袋10借由沿着在宽度方向上间隔的位置分别延伸在延设方向的假想线l1、l2来折叠,如图4所示被三重折叠。以下,防护袋本体20之中,假想线l1、l2之间的中央部区域表示为「区域c」,夹住假想线l1、l2邻接于区域c的两端部的区域表示为「区域r」、「区域l」。
[0074]
区域c、r、l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约略一致。又,镜盖单元30的组装位置(换言之,贯通孔27的位置)在区域c。接着,区域r以假想线l1往上表面片23侧折叠,其后区域l以假想线l2往上表面片23侧折叠。借此,如图4所示,区域c、r、l以互相重叠的方式三重折叠。然而,区域r、l的折叠顺序亦可相反。
[0075]
图5为将被三重折叠的微防护袋10卷绕于卷绕部件40的状态的示意图。卷绕部件40例如为圆柱形(或者圆筒形)的棒状部件。接着,将如图4所示的微防护袋10借由从带状部22的延设端侧(与袋状部21相对侧的端部)朝向袋状部21侧卷绕于卷绕部件40,成为如图5所示的卷状。
[0076]
尚,以镜盖单元30位在卷状物的外周面侧的方式来卷绕于卷绕部件40较佳。换言之,三重折叠的微防护袋10之中,在与镜盖单元30组装侧为相反侧面使卷绕部件40抵接来卷绕较佳。然而,卷绕方向相反亦可。又,微防护袋10可以如图5所示卷绕的状态下包装,亦可在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前经由操作者卷绕至卷绕部件40。
[0077]
接着,参照图6~图9,说明将微防护袋10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的方法。图6为要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之前微防护袋10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将镜盖单元30组装至壳体8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从卷绕部件40将防护袋本体20拉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为表示将微防护
袋10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的步骤(换言之,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0078]
首先,操作者是如图6所示,将卷绕于卷绕部件40的防护袋本体20拉开至开口25的位置(s1)。换言之,操作者仅将袋状部21及带状部22之中的袋状部21从卷绕部件40拉开。操作者例如可以将防护袋本体20从卷绕部件40拉开至标示26露出。借此,袋状部21的折叠区域r、l可以往宽度方向展开。
[0079]
接着,操作者是如图7所示,从展开的袋状部21的内侧使镜盖单元30露出,装着于物镜6的壳体8(s2)。镜盖单元30的形状及往壳体8的组装方法,如下述并参照图10~图16。
[0080]
接着,操作者是如图8所示,沿着手术显微镜1的上表面,从卷绕部件40将带状部22拉开(s3)。接着,操作者将带状部22的折叠区域r、l往宽度方向展开(s4)。再者,操作者是如图1所示,在以带状部22覆盖手术显微镜1的状态下,结合对应的结合部28a及29a、28b及29b、28c及29c(s5)。借此,对于手术显微镜1的微防护袋10的组装作业完成。
[0081]
图10为保护镜架32位在装卸位置的镜盖单元30的下方斜视图。图11为保护镜架32位在装卸位置的镜盖单元30的上方斜视图。图12为保护镜架32位在使用位置的镜盖单元30的下方斜视图。图13为保护镜架32位在使用位置的镜盖单元30的上方斜视图。
[0082]
如图10~图13所示,镜盖单元30主要具备镜盖31、保护镜架32、接点(joint)33、保护镜34。镜盖单元30组装于防护袋本体20的贯通孔27。作为一例,保护镜架32或保护镜34的外周面熔接贯通孔27的周缘部。作为其他例,以轴方向上被分割的保护镜架32,从防护袋本体2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来夹置贯通孔27的周缘部亦可。换言之,镜盖31介由保护镜架32或保护镜34间接地组装于防护袋本体20。
[0083]
镜盖31是装卸于物镜6的壳体8的部分。镜盖31是将圆筒的周方向的一部分开口的形状。换言之,镜盖31在与物镜6的光轴l0(轴方向)正交的剖面为圆弧形状(c形)。镜盖31以具有弹性变形的树脂(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甲醛(polyacetal)等)来形成。借此,镜盖31以开口的部分接近分离的方式,而可弹性地扩大缩小。
[0084]
保护镜架32呈圆筒形的外形。保护镜架32的外型尺寸设定为大于自然状态(未被扩径的状态)的镜盖31的内径尺寸。又,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一端(图14的下端)对于轴方向正交。另一方面,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另一端(图14的上端)对于轴方向倾斜。换言之,在保护镜架32的周方向上,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长度不同。接着,保护镜架32是在轴方向的一端侧支承保护镜34。又,保护镜架32介由接点33可转动地组装于镜盖31。
[0085]
接点33在正交于光轴l0的转动轴线l3周边上,对于镜盖31可转动地支持保护镜架32。详言之,接点33组装于镜盖31的内周面、及保护镜架32的外周面之中的轴方向的长度为最短的位置。换言之,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长度在圆筒的周方向上,离接点33的位置越远长度越长。接着,保护镜架32是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装卸位置、及图12及图13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相对于镜盖31转动。
[0086]
装卸位置为镜盖单元31装卸于壳体8时的保护镜架32的位置。装卸位置的保护镜架32是进入镜盖31的内侧,使镜盖31弹性扩径。借此,镜盖31的内径尺寸会大于预设的壳体外型尺寸。又,装卸位置的保护镜架32以与光轴l0正交的状态来支承保护镜34。
[0087]
使用位置为使用以微防护袋10覆盖的手术显微镜1时的保护镜架32的位置。使用位置的保护镜架32是从镜盖31的内侧突出于与物镜6的相反侧,使镜盖31缩径。借此,镜盖31的内周面密接于壳体8的外周面,镜盖单元30被固定于壳体8。又,使用位置的保护镜架32
相对于光轴l0使保护镜34倾斜。
[0088]
保护镜34为透光材料(例如,玻璃、树脂等)形成的平板形状的镜片。然而,保护镜34的形状不限定为平板形状,凸形隆起的曲面镜片亦可。保护镜34被固定于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一端。换言之,保护镜34介由保护镜架32及接点33间接地组装于镜盖31。
[0089]
保护镜34是保护手术显微镜1的物镜6。详言之,将镜盖单元30装着于壳体8时,保护镜34面对物镜6。接着,通过保护镜34的外部光线入射至物镜6。又,保护镜34借由相对于光轴l0倾斜,来防止手术显微镜1的入射光的反射或眩光。
[0090]
接着,参照图14~图17说明将镜盖单元30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的壳体8的方法(换言之,图9的步骤s21~s22)。图14为要将镜盖单元30组装至壳体8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5为将镜盖31套设于壳体8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6为将镜盖31固定于壳体8的状态的示意图。
[0091]
首先,操作者是如图14所示,将从袋状部21(图14中图式省略)的内侧露出的镜盖31设置于壳体8的下方。此时的保护镜架32为装卸位置。借此,弹性扩径的镜盖31的内径尺寸为大于壳体8的外型尺寸的状态。
[0092]
接着,操作者是如图15所示,以保护镜架32在装卸位置的状态,将镜盖31从轴方向套设于壳体8(s21)。在此状态下,由于镜盖31尚未固定于壳体8,操作者必须保持镜盖31的位置。
[0093]
接着,操作者是如图16所示,使保护镜架32从装卸位置转动至使用位置(s22)。借此,镜盖31会缩径而被固定于壳体8。又,相对于物镜6的光轴l0,保护镜34保持于倾斜的状态。
[0094]
经由上述实施态样,例如可以达成以下作用功效。
[0095]
经由上述实施态样,仅使保护镜架32从装卸位置转动至使用位置,镜盖31可被固定于壳体8,并且可使保护镜34相对于物镜6的光轴l0倾斜。又,使镜盖31弹性扩径的状态下可以从轴方向套设至壳体8,因此可以没有阻力地将镜盖31组装至壳体8。其结果,往手术显微镜1的镜盖单元30的组装作业变为容易。
[0096]
又,经由上述实施态样,借由将接点33组装于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长度为最短的位置,保护镜架32从镜盖31凸出的角度(换言之,装卸位置与使用位置的角度差)变小。其结果,使用位置的保护镜34的倾斜角度的选项变广。
[0097]
尚,保护镜架32的使用位置亦可以不仅只有一个位置。换言之,可选择的保护镜34的倾斜角度不限定于一个种类。作为其他例,保护镜架32亦可相对于镜盖31转动在相对于光轴l0使保护镜34倾斜第一角度(例如,60
°
)的第一使用位置、及相对于光轴l0使保护镜34倾斜第二角度(例如,45
°
)的第二使用位置。尚,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互为不同的角度,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0098]
又,上述实施态样中,说明了保护镜34组装于保护镜架32的轴方向的他端侧。然而,于保护镜架32保持保护镜34的具体方法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作为其他例,于保护镜架32形成厚度方向上贯通圆筒的缝隙(slit)亦可。接着,保护镜34可插拔于缝隙亦可。换言之,保护镜架32保持插入于缝隙的保护镜34亦可。借此,保护镜34因应用途可容易地交换。
[0099]
又,经由上述实施态样,借由以袋状部21及带状部22构成防护袋本体20,例如图7及图8所示,在将微防护袋10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的过程中,可以防止防护袋本体20垂下接
触到地面。其结果,可保持清洁的状态,容易地将微防护袋10组装至手术显微镜1。
[0100]
又,经由上述实施态样,借由于开口25的外缘附加标示26,将防护袋本体20从卷绕部件40拉开至开口的位置的操作(图9的步骤s1)变为容易。换言之,操作者在图9的步骤s1中,例如图6所示,将防护袋本体20拉开至标示26露出即可。
[0101]
又,经由上述实施态样,由于在带状部22的宽度方向的两边设有结合部28a~28c、29a~29c,以沿着手术显微镜1的上表面配置的带状部22来覆盖臂2~5等,可以容易地固定。又,借由在带状部22的延设方向的多个位置设置结合部28a~28c、29a~29c,以带状部22覆盖手术显微镜1时可减少间隙。
[0102]
又,经由上述实施态样,借由将卷绕于卷绕部件40的微防护袋10(防护袋本体20)沿着手术显微镜1的上表面拉开,可以保持清洁的状态,并让披覆防护袋本体20至手术显微镜1的操作变为容易。
[0103]
再者,经由上述实施态样,借由微防护袋10(防护袋本体20)三重折叠的状态卷绕至卷绕部件40,可让使用前的微防护袋10变小。借此,微防护袋10的运送或保管变得容易。
[0104]
尚,折叠微防护袋10(防护袋本体20)的具体方法不限定于图3及图4的实施例。图17为区域r、l不重叠将微防护袋10三重折叠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8为进一步折叠图17的微防护袋10的状态的示意图。尚,与上述实施态样相同点的详细说明于此省略,以下主要说明相异点。
[0105]
如图17所示,微防护袋10沿着在宽度方向上间隔的位置分别延伸在延设方向的假想线l4、l5,来往上表面片23侧折叠亦可。假想线l4、l5与图3所示的假想线l1、l2相比,宽度方向上增加间距。换言之,区域c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区域r、l(两倍)。借此,如图17的下段所示,微防护袋10以区域r、l各别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在防护袋本体20的中央连接的方式被三重折叠。
[0106]
又,如图18所示,如图17的下段的三重折叠的微防护袋10沿着在宽度方向上间隔的位置分别延伸在延设方向的假想线l6、l7,再往上表面片23侧折叠亦可。借此,可让微防护袋10在宽度方向上更小型化。
[0107]
再者,本发明的微防护袋10不限定于图2~图5所示的防护袋本体20、及图10~图16所示的镜盖单元30的组合。作为其他例,微防护袋10由图2~图5所示的防护袋本体20、及一般圆筒形的镜盖来构成亦可。再者,作为其他例,微防护袋10由一般的袋状(筒状)的防护袋本体、及图10~图16所示的镜盖单元30来构成亦可。
技术特征:
1.一种微防护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镜盖,装卸于手术显微镜的物镜的壳体;保护镜,保护所述物镜;及防护袋本体,覆盖所述手术显微镜,其中,所述镜盖是圆筒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开口,而正交于所述物镜的光轴的剖面为圆弧形,所述微防护袋更包含:保护镜架,其以外径尺寸大于自然状态的所述镜盖的内径尺寸的圆筒来保持所述保护镜;及接点,相对于所述镜盖在正交于所述光轴的转动轴线周边能转动地支承所述保护镜架,其中,所述保护镜架转动于,进入所述镜盖的内侧,使所述镜盖弹性扩径的装卸位置,及从所述镜盖的内侧往与所述物镜相反侧脱离,使所述镜盖缩径,并且相对于所述光轴使所述保护镜倾斜的使用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防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位置的所述保护镜架以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状态保持所述保护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防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镜架的轴方向的长度,在圆筒的周方向上,离所述接点的位置越远长度越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防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袋本体包含:袋状部,矩形的上表面片及下表面片的三边互相接合,剩下的一边划定开口;及带状部,从所述上表面片的划定所述开口的边带状地延设,所述镜盖是组装于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下表面片的贯通孔。5.一种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防护袋组装至所述手术显微镜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镜架于所述装卸位置的状态,将所述镜盖从轴方向套设于所述壳体;借由使所述保护镜架从所述装卸位置转动至所述使用位置,将缩径后的所述镜盖固定于所述壳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手术显微镜的组装作业容易化的微防护袋。微防护袋包含:镜盖,装卸于手术显微镜的物镜的壳体;保护镜,保护物镜;防护袋本体,覆盖手术显微镜。镜盖圆筒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开口,而正交于物镜的光轴的剖面为圆弧形。微防护袋包含:保护镜架,以外径尺寸大于自然状态的镜盖的内径尺寸的圆筒来保持保护镜;接点,相对于镜盖在正交于光轴的转动轴线周边可转动地支承保护镜架。保护镜架转动于,进入前述镜盖的内侧使镜盖弹性扩径的装卸位置、及从镜盖的内侧往与物镜相反侧脱离,使镜盖缩径,并且相对于光轴使保护镜倾斜的使用位置。位置。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山根贯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名优
技术研发日:2022.05.23
技术公布日:2023/7/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瓶子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软水机的水路系统、控制方法和软水机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