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3
阅读:19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涡盘单元,所述涡盘单元中,使定涡盘和动涡盘各自的环绕件相对并啮合以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定涡盘和所述动涡盘在底板立设有环绕件并使底板的中心与环绕件的基础圆的中心(涡旋中心)相互偏心;以及自转阻止机构,所述自转阻止机构阻止动涡盘的自转,通过自转阻止机构来阻止动涡盘的自转,并且使动涡盘绕定涡盘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以使所述密闭空间的容积变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自转阻止机构由圆形孔和与圆形孔卡合的销构成的结构,所述圆形孔形成于动涡盘的底板的背面,所述销突设于与动涡盘的底板的背面相对的外壳壁。此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通过随着涡旋压缩机的压缩的压缩反作用力而在动涡盘产生自转力矩,由该自转力矩产生的载荷作用于自转阻止机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0595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然而,本技术发明人发现,在上述那样的涡旋式压缩机工作时,会发生上述的自转力矩的瞬间消失,其结果是,将发生上述销在瞬间离开圆形孔的内周面之后再次与圆形孔的内周面碰撞的现象。
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动涡盘产生的自转力矩的下降。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及第二方面,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定涡盘,所述定涡盘具有在中央部具有排出孔的固定底板和立设于固定底板的涡旋状的固定环绕件;动涡盘,所述动涡盘具有可动底板和立设于可动底板并与固定环绕件啮合的涡旋状的可动环绕件;第一压缩室,所述第一压缩室由可动环绕件的内壁面和固定环绕件的外壁面形成;第二压缩室,所述第二压缩室由固定环绕件的内壁面和可动环绕件的外壁面形成;以及自转阻止机构,所述自转阻止机构阻止动涡盘的自转,通过自转阻止机构来阻止动涡盘的自转,并且通过使动涡盘绕定涡盘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而使第一压缩室的容积和第二压缩室的容积分别变化,以分别对第一压缩室内的流体和第二压缩室内的流体进行压缩并一起从排出孔向排出室排出。
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从固定环绕件的基础圆上的基准点至固定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的伸开角也可以比从可动环绕件的基础圆上的基准点至可动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的伸开角小。
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通过可动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与固定环绕件的外壁面抵接以使第一压缩室密闭之后,通过使固定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与可动环绕件的外壁面抵接以使第二压缩室密闭。发明效果
9.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第一压缩室内的压力变成始终比第二压缩室内的压力高的状态,因此,能在动涡盘始终产生自转力矩,进而能抑制自转力矩的下降。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是定涡盘的俯视图。图3是动涡盘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构成自转阻止机构的自转阻止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可动底板中的自转阻止机构的自转阻止部的配置图。图7是表示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状态的图。图9是表示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压缩室内的压力与曲柄角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3是表示作用于销的力(自转力矩)与曲柄角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2.图1至图6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图1是表示涡旋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定涡盘的俯视图。图3是动涡盘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构成自转阻止机构的自转阻止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可动底板中的自转阻止机构的自转阻止部的配置图。
13.涡旋式压缩机1包括涡盘单元4,所述涡盘单元4具有在中心轴方向上相对配置的定涡盘2和动涡盘(回旋涡盘)3。如图2所示,定涡盘2在固定底板2a上一体地立设有涡旋状的固定环绕件2b。如图3所示,动涡盘3也同样地在可动底板(回旋底板)3a上一体地立设有涡旋状的可动环绕件(回旋环绕件)3b。
14.如图2以及图3所示,固定环绕件2b以及可动环绕件3b形成为沿着从基础圆(假想圆)2c、3c延伸的渐开曲线(假想线)。在此,图2所示的伸开角θ1是绕基础圆2c的中心(固定涡旋中心)2d的角度,其是从基础圆2c上的基准点(上述渐开曲线的起点)2e至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的角度。图3所示的伸开角θ2是绕基础圆3c的中心(可动涡旋中心)3d的角度,其是从基础圆3c上的基准点(上述渐开曲线的起点)3e至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的角度。
15.伸开角θ1比伸开角θ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开角θ1是820
°
,伸开角θ2是850
°
,伸
开角θ1、θ2并不局限于上述值。伸开角θ2与伸开角θ1的差越大,则后述的第一压缩室c1与第二压缩室c2的压力差越大,进而能增大在动涡盘3产生的自转力矩。
16.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环绕件2b形成为使其基础圆2c的中心2d相对于固定底板2a的中心(未图示)偏心。此外,可动环绕件3b形成为使其基础圆3c的中心3d相对于可动底板3a的中心(未图示)偏心。由此,能使涡盘单元4的外径变小,能缩小涡旋式压缩机1的主体直径,从而能实现涡旋式压缩机1的小型化。
17.定涡盘2和动涡盘3配设成使固定环绕件2b与可动环绕件3b啮合,固定环绕件2b的突出侧的端缘与可动底板3a接触,可动环绕件3b的突出侧的端缘与固定底板2a接触。另外,在固定环绕件2b的突出侧的端缘和可动环绕件3b的突出侧的端缘分别设置有尖端密封(日文:
チップシール
)。
18.此外,定涡盘2和动涡盘3配设成,在使固定环绕件2b和可动环绕件3b在周向的角度相互错开的状态下,使固定环绕件2b的壁面与可动环绕件3b的壁面相互局部地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可动环绕件3b的内壁面3b1和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形成新月状的第一压缩室c1,通过固定环绕件2b的内壁面2b1和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形成新月状的第二压缩室c2(参照后述的图7以及图8)。
19.动涡盘3以可动底板3a的中心(轴心)相对于固定底板2a的中心(轴心)偏心的方式被组装,通过后述的自转阻止机构30阻止自转,并且通过驱动机构绕固定底板2a的中心公转回旋运动。所述公转回旋运动的回旋半径能通过固定环绕件2b与可动环绕件3b的接触来规定。在所述公转回旋运动的作用下,第一压缩室c1以及第二压缩室c2从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以及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向中心部移动,以使第一压缩室c1的容积和第二压缩室c2的容积分别朝缩小方向变化。因此,从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3f侧引入到第一压缩室c1内的流体(例如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并且从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侧引入到第二压缩室c2内的流体(例如制冷剂气体)被压缩。
20.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开始端部3g形成有凹部(凹槽)3h。凹部3h相对于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开始端部3g的内壁面3b1凹陷。
21.如图1所示,涡旋式压缩机1的外壳由中间外壳6、前外壳7和后外壳8构成,其中,所述中间外壳6将涡盘单元4内置,所述前外壳7配置于所述中间外壳6的前侧,所述后外壳配置于所述中间外壳6的后侧。
22.中间外壳6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定涡盘2一体地形成为涡盘单元4的框体部(外壳罩)。然而,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将定涡盘2和中间外壳6设为分开的构件,将定涡盘2收纳并固定于中间外壳6内。中间外壳6的后侧被固定底板2a封堵,前侧开口。
23.前外壳7通过螺栓(未图示)紧固于中间外壳6的开口部侧。前外壳7沿着推力方向支承动涡盘3,并且对动涡盘3的驱动机构进行收纳。
24.在前外壳7或其内部形成有与形成于前外壳7的外壁的吸入端口(未图示)连接的上述流体的吸入室9。
25.在前外壳7以及中间外壳6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隆起部10。在隆起部10的内部形成有流体通路空间11,所述流体通路空间11沿着与压缩机中心轴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将上述流体从前外壳7侧的吸入室9向中间外壳6侧的涡盘单元4的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附近引导,或者向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附近引导。
26.后外壳8通过螺栓12紧固于中间外壳6的固定底板2a侧,并在与固定底板2a背面之间形成上述流体的排出室13。在固定底板2a的中央部形成有压缩流体的排出孔14,在排出孔14附设有例如作为单向阀的排出阀15。排出孔14经由排出阀15连接于排出室13。排出室13与形成于后外壳8的外壁的排出端口(未图示)连接。
27.上述流体从吸入端口被导入到前外壳7内的吸入室9,并经由前外壳7以及中间外壳6的隆起部10内侧的流体通路空间11从涡盘单元4的外周侧引入到第一压缩室c1以及第二压缩室c2,以供压缩。在第一压缩室c1中被压缩的流体和在第二压缩室c2中被压缩的流体一起从穿设于固定底板2a的中央部的排出孔14排出到外壳8内的排出室13,并由此经由排出端口导出到外部。
28.前外壳7在通过螺栓(未图示)紧固于中间外壳6的开口部侧的外周部的内侧具有推力承受部17,所述推力承受部17与可动底板3a背面相对并经由推力板16接受来自动涡盘3的推力。
29.在前外壳7或中心部将构成动涡盘3的驱动机构的核心的驱动轴20支承成自由旋转。驱动轴20的一端部侧突出到前外壳7外,并在此经由电磁离合器21安装有带轮22。因此,通过从带轮22经由电磁离合器21输入的旋转驱动力来对驱动轴20进行驱动以使其旋转。驱动轴20的另一端部侧经由曲柄机构与动涡盘3连结。
30.上述曲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圆筒状的轴套部23,所述轴套部23突出形成于可动底板3a背面;以及偏心衬套25,所述偏心衬套25以偏心状态安装于在驱动轴20的端部设置的曲柄24,偏心衬套25经由轴承(例如滑动轴承)26嵌合在轴套部23的内部。另外,在偏心衬套25安装有与动涡盘3动作时的离心力相对的均衡配重27。
31.自转阻止机构30如图6所示配置成沿着可动底板3a背面的外周缘附近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自转阻止部33,所述自转阻止部33如图5所示由环31和销32构成,其中,所述环31被压入到在可动底板3a背面(与前外壳7的推力承受部17相对)形成的圆形孔,所述销32突设于前外壳7的推力承受部17侧,贯穿推力板16并游隙嵌合于环31的内侧。另外,若自转阻止部33为至少三个以上,则动涡盘3能在不自转的情况下绕定涡盘2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
32.使用图7至图13对上述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1的工作进行说明。图7至图11表示涡旋式压缩机1的工作状态。图12是表示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以及最终压缩室c4内的压力与曲柄角的关系的图。图13是表示作用于销32的力(自转力矩)与曲柄角的关系的图。在此,图13所示的实线的曲线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对应,图13所示的虚线的曲线与现有类型的涡旋式压缩机对应。另外,在现有类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将上述伸开角θ1与伸开角θ2设为相同,或者,凹部3h的大小(至少是沿着可动环绕件3b的渐开曲线的方向的长度)与本实施方式相比更小。
33.当带轮22在来自外部的旋转驱动力的作用下旋转时,驱动轴20将经由电磁离合器21旋转,经由曲柄机构动涡盘3被自转阻止机构30阻止自转,并且绕定涡盘2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通过动涡盘3的公转回旋运动,流体(制冷剂气体)从吸入端口经由吸入室9以及流体通路空间11被引入到涡盘单元4的固定环绕件2b与可动环绕件3b之间的第一压缩室c1以及第二压缩室c2内。
34.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直至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的伸开角θ1比直至
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的伸开角θ2小。因此,如图7所示,在通过使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与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抵接以将第一压缩室c1密闭之后,如图8所示,通过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与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抵接以将第二压缩室c2密闭。由此,第一压缩室c1与第二压缩室c2相比始终先进行上述流体的压缩,因此,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变成始终比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更高的状态(参照图12中的曲柄角0
°
~360
°
)。因此,所产生的自转力矩变成始终比现有类型的涡旋式压缩机更大的状态(参照图13)。另外,上述自转力矩的方向与动涡盘3的公转回旋运动的方向一致。
35.通过由动涡盘3的公转回旋运动导致的第一压缩室c1的容积的缩小变化而被压缩的流体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经由可动环绕件3b的凹部3h与位于中央部的第三压缩室c3内的流体混合。也就是说,在图9所示的工作状态之后,第一压缩室c1经由可动环绕件3b的凹部3h与第三压缩室c3连通。在此,第三压缩室c3包括排出孔14,且被固定环绕件2b和可动环绕件3b包围。另外,在上述工作状态的时刻,排出阀15关闭,第三压缩室c3内的压力比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更高。因此,在从图9所示的工作状态至图10所示的工作状态的期间,第三压缩室c3内的高压的流体经由可动环绕件3b的凹部3h流入(逆流)到第一压缩室c1内。其结果是,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急剧地上升(参照图12以及图13中的曲柄角α)。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曲柄角α是310
°
,但并不限定于该值。因此,由于曲柄角α中的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的急剧上升,因此,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与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之差扩大(参照图12中的曲柄角α~360
°
)。因此,如图13所示,与现有类型的涡旋式压缩机相比,能抑制曲柄角α~360
°
中的自转力矩的下降。
36.另一方面,通过由动涡盘3的公转回旋运动导致的第二压缩室c2的容积的缩小变化而被压缩的流体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与和第三压缩室c3汇合的第一压缩室c1内的流体混合。也就是说,通过在图10所示的工作状态紧后,使第一压缩室c1、第二压缩室c2、第三压缩室c3汇合最终形成压缩室c4,以使第二压缩室c2与排出孔14连通。关于这一点,图12表示在曲柄角为360
°
之后,最终压缩室c4内的流体被压缩而使压力上升的情形。
37.当最终压缩室c4内的压力达到排出压力时,排出阀15打开,最终压缩室c4内的流体穿过排出孔14排出到排出室13。
38.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中,如上所述,可动底板3a的中心与可动环绕件3b的基础圆3c的中心3d相互偏心。在这种情况下,在动涡盘3的一次回旋中,作用于动涡盘3的压缩反作用力的中心与可动底板3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未图示)发生变动。若第一压缩室c1与第二压缩室c2为相同压力,则作用于动涡盘3的压缩反作用力的中心位于基础圆2c的中心2d与基础圆3c的中心3d的中点。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越是比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高,则压缩反作用力的中心力越是远离可动底板3a的中心(也就是说,上述距离l越大),相反的情况下,压缩反作用力的中心越是靠近可动底板3a的中心(也就是说,上述距离l越小)。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曲柄角0
°
、360
°
、720
°
附近,上述距离l最小。在此,上述自转力矩是绕可动底板3a的中心的力矩,其是压缩反作用力与上述距离l之积。压缩反作用力在动涡盘31的一次回旋过程中变动,例如在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曲柄角0
°
、360
°
、720
°
附近最小。因此,上述距离l最小的曲柄角与压缩反作用力最小的曲柄角接近,因而存在该角度(曲柄角0
°
、360
°
、720
°
附近)的自转力矩的下降的担忧。
39.为了消除上述担忧,在本实施方式中采取以下[1]以及[2]的对策。
[0040]
[1]使直至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的伸开角θ1比直至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的伸开角θ2小。由此,如图7所示,在通过使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与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抵接以将第一压缩室c1密闭之后,如图8所示,通过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与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抵接以将第二压缩室c2密闭。因此,第一压缩室c1始终在第二压缩室c2之前进行上述流体的压缩,因而,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变成始终比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高的状态(参照图12中的曲柄角0
°
~360
°
),其结果是,能实现所产生的自转力矩的底部抬升(参照图13)。
[0041]
[2]如图9至图11所示,在第一压缩室c1经由可动环绕件3b的凹部3h与第三压缩室c3连通之后,第二压缩室c2与排出孔14连通。由此,例如,在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曲柄角α~360
°
中,能扩大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与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之差(参照图12),进而能抑制自转力矩的下降。
[0042]
通过采取上述[1]以及[2]的对策,以抑制自转力矩的下降,因此,能使销32始终与环31的内周面抵接。因此,由于能防止销32与环31发生碰撞,因此,能抑制自转阻止机构30中的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0043]
根据本实施方式,涡旋式压缩机1包括:定涡盘2,所述定涡盘2具有在中央部具有排出孔14的固定底板2a和立设于固定底板2a的涡旋状的固定环绕件2b;动涡盘3,所述动涡盘3具有可动底板3a和立设于可动底板3a并与固定环绕件2b啮合的涡旋状的可动环绕件3b;第一压缩室c1,所述第一压缩室c1由可动环绕件3b的内壁面3b1和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形成;第二压缩室c2,所述第二压缩室c2由固定环绕件2b的内壁面2b1和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形成;以及自转阻止机构30,所述自转阻止机构30阻止动涡盘3的自转,通过自转阻止机构30来阻止动涡盘3的自转,并且通过使动涡盘3绕定涡盘2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而使第一压缩室c1的容积以及第二压缩室c2的容积分别变化,以分别对第一压缩室c1内的流体以及第二压缩室c2内的流体进行压缩并一起从排出孔14向排出室13排出。固定环绕件2b能由基于固定环绕件2b的基础圆2c的渐开曲线形成。可动环绕件3b能由基于可动环绕件3b的基础圆3c的渐开曲线形成。从固定环绕件2b的基础圆2c上的基准点2e至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的伸开角θ1比从可动环绕件3b的基础圆3c上的基准点3e至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的伸开角θ2小。因此,在通过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与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抵接以将第一压缩室c1密闭之后,通过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与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抵接以对第二压缩室c2进行密闭。因此,由于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变成始终比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高的状态,因而,能在动涡盘3始终产生自转力矩,进而能抑制自转力矩的下降。
[0044]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动环绕件3b具有凹部3h,所述凹部3h形成于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开始端部3g,并相对于卷绕开始端部3g的内壁面3b1凹陷。涡旋式压缩机1还包括第三压缩室c3,所述第三压缩室c3包括排出孔14,且被固定环绕件2b和可动环绕件3b包围。在第一压缩室c1经由可动环绕件3b的凹部3h与第三压缩室c3连通之后,第二压缩室c2与排出孔14连通。由此,能扩大第一压缩室c1内的压力与第二压缩室c2内的压力之差,进而能抑制自转力矩的下降。
[0045]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自转阻止机构30包括:环31,所述环31被压入到圆形孔,所述圆形孔形成于可动底板3a的背面和与该背面相对的外壳壁中的任一方;以及销32,所述
销32突设于另一方并游隙嵌合于环31的内侧。能抑制上述那样结构的自转阻止机构30中的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0046]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底板2a的中心与固定环绕件2b的基础圆2c的中心2d相互偏心。此外,可动底板3a的中心与可动环绕件3b的基础圆3c的中心3d相互偏心。在上述那样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1中,能抑制自转阻止机构30中的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0047]
对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进行驱动的外部驱动源可以是车辆发动机、马达等。此外,关于涡旋式压缩机1,也可以一体地装入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
[0048]
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构成为,例如装入到车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并对从该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排出。
[0049]
另外,上述的涡盘单元4(定涡盘2以及动涡盘3)还能应用于涡旋式膨胀机。上述涡旋式膨胀机例如装入到车用朗肯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使从该制冷剂回路导入的制冷剂膨胀而产生动力(从上述制冷剂中回收动力)。
[0050]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作进一步的变形等,这一点是自不必言的。(符号说明)
[0051]
1涡旋式压缩机;2定涡盘;2a固定底板;2b固定环绕件;2b1内壁面;2b2外壁面;2c基础圆;2d中心;2e基准点;2f卷绕结束端部;3动涡盘;3a可动底板;3b可动环绕件;3b1内壁面;3b2外壁面;3c基础圆;3d中心;3e基准点;3f卷绕结束端部;3g卷绕开始端部;3h凹部;4涡盘单元;6中间外壳;7前外壳;8后外壳;9吸入室;10隆起部;11流体通路空间;13排出室;14排出孔;15排出阀;20驱动轴;30自转阻止机构;31环;32销;33自转阻止部;c1第一压缩室;c2第二压缩室;c3第三压缩室;c4最终压缩室;θ1、θ2伸开角。
技术特征: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定涡盘,所述定涡盘具有在中央部具有排出孔的固定底板和立设于固定底板的涡旋状的固定环绕件;动涡盘,所述动涡盘具有可动底板和立设于所述可动底板并与所述固定环绕件啮合的涡旋状的可动环绕件;第一压缩室,所述第一压缩室由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内壁面和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外壁面形成;第二压缩室,所述第二压缩室由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内壁面和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外壁面形成;以及自转阻止机构,所述自转阻止机构阻止所述动涡盘的自转,通过所述自转阻止机构来阻止所述动涡盘的自转,并且通过使所述动涡盘绕所述定涡盘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而使所述第一压缩室的容积以及所述第二压缩室的容积分别变化,以分别对所述第一压缩室内的流体以及所述第二压缩室内的流体进行压缩并一起从所述排出孔向排出室排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基础圆上的基准点至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的伸开角比从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基础圆上的基准点至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的伸开角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与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外壁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一压缩室密闭之后,通过使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与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外壁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二压缩室密闭。3.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定涡盘,所述定涡盘具有在中央部具有排出孔的固定底板和立设于固定底板的涡旋状的固定环绕件;动涡盘,所述动涡盘具有可动底板和立设于所述可动底板并与所述固定环绕件啮合的涡旋状的可动环绕件;第一压缩室,所述第一压缩室由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内壁面和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外壁面形成;第二压缩室,所述第二压缩室由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内壁面和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外壁面形成;以及自转阻止机构,所述自转阻止机构阻止所述动涡盘的自转,通过所述自转阻止机构来阻止所述动涡盘的自转,并且通过使所述动涡盘绕所述定涡盘的轴心公转回旋运动而使所述第一压缩室的容积以及所述第二压缩室的容积分别变化,以分别对所述第一压缩室内的流体以及所述第二压缩室内的流体进行压缩并一起从所述排出孔向排出室排出,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与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外壁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一压缩室密闭之后,通过使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卷绕结束端部与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外壁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二压缩室密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环绕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卷绕开始端部,并相对于所述卷绕开始端部的内壁面凹陷。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压缩室,所述第三压缩室包括所述排出孔,且被所述固定环绕件和所述可动环绕件包围,在所述第一压缩室经由所述凹部与所述第三压缩室连通之后,所述第二压缩室与所述排出孔连通。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转阻止机构包括:环,所述环被压入到圆形孔,所述圆形孔形成于所述可动底板的背面和与该背面相对的外壳壁中的任一方;以及销,所述销突设于另一方并游隙嵌合于所述环的内侧。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板的中心与所述固定环绕件的基础圆的中心相互偏心,所述可动底板的中心与所述可动环绕件的基础圆的中心相互偏心。
技术总结
本发明抑制在动涡盘产生的自转力矩的下降。涡旋式压缩机(1)包括定涡盘(2)、动涡盘(3)以及自转阻止机构(30)。动涡盘(3)的涡旋状的可动环绕件(3b)与定涡盘(2)的涡旋状的固定环绕件(2b)啮合。第一压缩室(C1)由可动环绕件(3b)的内壁面(3b1)和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形成。第二压缩室(C2)由固定环绕件(2b)的内壁面(2b1)和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形成。在通过可动环绕件(3b)的卷绕结束端部(3f)与固定环绕件(2b)的外壁面(2b2)抵接以使第一压缩室(C1)密闭之后,通过使固定环绕件(2b)的卷绕结束端部(2f)与可动环绕件(3b)的外壁面(3b2)抵接以使第二压缩室(C2)密闭。的外壁面(3b2)抵接以使第二压缩室(C2)密闭。的外壁面(3b2)抵接以使第二压缩室(C2)密闭。
技术研发人员:手岛淳夫 佐藤泰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电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0.15
技术公布日:2023/7/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