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4
阅读:63
评论:0

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picc管脱提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2.picc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接进入心脏附近的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臂静脉直接接触。随着静脉血流量的迅速增加,化疗药物可以迅速稀释,防止药物对静脉的刺激。在临床工作中,当picc导管受到外力拉扯时,易造成picc导管脱落患者的治疗部位,不仅对患者造成伤害,还影响了患者治疗的进度。但是现有的picc管脱提醒设备依然存在着不能及时的检测到picc导管的脱落,脱落后无法提醒靠近人的医护人员的问题。
3.因此,发明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以解决现有的picc管脱提醒设备依然存在着不能及时的检测到picc导管的脱落,脱落后无法提醒靠近人的医护人员的问题。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包括输入结构,体外连接管,连接节,体内穿刺管和脱落警示设备,其中:体外连接管粘接在输入结构的一端,且连接节卡合在体外连接管的一端,该体内穿刺管卡合在连接节的一端;所述脱落警示设备连接在连接节的外侧。
5.连接节包括连接中间管,外设支撑板,连接凸块和扯动连接线,且外设支撑板粘接在连接中间管的外侧,该连接凸块镶嵌在外设支撑板的内部;所述扯动连接线压合在连接凸块的外侧。
6.脱落警示设备包括电池存储盒,警报蜂鸣器,外接豁口,绝缘片和皮肤粘接片,且警报蜂鸣器通过螺栓安装在电池存储盒的表面,该外接豁口粘接在电池存储盒的外侧;所述绝缘片从外接豁口处向电池存储盒内部的电池之间卡入,且皮肤粘接片粘接在电池存储盒的底部。
7.连接节采用移动塑料管,且连接节将体外连接管和体内穿刺管连接成一个中空的管道,该连接节内部的扯动连接线采用一根棉质细绳;所述连接节内部的扯动连接线可通过连接凸块在外设支撑板的内部进行旋转,位于体内穿刺管的尾端,当体内穿刺管向外脱落时,连接节必然会跟随体内穿刺管一块进行引动,在连接节发生移动时,其内部的扯动连接线必然会拉动绝缘片。
8.脱落警示设备内部的电池存储盒的内部电池采用三组纽扣电池,且脱落警示设备内部的电池存储盒的内部电池通过绝缘片进行隔断,该脱落警示设备内部的绝缘片采用一片硬性塑料片;所述脱落警示设备内部的警报蜂鸣器采用一组小型扬声器,且脱落警示设备内部的警报蜂鸣器与其连接的电路系统通过绝缘片形成开路,当连接节内部的扯动连接线拉动绝缘片后,绝缘片就会从电池存储盒内部的纽扣电池之间向外被抽出,其内部的纽
扣电池进行接触,警报蜂鸣器及其连接的电路形成通路,警报蜂鸣器发出声音以提醒周边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且其内的皮肤粘接片可将脱落警示设备粘接在患者的皮肤上,粘接之后,连接节内部的扯动连接线处于绷紧状态。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连接节的设置,位于体内穿刺管的尾端,当体内穿刺管向外脱落时,连接节必然会跟随体内穿刺管一块进行引动,在连接节发生移动时,其内部的扯动连接线必然会拉动绝缘片。
11.2.本实用新型脱落警示设备的设置,当连接节内部的扯动连接线拉动绝缘片后,绝缘片就会从电池存储盒内部的纽扣电池之间向外被抽出,其内部的纽扣电池进行接触,警报蜂鸣器及其连接的电路形成通路,警报蜂鸣器发出声音以提醒周边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且其内的皮肤粘接片可将脱落警示设备粘接在患者的皮肤上,粘接之后,连接节内部的扯动连接线处于绷紧状态。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15.图中:
16.输入结构1,体外连接管2,连接节3,连接中间管31,外设支撑板32,连接凸块33,扯动连接线34,体内穿刺管4,脱落警示设备5,电池存储盒51,警报蜂鸣器52,外接豁口53,绝缘片54,皮肤粘接片55。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包括输入结构1,体外连接管2,连接节3,体内穿刺管4和脱落警示设备5,其中:体外连接管2粘接在输入结构1的一端,且连接节3卡合在体外连接管2的一端,该体内穿刺管4卡合在连接节3的一端;所述脱落警示设备5连接在连接节3的外侧。
20.连接节3包括连接中间管31,外设支撑板32,连接凸块33和扯动连接线34,且外设支撑板32粘接在连接中间管31的外侧,该连接凸块33镶嵌在外设支撑板32的内部;所述扯动连接线34压合在连接凸块33的外侧。
21.脱落警示设备5包括电池存储盒51,警报蜂鸣器52,外接豁口53,绝缘片54和皮肤粘接片55,且警报蜂鸣器52通过螺栓安装在电池存储盒51的表面,该外接豁口53粘接在电池存储盒51的外侧;所述绝缘片54从外接豁口53处向电池存储盒51内部的电池之间卡入,且皮肤粘接片55粘接在电池存储盒51的底部。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输入结构1,体外连接管2和体内穿刺管4形成picc管整体,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连接节3采用移动塑料管,且连接节3将体外连接管2和体内穿刺管4连接成一个中空的管道,该连接节3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采用一根棉质细绳;所述连接节3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可通过连接凸块33在外设支撑板32的内部进行旋转,位于体内穿刺管4的尾端,当体内穿刺管4向外脱落时,连接节3必然会跟随体内穿刺管4一块进行引动,在连接节3发生移动时,其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必然会拉动绝缘片54;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电池存储盒51的内部电池采用三组纽扣电池,且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电池存储盒51的内部电池通过绝缘片54进行隔断,该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绝缘片54采用一片硬性塑料片;所述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警报蜂鸣器52采用一组小型扬声器,且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警报蜂鸣器52与其连接的电路系统通过绝缘片54形成开路,当连接节3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拉动绝缘片54后,绝缘片54就会从电池存储盒51内部的纽扣电池之间向外被抽出,其内部的纽扣电池进行接触,警报蜂鸣器52及其连接的电路形成通路,警报蜂鸣器52发出声音以提醒周边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且其内的皮肤粘接片55可将脱落警示设备5粘接在患者的皮肤上,粘接之后,连接节3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处于绷紧状态。
23.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结构(1),体外连接管(2),连接节(3),体内穿刺管(4)和脱落警示设备(5),其中:体外连接管(2)粘接在输入结构(1)的一端,且连接节(3)卡合在体外连接管(2)的一端,该体内穿刺管(4)卡合在连接节(3)的一端;所述脱落警示设备(5)连接在连接节(3)的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3)包括连接中间管(31),外设支撑板(32),连接凸块(33)和扯动连接线(34),且外设支撑板(32)粘接在连接中间管(31)的外侧,该连接凸块(33)镶嵌在外设支撑板(32)的内部;所述扯动连接线(34)压合在连接凸块(33)的外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落警示设备(5)包括电池存储盒(51),警报蜂鸣器(52),外接豁口(53),绝缘片(54)和皮肤粘接片(55),且警报蜂鸣器(52)通过螺栓安装在电池存储盒(51)的表面,该外接豁口(53)粘接在电池存储盒(51)的外侧;所述绝缘片(54)从外接豁口(53)处向电池存储盒(51)内部的电池之间卡入,且皮肤粘接片(55)粘接在电池存储盒(51)的底部。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3)采用移动塑料管,且连接节(3)将体外连接管(2)和体内穿刺管(4)连接成一个中空的管道,该连接节(3)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采用一根棉质细绳;所述连接节(3)内部的扯动连接线(34)可通过连接凸块(33)在外设支撑板(32)的内部进行旋转。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电池存储盒(51)的内部电池采用三组纽扣电池,且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电池存储盒(51)的内部电池通过绝缘片(54)进行隔断,该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绝缘片(54)采用一片硬性塑料片;所述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警报蜂鸣器(52)采用一组小型扬声器,且脱落警示设备(5)内部的警报蜂鸣器(52)与其连接的电路系统通过绝缘片(54)形成开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ICC管用防脱报警装置,包括输入结构,体外连接管,连接节,体内穿刺管和脱落警示设备,其中:体外连接管粘接在输入结构的一端,且连接节卡合在体外连接管的一端,该体内穿刺管卡合在连接节的一端;所述脱落警示设备连接在连接节的外侧。本实用新型连接节和脱落警示设备的设置,可以及时的检测到PICC导管的脱落,脱落后可以提醒靠近人的医护人员。护人员。护人员。
技术研发人员:杜绍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泗水县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9.13
技术公布日:2023/7/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