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固定装置及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4 阅读:94 评论:0

线缆固定装置及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电动工具。
[

背景技术:
]
[0002]
因出口不同地区的电动工具电压不同,为满足过电流值,内部布线的线径一般都有粗、细差异,在结构设计时,一般会将卡线槽做成

倒梯形’,靠近上口处卡粗线,靠近下口处卡细线。这种卡线方式,受卡线槽尺寸影响较大,容易在装配过程中因后道工序拉扯,导致内部布线扯出卡线槽。
[0003]
针对这种缺陷,一般会在对应的配合件上设计压线结构,以期将内部布线限制在卡线槽内。但在实际应用中,内部布线在装配时容易松动而被扯出开口部,配合件装配后,被配合件压在线槽凸块上,导致内部布线变形乃至破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0004]
另外,电动工具行业标准gb3883.1的第28.1章节规定:在检查工具电气安全时,需要对内部布线施加一个力值,以减少测量的电气距离。现有的内部布线卡线结构,往往会因为内部布线被施力而移动,导致电气距离小于规定值,不符安规。
[0005]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线缆固定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

技术实现要素:
]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其能够在符合安规要求的基础上,保证电动工具的装配过程中内部布线不会出现损伤。
[0007]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该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缆固定装置,用于将一线缆固定于一壳体内,其中,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线圈和固定于所述壳体被的固定座,所述线圈具有供所述线缆穿过的开口部及自所述开口部延伸的卡扣部,所述固定座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扣部的锁扣部;所述线圈在初始状态下与所述固定座分体设置,在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开口部后,所述卡扣部连接于所述锁扣部以使所述线圈固定至所述固定座。
[0008]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设有自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固定座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卡扣部设于所述定位柱的末端。
[0009]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卡扣部为自所述末端的外壁向外延伸突出的凸块。
[0010]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锁扣部包括收容所述末端的容纳槽及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凸块卡接配合。
[0011]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固定座设有一对第一限位块与一对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围设形成所述容纳槽,以限制所述末端的位移。
[0012]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一对第一限位块设有朝向彼此的对立面,所述止挡部包括分别设于一对所述对立面上的倒扣,所述倒扣由所述对立面向对侧延伸。
[0013]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末端的横截面呈矩形设置,所述一对第二限位块分别呈半包围的c型相对地设置。
[0014]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定位柱呈倒t型设置,所述末端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定位
柱的截面尺寸,所述线圈为圆形,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线圈一体注塑成型。
[0015]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还包括自所述固定座垂直向上延伸的定位柱,所述锁扣部为自所述定位柱的末端的外壁向外延伸突出的凸块,所述卡扣部包括接收所述末端的容纳槽及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凸块卡接配合。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保证其在装配过程中内部布线不会出现损伤。
[0017]
为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沿一轴线延伸的壳体,所述壳体内收容有电机、电路板、开关以及将所述电机、电路板和开关进行电性连接的线缆;其中,所述电动工具还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座注塑成型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线圈的所述开口部。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由于线圈和固定座采用分体式的设计,使得线缆穿过线圈后再定位线圈,固定座稳固且线圈允许线缆被抽拉而不会变形,避免了因现有的卡线槽变形或装配不良导致线缆被压伤,同时有利于约束线缆在被施力后的移动,满足安规要求,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的线缆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1]
图2是图1所示的线缆固定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2]
图3是图1所示的线缆固定装置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是图1所示的线缆固定装置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是具有图1所示的线缆固定装置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0026]
100、线缆固定装置1、线圈2、定位柱
[0027]
21、端部211、凸块
[0028]
3、固定座31、容纳槽311、止挡部
[0029]
32、第一限位块321、倒扣33、第二限位块400、抛光机41、壳体5、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下述的“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1]
请参阅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线缆固定装置100,该线缆固定装置100一般应用于电动工具中,用于更好地整理、固定电源线及信号线,避免线缆5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移位、破损而影响工具性能。
[0032]
线缆固定装置100用于将线缆5固定于电动工具的壳体内,包括线圈1和固定于壳体内的固定座3,所述线圈1具有供线缆5穿过的开口部及自开口部延伸的卡扣部,所述固定
座3设有对应于卡扣部的锁扣部;所述线圈1在初始状态下与所述固定座3分体设置,在线缆5穿设于开口部后,卡扣部连接于锁扣部以使线圈1固定至所述固定座3。线缆固定装置100在初始状态下采用分体设置,而在装配过程中,即使得线缆5穿设过线圈1后再固定住线圈1,如此,能够有效保证线缆5的宽松度和灵活度,允许线缆5被抽拉而不变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卡线槽变形或装配不良导致线缆5被压伤的情况,同时有利于约束线缆5在被施力后的移动,满足安规要求,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0033]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线圈设有自开口部朝向固定座延伸的定位柱2,卡扣部设于定位柱2的末端21。所述定位柱2由所述线圈1的外壁径向向外延伸。在装配线缆5前,线圈1和定位柱2一体而固定座3单独设置,线缆5穿设线圈1后,定位柱2通过卡扣部和锁扣部的配合而固定于固定座3。利用卡扣部和锁扣部的配合完成线圈1和固定座3的结合,线圈1更加地稳固牢靠;同时在穿设线缆5时,定位柱2作为线圈1的手柄,方便操作。
[0034]
具体地,结合图2、图3所示,卡扣部为自定位柱2的末端21的外壁向外延伸突出的凸块211。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柱2呈倒t型设置,末端21的截面尺寸大于定位柱2主体的截面尺寸,且末端21的截面为矩形。矩形且不是正方形的设置,一方面便于防呆,避免插入方向失误;另一方面避免定位柱2相对固定座3发生沿定位柱2轴向的旋转,导致线圈1乃至其内线缆5的失序。其中,凸块211由矩形的两侧向外延伸而成。当然,末端21的截面尺寸也可以和定位柱2主体的截面尺寸相当或一致。
[0035]
锁扣部包括收容所述定位柱2的末端21的容纳槽31及位于容纳槽31内的止挡部311,止挡部311与凸块211卡接配合。容纳槽31接收定位柱2的末端21且利用止挡部311对定位柱2乃至线圈1进行限位,确保线圈1及其内部线缆5的稳定。
[0036]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座3设有一对第一限位块32与一对第二限位块33,所述第一限位块32与所述第二限位块33围设形成所述容纳槽31,以限制所述定位柱2的末端21的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限位块32之间的连线与一对第二限位块33之间的连线相互垂直。容纳槽31由4块限位块围设而成,4块限位块围绕凸块211的矩形轮廓两两对称设置。
[0037]
一对第一限位块32各自设有朝向彼此的对立面,止挡部311包括分别设于一对对立面上的倒扣321,所述倒扣321由所述对立面向对侧延伸。第一限位块32上的倒扣321构成了与凸块211配合的止挡部311。两个倒扣321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块32的顶端,由第一限位块32面向容纳槽31的一面向对立面延伸。倒扣321用于限位凸块211,保证定位柱2与固定座3结合的稳定性。
[0038]
参见图4所示,一对第二限位块33分别呈半包围的c型相对地设置。c型的第二限位块33对定位柱2的末端21进行了更多的限制,避免定位柱2的侧向摇摆。
[003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为圆形,且线圈1与定位柱2一体注塑成型,固定座3也整体注塑成型。线圈1和固定座3结构简单,因而模具成本低。
[0040]
以上,定位柱2与线圈1一体成型,在线缆5穿设线圈1后与固定座3进行适配固定。
[0041]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柱2也可以与固定座3一体成型,即所述线缆5固定装置包括自所述固定座垂直向上延伸的定位柱,所述锁扣部为自所述定位柱的末端的外壁向外延伸突出的凸块,所述卡扣部包括接收所述末端的容纳槽及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凸块卡接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卡扣部和锁扣部与本实施方式中的结
构倒置,同样可以解决线圈1和固定座3的固定问题。
[0042]
参见图5所示,为应用了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电动工具,本实施方式以抛光机400作为示例,当然,线缆固定装置100可应用于所有品类的电动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手持类、园林类及各类小家电。抛光机400包括壳体41,壳体41内收容有电机、电路板、开关以及将所述电机、电路板和开关进行电性连接的线缆5,其中,线缆固定装置100的固定座3固定连接于壳体41的内侧,线缆5穿设于线圈1的开口部。关于固定座3与壳体41的固定方式,可以是与壳体41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是固定座3单独成型后贴附于壳体41内侧。
[004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应用于电动工具中,由于线圈1和固定座3采用分体式的设计,使线缆55穿过线圈1后再定位线圈1,固定座3稳固且线圈1允许线缆5被抽拉而不会变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卡线槽变形或装配不良而导致的线缆5被压伤,同时有利于约束线缆5在被施力后的移动,满足安规检查的要求。这样的线缆5固定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巧妙、制造及装配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
[0044]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线缆5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动工具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线缆固定装置,用于将一线缆固定于一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线圈和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座,所述线圈具有供所述线缆穿过的开口部及自所述开口部延伸的卡扣部,所述固定座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扣部的锁扣部;所述线圈在初始状态下与所述固定座分体设置,在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开口部后,所述卡扣部连接于所述锁扣部以使所述线圈固定至所述固定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设有自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固定座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卡扣部设于所述定位柱的末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为自所述末端的外壁向外延伸突出的凸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部包括收容所述定位柱的末端的容纳槽及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凸块卡接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一对第一限位块与一对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围设形成所述容纳槽,以限制所述末端的位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限位块各自设有朝向彼此的对立面,所述止挡部包括分别设于一对所述对立面上的倒扣,所述倒扣由所述对立面向对侧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的横截面呈矩形设置,所述一对第二限位块分别呈半包围的c型相对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呈倒t型设置,所述末端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定位柱的截面尺寸,所述线圈为圆形,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线圈一体注塑成型。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自所述固定座垂直向上延伸的定位柱,所述锁扣部为自所述定位柱的末端的外壁向外延伸突出的凸块,所述卡扣部包括接收所述末端的容纳槽及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凸块卡接配合。10.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沿一轴线延伸的壳体,所述壳体内收容有电机、电路板、开关以及将所述电机、电路板和开关进行电性连接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工具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线圈的所述开口部。

技术总结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电动工具,其中线缆固定装置用于将一线缆固定于一壳体内,其中,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线圈和固定于所述壳体被的固定座,所述线圈具有供所述线缆穿过的开口部及自所述开口部延伸的卡扣部,所述固定座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扣部的锁扣部;所述线圈在初始状态下与所述固定座分体设置,在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开口部后,所述卡扣部连接于所述锁扣部以使所述线圈固定至所述固定座。由于线圈和固定座采用分体式的设计,使得线缆穿过线圈后再定位线圈,固定座稳固且线圈允许线缆被抽拉而不会变形,避免了因现有的卡线槽变形或装配不良导致线缆被压伤,同时有利于约束线缆在被施力后的移动,满足安规要求,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缺陷。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杨思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东成机电工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6
技术公布日:2023/7/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