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30
阅读:13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专利属于氧化塔尾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氢氧化钠溶液或含盐废水通过喷淋方式与氧化塔尾气中的氧化氮反应产生亚硝酸钠和硝酸,从而回收尾气中的氧化氮,降低原料消耗。
背景技术:
2.在二甲基亚砜的生产过程中,二氧化氮是必不可少的合成催化剂。在经氧化塔反应后的尾气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氧化氮,将氧化氮回收不仅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还能目前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废水和碱液吸收尾气中的氧化氮,反应所生成的亚硝酸钠和硝酸可送至氧化氮发生装置继续生产氧化氮,利用本装置净化氧化塔尾气具有安全环保、节省能耗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用含盐废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喷淋方式与氧化塔尾气中的氧化氮反应,该过程分为制酸和碱吸收两个过程。
4.一种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氧化氮尾气管依次与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连接,最后一级酸吸收塔的顶部依次与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连接;
5.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底部分别经管道与硝酸溶液罐连接;
6.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底部分别经管道与亚硝酸钠储槽连接。
7.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中每一级酸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连接后再连接至各自的酸吸收塔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硝酸溶液罐的管道,且每一个连接至硝酸溶液罐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
8.所述的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至少为3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
9.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中每一级碱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连接后再连接至各自的碱吸收塔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的管道,且每一个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
10.所述的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至少为2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
11.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中第一级碱吸收塔上设置有液碱高位槽;最后一级碱吸收塔顶部设置有尾气放空管。
12.实现该过程中反应方程式如下:
13.3no2+h2o=2hno3+no
14.2no2+2naoh=nano2+nano2+h2o
1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6.氧化氮含盐废水至塔釜液位计的1/2~1/3处,液位约400mm;碱吸收塔加入浓度约10%的液碱至塔釜液位计的1/2处,液位约500mm。保持吸收塔管线的阀门全开,氧化塔开车,对应的氧化氮相继开车,氧化氮(碱吸收塔)开车,启动循环泵进行吸收。控制尾气风机旁通
及风机频率控制氧化塔压力、脱气塔压力在工艺指标范围内。运行一段时间后,将9吸收塔吸收液排尽,清洗塔和管线,加含盐废水进行水吸收,观察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变化。若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达标,将吸收塔收液排尽,清洗塔和管线,加含盐废水进行水吸收,观察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变化。
17.将氧化氮的稀酸溶液通过塔底抽出泵抽出后一部分作为塔顶循环喷淋,一部分去吸收塔进行补给和稀硝酸提浓。同时吸收塔吸收饱和后的浓硝酸经取样合格后间歇性地排入硝酸回收槽。碱吸收塔号吸收溶液检测ph合格后排入亚硝酸钠进料槽内供氧化氮发生器原料使用。
18.本实用新型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可有效节约成本和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的简易流程图。
20.1氧化氮尾气管,2-1循环出口泵一,2-2循环出口泵二,2-3循环出口泵三,2-4循环出口泵四,3-1截止阀一,3-2截止阀二,3-3截止阀三,3-4截止阀四,4液碱高位槽,5亚硝酸钠储槽,6:硝酸溶液罐,7-1酸吸收塔一,7-2酸吸收塔二,8-1碱吸收塔一,8-2碱吸收塔二。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1与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22.一种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氧化氮尾气管1依次与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连接,最后一级酸吸收塔的顶部依次与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连接;
23.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底部分别经管道与硝酸溶液罐6连接;
24.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底部分别经管道与亚硝酸钠储槽5连接。
25.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中每一级酸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连接后再连接至各自的酸吸收塔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硝酸溶液罐6的管道,且每一个连接至硝酸溶液罐6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
26.所述的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至少为3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
27.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中每一级碱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连接后再连接至各自的碱吸收塔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5的管道,且每一个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5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
28.所述的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至少为2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
29.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中第一级碱吸收塔上设置有液碱高位槽4;最后一级碱吸收塔顶部设置有尾气放空管。
30.实施例1
31.一种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氧化氮尾气管1依次与10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连接,图1中只画出前最后两级酸吸收塔,即酸吸收塔一7-1,酸吸收塔二7-2,而前面8级酸吸收塔与酸吸收塔一7-1的连接方式相同,酸吸收塔二7-2的顶部依次与2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连接,即碱吸收塔一8-1,碱吸收塔二8-2;
32.酸吸收塔一7-1,酸吸收塔二7-2的底部分别经管道与硝酸溶液罐6连接;
33.碱吸收塔一8-1,碱吸收塔二8-2的底部分别经管道与亚硝酸钠储槽5连接。
34.酸吸收塔一7-1,酸吸收塔二7-2中每一级酸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一2-1,循环出口泵二2-2连接后再分别对应的连接至酸吸收塔一7-1,酸吸收塔二7-2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硝酸溶液罐6的管道,且在对应的连接至硝酸溶液罐6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一3-1,截止阀二3-2。
35.所述的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至少为3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
36.碱吸收塔一8-1,碱吸收塔二8-2中每一级碱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三2-3,循环出口泵四2-4连接后再分别对应的连接至碱吸收塔一8-1,碱吸收塔二8-2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5的管道,且在对应的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5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三3-3,截止阀四3-4。
37.碱吸收塔一8-1上设置有液碱高位槽4;碱吸收塔二8-2顶部设置有尾气放空管。
38.氧化氮含盐废水至酸吸收塔(1~10级,即第1级酸吸收塔至第10级酸吸收塔,其中,附图中的酸吸收塔一7-1,酸吸收塔二7-2分别为第9级酸吸收塔、第10级酸吸收塔)位计的1/2~1/3处,液位约400mm;碱吸收塔(11~13号)加入浓度约10%的液碱至塔釜液位计的1/2处,液位约500mm。氧化氮温度控制25~40℃,液位≤750mm,循环泵出口压力0.08~0.20mpa。保持吸收塔管线的阀门全开,酸吸收塔开车,对应的氧化氮在酸吸收塔中相继开车,氧化氮(碱吸收塔)开车,启动循环泵吸收尾气。从氧化塔出来的尾气由1号吸收塔中部进入再逐级进入剩余氧化氮进行制酸过程,随后进入碱吸收塔(11~13级,即对应本技术的碱吸收塔一8-1,碱吸收塔二8-2)吸收剩余二氧化氮;期间控制尾气风机旁通及风机频率控制氧化塔压力、脱气塔压力在工艺指标范围内。运行一段时间后,将9号吸收塔吸收液排尽,清洗塔和管线,加含盐废水进行水吸收,观察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变化。若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达标,将10号吸收塔收液排尽,清洗塔和管线,加含盐废水进行水吸收,观察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变化。将9、10号氧化氮的稀酸溶液通过塔底抽出泵抽出后一部分作为塔顶循环喷淋,一部分去1~8号吸收塔进行补给和稀硝酸提浓。同时1~8号吸收塔吸收饱和后的浓硝酸经取样合格后间歇性地排入硝酸回收槽。碱吸收塔11~13号吸收溶液检测ph合格后排入亚硝酸钠进料槽内供氧化氮发生器原料使用。要保持塔内吸收液呈酸性状态,当碱吸收塔吸收液呈中性或偏酸性时(ph≤7.5),需及时更换新鲜碱液,新鲜碱液由液碱高位槽15%的液碱和来自精馏的含盐废水按约1:1的比例混合而成。
技术特征:
1.一种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氧化氮尾气管(1)依次与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连接,最后一级酸吸收塔的顶部依次与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连接;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中每一级酸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连接后再连接至各自的酸吸收塔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硝酸溶液罐(6)的管道,且每一个连接至硝酸溶液罐(6)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底部分别经管道与亚硝酸钠储槽(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串联的酸吸收塔至少为3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中每一级碱吸收塔下部分别经循环出口泵连接后再连接至各自的碱吸收塔上部形成循环;在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5)的管道,且每一个连接至亚硝酸钠储槽(5)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截止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至少为2级酸吸收塔串联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级串联的碱吸收塔中第一级碱吸收塔上设置有液碱高位槽(4);最后一级碱吸收塔顶部设置有尾气放空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氧化氮吸收液回收利用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氧化氮,硝酸溶液罐,亚硝酸钠槽,液碱高位槽;由管道、截止阀和泵经特定的连接组成。其尾气吸收系统可进行制酸和碱吸收,制酸的产物主要为浓硝酸,碱吸收产物为亚硝酸钠和硝酸钠,所得浓硝酸和亚硝酸钠可送至氧化氮发生系统进行氧化氮合成。该尾气吸收装置由多个氧化氮串联,起到多级吸收的目的,尾部塔顶采出经吸收后的混合气体通往烟囱排放。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可回收亚硝酸钠和硝酸,降低原料的的消耗,且装置工艺和操作简单,安全环保,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路明清 谭进 龙真明 喻志勇 李红松 吴炜 王诗章 易万琛 胡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疆兴发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4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